海魂(校对)第6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3/735

  说到这,话就扯远了。相对而言,“城市”级在战争中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比起航母,战列舰,巡洋舰,乃至潜艇,这些大战期间的明星级战舰而言,驱逐舰在大战期间并不是很受重视,特别是在唐帝国海军中,因为其重要航线受到的潜艇威胁并不是很大,所以帝国海军对驱逐舰的要求也与别的国家不完全一样。在帝国海军中,驱逐舰的首要任务除了护航之外,还必须要担负起部分舰队决战的能力,而最为重要的就是其鱼雷攻击能力。
  最初,“城市”级设计有三座五联装重型鱼雷发射管,可在实际设计的时候发现,要在一艘驱逐舰上安装这么多的鱼雷发射管,就必须要减少火炮的数量,同时占用大量的甲板面积。在战争中,驱逐舰发动鱼雷攻击的机会并不是很多,特别是在执行舰队护航任务的时候,反潜,甚至是防空能力都要比鱼雷攻击能力更重要。在帝国海军前面加强战舰的防空能力的时候,自然不会忘记让驱逐舰也进行防空强化的改装,到最后“城市”级在定型的时候,就只保留了两座五联装鱼雷发射管,多出的空间部署了一座主炮炮塔,以及十几挺机关炮。
  战争初期,帝国海军通用550毫米重型鱼雷,其性能只能算是中下,毕竟帝国海军一直不太重视鱼雷战能力。在大战初期,日本海军使用的“长矛”鱼雷给了帝国海军极为深刻的“印象”,在日本战败之后,帝国从俘获的一批日本工程师那里弄清楚了“长矛”的具体性能以及设计数据,随后又得知逃到美国去的日本流亡科学家正在协助美国人开发比“长矛”更好的氧气鱼雷,帝国海军也立即启动了氧气鱼雷研制计划,放弃了之前一直在搞的电动鱼雷。这就是650毫米重型鱼雷的来历。这种鱼雷最先配备到了新服役的丙型与丁型潜艇上,后来也陆续配备到了驱逐舰上。在常荐新率领第三特混舰队远征的时候,第三特混舰队的驱逐舰上全都换成了650毫米重型鱼雷发射管,这也正好体现出了大型驱逐舰的好处,其宽大的舰体空间拥有足够的改进与升级余地,不用为换装更大,更重的鱼雷而发愁。
  650毫米重型鱼雷的性能与日本的“长矛”鱼雷比较类似,其最大能够达到20海里的射程,即使以最快速度也能够达到12海里的射程已经足够使用了,毕竟射程再提高的话,那么能否命中目标都成了问题。帝国海军提高鱼雷的口径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加强鱼雷的战斗性能,而是要提高鱼雷的安全性。日本人在设计“长矛”的时候就很少考虑到安全性,因此“长矛”鱼雷的故障率一直居高不下,且很容易发生自爆。也许日本海军可以容忍这些缺点,可帝国海军是不能容忍的,在受到技术限制的情况下,为了提高鱼雷的安全性,那就只能将鱼雷做得更大一点,增加了更多的专用安全设施。
  可以说,650毫米鱼雷可以对付任何一种海上目标,这也是驱逐舰上唯一一种可以对战列舰构成威胁的武器。就算战列舰的主装甲带能够挡住16英寸穿甲弹的直接打击,可是任何一种战舰的水下防御能力都是相当有限的,战列舰也不例外。别说那几艘英国海军的老式战列舰,就算是“新省会”级,以及美国海军的“依阿华”级,以及更大的“蒙大拿”级战列舰,只要被650毫米鱼雷命中的话,那不死也得重伤!
  八艘发动鱼雷攻击的驱逐舰全都携带着这种致命的武器,而在它们的后面,还有十几艘巡洋舰与战列舰在为其提供火力掩护。如果萨摩维尔此时知道这些驱逐舰上都带着足以使其完蛋的鱼雷的话,也许他会从新考虑一下该怎么与第三特混舰队作战了。可是,萨摩维尔并不清楚,而且在混乱的战场上,英国战舰上的雷达甚至没有能够及时发现脱离了主力编队的驱逐舰群,等到英国战舰上的官兵们反应过来的时候,恐怕已经来不及拦截这些驱逐舰了!
第五十五节
致命错误
  第2驱逐舰编队里的八艘驱逐舰没有冲得太近,在以往的鱼雷攻击中,驱逐舰至少要靠近到敌舰5海里范围之内才能够发射鱼雷,而且最佳的鱼雷发射距离是在3海里之内,这主要是受到了鱼雷射程的限制。而650毫米鱼雷在以68节的最快速度航行的时候,其最大射程都能达到12海里,如果只是为了打乱敌人的编队,而不以击沉敌人的战舰为目的的话,那么驱逐舰完全可以在10海里的距离上就把鱼雷发射出去,这样就可以避免进入敌舰中等口径副炮的射程,从而不用冒着弹雨发动鱼雷攻击了。
  八艘驱逐舰确实是采用的这一战术,常荐新下达的命令极为明确,不要靠近敌舰队,而是在尽可能远的距离上发射鱼雷。八艘驱逐舰一共可以发射八十条鱼雷,而这些鱼雷都是呈扇射的方式发射出去的,如果按照一艘战列舰的舰长为间隔距离,同时考虑到各战舰发射鱼雷时难以协调一致,也至少能够覆盖至少四十个舰长的范围,这足以迫使那几艘英国战列舰转向了。
  驱逐舰群发射鱼雷时距离英国的战列舰编队大概有10海里,而距离敌人的轻巡洋舰编队大概是7海里左右。在这个距离上,英国海军轻巡洋舰上的6英寸主炮很难打中快速航行的驱逐舰,当它们刚刚转移火力,准备打击正在逼近的那几艘驱逐舰的时候,对手已经转向撤退了。
  萨摩维尔是在三点二十四分的时候收到前方轻巡洋舰发回来的消息,他也感到很奇怪。那几艘驱逐舰来势汹汹,很明显就是发动鱼雷攻击的,可结果却在十海里外就转向了,这是为什么?难道说,是被巡洋舰上密集的炮火给吓跑了?这应该不大可能,毕竟唐帝国海军的官兵也不是孬种,还从来没有唐帝国的战舰临阵脱逃呢。那么,是对方的指挥官临时取消了鱼雷攻击吗?这个应该有可能,此时萨摩维尔派出去的驱逐舰编队已经被击溃了,只有两艘驱逐舰发射了鱼雷,可距离仍然太远,很难威胁到对方的战列舰,另外的驱逐舰全部被敌人巡洋舰上的炮火给赶了回来,或者是被击沉了。而对方的指挥官应该意识到战列舰之间的炮战就要开始了,因此在这个时候取消鱼雷攻击也不算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交战海域就在英国本土附近,英国海军的潜艇也不是吃素的,战斗结束后,受伤的战舰还需要驱逐舰掩护,因此,保留下驱逐舰是个明智的选择。
  考虑到这种可能性,萨摩维尔就不再担心了。驱逐舰与巡洋舰的表演已经结束,现在双方战列舰之间的距离已经在12海里之内,无法避免的决战就要开始了。结果,萨摩维尔把规避鱼雷的事情放到了一边去,他首先下令右侧的轻巡洋舰都撤出去,然后向其他战列舰分派了炮击目标。此时,本土舰队里的八艘战列舰刚刚完成转向,炮口都朝向了右舷方向,而在其东北面,五艘唐帝国海军的“新省会”级战列舰早就严阵以待,并且在两分钟前停止了对英国轻巡洋舰编队的炮击,现在大概正在调整主炮,准备炮击毕竟的英国战列舰吧。
  萨摩维尔是在三点二十六分的时候下令开始炮击的,在此之前两分钟,常荐新也下达了同样的命令。此时,双方的战列舰都已经排好了队列,巡洋舰与驱逐舰都先后撤出了炮战海域,战列舰之间的决战开始了。在萨摩维尔刚下达了炮击命令,从五艘“新省会”级战列舰上打来的第一炮弹就纷纷落了下来。这只能算得上是一次“象征性”的炮击,此时交战距离仍然太远,落下的45枚巨弹中,距离目标最近的也有500多米,而且大部分的炮弹都落在了英国战列舰编队的左舷外,炮手设定的射程太远了!
  在第一轮齐射后三分钟,第三特混舰队的战列舰编队打出了第二轮齐射,这次战舰上的枪炮军官用了更长的时间来解算炮击参数,另外战列舰上的主炮炮手也用了更多的时间来校准主炮。这轮炮击的准确率就要高得多了,可仍然只有两发炮弹近中了目标,而没有能够直接命中目标,了望员也没有看到目标上发生爆炸时产生的火光。也就是在常荐新的舰队打出了第二轮齐射的时候,英国人的反击来到了。
  与第三特混舰队的齐射不一样,英国舰队里的战列舰没有能够形成有效的齐射,几乎是各战舰在单独作战。这主要是受到英国舰队指挥系统的能力限制的,因为没有办法协调各艘战舰同时开火,以提高炮击的密度,因此英国海军的战列舰只能凭借自身的火控系统提供的参数单独作战。也正因为如此,当那些炮弹落下的时候,密度就小了很多,难以形成有效的火力覆盖,也就难以将主炮数量上的优势发挥出来。
  到三点三十四分,第三特混舰队已经打出了第六轮齐射,英国舰队也反击了四次。到这个时候,常荐新发现了英国舰队里的一个巨大漏洞,那就是位与其编队最后面的三艘战列舰的开火速度明显慢得多,而且其炮击准确率也低得多!
  “速度降低到14节,航向260,调整火力分配!”常荐新迅速做出了决定,“‘南宁’号集中打击敌6号舰,‘广州’号,‘贵阳’号集中打击敌7号战舰,‘武汉’号,‘南昌’号集中打击敌8号战舰,不要理会前面的五艘战舰,先干掉敌人后面的那三艘!”
  也就是说,第三特混舰队的航向向北偏了大概15度,同时速度放慢了2节,而英国舰队的速度仍然是16节,其航向为255,这样一来,英国舰队前面的战列舰将逐渐与常荐新他们拉开距离,而后面的战列舰则将靠过来。
  可以说,常荐新的判断非常准确,位于英国舰队最后面的正是最弱的三艘战列舰,其中以“南宁”号单独对付的6号舰,也就是“铁公爵”号最差。命令迅速的传达到了其他战舰上,另外四名舰长也发现了英国舰队里的漏洞,随即就下令调整目标,将炮口转向了新的敌舰。三点三十六分,也就是在常荐新下达了命令后不到一分钟,五艘战列舰就先后打出了新的一轮齐射。
  炮弹刚飞出去不久,远处突然出现一下猛烈的闪光,没有等到了望员报告,“南宁”号司令舰桥里的官兵都看到了那次明显的闪光,这肯定是敌战舰上发生了爆炸后出现的闪光。常荐新也很是惊讶,炮弹才打出去,落到目标上也需要一分钟多的时间呢,就在他准备询问作战参谋的时候,又是一下强烈的闪光出现。
  “发生什么事了?”常荐新大声的吼了出来,也同时提醒了其他那些惊讶的参谋人员。
  “将军,好像是敌舰被击中了。”作战参谋一边说着,一边拿起了连接到了望员的电话。
  常荐新也很是惊讶,可他没有急着再问出来,毕竟事情刚刚发生,其他的官兵也需要时间做出反应。
  “是敌人的2号舰与4号舰,难道是我们开始的炮击命中了目标?”作战参谋放下话筒的时候,他的神色也很是惊讶。
  “是谁打中的?”常荐新稍微冷静了一点。
  “不知道,我正在询问。”作战参谋又拿起了话筒,可他心里很清楚,在开始的交战中,没有任何一艘战列舰在对付敌4号舰,而敌战舰之间的间隔距离在3000码左右,难道是哪门主炮打偏了,阴差阳错的命中了敌4号舰?
  常荐新也在考虑这个问题,实际上,他也有点不敢相信这么快就打中了敌舰,而且还打中了要害部位,不然的话,不会产生那么强烈的闪光,可是战场上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这又有谁能够保证呢?
  “将军,好像不是我们的炮弹命中了敌舰。”作战参谋再次放下了话筒,“我才问过了,其他战舰都没有确定战果,他们都认为不是自己打中了,真是奇怪了。”
  “也许是驱逐舰发射的鱼雷。”这时候,开始一直保持沉默的航海参谋补充了一句。
  常荐新迟疑了一下,然后点了点头。“也许吧,不管是炮弹命中,还是鱼雷命中,或者是敌人自己想不通,炸掉了自己战舰上的弹药库,这对我们来说都是好事,现在先干掉敌人屁股后面的三艘战舰,那我们就能够确保胜利了。”
  英国战舰上突然发生爆炸,这刺激了五艘战列舰上的枪炮军官与炮手,炮击更为密集了,好几个炮班都超常发挥,在两分钟之内,“南昌”号打出了五轮齐射,而“贵阳”号也在三分钟之内打出了七轮齐射。就算不考虑校准用的时间,“新省会”级战列舰上的主炮也最多一分钟两发的速度而已。可以说,在这个时候,第三特混舰队官兵的士气已经达到了顶点,敌人已经有两艘战列舰被命中了,而现在第三特混舰队的五艘战列舰还毫发未损,情况对第三特混舰队极为有利,胜利并没有多大的悬念,而此时大部分更希望得到的是一次完胜,而不是一次惨胜!
  此时英国本土舰队的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当“厌战”号以及“勇士”号突然发生大爆炸的时候,萨摩维尔也很是惊讶,他也不相信这么快就被敌人的炮弹给命中了,毕竟在此之前,只有四发炮弹落在了战列舰附近,还没有任何一发炮弹直接命中,总不可能同时有两艘战列舰被命中吧?而且,上一轮炮弹才落下来,难道对手这么快又打出了新的一轮齐射。接着,当萨摩维尔搞清楚了情况后,他就更为惊讶了,命中了“厌战”号与“勇士”号的不是炮弹,而是鱼雷!
  这就是开始第2驱逐舰编队冲锋时发射的那些鱼雷。650毫米鱼雷在理想情况下能够达到68节的最快速度,而在实战中,其最大速度也一般在65节左右。另外,650毫米鱼雷还有两种速度可以选择,除了最快速度之外,还可以选择50节的“经济”速度,而在使用这一速度的时候,650毫米鱼雷的最大射程达到了20海里以上。当时,八艘驱逐舰中,负责向外围散射的四艘驱逐舰发射的鱼雷就只设定了50节的速度,也许是这四艘驱逐舰的舰长认为他们发射的鱼雷不大可能命中目标,所以就选择了慢速,希望增大鱼雷的射程,那么就算打不中敌人的战列舰,只要鱼雷还在继续前进,就有可能打中躲在战列舰后面的其他战舰,这也算是一点收获吧。
  也正是如此,这40条鱼雷足足用了10分钟的时间才跑完了12海里的距离。而在这10分钟里,萨摩维尔的舰队不但完成了编队,而且还拉开了队列,转向与常荐新指挥的战列舰进行了决战,因此,其排头的几艘战列舰就进入了向西面进行散射的20条鱼雷的覆盖范围之内。“伊丽莎白女王”号与“巴勒姆”号幸运的躲过了鱼雷,可是“厌战”号与“勇士”号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厌战”号被鱼雷命中了距离舰首三分之一的部位,这正好就在B炮塔的主炮弹药舱附近,同时这里也是战列舰上的机电室,鱼雷不但击穿了战列舰的水下装甲带,而且还在战舰上引起了大火,导致附近十几个舱室进水。“勇士”号的情况更糟糕一点,鱼雷命中的是战舰右舷的轮机舱外,爆炸产生的大火引燃了管道里的重油,火势很快就失去了控制。
  直到这个时候,萨摩维尔才知道,开始唐帝国海军的那几艘驱逐舰不是撤了回去,而是成功的发射了鱼雷,然后脱离了战斗,同时他也才想到,唐帝国海军已经拥有了航程巨大的超级鱼雷,而在此之前,他一直忽略了这一点。也正是如此,从这个时候开始,英国本土舰队就完全落于下风了。
第五十六节
酣畅淋漓
  真正让萨摩维尔绝望的不是“厌战”号与“勇士”号被鱼雷命中,而是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对方那五艘“新省会”级战列舰近乎完美的表现!也就是常荐新让舰队集中火力轰击英国战列舰编队后方的那三艘战舰的那场战斗。
  “南宁”号的对付的是6号敌舰,三点三十六分,“南宁”号就打出了第一轮齐射,这轮炮击没有收到什么效果,此时双方的距离超过了12海里,而且战舰还在转向,因此炮击的准确率是没有什么好指望的。到三点四十分的时候,“南宁”号已经完成了四次齐射,此时战舰已经完成了航线的调整,同时速度也降了下来,炮手抓住这几分成的时间重新校正了主炮的射击参数。
  在交战的同时,“南宁”号上的了望员通过敌舰开火时发出的炮口焰判断出了6号敌舰正是“铁公爵”号。“铁公爵”号是当时英国八艘战列舰中唯一一艘安装了五座炮塔,一共有十门主炮的战舰,了望员正是通过这一点判断出6号敌舰的身份的,其明显的炮口焰虽然无法为炮手提供瞄准方面的帮助,但是却能够让了望员知道,那是一艘有五座炮塔的战舰!
  收到了望员的报告后,常荐新也暗暗吃惊,同时感到自己的运气确实不错。“铁公爵”号是敌舰队里最弱的一艘,正巧就让“南宁”号给挑中了。之前他还在担心,如果对付的是“伊丽莎白女王”级或者是“纳尔逊”级战列舰的话,“南宁”号就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击败对手,给了对手反击的机会,而现在“南宁”号单独打的正是最为脆弱的“铁公爵”号,那情况自然又不一样了。
  对“南宁”号上的官兵来说,与“铁公爵”号对阵绝对是一件好事。“铁公爵”级战列舰是英国在第一次全球战争之前建造的,虽然在其服役期间进行过数次大规模改进,甚至将原先使用的13.5英寸口径的主炮换成了15英寸口径的主炮,但是这艘战舰已经非常的落后了,改进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战舰的性能,特别是防护能力。“铁公爵”号采用的是全面防御技术,即将整条战舰都包裹在了装甲钢板之中,这就导致在重点部位的装甲厚度不够,难以挡住重型穿甲弹的打击,其主装甲带的最厚处也不过12英寸,而且使用的装甲钢板还是一战前锻造的,其防护能力可想而知。
  帝国海军在研制400毫米口径的巨炮时,曾经用一艘在一战前建造,退役之后被当作实验舰的战列舰做过试验,25式穿甲弹能够在20000码的距离上穿透一战时期那些战列舰的主装甲,而最新的26式穿甲弹能够在25000码的距离上对那些老式战列舰构成致命的威胁。英国海军在一战中建造的战列舰的防护水平是最为糟糕的,12海里的距离大概相当于22000码,因此,在这个距离上,“铁公爵”号上的主装甲带是不可能挡住由“南宁”号打来的重型穿甲弹的。
  很快,26式穿甲弹的威力,以及“铁公爵”号的防护能力就得到了证实。三点四十三分,“南宁”号的第六次齐射终于收到了战果,九门主炮打出的九发炮弹形成了跨射,其中一发就准确的命中了“铁公爵”号两座烟囱之间。因为交战距离太远,穿甲弹几乎是垂直落下的,而该处仅仅3英寸厚的水平装甲是不可能挡住26式穿甲弹的垂直打击的。炮弹在穿过了水平装甲甲板之后,还向下穿透了至少四层甲板,然后在舰体内爆炸。26式穿甲弹的装药量不到20公斤,虽然这点炸药的威力是相当有限的,但是当炮弹在舰体内爆炸后,主要的破坏效果不是由炸药本身产生的,而是由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还有大火引燃战舰内的易燃物品时产生的高温,浓艳等造成的。
  中弹部位极为关键,烟囱的下方就是战舰的锅炉舱,炮弹是在锅炉舱下面爆炸的。如果“铁公爵”号用的是燃油锅炉的话,那么这一发炮弹就足以让这艘战列舰完蛋了。爆炸产生的大火没有把战舰上的燃煤点燃,却引燃了一些其他的物品,比如水密舱门上的橡胶,还有一些救生设备等等。同时,爆炸产生的冲击波直接将其上方的数座锅炉给震坏,大量的高温水蒸气泄露了出来,这几个锅炉舱里的英军官兵全都被活活的蒸死了!“铁公爵”号也算是比较幸运的,这艘“老爷舰”没有像后来的战列舰那样,采用四台,或者八台大功率锅炉,而是采用了二十多台小锅炉,因此这发炮弹没有能够彻底打掉战舰上的动力系统,只是干掉了一百多名英军官兵,同时让“铁公爵”号战列舰的速度又16节降低到了12节。
  战舰内部的大火很快就蔓延到了舰面上,“南宁”号上的了望员很快就把情况报告了回来,同时也精确的测量出了与敌舰的距离。了望员用目视测量得出的炮击参数肯定要比当时由雷达测绘出的炮击参数准确得多。“铁公爵”号就如同一只漂浮在海上的火把一样,在由了望员提供炮击参数之后,“南宁”号上的那九门主炮就打得更为精准了。
  三点四十八分,“南宁”号的第九次齐射再次命中了目标。这次的爆炸闪光明显要弱得多,了望员判断是穿甲弹落在了敌舰右舷外的海面上,随后击中了敌舰水线以下部位。这才是真正关键的打击。与后来的战列舰不一样,“铁公爵”级这类在一战前建造的战列舰都不太重视水下防御,主要是当时鱼雷威胁还不大,另外,炮战的距离很近,炮弹难以击中战舰水线以下部位。也就是说,“铁公爵”号几乎没有水下装甲,其水下防御能力几乎等于零!26式穿甲弹在穿过了几米的海水之后,照样可以轻易的钻入舰体内部。这种打击是致命的,就算炮弹不爆炸,在战舰水下以下部位撕开的巨大裂口都足以导致战舰严重进水了,而当炮弹在舰体内爆炸后,产生的强大冲击波几乎能够在舰体上撕开一个直径数米的大洞,甚至是直接炸断战舰的龙骨!
  事实确实如此,这枚26式穿甲弹就在距离舰首大概四分之一舰长处爆炸,并且在战舰的右侧撕开了一个直径超过5米的大洞,而这类损伤是不可能在战斗中修复的,也没有任何一艘战舰上有如此巨大的堵漏设备。海水迅速的涌入了该处的几个舱室。对“铁公爵”号而言,这也许是幸运的,因为中弹部位距离A主炮下方的弹药舱只有一道隔板的距离,如果不是因为海水迅速涌入的话,那主炮弹药舱就很有可能被引爆!
  第二次中弹之后,“铁公爵”号开始右倾,速度也降低到了10节左右。英国海军官兵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还击。仅仅一分钟之后,“铁公爵”号的还击终于收到了一点效果,其第五轮齐射时打出的10枚巨弹中有1枚命中了“南宁”号乙炮塔的正面装甲。
  “南宁”号猛的震动了一下,司令舱内很多官兵都没有站稳,常荐新是迅速抓住了旁边的扶手后才没有跌倒的。舱内的灯光闪烁了几下,然后又恢复了正常,接着,常荐新就听到了战舰主炮新一轮齐射时发出的震耳欲聋的声响。
  “哪儿中弹了?”常荐新显得很平静,可他也有点紧张,毕竟15英寸口径的穿甲弹并不是小玩意。
  “是乙炮塔,正面中弹,枪炮军官正在赶过去。”
  常荐新微微皱了下眉毛,这下他就觉得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战舰上有几个部位的装甲是最厚的,主炮炮塔的正面就是其中之一。在炮战中,交战双方都会选择瞄准对方的主炮炮塔开火,因此主炮炮塔中弹的几率相当高。“新省会”级主炮炮塔的装甲厚度在400毫米以上,也就是差不多16英寸,能够挡住由美国战列舰从10海里外打来的16英寸口径的穿甲弹,自然也就能够应付英国战舰从12海里外打来的15英寸穿甲弹了。
  “将军,没有什么损伤,只有几名炮手被震伤,另外,乙炮塔的2号主炮出现了故障,枪炮军官正在组织人员设法排除故障,应该能够在十分钟后继续作战。”
  “让乙炮塔暂时停止炮击,全面检查,确定没有隐患之后再继续作战。”常荐新朝作战参谋看了过去,“另外,让战舰上的其他部门也都检查一下,确定没有别的部位中弹。”
  当时,乙炮塔还有两门主炮可以正常使用,可为了保险起见,或者是为了后面与其他战列舰的战斗,常荐新让这座炮塔暂时停了下来。这个决定是比较明智的,此时“铁公爵”号已经受到了重创,速度降到了10节以下,就算其几门主炮还能够继续使用,可是随着距离拉开,这艘战列舰已经不可能在战场上发挥多少威力了。另外,双方都在减速,炮击的准确率将稳步提高,只要再打中目标两三次,“铁公爵”号就肯定完蛋了。那么,就算只剩下了六门主炮,“南宁”号仍然有足够的把握干掉“铁公爵”号。
  战斗继续进行,此时原本在“铁公爵”号后面的“罗德尼”号已经追了上来,暂时挡在了“铁公爵”号的前面。从三点五十六分开始,“南宁”号不得不暂时放弃了“铁公爵”号,将炮口对准了7号敌舰,也就是“罗德尼”号战列舰。
  在朝“罗德尼”号打出了七轮齐射后,大概是这艘战列舰也趁手不住由三艘“新省会”级构成的密集火力,加速离开了交叉火力范围。到四点十二分的时候,“铁公爵”号重新暴露在了“南宁”号的炮口之下。
  在对付“罗德尼”号的战斗中,“南宁”号一共打出了42发穿甲弹,当时记录下的战果中,并没有提到“南宁”号曾经击中过“罗德尼”号。而实际上,在这42发穿甲弹中,至少有3发命中了“罗德尼”号,可这3个战果后来都算到了“广州”号与“贵阳”号的头上,而没有记在“南宁”号的战果中。也正是在“南宁”号加入了之后,“罗德尼”号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使“广州”号与“贵阳”号在接下来不到十分钟的战斗中就干净利落的解决掉了这艘以英国海军历史上著名的罗德尼元帅的名字命名的战舰。
  当“铁公爵”号重新暴露在了“南宁”号的炮口之下的时候,它已经在7号舰的位置上了,距离“南宁”号近14海里。按理说,此时应该由“贵阳”号去对付“铁公爵”号,而位于前面的“南宁”号与“广州”号则集中炮火对付前面的“罗德尼”号。可当时的战斗已经打得非常激烈,各战舰的舰长都在全神贯注的指挥战斗,炮手也都在前面的炮击中积累了大量的炮击参数,如果临时改变炮击目标的话,反而会延误战机。常荐新没有让舰队更换打击目标,就算在14海里的距离上,26式穿甲弹仍然能够轻易的打穿“铁公爵”号的主装甲!另外,此时“南宁”号上的乙炮塔已经修复,又有九门主炮可以使用了,火力密度提高了一半!
  四点十八分,“南宁”号对“铁公爵”号打出的第十七轮齐射,也是在重新交火后的第四轮齐射中,九发穿甲弹中有两发同时命中了“铁公爵”号。从当时了望员的记录来看,其中一发打在了“铁公爵”号的司令舰桥上,另外一发打在了二号烟囱与后方炮塔之间的部位。这两个部位都是关键部位,“铁公爵”号司令舰桥上的11英寸厚的装甲钢板没有起到任何效果,里面的数十名官兵全被炸成了碎片。真正让“铁公爵”号完蛋的还是打在了二号烟囱后方的那发穿甲弹。这枚穿甲弹几乎垂直落下,在穿透了水平装甲之后,又摧毁了下方的轮机舱,一直钻到战舰底舱里面的时候才发生了爆炸。
  仅仅四发炮弹,“铁公爵”号的命运在这个时候就被确定了,在面对新锐战列舰的时候,“铁公爵”号甚至连一点还手的力气都没有。从三点二十六分到四点十八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这艘曾经让英国人引以为傲的战列舰就被划上了命运的终止符号。
第五十七节
夹击
  排在“南宁”号后面的“广州”号与“贵阳”号的表现也相当的出色。在“南宁”号上的了望员判断出6号敌舰为“铁公爵”号的时候,“广州”号上的了望员也判断出对面的7号敌舰为“纳尔逊”级。很简单,“纳尔逊”级战列舰的三座主炮炮塔全都设置在舰首方向上,开火的时候,炮口闪光全都集中在了前面,这是该级战舰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征,在夜晚交战的时候,炮口焰很容易辨别。可因为夜色太黑,所以“广州”号上的了望员无法判断出到底是“纳尔逊”号,还是“罗德尼”号。同样的,“贵阳”号上的了望员也做出了一样的判断。
  “纳尔逊”级战列舰可以说在英国海军战列舰大家族中非常的标新立异。除了其全部集中部署在舰首方向上的主炮之外,该舰还是第一种才用平甲板型的战列舰,另外该级战列舰上装备了16英寸的主炮,这是英国海军最大口径的主炮了。“纳尔逊”级战列舰在英国海军中的地位就如同“尊严”级在帝国海军中的地位一样,都带有严重的过渡性质。而这两种战舰的主要区别就是,“纳尔逊”级过于追求强大的火力,而且建造的时间要早几年,而“尊严”级的设置却比较保守,而且在设计的时候就为今后改进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因此,“尊严”级在大战中有着不错的表现,虽然四艘“尊严”级战列舰都先后战沉,但是在战场上也曾经给了敌人沉重的打击,其性能得到了承认,甚至很多人认为“尊严”级除了在火力方面稍微弱一点之外,其他方面的性能都不在美国的“北卡罗来纳”级与“南达科他”级之下。相反,“纳尔逊”级战列舰的性能最受到了广泛的置疑,最主要的就是其片面追求的强大火力,或者说是华而不实的火力。
  16英寸舰炮可以说是英国海军心里永远的痛。比起美国海军使用的MK7型16英寸舰炮,英国海军设计的45倍径16英寸口径舰炮不但在威力上差了很多,而且在可靠性,火炮的寿命等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后来,英国海军在建造“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的时候改回使用14英寸口径舰炮,以及后来的“前卫”级使用15英寸口径的舰炮,都是因为其16英寸口径的舰炮性能不达标,让英国海军只能退而求其次。
  战争爆发之后,因为两艘“纳尔逊”级都留在了本土舰队,作战任务并不沉重,所以有大量的时间进行改进,而改进的一个重点就是解决其主炮存在的技术缺陷。最初,英国海军准备从美国直接引进MK7型舰炮,替换掉“纳尔逊”级上的同口径舰炮。虽然两种舰炮的口径大小一样,但是实际问题却没有这么简单,比如舰炮所使用的自动扬弹机的配制,最大后坐距离,以及回旋时所需要的炮塔基座直径等数据都不一样,也就不可能简单的为战列舰更换舰炮了。
  努力了几年后,英国人放弃了引进MK7型舰炮的想法,而要单独为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研制新的16英寸口径的舰炮,这更不可能,毕竟只生产18门舰炮所需要分配的研制经费高得吓人,更没有时间从头开始研制。而为“纳尔逊”级换装15英寸口径舰炮的方案也被否决掉了,因为英国海军储备了大量的16英寸口径的炮弹,在“狮”级战列舰全部战沉之后,就只有“纳尔逊”级战列舰还可以使用这些炮弹了。最终,英国海军只能够设法解决一些主要问题,设法降低舰炮的故障率,提高身管的寿命。为解决后一个问题,英国海军从美国引进了重型穿甲弹的生产线,用重型穿甲弹替代了之前的高速轻型穿甲弹。这算得上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吧。
  就算经过了如此多的改进,“纳尔逊”的性能仍然是值得怀疑的,特别是其速度,因为主机输出功率过小,“纳尔逊”级战列舰服役的时候,在泰晤士河的理想环境下测试出的最大速度才仅仅23.5节,如果在标准载重吨,且在正常海况的时候,能够达到21节就已经算是非常的理想了。而在经过了改进之后,“纳尔逊”级的排水量已经超过了40000吨,要比最初服役时多出了2000多吨,也就根本不可能达到21节的速度。
  战斗打起来的时候,“广州”号上的了望员立即发现了对手的一个弱点,那就是,其三号主炮炮塔无法转到朝向“广州”号的角度上,只能够集中火力打击“广州”号后面的“贵阳”号,也就是说,当时7号敌舰根本就没有对付“广州”号。对“广州”号而言,这绝对是好事,可是对于“广州”号屁股后面的“贵阳”号来说,这就绝对不是好事了。当时,出了“罗德尼”号在炮击“贵阳”号之外,3号敌舰,也就是“巴勒姆”号也在对付“贵阳”号。因此,在“广州”号与“贵阳”号集中力量打击“罗德尼”号的同时,“罗德尼”号与“巴勒姆”号也在集中力量打击“贵阳”号!
  战斗可以说是交错复杂,局势相当的混乱,而在这种混乱的战局中,有效的指挥是获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可以看出,英国舰队里的指挥已经出了问题。按理说,“巴勒姆”号应该对付“广州”号,而不是去打击更远的“贵阳”号。相反,第三特混舰队的各艘战列舰却都严格的按照之前分配的目标在有条不紊的战斗着,帝国海军在此时表现出来的素质就足以让他们获得胜利了。
  炮战从三点二十七分左右开始,打到三点四十分左右的时候,“广州”号与“贵阳”号都没有什么建树,主要是交战距离过远,而且“罗德尼”号一直在机动规避,让炮手们难以有效的瞄准目标。可“罗德尼”号的速度成了其最大的缺陷,萨摩维尔编排的队列也出了问题。当“铁公爵”号在三点四十三分被“南宁”号打中后,“罗德尼”号不得不减速,以避免撞上“铁公爵”号,同时还得转变航线,避开“铁公爵”号。这样一来,“罗德尼”号就不可能将其主炮威力全部发挥出来了,更难以有效的避开砸来的炮弹。
  三点四十一分,“广州”号首开记录,从乙炮塔三号主炮射出的一发26式穿甲弹命中了“罗德尼”号B炮塔的基座。这个部位的装甲厚度达到了15英寸,而当时的交战距离超过了12海里,26式穿甲弹在这个距离上大概只能够击穿12英寸后的装甲,也就没有能够对“罗德尼”号构成多大的威胁,只是使其B炮塔在接下来的三轮齐射中无法转向,也就无法瞄准“贵阳”号了。
  三分钟后,“罗德尼”号终于开始转运,一发炮弹准确的打中了“贵阳”号的司令舰桥下方的舰体,这发炮弹没有能够穿透该部位超过400毫米厚的装甲钢板,却引爆了附近副炮炮塔里的小口径弹药,造成了一系列的小规模爆炸。“贵阳”号暴露在了火光之中,大概正是这个原因,结果导致原本应该转移火力对付“广州”号的“巴勒姆”号将炮口转向了“贵阳”号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3/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