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魂(校对)第4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9/735

  “总体上来讲,斯普鲁恩斯现在对第五舰队的战斗力,特别是航空作战能力,以及舰队的防空作战能力没有多少信心,而且这些问题的根本不是美军没有足够好的战舰,没有足够好的作战飞机,而是美军的兵员素质远远达不到斯普鲁恩斯的要求。”黄晓天放下了手上的文件,“从最新获得的情报来看,美军有几种新式战机服役,其中有两种新式战斗机,还有两种新式舰载轰炸机。飞行员需要时间来适应新战机的飞行性能以及作战性能,而且斯普鲁恩斯也需要时间来训练他手下的那些舰队官兵。所以,现在第五舰队仍然在珍珠港附近活动,没有急着西进。”
  廖汉翔拿出了香烟,他先给黄晓天点上了一根。“我们的情报人员也是这么判断的。除了第五舰队的问题之外,尼米兹也需要时间组织进攻兵力,并且将这些部队部署到前线去,还得筹备作战物资,调动相关的运输力量。如果美军是在五月份的时候开始策划反击行动的话,那他们多半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来完成反击的准备工作。”
  “也许,尼米兹与斯普鲁恩斯都认为,我们无法在七月底之前获得澳洲大陆登陆作战的胜利,因此他们并不需要争取时间发动反击。”黄晓天靠在了沙发上,“因此,美军的反击很有可能在七月中旬之后展开,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对我们来说将是一件好事。只要第一特混舰队能够在八月份返回战场,那我们就将扭转战局了。”
  “如果第一特混舰队在这个时候无法赶到,或者是美军的反击速度比我们预料的要快的话,那该怎么办呢?”
  黄晓天沉默了下来,这可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
  在返回关岛的路上,黄晓天就在考虑该怎么作战,而他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首先是第四特混舰队的战斗力,其次是美军的战斗力,还有美军的反击时间,美军的反击计划,太平洋战区能够投入的防御兵力,廖汉翔的防御部署等等,而这些因素都将直接影响到第四特混舰队与第五舰队之间的战斗!
  第四特混舰队的战斗力问题没有什么好担忧的,舰队官兵已经熟悉了那些新分配来的战舰,而三艘“瑞兽”级防空巡洋舰的战斗力是相当突出的。航空兵也早就熟悉了几种新式作战飞机的性能,相关的训练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美军战斗力的问题却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美国海军在26年初的时候获得了两种新式战斗机,分别是F6F与F4U(后期型号)。其中,F6F的性能应该比“金鹰”差那么一点,主要体现在速度,以及灵敏性方面,但是这种战斗机却极为坚固,并且一改美军战斗机俯冲性能差的缺点,在这一方面甚至超过了“金鹰”。F4U(后期型号)实际上就是换装了更大功率,并且对气动布局做了细微调整的F4U型战斗机。该战斗机最出色的性能就是速度,其最大速度甚至比“金鹰”还要快一点,而且灵敏性也不差。从综合作战能力来看F4U(如无特别意义,统一指后期型号)比“金鹰”稍微好一点,而这也是帝国海军在26年初正式上马了更新型号的战斗机研制工作的主要原因。
  除了两种新的战斗机之外,美国海军还有两种新型号的舰载轰炸机在26年初陆续服役。其俯冲轰炸机的型号为SB3C,这是由柯蒂斯公司研制的一种新型轰炸机。最初,柯蒂斯公司研制的是SB2C,这是一种非常笨重的轰炸机,美国海军最初希望用SB2C取代SBD,可随着“射水鸟”的改进型迅速服役,SB2C明显不如“射水鸟”,因此,美国海军取消了SB2C的订单,少数装备的SB2C也只提供给了陆战队使用,并且要求柯蒂斯公司尽快拿出能够赶超“射水鸟”,并且更为灵活的俯冲轰炸机。而这就是SB3C。总体上讲,SB3C就是用了SB2C的大功率发动机,减轻了机身重量,并且只配备两名飞行员的型号。因此,其最大速度达到了250节左右,可以携带1000磅炸弹,安装有两门20毫米航炮,以及一挺.50英寸的自卫机枪。在总体性能方面SB3C比初期型号的“射水鸟”略微好一点,比改进后的“射水鸟”相差不大,算得上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俯冲轰炸机了。
  而取代TBD的鱼雷轰炸机的型号为TBF,或者是TBM(由通用汽车公司生产)。与“海雕”相比,TBF的最大特点是,其鱼雷是挂在弹舱里面的,而唐帝国直到最后一种在大战期间服役的鱼雷轰炸机的时候,才设置了弹舱,而之前,鱼雷都是挂在机腹下的。因此,TBF的机身显得很粗大。比起其替换的TBD来讲,TBF的最大特点是速度提高了不少,其最快速度在240节以上,而这与“海雕”的改进型号相差并不大。另外,TBF有三名乘员,这与唐帝国一直坚持不设置单独的机枪手,只保留两名乘员的做法并不一样。从总体性能上讲,TBF/TBM是一款比较优秀的鱼雷轰炸机。虽然在当时鱼雷轰炸机的作战效率已经受到了置疑,但是鱼雷仍然是对付战舰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唐帝国与美国都没有放弃发展鱼雷轰炸机。
  新的武器并不能够使军队的战斗力全面提高,说白了,舰队战斗力的核心仍然是官兵队伍的素质。这也正是第五舰队连续不断的执行训练任务,而迟迟不西进的主要原因。经过两年多的苦战,美国海军的精锐兵员基本上已经损失掉了,而能够幸存下来的只是极少数。相反,唐帝国海军却一直有着一支精锐的海军官兵队伍,就算是在战争爆发后服役的官兵,也已经成了优秀官兵。在这一点上,美军是无法与帝国海军相提并论的,而这也肯定是斯普鲁恩斯最为担心的地方,是制约美国舰队战斗力的最大因素。
  美军反击时间,反击计划这些除了受到舰队的战斗力影响之外,其他的进攻部队,比如地面部队,登陆舰队,运输船队的部署也有决定性因素,还有,作战物资的储备,运送等工作也必须要尽快到位。而这些因素都将最终影响到美军的反击行动。当然,就现在黄晓天与廖汉翔获得的情报来看,美军还远远没有做好反击的准备工作。
  沉思了一阵之后,黄晓天抬起了头来。“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应该选择主动出击,而不是在这里等着美军打上门来。”
  “你是说,主动进攻?”
  黄晓天微微点了点头。“更准确的说,是积极防御,而不是被动防御。”
  廖汉翔看着黄晓天,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现在美军舰队正在积极备战,而尼米兹也肯定在调动相关部队的部署工作,储备作战物资。如果我们选择被动防御的话,那么美军就很容易抓住我们防线上的漏洞。”黄晓天的话说得不急不慢,“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拖住美军的反击速度,尽量拖延美军的反击时间。因此,我们可以选择积极出击,趁美军还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尽量打乱美军的反击部队,让他们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完成战役准备工作。只要能够拖到第一特混舰队赶来,那我们就可以将反击转为反攻,并且最终击败美军。”
  “如果这是个圈套的话,那怎么办?”
  “廖将军,我们现在谁也不能肯定这是不是个圈套,而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第五舰队的行踪。真正能够威胁到第四特混舰队的只有第五舰队,只要我们掌握了第五舰队的行踪,那么我们就不用担心这是不是个圈套了。”
  廖汉翔微微点了点头,他思考了一阵,说道:“我会尽量安排潜艇在珍珠港附近活动,而且情报不么也会尽量与我们配合。能否掌握第五舰队的行踪,这个我不能做任何保证,而你要做的,就是让舰队尽快做好战斗准备。”
  “第四特混舰队随时可以出动!”
  “那么,在我们有了进一步的消息之后,再确定第四特混舰队的出发时间!”
  黄晓天没有再继续坚持,他也知道,第四特混舰队绝不能被美军击溃,至少在西南太平洋战场那边有了重大的胜利,登陆澳洲大陆的作战行动取得了胜利之前,第四特混舰队绝不能有任何的闪失,而这也正是他与廖汉翔考虑的焦点问题。
第二节
外刚内勇
第三节
困兽犹斗
  在唐帝国海军担忧美军发动反击的时候,尼米兹与斯普鲁恩斯却在为他们该怎么发动反击而发愁,准确的说,是为怎么扭转太平洋上的战局而发愁。如果说此时唐帝国海军面临的问题是怎么打下澳洲大陆,以及怎么在中太平洋战场上挡住美军的反击的话,那么美国海军面临的问题就要严重得多,直接关系到了美国在战争中的胜败,乃至美国的生死存亡。
  两年半的战争打下来,美军在太平洋上取得了不少的胜利,而且有些胜利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中太平洋上歼灭第二特混舰队,这就几乎使美国获得了主动权。可不管是从战术层面,还是从战略层面上看,美国在太平洋上获得的胜利并不足以扭转战局,整个太平洋战场上的战局一直在朝着对唐帝国更为有利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珊瑚海大海战”,以及“内克岛海战”之后,美国海军彻底的丧失了制海权,以及威胁唐帝国制海权的能力,出现了实力真空期。从此开始,美国总统,海军部长金上将,以及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尼米兹上将所需要考虑的不再是怎么打赢太平洋战争,而是怎么守住防线,挡住唐帝国的进攻。而这也就标志着,太平洋战争已经由双方僵持的阶段进入到了唐帝国发动战略进攻,而美国全面转入战略防御的阶段。
  当然,太平洋战场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战场,这是整个全球战争的一个重要战场,而且是最重要的战场,因此太平洋战场局势的变化也证明了整个大战局势的转变。26年将是整个大战出现战略转折的一年,而且也将是以唐帝国为首的同盟国获得最终胜利最为关键的一年。
  大战双方最重要的两个国家,唐帝国与美国都知道,太平洋战场将决定整个大战的结局,撇开其他的战场,谁输掉了太平洋战争,那么谁就将输掉整个战争。这也是自从美国参战之后,唐帝国与美国都不遗余力的在太平洋战场上投入重兵,不计损失的,甚至是部分放弃其他战场上的胜利也要先打赢太平洋战场上的战斗的根本原因。而在这个以海军为绝对主力的战场上,双方都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当然,努力并不仅仅只限于太平洋。为了确保太平洋战场上的胜利,交战双方还在其他方面做出了相关的调整与部署,希望利用其他战场上的局势转变来影响到太平洋战场上的天平。
  与德国联合剿灭法国,获取西欧战场上的胜利,这就是唐帝国变相在向美国施加压力。随着法国沦陷,西班牙已经不再积极的参加北非战场上的战斗了,甚至将其舰队撤回了港口,没有再继续在地中海东部向波斯海军发动进攻。意大利也不得不将更多的兵力部署在其国土的北面,以应付德国陆军的强大威胁,当时部署在意大利西北部的地面部队就达到了80个师的兵力,而意大利在北非战场上投入的兵力还不到30个师!英国也暴露在了德国空军的轰炸机面前,另外,德国海军的潜艇获得了更好的出海港口,在大西洋上的活动也更为活跃了。随着德国空军以及唐帝国的远程航空兵逐步控制了英国的天空,英国就必须得更多的考虑本土防御,而不能将更多的兵力部署到国外,甚至还不得不借助美国陆军以及陆军航空兵来完成国土防空以及防御作战。
  可以说,法国战败,是继日本战败之后,大战中另外一个重大转折点。日本战败,迫使美国提前参战,不得不在没有做好战争准备的情况下与唐帝国正面对抗,争夺太平洋的控制权。而法国战败,就迫使美国不得不向英国,以及北非战场上出动地面兵力,在英国部署更多的航空兵,还得向俄罗斯提供更多的战争援助,希望俄罗斯能够坚持下去,至少能够在大陆战场上牵制住德国与唐帝国的陆军主力,让德国无法立即攻打英国,也让唐帝国陆军无法将精锐兵团投入到北非以及太平洋战场上去。而这一系列调动的直接影响就是,美国不得不加强陆军的投入,从而削减了海军的投入,这使美国更难以在太平洋上挡住唐帝国海军的进攻了。
  美国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战斗,在当时,到底谁胜谁败,还没有一个定数,如果美国海军能在太平洋上取得两三次重大胜利的话,也许太平洋战局就能彻底扭转。而美国海军要想在太平洋上获得胜利,那就得具备一个先决条件,即唐帝国海军得分兵他处,这样美国海军才不至于以少打多,至少得保证双方的兵力平衡。唯一的办法就是威胁印度洋,让唐帝国海军不得不出兵印度洋。
  这就是美国一直要求英国与法国派遣远征舰队南下的原因。在无法迅速攻占苏伊士运河的情况下,进入印度洋的唯一通道就是好望角。美国做出了最大的努力,最终以提供大批的战略援助,并且派遣大批航空兵,以及地面部队协助英国进行本土防御,以及参加西欧战争(当时法国还没有战败)为代价,最终让英法联合远征舰队出发了。当时,美国确实看到了希望,只要坎宁安能够击败唐帝国的南大西洋舰队,一路杀进印度洋,威胁到北印度洋航线的话,那么唐帝国海军就没有任何选择,至少得派遣一支,甚至是两支特混舰队进入印度洋,守住北印度洋的生命航线!
  希望曾经距离美国那么近,特别是在坎宁安一举击溃了唐帝国的南大西洋舰队,以及驰援南大西洋的第五特混舰队的时候,美国举国上下一片翻腾,甚至认为胜利离他们不远了。而当时的实际情况确实如此,如果坎宁安能够多坚持几个月的话,那么唐帝国就只有两支航母特混舰队在太平洋上作战,而其最厉害的第一特混舰队却在印度洋上,到时候,美国海军的反击就有很大的机会获得胜利。在大部分美国人看来,既然坎宁安这位英国头号海军舰队司令官能够一举击溃两支唐帝国舰队,那么就有能力多坚持几个月,到时候,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上转败为胜,再从东西两面夹击唐帝国,那唐帝国离完蛋也就不远了,至少唐帝国海军离完蛋也就不远了。
  随后发生的变化远远的超过了美国人的想像,法国迅速战败,这对法国远征舰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虽然法国远征舰队最后留了下来,并且继续与英国远征舰队一起作战,但是法国远征舰队的军心已经溃散,是不可能发挥多大作用的。而更让美国人所想不到的是,第一特混舰队与第三特混舰队在五月份就击败了坎宁安,不仅守住了北印度洋航线,而且还打回了开普敦,甚至全歼了英法联合远征舰队!就算当时唐帝国海军没有远征黄金海岸的计划,也没有相关的准备,可就当时的情况而言,随着印度洋的大门再度关上,美国人的希望也彻底的破灭了。
  战局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彻底转变的,尼米兹最初将反击的时间设为五月底,虽然斯普鲁恩斯坚决反对这么快就发动反击,但是最后还是同意了尼米兹的计划。在尼米兹与斯普鲁恩斯看来,只要第一特混舰队没有在太平洋上作战,那么就可以在集中兵力在中太平洋上发动反击,然后第五舰队寻机歼灭唐帝国的第二特混舰队与第四特混舰队。即使第一特混舰队迅速转战太平洋,而且第五特混舰队恢复了战斗力,到时候,第五舰队的官兵已经获得了实战经验,再与第一特混舰队决战的胜算也不会太小。可问题是,坎宁安在这个时候战败了,而尼米兹就不得不修改他的反击计划。
  尼米兹也想过,利用第一特混舰队还没有返回太平洋的机会,在中太平洋上迅速发动反击,可这次斯普鲁恩斯没有让步,而斯普鲁恩斯的理由很简单。如果美军在这个时候发动反击的话,那么唐帝国海军不会主动迎战,而会紧缩防线,并且让第二特混舰队与第四特混舰队撤回后方,甚至是帝国的本土港口。而攻打唐帝国海军的前沿防线肯定需要时间,不说别的,仅仅是打下中途岛就需要至少一个月的时间,而要攻打马里亚纳群岛的话,恐怕需要半年的时间,这还没有计算进攻的准备时间。到时候,第一特混舰队早就返回了太平洋,甚至连第五特混舰队都恢复了战斗力,唐帝国海军至少有十二艘舰队航母,外加数艘小型航母,而美国海军只有六艘舰队航母。在此情况下,唐帝国海军可以从容不迫的发动反击,而美国海军连抵挡的能力都没有。
  也就是说,随着英法联合远征舰队被歼灭,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上的反击机会已经流失了,而且一去不复返。法国已经战败,英国海军剩下的十几艘“老爷舰”需要拱卫本土,还得在东地中海上牵制住波斯海军,难以再次组织起远征舰队,而美国海军正在建造的主力舰,航母难以在短期内服役。那么,唐帝国海军甚至不需要留下主力舰在南大西洋,完全可以等到太平洋这边的战斗获得胜利之后,再派遣舰队进入南大西洋。
  在放弃了立即发动反击的计划之后,尼米兹与斯普鲁恩斯达成了共识,即不管什么时候发动反击,舰队官兵的素质问题必须得首先解决,如果无法提高舰队官兵的素质的话,那么就永远不可能获得胜利。因此尼米兹答应了斯普鲁恩斯的要求,尽量拖延反击的时间,同时保证舰队的训练活动能够正常展开,直到斯普鲁恩斯认为舰队已经具备了反击的能力之后,再策划反击行动。
  尼米兹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有三个,一是舰队官兵的素质确实太糟糕了,糟糕得连尼米兹都有点不敢相信。当时,第五舰队的八成官兵都是新分配来的,其舰载航空兵中也有至少五成的新手,就算另外五成,以前也多半是在陆战队航空兵服役,而不是在舰队航空兵服役的。第二个原因就是,他需要时间来组织其他的反击兵力。调动陆战队,组织登陆舰队,运输船队,储备作战物资这些都需要时间,而且唐帝国也明显在加强中太平洋上的防线,那么他就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组织更多的兵力。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唐帝国海军在太平洋上的主要目的仍然是攻打澳洲,这从其兵力部署,以及舰队调动上就能看得出来,因此中太平洋上暂时还没有多少危险。只要麦克阿瑟在澳洲坚持几个月,那么尼米兹就有反击的机会了。
  尼米兹将自己的计划向金上将做了汇报,而金上将也同意尼米兹在做好充足准备之后再发动反击。随后,美国总统与马歇尔,金等陆海两军的高级将领磋商后,都认为草率的反击行动将彻底的拖垮美国海军,并且最终输掉太平洋战争。另外,到年底,还将有一批新的战舰服役,包括第二批四艘“依阿华”级战列舰,数艘“埃塞克斯”级航母,以及第一批“瓦胡岛”级大型防空巡洋舰(即“阿拉斯加”级的防空简化型)。随着这些战舰陆续服役,美国海军的实力将重新恢复到定点状态,因此在此之前采取谨慎的反击行动,是很有必要,而且也很重要的。
  在美国总统直接命令麦克阿瑟死守澳洲,尽量拖住唐帝国的进攻速度的同时,尼米兹也向斯普鲁恩斯下达了新的命令,即尽快完成舰队的整训工作,为即将开始的反击行动做好基础准备!可对斯普鲁恩斯来说,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任务,这并不比在战场上击败唐帝国的舰队轻松多少。
第二节
外刚内勇
第四节
良将庸兵
  斯普鲁恩斯面临的问题远没有想像的那么简单,不说别的,仅仅是舰队官兵,以及舰载航空部队的飞行员的素质问题,就足够让斯普鲁恩斯重新衡量第五舰队的战斗力了。更重要的是,这些问题是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的,甚至是不可能通过时间,乃至训练解决的。官兵的绝大部分能力,都是在战斗中获得的,而新成立的第五舰队缺乏的就是实战经验。
  美军在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气,顽强的战斗意志,乃至崇高的军人精神,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另外,美国又是一个相对开放的,而且发达的国家,因此在兵源方面并不存在多少问题。
  战前,美国国内的航空业就已经非常发达了,不仅仅拥有大量的航空制造厂,还有大量的民间航空爱好者,美国的莱特兄弟就仅仅只比帝国的“飞机之父”冯如晚了几个月完成了美国历史上的首次飞行,其“飞行者”号飞机还是当时最先进的飞机。而在随后的几十年之内,美国涌现出了大量的飞行爱好者,以及飞行探险家。比如第一位完成跨越大西洋的林克就是美国人,而且美国的飞行者还创造了许多项世界纪录。另外,美国还是第一个将飞机用于商业飞行的国家,世界上第一批农用飞机就是在美国诞生的,从洛杉矶到纽约的航线,还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航线。
  可以说美国不缺乏飞行人才,在战争爆发之后,美国能够大批招募飞行员,就是因为美国拥有大量的航空人才储备。同样的,美国也不缺乏优秀的飞机设计师以及飞机制造厂。与唐帝国不一样,美国的飞机制造厂基本上都是私人的,比如当时的格鲁曼公司,道格拉斯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共和飞机公司,北美飞机公司,这些公司都制造了大量优秀的战机。从规模上讲,这些公司的规模都比不上唐帝国的那些由军队直接控制的飞机制造厂,但是其生产能力,创新能力都不在唐帝国的飞机制造厂之下。
  这些公司制造了大量的先进战机,比如争战太平洋的F4U,大量提供给了欧洲盟国的P-51系列战斗机,以及对德国实施了大规模轰炸的B-17与B-24系列轰炸机,在太平洋上争战的B-25系列轰炸机,还有如同C-46,C-47,以及C-54等运输机。这些都是非常优秀的,足以与唐帝国的飞机想媲美的先进作战飞机。
  同样的,美国也不缺乏海员。美国本来就是一个由移民建立起来的国家,第一批到达美国的移民都是乘坐帆船上岸的。从美国建国开始,美国就不缺乏海员。可以说,在美国之前,唐帝国与英国海军能够控制世界的海洋,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唐帝国与英国不缺乏优秀的水手。而美国也有着这一基础。在战争爆发之前,在美国政府登记注册的水手有50多万,而同期,唐帝国的水手也只有60万,英国是30万。这些水手都是海军舰队的“预备队”,也是海军的基础。
  美国更不缺少建造世界级战舰的能力,其庞大的工业基础是造船能力的根本表现,另外美国的舰船设计师也是世界顶尖级别的。美国海军首先提出了“重点”防护理论,而这是一战后战列舰设计的一大标准。另外,美国还改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航母,首先提出了海军航空作战理论。而在实际应用方面,“约克城”级航母是战争爆发前,世界上最优秀的舰队航母。“埃塞克斯”级航母的性能不在“湖”级之下。而“依阿华”级战列舰的战斗力更是超过了“新省会”级的第一批,而且与改进后的“新省会”级也相差无几。“巴尔迪摩”级重巡洋舰的战斗力超过了“节气”级,甚至足以与“江河”级媲美。而“阿拉斯加”级大型巡洋舰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可以说,这些都是美国舰船设计与建造能力的重要体现,这也是美国海军敢于挑战唐帝国海军的重要砝码。
  在美国参战初期,美国海军的战斗力彻底的体现了出来。伏击第一特混舰队的那场战斗就很明显,而随后围绕着马里亚纳群岛展开的三场海战,还有在威克岛附近海域爆发的海战,以及在西南太平洋岛屿之间的那些海战,都足以证明,在战争初期,以及僵持阶段,美国海军并不存在兵员素质方面的问题,美国海军是一支战斗力强悍的军队,是一支可以让任何国家的海军所畏惧的军队,连唐帝国海军也不例外。
  事情总是运动与变化的,而不可能一直保持不变。美国海军官兵的素质也在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变化,不过与唐帝国海军相反的是,美国海军官兵的素质并没有提高,而是在降低。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美国海军的战斗伤亡远远高于唐帝国海军,特别是在战争的僵持阶段,美国海军力主战略反击,因此数次重大海战都是在唐帝国海军的控制范围之内进行的,结果,大部分美国海军官兵没有能够在避免伤亡之后返回,而是成了俘虏。这对美国海军来说,其损失甚至超过了舰队本身。
  从美国海军在26年度的一份统计报告中就能看得出来。到26年初,也就是“内克岛海战”结束的时候,美国海军中服役两年以上的老兵的比例已经下降到了两成左右。另外,在战争爆发前服役,现在仍然在美国海军中服役的老兵的数量已经跌到了一成以下。也就是说,美国海军在战争爆发前的近20万舰队官兵中,到26年初,只有不到2万人还继续在海军舰队服役,其他的要么战死,要么负伤残废,要么就做了俘虏。即使将24年初期服役的海军官兵计算进去,此时,美国海军舰队官兵中的老兵也不到10万人!
  同期,唐帝国海军也有一份相似的调查报告。到26年初,帝国海军舰队官兵中,在战争爆发前服役的官兵有8万多人,在美国参战前服役的海军官兵有22万,而在24年初之前服役的官兵超过了35万,占到了整个海军舰队官兵中的六成以上!而且,服役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官兵占了整个舰队官兵(包括舰队航空兵)的八成以上,新兵比例不到两成。而按照同样的标准计算的话,美国海军舰队的新兵比例在六成以上。
  从这些对比数字上就能看出,美国海军当时兵员素质的问题到底有多严重了。虽然每一个国家训练海军官兵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是海军不是陆军,对陆军来说,新兵只需要掌握怎么使用步枪,就可以送上前线(这是极端情况),而海军的新兵必须得花大量的时间来进行培训,掌握怎么操作战舰,怎么执行海上作战行动等等。当时,唐帝国海军的新兵至少需要半年的培训时间,而且随着局势减缓,训练时间还延长到了一年,以让新兵在上舰之前掌握更多的能力,至少可以在两个不同的岗位上工作,这样就能变相的增强舰队的战斗力。而美国海军要培养一名新兵,也至少需要半的时间,而要让一名新兵熟悉自己的岗位,一年也不为过。
  仅仅培训就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而新兵要熟悉战舰上的生活,熟悉在战舰上的工作,以及熟悉海军的作战行动,不但需要更多的训练,还需要经历实战的考验,很多经验,是无法通过训练获得的,就算是强度再高的,逼真度再好的训练都不可能取代战斗经验,这些都只能在战场上获得!
  作为舰队司令官,斯普鲁恩斯很清楚官兵素质在战斗中的影响。他在战场上有着切身的感受,可以说,还几次战斗,都是因为舰队,特别是航空部队官兵的素质最终导致了失败,而唐帝国舰队能够越战越勇,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是因为有着优秀的官兵队伍。
  “内克岛海战”中,斯普鲁恩斯两次抓住机会,可两次都没有能够击溃第一特混舰队。当时,他就知道,第五舰队飞行员,以及部署在附近岛屿上的陆战队航空兵飞行员的素质已经是个大问题了。接着,第一特混舰队的两轮攻击就将第五舰队打爬在了地上,这更让斯普鲁恩斯痛心不已。对手有着精悍的航空兵,而他手里却是一些菜鸟。数百架轰炸机都没有能够击溃第一特混舰队,而第一特混舰队两轮轰炸,一百多架轰炸机就几乎将第五舰队彻底消灭掉了,这个差距有多大,身为舰队司令官的斯普鲁恩斯是相当清楚的。
  这也正是斯普鲁恩斯竭力反对仓促反击的主要理由,他不想让更多的飞行员去送死,也不希望舰队再次受到损失。可问题是,仅仅通过训练,是不可能让飞行员的素质出现质量上的变化的。
  当时,斯普鲁恩斯全面采用了对抗训练的方式,而且他根本就不管训练的损失比例有多高,他要的是最优秀的飞行员,而不是一群注定要去送死的飞行员。而高强度的对抗训练是在实战之外,能够迅速提高飞行员能力的最有效的办法。可这带来的后果却极为严重。在不到一个月的训练中发生了100多起训练伤亡事故,40多名飞行员还没有来得及走上战场,就被装进了盖着星条旗的棺材送回了本土。另外还有50多名飞行员负伤,其中20多人注定将永远都飞不起来了。训练伤亡的比例超过了一成,也就是说,有一成以上的飞行员根本就不可能完成训练,在上战场之前就将被淘汰掉!
  舰队官兵的训练任务也相当的繁重,而训练的重点就是舰队防空。为了提高舰队官兵的防空作战能力,斯普鲁恩斯甚至组织舰队与岸基航空兵进行了十多次对抗演习,让运输机拖拽着滑翔机充当敌轰炸机,给战舰上的高射炮手提供接近施展的训练。斯普鲁恩斯甚至直接让岸基轰炸机去“攻击”舰队,让舰队官兵体会一下“战场”上的气氛。
  不管什么样的训练,都不可能真正替代战场上的残酷战斗。训练只是打下基础,让官兵掌握基本的技能,而能否在战场上发挥出来,那还只能到了战场上之后才知道。可斯普鲁恩斯很清楚,现在的准备工作做得越好,那么舰队在战场上的表现就越好。也许训练无法从根本上提高舰队的战斗力,却能够降低伤亡率,而只要那些经历了战斗考验的官兵活了下来,那么在他们下一次踏上战场的时候,他们就是拥有了实战经验的“老兵”了。
  从这一点上来看,斯普鲁恩斯无疑是一名优秀的舰队司令官,对他的任何评价都不为过。而实际上,美国海军也一直不缺乏优秀的指挥官。除了斯普鲁恩斯之外,现在还有特纳,米切尔等一批将领具备了高超的指挥能力。可问题是,美国海军缺少一支足够强大的舰队让这些指挥官在战场上获得胜利。
  这也正是美国海军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从能力上讲,斯普鲁恩斯与谈仁皓半斤八两,在两人的对抗着各有胜负,而特纳,米切尔等人的能力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而按照战争的一般发展规律,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在战场上争战了数年之后,肯定都会涌现出一大批的优秀将领,以及优秀官兵。可美国海军的情况却有点反常,这也正是美国海军在这两年多战争中出现的最大问题。
  战争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斯普鲁恩斯也很清楚,第五舰队迟早有一天会踏上征途,而他必须做好出征的准备。在让舰队官兵,以及舰载航空部队的官兵抓紧一切时间进行训练的同时,他也在与另外两名将领策划着反击行动,这是他的另外一份本质工作。
第五节
对手的评价
  当时,美军第三舰队基本上已经名存实亡。虽然在麦克阿瑟的极力主张下,第三舰队的编制被保留了西来,但是第三舰队已经没有了任何作战部队,而且在努美阿失守之前,第三舰队的司令部转移到了新西兰的惠灵顿,随即尼米兹就将米切尔调回了珍珠港,留了一名准将在惠灵顿主持第三舰队那些没有多少意义的行政工作。
  名义上,米切尔仍然是第三舰队司令官,可实际上,他不再负责第三舰队的事物。尼米兹给了米切尔一个新的头衔:太平洋舰队总参谋长。因为美国海军在大西洋上的兵力很少,主要只负责北大西洋上的护航行动,所以“太平洋舰队总参谋长”实际上相当于美国海军作战部队的二号人物,是美国海军第三号指挥官,仅在金上将与尼米兹上将之下。
  尼米兹的这个安排有点迫于无奈,本来“太平洋舰队总参谋长”的位置是留给斯普鲁恩斯的,可在当时的情况下,斯普鲁恩斯不可能离开第五舰队,出任这个没有前线实际指挥权的职务。如果斯普鲁恩斯离开了第五舰队的话,那么多半由特纳出任第五舰队司令官,而米切尔原本是第三舰队司令官,因此就不可能出任第五舰队参谋长。另外,尼米兹也不放心把第五舰队,这支美国海军唯一的舰队交给特纳去指挥。在此情况下,尼米兹不得不把米切尔提拔了起来,并且让斯普鲁恩斯继续留在了第五舰队。名义上,米切尔的职权在斯普鲁恩斯之上,可实际上,米切尔本人很清楚,斯普鲁恩斯才是尼米兹的“参谋长”,而他只是临时顶替这个角色,以便让他离开第三舰队,为第五舰队服务。而当时,美国海军的“太平洋舰队”就几乎等同于“第五舰队”。
  尼米兹给了斯普鲁恩斯足够的授权,让斯普鲁恩斯全权负责中太平洋战场上的舰队反击行动,从策划行动,到执行作战计划,这些多是由斯普鲁恩斯全权负责的。另外,尼米兹还委任米切尔全权负责支持斯普鲁恩斯的反击行动。因此,策划美军舰队反击行动的并不是尼米兹本人,而是斯普鲁恩斯,米切尔,以及特纳三人。
  在得到了尼米兹的授权之后,斯普鲁恩斯在五月底就部署了相关的工作。第五舰队的训练任务是由他具体制订,同时由特纳去落实的,另外特纳还得负责舰队的日常管理,以及相关的后勤保障工作。米切尔则主要负责为第五舰队提供必要的物资,另外,还要负责收集唐帝国海军的情报。最后,特纳与米切尔都向斯普鲁恩斯直接汇报工作,由斯普鲁恩斯策划具体的反击行动。
  除了舰队的训练工作之外,反击行动的第一步就是明确唐帝国海军的情况,即唐帝国海军下一阶段的作战方向,以及唐帝国海军舰队的具体部署情况,其总体战略方针,还有各舰队的具体情况等等。而这些情报都是陆续送到的。可当时日本流亡政府控制的情报网络被唐帝国的反情报机构摧毁了大部分,残存的情报人员也都隐藏了起来,没有敢于立即出来活动,因此美军获得的情报就不那么及时了。
  直到六月上旬,也就是在唐帝国海军已经明确了下一步的作战方向,完成了舰队的部署之后,斯普鲁恩斯才大概了解到了对手的行动,而且,他收到的情报很不完善,存在很多的漏洞,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地方。
  比如,在五月底,斯普鲁恩斯收到的情报是:第一特混舰队将在六月份调派到中太平洋,第四特混舰队将与第一特混舰队配合,联手对付第五舰队。可到了六月初,另外一份情报显示,第四特混舰队很有可能去西南太平洋战场,只有第一特混舰队在中太平洋战场上活动。直到六月上旬底,斯普鲁恩斯才收到了比较准确的情报,第一特混舰队将前往西南太平洋战场,而在中太平洋上活动的是第一特混舰队。
  这三份情报是相互矛盾的,导致的结果就是,斯普鲁恩斯根本就不敢完全相信其中任何一份情报。更让他头痛的是,这三份情报送到的时间相差就那么几天,因此,也没有办法证明到底哪份情报是正确的。直到六月底,也就是唐帝国的陆战队在澳洲大陆登陆,麦克阿瑟才给他送来了一份确切的情报,第一特混舰队已经出现在了西南太平洋战场上,另外还有第二特混舰队,第三特混舰队,第五特混舰队以及由至少六艘小型航母组成的战区舰队在西南太平洋上活动,只有第四特混舰队没有出现在西南太平洋战场上。直到这个时候,斯普鲁恩斯才最终搞明白,一直在中太平洋上活动的是第四特混舰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9/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