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魂(校对)第4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7/735

  当天晚上,第一骑兵师的几个骑兵营轮番出动,张晓林几乎亲自指挥了每一次的突击行动。每一次的突击规模都不大,而且突击距离也不是很远,所有的突击行动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快”!在这几次突击行动中,用时最长的一次不到一个小时,而用时最短的一次只有半个小时。所有突击行动的目的都是让美军转为防御,并且让美军不得不在前线阵地上部署更多的防御部队,从而使美军无法全力组织进攻。
  从九点开始,五个师的炮兵部队陆续到达了前线。古迅雷将这些炮兵部队集中部署到了第五步兵师的防线后方,距离美军10到15公里。而这个距离正好在大口径榴弹炮的射程范围之内。接着,炮兵也加入了战斗。
  无规律的,间隔性的炮击产生的拖延效果不比骑兵部队的突击差。张晓林还按照古迅雷的命令,将美军在前线的兵力集结点,物资囤积中心,以及前线指挥所的位置发给了炮兵部队,让炮兵能够更有效的发挥重炮的威力。
  从下半夜开始,古迅雷还将部分自行火炮组织了起来,让其跟在张晓林的突击部队后面,在近距离上炮击美军。这起到的效果更为明显,从炮兵参战开始,美军就不得不考虑怎么对付唐帝国的那些火炮了。
  凌晨前,双方的炮兵进行了一轮猛烈的炮战,结果打了个两败俱伤。唐帝国陆军的自行火炮主要有两种口径,一是155毫米重炮,另外一种是100毫米中型火炮。而美军的炮兵也主要装备了155毫米与105毫米口径的火炮。双方的火炮在性能,特别是射程方面相差并不是很大,主要的区别是,古迅雷军团里主要装备的是自行火炮,而美军装备的多半是牵引火炮。这对双方的炮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为美军的火炮无法迅速转移阵地,在很多时候都是被动挨打,虽然也给对手制造了不少的损失,但是总体而言,美军炮兵的损失更大,只是美军的火炮数量更多!
  前面的战斗打得热火朝天,古迅雷却在思考着白天的战斗该怎么打。
  最初,他有几种想法,而主要倾向于打防守反击。即利用步兵师在正面挡住美军的进攻,然后两个骑兵师与其他的步兵师配合在侧翼突击美军。这与他之前的战术是一样的,可这有一个问题,即之前打的都是美军步兵,美军的进攻能力相当有限,而现在他要对付的是一支有装甲部队的美军,如果美军突破了正面防线的话,那么他的侧翼突击就几乎是在送死了。
  到下半夜的时候,第六步兵师与第七步兵师已经赶到,而且带来了大量的辎重物资,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给炮兵送来的那数百吨弹药,还有给装甲部队送来的燃料。这两个步兵师都齐装满员,而且官兵的体力都很充沛,士气也没有问题。更让古迅雷感到高兴的是,第八步兵师也即将到达,预计在早上七点就能赶到,也就是说,到时候,他将拥有八个师,十万兵力!
  除了这些陆续到达的增援兵力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影响到了古迅雷的决定,那就是美军在夜间战斗中所表现出来的战斗力。张晓林的几次突击都没有遇到大的麻烦,而且从张晓林反应的情况来看,美军的装甲部队规模有限,而且部队的战斗力并不高。接着,在天亮前的那场炮战中,张晓林的判断得到了证实,美军的素质确实不怎么样。
  正是这两个因素,最终让古迅雷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与美军打一场面对面的战斗,用进攻去对付敌人的进攻,而且要抢在敌人之前发动进攻。明确了这个想法之后,古迅雷立即重新部署了手里的几支部队。
  第一骑兵师在西面,负责包夹美军的右翼。第六步兵师与第七步兵师在战线中部,依靠炮兵的掩护,直接突击美军阵地。第二骑兵师在战线的东面,负责包夹美军的左翼。另外,第四步兵师与第五步兵师做战役预备队,而第三步兵师仍然负责后方的防线,即将到达的第八步兵师则负责为前线作战部队输送作战物资,另外还负责打扫战场,运送伤员,接管战俘等等烦琐工作。
  部队在八点之前陆续部署到位,而古迅雷再次登上了他的坦克,他将进攻时间设在了八点过十分。在部队进攻之前,炮兵将提供20分钟的炮火准备,而且海航的轰炸机将在八点半到达。让古迅雷没有想到的是,布雷德利设定的进攻时间仅仅比他晚了五分钟而已!
第三十二节
提前的胜利
  战斗是由炮兵拉开序幕的,七个师的炮兵部队集中在一起,对美军阵地进行了排山倒海般的炮击。当炮弹如同雨点般的落在阵地上,炸起一团团的火球与硝烟,大地随之震动时的那种场面是极为震撼的。自从数百年前,帝国陆军首次集中使用炮兵开始,炮兵就成为了“战争之王”。
  相对而言,帝国陆军对炮兵的重视还比不上其他一些国家,比如俄罗斯,以及德国。而影响到炮兵地位的正是新兴的航空兵。
  在第一次全球战争期间,炮兵是最强大的,也几乎是唯一的支援火力。当时还没有出现能够飞到敌人防线后方数百公里,甚至数千公里的战略轰炸机,而在第一次全球战争期间使用的那些轰炸机的载弹量都极为有限,因此没有能够动摇炮兵的地位。当时,为了能够轰击敌人防线后方的重要目标,包括唐帝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制造了“超级大炮”,其中以德国陆军的“巴黎大炮”最具有代表性。这种火炮能将炮弹打到一百多公里之外,需要用列车来运送,而且每发射一发炮弹需要数十分钟的准备时间。以当时的技术而言,这绝对算得上是“重量级”的超级武器了。
  炮兵也算得上是第一次全球战争的标志性武器。在以铁丝网,机关枪,战壕为主的堑壕战中,炮兵的巨大杀伤力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在战争期间出现的化学炮弹更是威力巨大,给双方制造了巨大的伤亡。从战后的不完全统计来看,整个第一次全球战争中,交战双方有六成以上的阵亡官兵是被火炮给干掉的,而这个比例远远的超过了机关枪制造的伤亡!而且炮弹也是最重要的战争物资。在争夺奥伦堡(唐帝国的称呼是西塞)的战役中,唐帝国陆军动用了二十多个炮兵师,在一天之内就打掉了10万发炮弹。而在西线战场上,德国与英法联军的炮弹消耗量也相当的惊人。
  实际上,炮兵登峰造极之战不是第一次全球战争,而是第二次全球战争,特别是在大陆战场上,炮兵是交战双方手里最重要的支援与压制火力。可同时,也正是第二次全球战争中,炮兵的地位受到了影响,航空兵在很大的程度上,实际上就是长了翅膀的炮兵,轰炸机成为了更为有效的支援力量。
  正是航空兵的迅速崛起,唐帝国陆军对炮兵的重视程度下降了很多。不说别的,当时唐帝国陆军的几种主战火炮实际上都不是陆军自己研制的。155毫米重炮的核心技术来自海军,而100毫米火炮的核心技术实际上是德国人提供的。另外,装备陆军的大部分迫击炮的技术也是从德国引进的。在战争爆发之前,帝国陆军内部甚至出现了取消炮兵,用航空兵全面替代炮兵的声音。当然,这个论调肯定是错误的,即使是在数十年之后,炮兵的地位仍然不是航空兵所能够取代的,在战场上,炮兵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得益于帝国强大的工业生产力,在战争爆发之后,帝国陆军立即意识到了炮兵的重要性,并且下了大力气来恢复与扩大炮兵。当时,陆军直接借用了海军驱逐舰上的155毫米火炮技术,在做了必要的修改之后,与22年,也就是战争爆发的第二年就推出了自行式与牵引式两中155毫米口径的重型火炮。另外,陆军还直接从德国引进了88毫米火炮的技术,并且借鉴了德国火炮设计上的一些优点,可以说,后来帝国陆军坦克上使用的80毫米,90毫米坦克炮,陆海两军通用的80毫米高射炮,以及100毫米中型火炮身上都看得到德国88毫米高射炮的影子,在很多设计方面都用的是德国技术。也正是这个时候开始,陆军将155毫米与100毫米确定为标准的火炮口径。在整个战争期间,陆军之前装备的火炮陆续退役,并且集中力量生产了这两种口径的不同火炮,这极大的简化了后勤保障上的麻烦。
  实际上,陆军装备的最多的“火炮”应该是迫击炮,而且,帝国陆军步兵部队所配备的迫击炮数量是最多的。当时,帝国陆军一个步兵排就有配备了一个单独的迫击炮组,标准装备是一门60毫米迫击炮,后来增加到了两门。而一个步兵连有一个单独的迫击炮班,装备3门60毫米迫击炮。一个步兵营有一个单独的中型迫击炮排,装备3门80毫米迫击炮。一个步兵团有一个独立的重型迫击炮连,装备了6门120毫米迫击炮。另外,在师属独立炮兵营里,还有一个自行式重型迫击炮连,装备6辆120毫米重型迫击炮车。到了战争后期,帝国陆军甚至开始步兵排提供不占编制的60毫米轻型迫击炮,并且为每个步兵班提供了两具枪榴弹发射器。
  可以说,当时帝国陆军是比较重视步兵的支援火力的,而且实战也证明了,炮兵在地面战斗中的有效性。比起航空支援来讲,155毫米重炮的炮击效果不会比轰炸机投下的炸弹的威力差多少。更关键的是,航空支援不可能随叫随到,特别是在前线没有足够机场的时候,航空支援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及。相反,炮兵却能够伴随步兵作战,而且炮兵的支援往往在几秒钟,最多几十秒钟之内就能到达,而绝大部分时候,航空支援最快也要好几分钟的时间。显然,炮兵是更迅速,更有效的支援力量,而在火力的及时性方面,航空兵永远都比不上炮兵。
  在战术方面,俄罗斯陆军是最为重视炮兵的使用的,这有其固有的因素,比如俄罗斯的空军就一直不怎么样。而施鼐兴在提出了装甲兵的基本战术时,就将炮兵放到了与装甲兵,航空兵并列的位置上,是整个快速突击战术的三大支柱之一。问题是,施鼐兴的战术思想在最初的时候没有受到重视,如果不是因为帝国有着强大的工业基础,以及深远的陆地疆域的话,恐怕这个错误就足以葬送掉帝国了。
  作为施鼐兴的得意门生,古迅雷也非常重视炮兵的使用,而且他还在战斗中总结出了不同的炮兵战术。比如,在快速突击的时候,炮兵的支援力量不要求多,而是要足够的精确,能够为装甲部队摧毁前方的障碍,另外必须得跟上装甲部队的推进速度,因此重点是自行火炮,牵引火炮不适合伴随装甲部队作战。而在装甲部队突击之前,炮火准备就要求达到最大密度,尽快摧毁敌人防线上的坚固火力点,压制住敌人的炮兵,让装甲部队能够顺利突击,因此火炮的射程必须要比敌人的火炮更远,且射速要足够的快。
  实战中,古迅雷也确实是按照这些基本战术在使用炮兵,这次,他就让炮兵集中炮击了美军阵地,为装甲部队开路,而且在炮兵进行炮击的时候,他的装甲部队就已经开始向美军阵地推进了。不过,让古迅雷没有想到的是,美军炮兵的反击速度来得很快,炮火还没有来得及向美军阵地的后方延伸,美军火炮打来的炮弹就落到了坦克集群里面。
  “尽快找到美军炮兵阵地,联系航空兵,让他们重点轰炸美军的炮兵阵地!”古迅雷在坦克上指挥战斗,“妈的,加快推进速度,队列拉开一点!”
  美军的装甲部队也开始突击了,最先与美军装甲部队遭遇的是左翼的第一骑兵师,张晓林在第一时间把情报报告给了古迅雷,接着,第二骑兵师的先头部队也与美军的装甲部队遭遇了。
  一场坦克战再所难免,双方指挥官都想到了首先投入装甲部队,去撕开敌人的防线,结果,双方的装甲部队首先遭遇。而唯一不同的是,布雷德利没有摩托化步兵部队,结果他的装甲部队将步兵抛在了后面,而古迅雷的装甲部队里还有大量摩托化步兵伴随作战。
  “让步兵尽快跟上来!”古迅雷很清楚怎么击败敌人,“另外,部队拉开距离,尽量不要靠近,先打美军的重型坦克,别吝啬高速穿甲弹!”
  坦克炮的怒吼代替了重炮的轰鸣,短停急射是最普通的坦克战术,25式坦克的机动能力被彻底的发挥了出来,可让古迅雷感到恼火的是,他的座车仿佛永远比别的坦克慢一点一样。
  “加快点,赶到前面去,高速穿甲弹准备!”
  装填手把一发高速穿甲弹装进了炮膛,可驾驶员却没有让坦克加速。
  “妈的,加速!”古迅雷大叫了起来,“快加速,距离太远了,把距离拉近点。看到了吗?那辆M26,快冲上去!”
  驾驶员还是没有加速,他心里很清楚,保护好司令官要比干掉一辆敌人的坦克有价值得多了。
  古迅雷差点就要跳起来了,前方1500米外,那辆本来被他“看中”了的M26被另外一辆25式坦克在1000米发打了个正着。其他的坦克都冲了上去,就只有古迅雷,以及警卫营的十多辆坦克留在后面。
  就算古迅雷是战场上的最高指挥官,可这个时候,他也没有办法让他坦克开快一点,除非他肯去当驾驶员。不过,照眼前的情况来看,就算他冲到了前面去,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美军的装甲部队根本就顶不住25式的猛烈打击。相对而言,第一骑兵师与第二骑兵师的官兵已经有了不少的实战经验,大部分还在继续作战的坦克手都不再是新手了。仅仅不到半个小时的战斗,双方官兵的素质就显现了出来。另外,双方坦克性能上的差距也非常的明显,特别是在野战中,25式坦克的性能优势相当明显。
  对付如同M4这样的对手,25式坦克在各方面都有巨大的性能优势。虽然M26的火力更猛,而且装甲更厚,但是其机动能力明显比25式差了很多,在运动战中,重型坦克的战斗力肯定无法完全发挥出来。欧洲战场上的实战也证明了这一点,重型坦克更适合防御,而不是快速突击。另外,美军中M26的数量相当有限,而25式的数量优势足以打垮对手了。
  最后来解决掉美军装甲部队的是舰队派来的轰炸机。这批轰炸机没有战斗机掩护,大部分的战斗机都在轰炸更远处的美军,压制美军的炮兵。而这些轰炸机都匆忙投下了炸弹,然后就迅速的离开了战场,它们几乎都是在极限轰炸半径上作战的,没有多余的燃料让这些轰炸机在战场上空逗留。
  随着美军的装甲部队被击溃,战局立即转为对帝国陆军有利。古迅雷没有让部队停下来,他甚至没有让伴随坦克进攻的摩托化步兵去打扫战场,而是把打扫战场的任务留给了更后面的第四步兵师与第五步兵师。
  突击行动持续到了中午,直到大部分的坦克都快要没有燃料的时候才停了下来。美军已经有三个师被击溃,另外的美军部队也在准备撤退。古迅雷没有放弃进攻,他让部队以最快的速度补充了燃料,而且同时让步兵冲到了前面去。既然敌人的战斗意志已经被打垮了,那就要痛打落水狗,而不是让敌人安然撤退!
  一直突击到了傍晚,骑兵部队第二次停下来补充燃料,坦克手也抓住机会填饱了肚子。古迅雷在这个时候才做出了调整。他让两个骑兵师的摩托化步兵全速北上,争取截住撤退的美军,而在骑兵停下来的时候,步兵仍然在继续向北推进。击溃敌人已成定局,而现在,他需要的是更大的胜利!
  夜晚,双方都在向北面“行军”。打到这个时候,古迅雷多半有点惊讶,他没有想到,美军会这么轻易的被击溃,而且这也不是他主要考虑的问题。现在,他需要的不仅仅是一场歼灭战,而是一次能够奠定整个澳洲大陆战场基础的重大胜利!
第三十三节
重兵云集
  袁野是在一日傍晚时收到消息的,当时陆战队刚刚打下了库纳巴拉布兰,协助陆战队作战的翁羽的骑兵部队刚刚补充满了燃料,准备返回部队。得知古迅雷已经歼灭了第一股美军,正在追击另外一股美军的时候,袁野与翁羽都有点不敢相信,不到十万人,打垮了近三十万美军,这可能吗?
  半个小时后,舰队送来的消息证明了这一点。这下,袁野与翁羽都没有迟疑了。翁羽立即就带着他的骑兵营与两个摩步营出发,去追赶自己的第二骑兵师。而袁野也立即组织了两个陆战师在当天晚场出发。接着,在另外两个陆战师到达之后,也于第二天一早就上路了。可让袁野没有想到的是,他的陆战师的行军速度甚至比不上古迅雷追击敌人的速度!
  一直到七月四日,袁野派出的陆战师才追上了古迅雷他们,而此时,古迅雷的部队已经攻占了莫里,并且将战线推进到了莫里北面大概50公里处,围歼了最后一股成建制的美军,陆战队赶到的时候,战斗才刚刚结束!
  四天的战斗中,古迅雷的部队向北推进了300多公里,而且歼灭了至少10万美军,所有成建制的美军都被消灭,只有那些单独撤出战斗,从其他方向上逃跑的美军才避开了古迅雷的追击部队。而在这四天的战斗中,古迅雷只在他的装甲指挥车上休息了不到八个小时,而大部分的官兵甚至连没有睡上四个小时。可以说,这是极为疯狂的四天,决定澳洲大陆战场胜负的四天。
  在陆战队接管了防线后,很多官兵直接就在阵地上睡着了,有的则是被陆战队员抬下来的。他们并没有受伤,而是累得走不动了。这就好像是一场持续了四天的长跑一样,到最后,双方拼的已经不再是火力了,而是纯粹的速度,就看谁跑得更快。美军也被彻底的拖垮了,很多美军官兵干脆就在路边等做着俘虏。而且,只要被追上,绝大部分美军都会直接投降,根本就不做抵抗。这同样也是意志力的比拼,对双方的战士来说,这就好像是一场比赛一样,最后,帝国陆军的官兵获得了胜利。
  这确实是一次重大的胜利,在登陆之后的半个月之内,古迅雷指挥的陆军参战部队一共与美军打了三次大规模战役,第一次在阿米代尔南面歼灭了三个美军正规师,第二次在纳拉布赖歼灭了八个美军正规师,第三次歼灭了这十二个美军正规师。三次战役下来,被歼灭的美军超过了25万,即使是逃跑的美军也被打散了建制,要想恢复战斗力是很困难的。而当时,美军部署在澳洲大陆的地面部队也不过就50万人而已。仅仅半个月的时间,就有一半的美军被干掉了!
  相对而言,古迅雷付出的代价并不大。在这半个月的战斗中,他没有一支部队被成建制的消灭,甚至没有一个营被美军成建制的消灭掉。阵亡官兵3万余人,伤5万余人,其中3万多官兵在一个月内都陆续返回了部队。比起所获得的战果来讲,这点损失并不大,如果考虑到当时古迅雷的部队大部分都是新兵的话,这更算不了什么了。最重要的是,此时,还在战场上战斗的,以及那些能够返回部队继续作战的伤员都不再是新兵,而是拥有了作战经验的老兵!
  当然,这半个月的战斗也证明了一点,那就是,陆战队不适合大规模地面战争,特别是在远离舰队炮火支援的内陆地区,陆战队从编制到战术,都无法满足地面作战的要求。当时,在澳洲战场上作战的都是陆战队的精锐部队,而古迅雷指挥的只是陆军的“预备役”部队。而双方的实际战果的差距是很明显的,这也更加坚定了高层指挥官的决心,即尽量提高陆军在澳洲战场上的任务比例,并且逐步缩小陆战队的投入,让陆军承担起地面战斗的主要任务。当然,这也让古迅雷感到极为骄傲,至少以前那些看不起他,看不起他这支陆军“预备役”部队的陆战队官兵都闭上了嘴。
  值得古迅雷高兴的事情还有很多,通过这半个月的战斗,之前很多让古迅雷头痛的问题都迎刃而解。首先是军官队伍的问题,大批的优秀官兵在战斗中涌现了出来,而古迅雷在七月五日发回陆军司令部的人事调动申请表中,就有800多名新晋升的军官,以及300多名获得提拔的军官。部队的素质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半个月的战斗,也许比半年的训练都更有效果,战场就是最好的训练场,即使是再新的兵,只要在战场上锻炼半个月,经历了三次大规模战役,而且还能活下来,那都称得上是老兵!最后就是补给与装备的问题,打了漂亮仗,古迅雷也可以理直气壮的去要补给,要装备了。而且,现在不管是陆军,还是海军,都需要漂亮的胜利,他的三次战役确实打得很漂亮,不管是严定宇,还是聂人凤,都有足够的理由给他所需要的物资与装备。聂人凤甚至还给古迅雷颁发了一枚海军的勋章,而古迅雷也是帝国历史上,第三个获得海军勋章的陆军将领,这不能不算是一大荣誉吧。严定宇更是直接表态,只要澳洲战争打赢了,他就会亲自给古迅雷授予上将军衔,恐怕到时候,古迅雷将成为帝国陆军历史上最年轻的上将!
  当然,古迅雷这次追击战的意义主要是体现在了当时的战局上,美军已经失去了增援悉尼的机会与能力。而驻扎在悉尼的美澳联军不过25万,其中大部分都是澳洲军团。七月三日,也就是在古迅雷的追击行动还没有结束的时候,第三批登陆部队就到达了麦夸里港,这次送来的是六个陆军步兵师,四个陆战队师,以及大量的作战物资。
  七月六日,颜国忠调整了作战部署,让古迅雷放弃了莫里,退回纳拉布赖,并且在这里留下至少一个师的兵力。陆战队则继续控制库纳巴拉布兰。除了镇守各个交通要点的部队之外,陆军与陆战队的部队全部向悉尼集中,为进攻悉尼做准备。第四批地面部队将在七月十一日到达,进攻悉尼的作战行动最迟在七月十五日展开。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最多只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就能打下悉尼,也许还用不了一个月,因为攻打悉尼的时候,第三特混舰队的那些重炮能够为地面部队提供强有力的支援,另外,第一特混舰队,第二特混舰队,第四特混舰队,以及战区舰队都将云集悉尼外海,支援地面部队作战。更重要的是,到时候,海航肯定能够在塔姆沃斯以及斯昆两地部署大量的岸基航空兵。有这么多火力支援部队,而且还有强大的兵力优势,攻打悉尼的行动肯定不会太困难。
  当然,调整部队的部署是需要时间的,另外,古迅雷还得考虑安排哪些部队去镇守外围的交通要道,哪些部队去参加攻打悉尼的作战行动。而影响到古迅雷部署的主要因素不是各部队在之前的战斗表现,而是这些部队的官兵素质问题。
  前两批投入战斗的11个师中,除了第九步兵师没有参加作战行动,第八步兵师来得太晚之外,其他的9个师都积累了实战经验,而且大批官兵获得了晋升。按理说,古迅雷肯定应该将这9个师派到前线去攻打悉尼,可实际上,他没有这么做,而是将第三批到达的六个步兵师,兵力相对完整的第八步兵师,第九步兵师,以及两个骑兵师部署到了前线去,而其他的部队都留了下来。导致古迅雷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很简单。
  打下悉尼只是澳洲大陆战争的开始的信号,是登陆阶段战役结束的信号,而在随后的战斗中,肯定需要更多的部队,也需要更优秀的部队。虽然严定宇已经保证了,将在八月份的时候,为古迅雷提供几支主力军团,但是站在古迅雷的角度来讲,他之前建立起来的嫡系部队已经被分散编入了别的前线司令官的部队中去,而现在他手里的这些部队就是他的嫡系部队。他要想保证自己在陆军中的地位,那就得让这些部队获得足够多的经验,而且获得陆军司令部的承认。显然,古迅雷不怎么希望用严定宇提供的那些主力军团,他需要的是自己的军团!
  因此,古迅雷很重视各部队的平衡。比如,损失最惨重的第一步兵师,第二步兵师,以及第三步兵师就被他全部安排在了后方,等待第四批部队到达的时候获得兵力补充。第四步兵师被安排在了纳拉布赖,第五步兵师被安排在了塔姆沃斯,第六步兵师被派往了阿米代尔,而第七步兵师则负责在这三个师的物资补给工作。除了两个骑兵师之外,其他用来进攻悉尼的部队全都是没有作战经验,或者是没有获得多少作战经验的步兵部队。
  在两个骑兵师的问题上,古迅雷也动了一番脑筋。在七月六日的时候,他就向陆军司令部申请,把这两个骑兵师编为第一骑兵军。这个申请没有立即被批准下来,主要是很多相关的问题没有解决。而古迅雷的这个申请的直接目的就是,他需要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而两个骑兵师显然不够。另外,严定宇已经答应给他提供更多的装甲战车,因此古迅雷有足够的资本来组织一支骑兵军了。
  按照帝国陆军的编制,“军”这个战斗单位并不是正式的,而是临时性的。一般的编制情况是,由数个师组成临时的军级单位,而由数个,甚至十数个军级单位组成集团军,更大的编制就是集团军群,以及方面军。因此,集团军才是正式的编制单位,可集团军不再是单一兵种的编制单位,而是多兵种的合作作战单位。因此,如同“骑兵”,“步兵”,“炮兵”之类的单一兵种编制的最大单位就是“师”。而“骑兵军”显然不是一个规范的称呼。
  而按照最低要求,一个骑兵军也至少得有一个骑兵师,一个摩步师。一般的情况下,一个骑兵军里,至少有两个骑兵师,两个摩步师,一个独立炮兵师,以及数个其他独立的团营级单位。而古迅雷申请获得骑兵军编制的目的也很明显,他已经有了两个骑兵师,却没有摩步师,如果陆军司令部批准了他的申请的话,他就可以组建新的摩步师,甚至是炮兵师了。而这个新的作战单位,就将成为古迅雷的嫡系部队。
  显然,古迅雷并不笨。他被调到太平洋战场上来,多少都有点“发配边关”的味道在里面,最初的时候,古迅雷是相当不满的。与海军里的情况一样,陆军的年轻将领之间的竞争也相当激烈,而且古迅雷在陆军的地位比不上谈仁皓在海军的地位,怎么说,他是师出施鼐兴,而不是严定宇。因此,古迅雷当初就意识到,他好不容易在陆军建立起来的地位将受到严重打击。因此,从一开始,古迅雷就在着手培养自己新的嫡系部队。
  军人之间也有斗争,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古迅雷可不想成为斗争的失败者与牺牲品,而他的安排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当然,从战争本身的角度来看,古迅雷的兵力调动也无可厚非,要想获得澳洲大陆战争的胜利,那么古迅雷就得拥有足够多的精锐部队。
  相关的部队调动工作一直持续到了七月中旬,部队的调动还相对容易,而最主要的是作战物资的运送。在夺取悉尼港之前,一直都存在在物资运送困难的问题。而这也正是攻打悉尼的重要性,只要夺取了这座深水良港,那么后勤保障的问题就不会存在了!
第三十四节
火力打击
  七月十一日,第四批地面部队到达。这次送来的主要是补充给各作战部队的兵力,以及作战物资,而成建制的部队只有六个陆军师。另外,古迅雷也拿到了陆军司令部调配给他的新装备。至此,已经有23个陆军师,14个陆战队师登上了澳洲大陆。除掉损失的兵力,现在在澳洲大陆战场上作战的地面兵力已经达到了65万左右,这还没有算上在此之前部署到了这边来的海航的岸基航空兵部队。
  相关的任务分配也在七月十二日的时候送到。陆军主要负责从内陆向港口推进,并且切断美澳联军与外界的联系通道。而陆战队则先扫荡港口对面的海滩,设置炮兵阵地,然后攻占港口,颜国忠甚至计划直接让陆战队在港口内登陆,由第三特混舰队为陆战队提供直接的炮火支援。而战役的开始时间最初确定为七月十五日,而最晚不得晚于七月二十日。
  古迅雷一边安排部队的调动工作,另外则着手组建了第三个骑兵师。当时,随着第四批地面部队到达的有400多辆坦克,其中大部分都是改进型的25式中型坦克,另外还有可以变成一个独立骑兵团的24式重型坦克。这样一来,古迅雷就有超过650辆的坦克了,而这足够让他组建三个骑兵师了。
  另外,古迅雷还让恢复了战斗力的第一步兵师与第二步兵师改变为了摩步师。当时,古迅雷申请成立骑兵军的要求没有获得批准,但他却获得了足够多的摩托化步兵师的装备。而且第一步兵师与第二步兵师也都获得了补充兵力,因此古迅雷直接改编了这两个师,使其成为了第一摩步师与第二摩步师。
  当然,古迅雷没有忘记炮兵的重要性。他从几个步兵师的炮兵中抽调了一部分优秀官兵,然后利用补充兵力,组建了第一炮兵师,而该炮兵师的主体就是第三步兵师。当然,这个炮兵师的装备也到位了,主要的问题还是训练工作没有到位,因此没有能够参加攻打悉尼的作战行动。
  这样一来,古迅雷手里实际上已经拥有了三个骑兵师,两个摩步师,一个炮兵师,这足够组成一个强大的骑兵军了。至于陆军司令部还没有批准他成立骑兵军的事情,古迅雷早就抛到了脑后,反正他是这边的最高司令官,而且陆军元帅严定宇没有要派人来顶替他的意思,那就更不需要有什么顾忌了。
  到七月十四日的时候,除了几支还在改编的部队,以及负责外围防御的部队之外,古迅雷手里的15个陆军师全部集中到了悉尼东面的利斯戈。陆战队在五天前才控制了这里,美澳联军也在收缩防线,因此陆战队没有费一枪一弹就占领了这座城镇。同日,陆战队的十个师也部署到了戈斯福德附近,摆好了进攻的架势。
  攻打悉尼最重要的部队并不是地面部队,而是在海上活动的舰队。与以往不一样,这次进攻的主力不是航母特混舰队,而是常荐新的第三特混舰队。
  自从20日陆战队顺利上岸之后,第三特混舰队在21日晚上就向南转移到了悉尼附近,并且在当天晚上就炮击悉尼港。从这天开始,第三特混舰队只有一个任务,那就是与第五特混舰队配合,摧毁美军在悉尼港的防御基础,除了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不在炮击的清单里之外,其他的所有建筑物都成了第三特混舰队炮击的对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7/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