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578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巡洋舰的身影仍将出现在世界的每一片海洋上,并且用其不知疲惫的身躯捍卫着帝国的利益,守护着民族的未来,支撑着帝国海军的脊梁。
战前帝国主要战舰年表(驱逐舰篇)
  驱逐舰:
  相对于主宰海洋数百年的战列舰,四处出击的巡洋舰,驱逐舰出现的时间要晚得多。
  “驱逐舰”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帝国神宗皇帝年间。
  当时,大明帝国已经发展成为“日不落帝国”,拥有全世界七成以上的殖民地,控制着数百个港口,上千支船队,数以万计的商船将帝国产出的工业品输往世界各地,并且将产自全世界的资源运回帝国。
  哪里有财富,哪里就有掠夺。
  海盗,特别是在邻近奥斯曼帝国的海域,海盗成为了悬挂着龙旗的帝国商船的最大威胁,也成为了帝国海军的最大挑战。
  不管是动用战列舰,还是动用巡洋舰,对付海盗总有“杀鸡用牛刀”的感觉。
  在这种特殊历史背景下,帝国海军开始批量建造一种比巡洋舰小得多,服役年限短得多,续航能力短得多,主要集中在近海活动,装备有数门重型火炮,速度超过海盗船的,专门用来对付海盗的战舰,并且称其为“驱逐舰”。即“驱逐海盗的战舰”。
  当时,帝国海军对“驱逐舰”做了明确的界定。
  即速度快,火力适中,以固定港口为活动基地,不具备单独执行远洋作战任务的小型舰艇。最后一点,成为了驱逐舰与巡洋舰的重要区别,并且被沿用了好几百年。直到蒸汽机取代风帆,战舰越造越大,驱逐舰才逐步具备了单独远航的能力。
  因为相对狭隘的任务限定,驱逐舰一直没有成为海军的重要战舰,甚至没有得到大部分海军的承认,更很少伴随舰队执行作战任务。
  直到“鱼雷”出现,驱逐舰才真正登上了海战的舞台。
  作为一种海战利器,鱼雷对海战的影响极为深远。
  随着专门用鱼雷攻击,并且足以摧毁大型战舰的军舰,即“鱼雷艇”的出现,各国海军都面临着一个难题:怎么对付这种颇具威胁的小型军舰?
  最初的鱼雷艇相对较大,速度不快,称其为“雷击舰”更为合适。
  明历五百二十二年(公元1890年),随着“卫士”号在帝国武汉造船厂顺利下水,现代驱逐舰登上了历史舞台。
  “卫士”号装备了一门八十毫米火炮,两门五十毫米火炮,以及三条鱼雷,速度达到了二十五节,能在海上毫无困难的猎杀雷击舰,并且用携带的鱼雷攻击敌人的大型战舰。
  认识到驱逐舰的重要价值之后,帝国海军在“卫士”号的基础上改进设计,开始大批量建造驱逐舰。随后,英国、美国、德国等海军强国也纷纷效仿,开始成批量的建造这种小型廉价的战舰。
  随着技术进步,驱逐舰的吨位越造越大,其战术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
  很快,驱逐舰就完全取代了鱼雷艇,成为了各国海军中装备鱼雷,并且以鱼雷为主要武器,以集群方式活动,对付敌大型战舰的主力舰种。从存在的意义上讲,驱逐舰确实是“驱逐”了鱼雷艇的战舰。
  另外,随着速度提高,续航力增强,驱逐舰的速度越来越快,火力也越来越猛,在舰队中担任了侦察、护航、雷击、反雷击等各种战术任务。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驱逐舰已经成为了各国海军中不可否缺的重要战舰。
  战争结束后,《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对各国拥有驱逐舰的总吨位,以及驱逐舰的技术性能指标做了明确的规定。加上飞速发展的技术,因战术要求的差别,逐渐诞生了好几个种类的驱逐舰。
  比如,主要执行护航任务的驱逐舰侧重火炮威力,以及适当的装甲防护。主要执行雷击任务的驱逐舰更重视速度与搭载鱼雷的数量。甚至出现了负责驱逐舰编队的指挥任务,比其他驱逐舰大上得多的驱逐领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驱逐舰绝对是战场上最为活跃,承担任务最多的战舰。
  正是如此,驱逐舰才有了“海上多面手”的美誉。
  却敌级:
  为应对“雷击舰”的威胁,帝国海军首先提出发展一种小型火炮舰艇,随后在设计中加入了使用鱼雷攻击大型战舰的要求,造成设计与建造周期延长,最终服役时间晚于英国海军的哈沃克号。
  “却敌”号:明历五百二十五年(公元1893年)三月十日在武汉造船厂开工建造,同年八月十一日下水,十二月二十七日建成,编入帝国东洋舰队。
  作为帝国海军第一艘驱逐舰,“却敌”号在总体设计上存在着不少缺陷,但是其战术性能得到了肯定,并且让帝国海军认识到了驱逐舰的重要性。随后,帝国海军停止了所有“雷击舰”的设计与建造工作,驱逐舰即扮演“反雷击舰”的角色,又扮演“雷击舰”的角色。从更加广泛的意义上看,“却敌”号拉开了帝国海军驱逐舰的辉煌篇章。
  甲级:
  帝国海军批量建造的第一型驱逐舰。于明历五百二十七年(公元1895年)完成设计,并且于同年开工建造。按照计划,该级驱逐舰将建造二十四艘,最终因更先进的型号提前完成设计,只建造了十二艘。其中:
  武汉造船厂:1002号、1006号、1010号。
  南京造船厂:1003号、1007号、1011号。
  马尾造船厂:1004号、1008号、1012号。
  秦皇岛造船厂:1005号、1009号、1013号。
  作为一级批量建造的驱逐舰,甲级在却敌级的基础上做了大量改进,性能也有明显提高,算得上是当时比较先进的驱逐舰。只是,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出现,甲级驱逐舰日显落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该级驱逐舰已经难以满足战争要求。整个大战期间,十二艘该级驱逐舰都集中在近海活动,几乎没有伴随主力舰队参加重要海战。
  乙级:
  帝国海军在战争爆发前建造数量最多的一级驱逐舰。于明历五百三十一年(公元1899年)完成设计,并且于同年开工建造。在长达八年的建造期间,该级驱逐舰做了多次改进,性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按照计划,该级驱逐舰将建造三十六加十二艘(后十二艘是甲级驱逐舰的配额),后来又追加了二十四艘的建造计划,最终建造了七十二艘。其中:
  武汉造船厂:1014号、1020号、1021号、1031号、1032号、1043号、1050号、1051号、1052号、1068号、1069号、1070号。
  南京造船厂:1015号、1022号、1024号、1034号、1036号、1044号、1053号、1054号、1055号、1071号、1072号、1073号。
  马尾造船厂:1016号、1023号、1026号、1035号、1039号、1047号、1056号、1057号、1058号、1074号、1075号、1076号。
  秦皇岛造船厂:1017号、1025号、1028号、1037号、1040号、1046号、1059号、1060号、1061号、1077号、1078号、1079号。
  营口造船厂:1018号、1030号、1033号、1038号、1042号、1048号、1062号、1063号、1064号、1080号、1081号、1082号。
  厦门造船厂:1019号、1027号、1029号、1041号、1045号、1049号、1065号、1066号、1067号、1083号、1084号、1085号。
  相对而言,在甲级基础上改进而来的乙级驱逐舰的设计相当成功,并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成为了帝国海军的主力驱逐舰,经受住了战争的考验。不过,乙级驱逐舰也不是没有问题,主要就是排水量偏小,炮火较弱,难以对付敌人的驱逐舰,所载鱼雷的威力也偏小,对付大战期间的主力舰略显吃力。
  丙级:
  帝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建造的最后一级驱逐舰,设计工作始于明历五百三十五年(公元1903年),后经多次修改,多次调整,最终于明历五百四十三年(公元1911年)完成,这也是帝国海军设计时间最长的一级驱逐舰。为了应付即将到来的战争,帝国海军一次拨款订购了二十四艘。其中:
  武汉造船厂:1101号、1102号、1103号、1104号。
  南京造船厂:1105号、1106号、1107号、1108号。
  马尾造船厂:1109号、1110号、1111号、1112号。
  秦皇岛造船厂:1113号、1114号、1115号、1116号。
  营口造船厂、1117号、1118号、1119号、1120号。
  厦门造船厂:1121号、1122号、1123号、1124号。
  作为全新设计的驱逐舰,丙型上看不到甲型驱逐舰的影子了。另外,超长的设计时间,让帝国海军逐渐意识到了驱逐舰吨位的重要性。加之战前各国驱逐舰都有大型化的趋势,因此在设计中,帝国海军放宽了对吨位(成本)的限制。丙级驱逐舰也成为了帝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唯一一级能够伴随主力舰队作战的大型驱逐舰,其火力以及鱼雷攻击能力比乙级有大幅度的提高,适航能力更是远远超过了乙级。
  丁级(丙改):
  战争爆发后,吨位偏小的驱逐舰难以伴随主力舰队到远洋作战,丙级驱逐舰的数量偏少,难以满足帝国海军的作战需求,因此帝国海军急需一种能够远洋作战,适合大批量建造,并且成本低廉的驱逐舰。在此情况下,丁级应运而生。其设计工作于明历五百四十六年(公元1914年)年底完成,随即投入批量生产,最终分三批建造了七十二艘。其中:
  武汉造船厂:1201号、1202号、1203号、1225号、1226号、1227号、1249号、1250号、1251号。
  南京造船厂:1204号、1205号、1206号、1228号、1229号、1230号、1252号、1253号、1254号。
  马尾造船厂:1207号、1208号、1209号、1231号、1232号、1233号、1255号、1256号、1257号。
  秦皇岛造船厂:1210号、1211号、1212号、1234号、1235号、1236号、1258号、1259号、1260号。
  营口造船厂:1213号、1214号、1215号、1237号、1238号、1239号、1261号、1262号、1263号。
  厦门造船厂:1216号、1217号、1218号、1240号、1241号、1242号、1264号、1265号、1266号。
  汕尾造船厂:1219号、1220号、1221号、1243号、1244号、1245号、1267号、1268号、1269号。
  香港造船厂:1222号、1223号、1224号、1246号、1247号、1248号、1270号、1271号、1272号。
  严格的说,乙级驱逐舰并非全新设计,而是丙级的标准简化版本。设计中,工程师大量采用了标准化部件与标准化建造工艺,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建造效率,降低了建造成本。当然,乙级驱逐舰的性能比丙级也有所降低,完全是针对战时需要生产的驱逐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乙级驱逐舰弥补了帝国海军力量上的空缺,在整个大战期间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帝国海军最为活跃的一级驱逐舰。另外,乙级驱逐舰也是帝国海军最后一级采用编号命名的驱逐舰。
  江浙级(常熟级):
  战争爆发后,驱逐舰在战场上的作用日渐突出,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特别在护航作战方面,驱逐舰显示出了不亚于快速巡洋舰的战斗力,而且造价更低廉,速度更快,需要的海军官兵更少,这都有利于帝国海军。明历五百四十六年(公元1914年),帝国海军就提出建造排水量更大,续航能力更强,火力更猛的远洋型驱逐舰替代快速巡洋舰,用于船队护航。江浙级就是海军这一要求的产物。该级驱逐舰前后共分两批次建造了四十八艘。其中:
  武汉造船厂:“常熟”号(四十八年),“太仓”号(四十九年),“吴江”号(四十九年),“嘉善”号(五十年),“平湖”号(五十年),“海宁”号(五十一年)。
  南京造船厂:“张家港”号(四十八年),“宜兴”号(四十九年),“金坛”号(四十九年),“武原”号(五十年),“武康”号(五十年),“长兴”号(五十一年)。
  马尾造船厂:“溧阳”号(四十八年),“丹阳”号(四十九年),“句容”号(四十九年),“安吉”号(五十年),“临安”号(五十年),“富阳”号(五十一年)。
  秦皇岛造船厂:“在城”号(四十八年),“江宁”号(四十九年),“浦口”号(四十九年),“上虞”号(五十年),“慈溪”号(五十年),“余姚”号(五十一年)。
  营口造船厂:“六合”号(四十八年),“栖霞”号(四十九年),“锡山”号(四十九年),“镇海”号(五十年),“北伦”号(五十年),“奉化”号(五十一年)。
  厦门造船厂:“武进”号(四十八年),“丹徒”号(四十九年),“仪征”号(四十九年),“兰溪”号(五十年),“天台”号(五十年),“宁海”号(五十一年)。
  汕尾造船厂:“江都”号(四十八年),“高邮”号(四十九年),“泰兴”号(四十九年),“温岭”号(五十年),“临海”号(五十年),“仙居”号(五十一年)。
  香港造船厂:“靖江”号(四十八年),“江阴”号(四十九年),“海门”号(四十九年),“磐安”号(五十年),“景宁”号(五十年),“永康”号(五十一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