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578

  一是他家喻户晓的名声。
  帮助琉球国王扫平倭寇,对付奥斯曼海盗,混迹于欧洲列国上层,这些都成为了传奇般的故事,更成为了帝国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二是系统,严密的哲学思想。
  这也是郑成功在欧洲生活三年的最大收获。相对而言,当时欧洲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研究方面比大明帝国更加先进,也更有开创性。
  凭借这两点优势,郑成功迅速成为了“三权分立”学派的主要推手。
  英雄创造历史,历史也创造了英雄。
  就在郑成功回国的第二年,即明历二百九十二年(公元1660年),首辅孙承宗病逝,孙可望出任内阁首辅。
  相对而言,孙可望并不是炙手可热的政治家。
  比起当时内阁在任的数十名大臣,来自外地的孙可望缺乏足够的基础,更缺少支持。毫无疑问,他不可能像孙承宗那样,将内阁控制在自己的手里。甚至可以说,为了保住首辅大权,他得依靠外界的支持。
  “三权分立”派的资本家正是孙可望的天然盟友。
  另外,通过三权分立,还能适当削弱内阁的权力,减轻孙可望的压力。这也正好符合了孙可望的短期要求。
  很快,双方达成了协议。
  同年,孙可望确认设立最高法院,负责统管全国司法工作。该决议在帝国议政院以微弱多数的优势得到通过。
  郑成功也因此成为了帝国历史上首任大法官。
  当时,最高法院只有一名最高大法官,而不是后来的九名。
  作为冒险家,郑成功是优秀的,作为军事家,郑成功的良好的,作为思想家,郑成功是合格的,可是作为法官,他却并不合格。
  仅仅两年之后,郑成功就被刺杀。
  虽然事后最高法院宣布,刺杀郑成功的是一名遭到错判的囚犯的弟弟。但是更多的人坚信,郑成功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不说别的,当时有很多人更有资格成为帝国首任大法官,为什么他们不上?
  另外,孙可望与“三权分立”派只是利益上的合作,而且历史终将证明,具有军阀背景的孙可望是一个极富野心的政治家,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政治冒险家。
  毫无疑问,那些老谋深算的政客都看了出来,首任大法官绝对是个烫手的山芋。
  也就在郑成功被刺杀的第二年,议政院以郑成功之死调查不明为由,三次提出了弹劾孙可望的议案,弹劾案最终移交最高法院。
  就在最高法院启动弹劾孙可望的法律程序的第二天,孙可望秘密下令,调遣驻扎在福建的军队进京,准备解散议政院,废除最高法院。
  幸好,当时掌握帝国军事大权的袁崇焕(时任帝国武备大臣),以及秦良玉(时任帝国京师驻备军统帅)及时的发现了孙可望的政变意图,并且立即采取行动,一方面出动禁军羁押了孙可望,另外一方面派遣军队拦住了北上的福建驻备军。
  从这个层面上讲,郑成功的死并不是毫无意义。
  孙可望离任之后,年已八十的袁崇焕出任帝国内阁首辅。
  虽然袁崇焕在位仅一年,但是在这一年中,袁崇焕重组内阁,并且改组最高法院,将最高大法官的数额从一名扩大到了三名。另外,袁崇焕还明确了最高法院的职责,包括在弹劾内阁首辅中发挥的作用。
  到明历三百零一年(公元1669年),陈永华出任帝国首辅的时候,“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已经在帝国完善巩固,并且发挥出了明显的作用。

不一样的历史(九)
  平静的海湾内,数十艘庞大的战舰分成三列,在海面上组成了三条长龙。
  当首的旗舰上,一名中年将领整透过单筒望远镜眺望着远处的海滩。
  当时,望远镜还是极为希罕的东西,只有高级将领才能配备。当然,在更多的时候,望远镜仅仅只是将官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将军,一切准备就绪!”
  中年将领转过了身来,面色肃穆的朝副官点了点头。
  他就是袁承宗,帝国前首辅袁崇焕的长孙,现任帝国东洋舰队司令官。
  片刻之后,隆隆的炮击声打破了海湾的平静。随着担任炮击主力的战列舰编队靠近海岸线,之前一直在战列舰后方的运输船队冲了上来。
  不到一个时辰,数千名帝国海军陆战队的官兵冲上了海滩。
  “将军,还要继续炮击吗?”
  “当然,打到小日本服软为止!”袁承宗冷冷一笑,“炮击继续向后延伸,但是不要轰击皇宫,老子今天晚上还要到皇宫里睡觉呢,哈哈……”
  隆隆的炮击声中,帝国海军陆战队的官兵排成整齐的战线,开始向不远处的东京推进。
  毫无疑问,在明军舰队强大的炮火打击之下,脆弱的日本军队根本不堪一击,更无法抵挡明军陆战队的凶猛进攻。
  黄昏前,地面上的战斗基本上结束了。
  在数十名卫兵的陪同下,袁承宗来到了已经被陆战队占领的东京城,并且按照他的预期进入了日本天皇皇宫,即以往的江户城。
  次日,日本天皇的代表在《开关通商条约》上签字,第一次明日战争结束。
  导致这场战争的因素很多,可是归根结底,仍然是大明帝国资本家对高额利润,以及海外市场的欲望起到了主导作用。
  在大明帝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逐步走向了资本主义,欧洲各国受到大明帝国影响,也逐步转型的时候,日本却处在水深火热的内战之中。
  在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之前,对大明帝国来说,日本根本不是问题。
  当时,日本的内战对帝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不说别的,帝国商人贩卖到日本的货物就要比贩卖到欧洲的货物贵上好几倍,特别是火铳、火炮等先进火器,更是达到了与黄金等价的地步。
  比如,当时一支火铳在帝国的价格也就二两白银,在日本却价值十两黄金!
  另外,日本缺乏白银,一两黄金只能兑换三两白银。可是在大明帝国,一两黄金则能兑换十两白银。利用这一点,帝国商人在出售货物的时候以白银计价,购买货物的时候则以黄金计价。结果,一进一出,从日本“掠夺”了大量黄金。
  当然,向日本贩卖粮食,药材也是极为赚钱的买卖。
  不说别人,郑成功的郑氏家族就通过帝国与日本间的贸易捞到了第一桶金,并且成为了帝国最庞大的海商家族。
  可是,日本内战终有结束的一天。
  随着德川家族崛起,加上持续了上百年的战乱使日本社会濒临崩溃,人心思稳。到张居正出任帝国首辅的时候,日本内战基本上结束。
  成为日本的实际统治者之后,德川家族一方面振兴国内生产,一方面寻找发展机遇。
  当时,大明帝国正是日本学习的楷模与榜样。
  问题是,德川家族无法在一夜之间解决战乱对日本造成的严重危害。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大量“失业”的武士,军人离开日本,在琉球王国,以及大明帝国东南海域集结,劫掠过往船只,甚至登陆袭击沿海村镇,掠夺财物。
  这就是被大明百姓恨之入骨的“倭寇”。
  面对倭患,张居正一面遣使前往日本,强烈要求日本幕府加强对国内民众的约束,严惩四处劫掠的倭寇。另外一方面,则委派戚继光等将领到东南沿海组建抗倭军,并且调集舰队,打击倭寇老巢。
  当时,德川幕府的政权还不稳固,根本不敢与大明帝国对抗。
  同样的,在戚继光等将领的努力下,东南沿海的倭患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可是,局势很快发生了变化。
  随着帝国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到国内政治改革,特别是满人叛乱爆发之后,日本对待帝国的态度发生了幡然转变。
  当时,德川幕府不但暗中支持海上劫掠行动,还染指朝鲜半岛事务。
  若不是帝国需要集中力量对付满人叛乱,恐怕早就拿日本开刀了。另外,郑成功在十八岁时消灭的,正是一支得到了德川幕府支持的倭寇势力。
  到明历三百零三年(公元1671年)时,帝国东南沿海再次出现倭患。
  时任帝国内阁首辅的陈永华并没有急于出兵镇压,而是采取了怀柔政策,希望能够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倭患。
  问题是,外交手段能够起到作用吗?
  通过与倭寇勾结,德川幕府得到了巨大的好处。现在要德川幕府放弃好处,听从大明帝国的调遣,可能吗?
  外交交涉未果之后,陈永华只能选择另外一种极端手段。
  明历三百零五年(公元1673年),帝国议政院以高票通过了《海患法》。
  该法案的主要内容就是:授权帝国内阁调动帝国的一切军事力量,以一切必要的手段平息,最终一劳永逸的解除帝国东南沿海的倭患。
  也就是说,帝国议政院将所有权力交给了内阁首辅。
  这一方式,也成为了帝国今后进入战争状态的标准模式。
  “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确立之后,帝国内阁只具有行政权,而没有立法与司法权。在陈永华上任之前,帝国议政院通过了第三次宪法修正案,明确了帝国的交战权由议政院掌握,内阁首辅只有在得到议政院的支持之后,才能行使宣战权。
  也就是说,帝国内阁首辅要想调动军队执行大规模军事行动,必须获得议政院的支持。
  从议政院以高票数通过授权首辅对倭寇,以及在暗中支持倭寇的日本采取军事行动来看,当时帝国东南沿海的倭患确实相当严重,而且已经影响到了帝国的安定与和平,更对帝国的发展构成了威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