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5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2/578

  剧烈的爆炸直接抛飞了C炮塔顶部的装甲板(不得不承认,“德意志”级战列舰的主炮炮塔与舰体结合得相当牢固,这与德国精湛的制造业有着密切关系,如果换成别的战舰,恐怕被抛飞的就不是炮塔顶板,而是整座炮塔),同时炸断了战舰的龙骨,并且导致弹药舱附近的舰体上出现了数十道裂痕,舰尾部分几乎完全脱落。
  在此情况下,战沉是不可避免的结局。
  随着大量海水涌入,“德意志”号舰尾重量急剧增加,在不到一分钟内,尾倾角度就超过了三度,而且尾倾的速度越来越快。此时,战舰上的损管人员已经来不及关上水密门了,更不可能阻止海水涌入爆炸点前端的舰体。另外,海水还顺着断裂的推进轴套管涌入了轮机舱,随即又涌入了锅炉舱,导致“德意志”号迅速丧失了发电能力(爆炸发生后,“德意志”号就彻底丧失了航行能力)。
  丧失了发电能力之后,不但抽水机“罢工”,就连所有火炮都变成了哑巴。
  似乎意识到“德意志”号已经完蛋了,在打出了第十五轮齐射之后,排在队列前方的四艘战列舰将炮口全部转向了“日耳曼”号战列舰,并且在十一点四十六分的时候向“日耳曼”号打出了第一轮齐射。
  为了避开前面的“德意志”号,“日耳曼”号进行了战术机动。
  这让“日耳曼”号避开了四艘“蒙大拿”级战列舰打来的炮弹,而另外四艘“蒙大拿”级战列舰对其打出的第十三轮齐射也全部落空。
  在规避的时候,“日耳曼”号没有停止还击,甚至还收获了一个战果。
  按照了望员的记录,炮弹落在了美军二号主力舰,也就是“康涅狄格”号的后烟囱左侧的副炮炮塔上,并且炸掉了整座副炮,并且在舰体内发生爆炸。实际情况则不尽相同,炮弹确实摧毁了副炮炮塔,只是没有打穿水平装甲,而是在击穿了露天装甲之后,在上层建筑内发生了爆炸,并且炸断了二根烟道。
  这对“康涅狄格”号几乎没有影响,因为炸断的是排烟管道,而爆炸后舰体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窟窿,结果原本应该顺着烟囱排出去的烟尘全都从受损的舰体处排了出去,从而使连接在这二根烟道上的三A号与三B号锅炉照样能够正常工作。
  这从一个侧面反应出了“蒙大拿”级战列舰强大的防护性能。
  当时,双方的交战距离不到一万五千米,而“日耳曼”号使用的是四百毫米重型穿甲弹。以往,在这个距离上,“皇帝”级乙型战列舰曾经多次击穿“北卡罗来纳”级与“南达科他”级战列舰的水平装甲,甚至能够用重型穿甲弹打穿“衣阿华”级的水平装甲,即便是面对“罗得岛”级战列舰,也有很大的机会穿透其水平装甲。
  毫无疑问,“蒙大拿”级战列舰的水平装甲厚度超过了二百八十毫米,如果算上露天装甲,其水平防护装甲的总厚度肯定在三百二十毫米以上,甚至有可能达到三百五十毫米。这个厚度,绝对是四百毫米重型穿甲弹难以对付的。
  相反,面对美军的十六英寸重型穿甲弹的时候,“日耳曼”号就显得不堪一击了。
  实际上,水平防护能力与“皇帝”级乙型战列舰持平(实际上略微差一点,主要是为了减轻上层建筑的重量,降低战舰的重心,提高稳定性,“德意志”级战列舰的露天装甲厚度比“皇帝”级乙型战列舰薄了大概十五毫米,当然这个影响并不是很大)的“德意志”级战列舰根本不可能挡住从一万五千米外飞来的十六英寸重型穿甲弹。即便将交战距离提高到二万米,十六英寸重型穿甲弹都能轻而易举的砸穿“德意志”级战列舰的水平装甲,甚至还能打穿关键部位的强化装甲。
  十一点四十八分,“日耳曼”号挨了第一次重创。
  穿甲弹落在了烟囱后方的平台上,在打穿了上层建筑的装甲之后,改变了前进方向,几乎以垂直角度连续穿透了三层甲板,然后击穿了三号轮机舱上方的水平装甲与强化装甲,最终在轮机舱内部发生爆炸。
  仅仅一分钟之后,“日耳曼”号再次中弹。
  穿甲弹直接落在了舰体右侧距离舰首一半的位置处,并且毫不费力的打穿了露天装甲与水平装甲,在司令舰桥右侧的水线以下部位发生爆炸,最终不但在战舰右侧开出了一个巨大的裂口,导致相邻十多个舱室进水(缺乏装甲甲板与装甲隔板的直接后果),还炸断了通往通信中心的电缆线,以及连接着附近几台抽水机的电缆线。
  可以说,打到这个时候,美军舰队的命中率已经提高了不止二倍。
  毕竟,在一万五千米都不到的距离上,如果命中率仍然达不到百分之一,那美军的素质也差得太离谱了。
  到十一点五十五分的时候,“日耳曼”号又挨了五枚穿甲弹,其中四枚落在了舰体上,且都击穿了装甲,在舰体水线以下部位爆炸。最要命的是,爆炸点集中在了战舰的右舷上,且没有出现反复命中的情况。
  此时,“德意志”级战列舰的设计缺陷暴露了出来。
  因为加强烟囱防护,增加了几百吨的重量,工程师不得不从其他方面减少重量,这其中就包括削减露天装甲的厚度,以及降低甲板与隔板的厚度。削减甲板与隔板厚度的直接结果是,无法挡住穿甲弹爆炸产生的弹片,从而使战舰的水密设计形同虚设。实战中,如果舰体中弹,弹片足以打穿甲板与隔板,导致相邻舱室全部进水,从而使战舰在遭到重创后严重进水。
  毫无疑问,这将极大的降低战舰的综合生存能力。
  仅仅挨了不到十枚穿甲弹,“日耳曼”号的右倾角度就超过了十二度,而且因为近四分之三的右侧舱室进水,导致战舰丧失了扶正的能力。或者说,即便向左侧舱室注水,也只能勉强使战舰恢复平衡,却无法阻止战舰下沉,因为其进水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储备浮力。
  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援助,“日耳曼”号必沉无疑。
  也就在这个时候,以“俾斯麦”号为首的六艘战列舰在距离美军战列线大概一万一千米处完成了编队转向。
  显然,战斗并没有因为二艘“德意志”级战列舰的退出而结束。
第四十二章
小国大志
  见到“日耳曼”号丧失了战斗力之后,米切尔及时的下达了转向命令。
  可以说,眼看着六艘战列舰逼近,不断有炮弹落在主力编队四周,米切尔也是心急如焚。他甚至在十一点五十分的时候联系了一直在主力编队右后方活动的驱逐舰编队,准备让驱逐舰提前登场,阻止敌舰继续靠近。
  最终,运气帮了米切尔的大忙。
  在“德意志”号战列舰爆炸起火的时候,德意舰队已经启用了备用指挥体系,接替斯佩的是意大利舰队司令官佩皮诺中将。而佩皮诺下达的第一道命令就是继续逼近美军主力编队,力争在一万米左右的距离上与美军决战。
  这是个很不容易的决定,或者说是没有其他选择的决定。
  与意大利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一样,佩皮诺一直反对出兵北大西洋,认为意大利海军的首要任务就是看管好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而不是为其他国家出头。
  从客观的角度讲,佩皮诺的主张是很理智的。
  首先,意大利并不是真正的强国,其工业实力在欧洲地区只算得上是第五位,远不如德英俄法,仅比西班牙稍微好一点。其军事实力更是远不如几个欧洲强国,在战争爆发前,意大利的陆军在欧洲地区只排名第四,而其海军也最多排名第三,连法国海军都不如,仅勉强比德国海军强大一点。
  显然,这样的国家实力让只能让意大利成为战争中的配角。
  不过,比起德国,意大利更加明智,或者说更加善于利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
  在上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是协约国集团成员国,而且在地中海战场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在“马罗基海战”之后,意大利海军倾巢而出,与法国海军一起挑战刚刚遭受重创的帝国海军远征舰队,结果在“休达海战”中被帝国海军狠狠教训了一顿。随后,意大利海军再无太大的作为,即便在组建协约国联合舰队的时候,意大利海军也仅仅派出了二艘主力舰。
  战后,意大利是第一个与帝国改善关系的前协约国集团成员国。
  后来在“非洲之角战争”中,因为英法坚决反对意大利吞并法属埃塞俄比亚与英属埃塞俄比亚(既后来的厄立特里亚与索马里),所以意大利与英法的关系迅速紧张了起来,并且在战争结束后退出了协约国集团。
  从此,意大利逐渐向同盟国集团靠拢,并且在战争爆发前与德国签署了秘密同盟协议。
  由此可见,意大利确实是一个擅长见风使舵的国家。
  问题还不仅如此,在战争爆发之后,特别是在“马赛海战”之后,帝国海军大西洋舰队遭到重创,而德国海军的重振计划还没有完全实现,难以发挥作用,真正能在地中海与北大西洋上肩负起重担的就只有意大利海军了,可意大利海军却一直龟缩在地中海里面,只二次派遣作战舰队前往直布罗陀,威胁准备进入地中海的英国大西洋舰队。
  结果,意大利的表现彻底让帝国失望。
  在帝国与德国、土耳其签订战略援助协议,帮助德国与土耳其建造战列舰的时候,就将意大利排除在了援助范围之外(具体原因是意大利开价太低,而且打算用其拥有的部分技术来抵偿购买战舰的款项,结果与帝国、土耳其的谈判破裂)。也正是如此,到此时,意大利海军的主力仍然是四艘在战前设计与建造的条约型战列舰。
  这也从根本上反映出了意大利的国力。
  可以说,一个国家的海军实力就是其国力,特别是工业实力的直接象征。陆军可以通过扩军来增强作战能力,至少在表面上增强作战能力。海军却无法通过扩军来增强作战能力,毕竟招募官兵容易,建造战舰却不容易。
  当然,这也不是说意大利没有建造快速战列舰的计划。
  早在战争爆发的时候,意大利就曾经自起炉灶,准备以“维内托”级战列舰为蓝本,设计并建造快速战列舰。
  结果,这个计划不了了之。
  原因很简单,“维内托”级的基础设计并不先进,且改进余地不大;另外,意大利缺乏建造快速战列舰的基础技术,特别是火炮与动力设备等关键技术。
  在“德意志”级与“伊斯坦布尔”级(原形设计完全一样)的设计方案确定下来的时候,意大利海军在次提出了建造快速战列舰的要求,并且很快就得到了内阁政府与国会的批准。
  问题是,当时意大利“自愿”承担起了北非战场上的作战任务,并且主动出兵,在东欧战场上协助德国作战,后来又出兵法国,帮助德国建立比利牛斯山防线。结果,意大利的战争开支远远超过了其军费预算,甚至超过了国家承受能力。
  在此情况下,建造快速战列舰的计划再次耽搁了下来,而意大利海军得到的,仅仅是为四艘“维内托”级战列舰进行现代化改造的经费。后来,因为“维内托”级的基础设计确实过于糟糕,改进余地不大,所以改造工作也被搁置了起来。
  由此可见,意大利确实算不上强国。
  按照战后比较公允的说法,意大利在战争期间,最多只算得上是同盟国集团的第四号成员国,其发挥的作用连土耳其都比不上。至少,土耳其在整个大战期间为同盟国集团提供了百分之五十五的重油,并且承担起了部分战舰的建造工作,还在大陆战争的南线战场上担负起了重任。
  作为海军将领,佩皮诺本来就比那些好高骛远的陆军将领,以及政客更有战略眼光。
  在他看来,意大利海军的首要任务就是保住意大利在战争期间获得的胜利果实,以此来确保国家利益。
  说简单点,意大利海军就应该在地中海活动,而不是去北大西洋作战。
  这一观点,与意大利海军在战争爆发前的总体战略思想是完全吻合的,不然“维内托”级战列舰的续航力也不会那么可怜。
  问题是,随着战争临近结束,意大利的战略也发生了变化。
  这里,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件事情,即帝国与德国、意大利达成的《罗马条约》。按照这份条约,帝国从西班牙撤军,德国放弃对英国的占领权,而意大利则从西班牙的梅诺卡岛撤军,同时获得进驻法国东南部地区的权力。
  毫无疑问,按照这份条约,意大利明显吃亏,甚至被排除在了战后主流世界之外。
  放弃梅诺卡岛,就等于放弃了在西班牙的发言权,更放弃了在地中海的发言权。随着帝国控制了直布罗陀、巴利阿里群岛、马耳他岛、亚历山大港、并且从土耳其租借了克里特岛,帝国在地中海建立起了一道严密的防线,从而让意大利很难向北非地区扩张,更不可能把地中海变成意大利的内海。这其中,梅诺卡岛就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意大利军人看来,这是一份非常耻辱的条约。
  问题是,面对强势的帝国,以及只想确保欧洲霸权,还无力进军地中海的德国,意大利根本没有发言权。
  此时,很多意大利海军军人都意识到,要想确保国家利益,缺不了一支强大的海军。
  更重要的是,意大利要想在战后的世界中拥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利用战争后期的大规模战略进攻行动,在主要战场上做出贡献,从而在谈判中获得足够的砝码,让帝国承认意大利在地中海,在南部欧洲,在北部非洲的霸主地位。
  也正是如此,当德国提出进军加勒比海的时候,原本并不热忱的意大利表现得格外积极,并且派出了其“当家花旦”。
  由此可见,不但德国希望在战争后期多捞点好处,意大利也有同样的想法。
  当时,真正看得足够远的将领却没有多大的发言权。佩皮诺就是其中之一,作为意大利海军最杰出的舰队司令官,从一开始,佩皮诺就坚决反对前出北大西洋,更反对去加勒比海作战。
  不说别的,在佩皮诺看来,四艘“维内托”级战列舰根本就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
  只不过,佩皮诺只是军人,而且是没有多少政治发言权的舰队司令官。而这次作战行动又是由意大利内阁总理确定的,是一次政治意味非常强烈的军事行动。换句话说,意大利舰队做了多少贡献还是次要的,主要的是,意大利海军必须出现在加勒比海地区,从而让意大利能够在处理加勒比海,乃至美洲大陆的政治决策中获得席位,拥有发言权,而不是让明帝国与德国霸占西半球。
  只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为了执行这次作战任务,意大利海军也算得上是殚精竭虑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2/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