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5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1/578

  当时,“德意志”号的二副还没有站到指挥岗位上去,还击行动是炮手自发的。虽然这有背德国海军的军法,但是这些炮手的自发行动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随着“德意志”号开火,已经错开了队列的“日耳曼”号也开火了。
  只是,二艘德军战列舰的还击并不猛烈,甚至没有多少章法。“德意志”号瞄准的是美军一号主力舰,而向右错开的“日耳曼”号瞄准的则是距离其最近的美军四号主力舰。另外,跟在后面的“俾斯麦”号与“提尔皮茨”号因为射界受到阻挡,且其主炮的远程交战能力并不怎么样,也就没有参加炮战。落在更后面的四艘意大利战列舰更是“无动于衷”,当时意大利战列舰上的炮手恐怕连敌人在哪里都没有看清楚呢。
  面对开火还击的德国战舰,美军第四轮齐射的效果稍微好了一点。
  从二号主力舰,即“康涅狄格”号(BB90,与第二批次的“南达科他”级首舰,即BB65号战列舰同名)上打出的一枚穿甲弹击中了“德意志”号A炮塔的正面装甲,并且发生了爆炸。
  万幸的是,“德意志”号主炮炮塔的正面装甲厚达四百八十毫米,且有一定的倾角。这个厚度甚至比“皇帝”级乙型战列舰主炮炮塔的正面装甲还多了三十毫米,而且采用的是德国生产的高强度装甲钢。
  最初的时候,这一设计变动完全是根据德国海军以往的实战经验做出的。
  毕竟,在近距离炮战中,主炮炮塔是首要打击对象,而主炮炮塔正面装甲中弹的概率比其他部位高出了许多。加强主炮炮塔的正面装甲厚度,就提高了主炮炮塔的生存机会,也就提高了战舰的战斗力。
  结果,厚达四百八十毫米的高强度装甲钢硬是扛住了十六英寸重型穿甲弹的轰击。
  炮塔内的数十名官兵中,只有距离命中点最近的二人阵亡,其他都只负了点轻伤。另外,炮塔的主要机构没有受损,距离命中点最远的左侧主炮还能继续使用,另外二门主炮也在进行紧急抢修之后投入了战斗。
  打出了第四轮齐射之后,米切尔迅速调整了交战秩序。
  现在,有二艘德军战列舰投入了战斗,且美军已经判断出了其具体型号。在此情况下,八艘美军战列舰分成了二个战队,分别对付二艘威胁最大的“德意志”级战列舰。按照最常规的战术,只要打掉了二艘“德意志”级战列舰,收拾另外六艘战列舰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至少,米切尔很清楚谁的威胁大,谁的威胁小。
第四十章
半斤八两
  战斗打到十一点三十分的时候,德意舰队已经露出了败相。
  当时,“日耳曼”号在距离美军五号主力舰大概二万米左右的时候挨了第一枚穿甲弹。
  炮弹落在了舰桥的顶部,摧毁了主光学测距仪与火力指挥中心之后,改变弹道方向,击中了后方的烟囱,并且发生了爆炸。
  万幸的是,穿甲弹没有在烟囱里面发生爆炸。
  因为建造时间晚,且在定型前,“皇帝”级乙型战列舰已经在太平洋战场上参加了多场海战,很多设计缺陷都暴露了出来,所以“德意志”级战列舰在设计的时候就针对这些缺陷做了重大改进,其中就包括为烟囱敷设与司令塔相同厚度的防护装甲。
  可以说,烟囱一直是“皇帝”级乙型战列舰的最大弊病。
  采用单烟囱的设计方式,好处是可以缩短舰体长度,并且可以通过将烟囱与舰桥合并在一起而减小上层建筑占用的甲板面积。可坏处却更加明显,受烟道限制,所有锅炉都得集中部署在烟囱下方的狭窄舰体内,另外烟囱被摧毁之后,锅炉就无法正常排烟,战舰的航行速度必然受到严重的影响。
  因为改变烟囱设计,除了要占用更多的甲板面积,加长舰体之外,还会因为改变烟道的布置,从而对舰体内部结构,特别是舱室布置进行大改,最终导致设计工作严重超标,且效果并不明显。所以改善这一问题的最简单办法是为烟囱敷设一层足够厚的装甲,以提高烟囱的抗打击能力。
  后来,即便是采用了双烟囱的战列舰也都为烟囱提供了足够的防护。
  可以说,“德意志”级战列舰在这一点上就做得比较好,其敷设在烟囱外的装甲厚度直接向司令塔看齐。当然,“德意志”级战列舰也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为了减轻水线以上部位的重量,保证战舰的稳定性,“德意志”级战列舰的内部结构要比“皇帝”级乙型战列舰简单得多,很多甲板装甲也被拆掉了。而这些改进的最直接结果是,穿甲弹爆炸产生的弹片很有可能连续穿透数层甲板,导致官兵大量伤亡。
  在“日耳曼”号中弹后不到半分钟,“德意志”号挨了第三枚穿甲弹。
  这枚穿甲弹是从一万八千米外的美军三号主力舰,即“阿肯色”号(BB91)上打来的,命中点在A炮塔后方,B炮塔的正面装甲与炮座之间。
  同样幸运的是,这枚十六英寸穿甲弹首先打中了炮塔正面装甲的下沿,然后改变方向击中了炮座,结果不但没有能够穿透厚达三百五十毫米的装甲,还没有发生爆炸!可能正是弹道路径发生了变化,导致原本就不太灵敏的穿甲弹引信没能正常启动,也就没有能够引爆装填在穿甲弹内的高能炸药。
  直到此时,二艘德国战列舰都没有能够击中对手。
  十一点三十二分,“德意志”号的二副接过了战舰的指挥权,并且下令左转七十度,并且将航速降低到了十八节。
  当时,“德意志”号的通信设备还没有完全修复,所以无法直接联络后方的战舰。
  只是,按照德国海军的作战条令,在“德意志”号左转之后,紧随其后的“日耳曼”号也做了同样的转向,随后的“俾斯麦”号与“提尔皮茨”号则没有立即转向,意大利舰队则跟随在“提尔皮茨”号的后面,继续向西前进。
  打到这个时候,德意舰队才稍微有点章法。
  发现二艘德国战列舰转向之后,美军的炮击更加猛烈了。
  作为参加过太平洋战争,且指挥过数次舰队决战的米切尔来说,德国战列舰向左转向,表明德意舰队做出了决战的决定。另外六艘战列舰没有急着转向,足以说明那六艘“条约型战列舰”的远程交战能力很差,难以在二万米左右的距离上威胁到“蒙大拿”级战列舰。在此情况下,首先干掉“德意志”号与“日耳曼”号,才能继续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也才能避免与德意舰队进行近距离炮战。
  当然,米切尔也不敢低估二艘“德意志”级战列舰的实力。
  在太平洋战场上,帝国海军的“皇帝”级乙型战列舰就曾经让“衣阿华”级与“罗得岛”级战列舰尝够了苦头,特别是在配备了复合穿甲弹之后,更是火力凶猛。当时,美国情报部门并不知道,“德意志”级采用的是无法使用复合穿甲弹的六十七年型舰炮,同时帝国也没有向德国出售复合穿甲弹。
  另外,米切尔此时也断定德军舰队一号主力舰就是舰队旗舰。
  这下,“德意志”号成为了重点照顾对象。
  在其进行转向的时候,又有二枚穿甲弹击中了“德意志”号。
  这并不是美军炮手的素质提高了,或者说吸取了经验,而是随着交战距离缩短,进入了美军火控雷达的理想照射距离,同时也进入了MK7型舰炮的理想炮击距离,炮击命中率自然随之提高。
  击中“德意志”号的第四枚穿甲弹落在了战舰右舷距离舰首大概三分之一舰长处的舰体上。因为入射角度太大,且有一定的偏角,所以十六英寸穿甲弹没有能够打穿厚度仅有三百五十毫米的主装甲(以穿甲弹的入射角计算,实际防护效果相当于七百毫米厚的垂直装甲),仅仅炸坏了一块装甲板。
  第五枚穿甲弹落在了烟囱面的副桅杆根部,在连续穿透了二层装甲之后,最终在后舰桥的左侧发生了爆炸,弹片打穿了附近二座副炮与速射炮炮塔的装甲,杀死了十多名炮手,并没有对战舰造成太大的损失。相对而言,副桅杆上的火控雷达因为电缆线被打断,从而失去了作用,对“德意志”号战列舰造成的影响更加明显。
  “日耳曼”号也在此时挨了第二枚炮弹。
  穿甲弹落在了战舰C炮塔右侧的露天甲板上,在连续打穿了露天装甲与水平装甲之后,击中了包裹着主炮弹药库的装甲盒,并且发生爆炸,最终在战舰的舰体上炸出了一个直径数米的大窟窿。同时,因为爆炸产生的冲击波震坏了附近的液压设备,导致C炮塔只能在三十度范围内旋转,从而导致“日耳曼”号在完成了转向之后,其C炮塔的三门主炮只能瞄准美军的二号与三号主力舰,无法向其他美军战舰开火。
  十一点三十七分,在完成转向之后,二艘德国战列舰终于收获了第一个战果。
  根据了望员观察到的情况,从“德意志”号战列舰B炮塔打出的一枚穿甲弹落在了美军一号主力舰舰桥的左侧,而且爆炸点就在航海舰桥下方大概十米处。只是,爆炸产生的火焰很快就熄灭了,所以了望员没有能够判断出穿甲弹是否击穿了舰桥的装甲,也没有能够判断出是否重创了美军一号主力舰。
  这时,“日耳曼”号也将炮口对准了美军二号主力舰。
  当时,“日耳曼”号的主光学测距仪,以及主火力指挥中心已经被摧毁,只能依靠火控雷达与副光学测距仪提供瞄准数据,并且由副火力指挥中心向三座主炮炮塔传输炮击参数。在C炮塔只能向美军二号主力舰与三号主力舰开火的情况下,“日耳曼”号的舰长不得不转移目标,放弃了之前一直在对付的美军四号主力舰。
  这一变更,导致“日耳曼”号在接下来的几轮炮击中都没有收获战果。
  十一点四十分,当交战距离缩短到一万五千米左右的时候,美军战列舰上的副炮首先开火。随即,二艘“德意志”级战列舰上的副炮也投入了战斗。
  此时,继续向西突击的“俾斯麦”号距离美军战列线已经不到一万五千米了。
  排在队列最后面的意大利海军的“帝国”号战列舰距离美军战列线也只有二万一千米左右。
  如果情况不发生太大的变化,“俾斯麦”号将在十分钟之内左转,向一万二千米外的美军战列舰开火。而六艘战列舰只需要大概十分钟的时间就能完成编队转向,全部投入战斗。在此情况下,即便是“蒙大拿”级战列舰,也不见得能够扛住六艘战列舰上十五英寸(约合十五英寸)舰炮的轰击。
  显然,德意舰队的舰长都没有丧失斗志。
  虽然“德意志”号与“日耳曼”号连续遭到重击,但是这二艘战列舰成功的吸引了美军的炮火,为另外六艘战列舰争取到了逼近对手的机会。
  从此也能看出,美军舰队官兵的素质确实不怎么样。
  在四打一的情况下,花了二十分钟的时间,还没有让对手失去战斗力,其战斗力确实差得有点离谱。如果换成帝国海军的作战舰队,恐怕在十分钟之内就能让二艘“德意志”级战列舰从海面上消失。
  现在,问题摆在了米切尔的面前。
  如果让六艘“条约型战列舰”逼近到一万二千米处,并且投入战斗,美军的兵力优势将荡然无存,且战舰的性能优势也很难发挥出来。
  在此情况下,最好的选择就是右转向,将距离拉开之后,再与对手进行炮战。
  问题是,美军舰队的速度不见得比对手快多少,而且在右转向的时候,舰队的编制将被打乱,也将暂时失去还手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对方的六艘战列舰很有可能趁此机会继续逼近,把交战距离缩短到一万米之内。
  也就在这个时候,运气再次帮了米切尔的大忙。
第四十一章
头阵落败
  剧变来得太突然了,甚至连米切尔都有点不敢相信。
  当时,排在队列前面的“蒙大拿”号、“康涅狄格”号、“阿肯色”号与“伊利诺伊”号(BB92,与“南达科他”级的第七艘,即BB67同名)已经打出了第十四轮齐射,了望员刚刚报告无一命中之后,“德意志”号战列舰的尾部就发生了猛烈的爆炸,随即又发生了更加距离的第二次爆炸。
  这次,最先反应过来的是舰队里的作战参谋。
  不用询问,作战参谋都知道,取得战果的肯定是“伊利诺伊”号,因为这艘战列舰的C炮塔出了点小故障,从第十一轮齐射开始,开火的时间就比编队齐射时间晚了大概半分钟,因此炮弹落下的时间也就晚了大概半分钟。
  随即,了望员判断出,“德意志”号的爆炸点在其C炮塔附近。
  也就是说,从“伊利诺伊”号C炮塔三门主炮中打出的三枚穿甲弹击中了“德意志”号的C炮塔。当然,只击中了一次,而不是二次。第二次爆炸与穿甲弹没有多大的关系,而是主炮弹药舱产生的!
  这一观察结果完全正确。
  击中了“德意志”号的炮弹确实是从“伊利诺伊”号的C炮塔打出的,且命中点就在“德意志”号战列舰C炮塔的正面。穿甲弹击穿了装甲,在扬弹机附近爆炸。而按照德国海军的作战条令,只有在敌舰齐射的炮弹落下之后,才能从弹药库内提升弹药,以免在提升弹药的时候因为炮塔被击中,而扬弹通道内的防火门没有关闭,导致弹药库爆炸。虽然这些作战条令在以往的战斗中都发挥了很关键的作用,当初“格奈森瑙”号能够从英国海军“声望”号的炮口下逃生,就是因为其炮塔被摧毁之后,并没有威胁到弹药库。但是,这次却不太灵了,德军官兵恐怕怎么也想不到,竟然有三枚炮弹晚了大概半分钟落下,而且还正好打中了炮塔,击穿了炮塔的正面装甲。
  结果可想而知,不但炮塔内的官兵悉数阵亡,开启的扬弹通道成为了最致命的隐患。
  首先是已经升入炮塔的一组发射药包被引爆,随即烈焰顺着扬弹通道而下,引爆了正在提升的另外一组发射药包。因为“德意志”级战列舰的排水量太小,没有采用分层设计的弹药舱,也就没有办法在提升发射药的时候关闭防火门,所以爆炸产生的烈焰迅速涌入了弹药舱。最先爆炸的是位于弹药舱最下面的发射药包,随即储备在弹药舱里的炮弹,以及炮弹的引信也被引爆了。
  对任何一艘战列舰来说,这都是致命的一击。
  所有战列舰的主炮弹药舱都在舰体水线部位以下,这种设置方式不但可以减少弹药舱被直接击中的概率,还能够在弹药舱被击中之后迅速向里面注水,避免弹药爆炸。而快速战列舰的主炮弹药舱一般有上下三层,上面二层用来储备各种类型的炮弹,而最下面的一层用来储备发射药包。这种布置方式也能够最大限度的确保弹药舱的安全,可问题同样突出。那就是,储备发射药包的舱室距离舰底太近,甚至贴近了龙骨,如果发射药包发生爆炸,战舰就得完蛋。
  海战中,还没有任何一艘战列舰在主炮弹药舱发生爆炸之后幸存了下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1/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