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4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9/578

  即便这些措施只能算是亡羊补牢,也比什么都不做要好得多。
  “你们这次来,是不是确定转让技术的事情?”
  董翔宇点了点头,说道:“除了由我们确定可以转让的技术之外,我们还要向陈锦宽元帅做一次汇报。”
  “什么汇报?”白佑彬深吸了口气,神色逐渐恢复了平静。
  “海军十年规划报告。”说着,董翔宇就拿出了一份文件,“我已经问过卫延年了,他说你可以接触这些敏感文件。”
  白佑彬点了点头,以他的涉密级别,除了陈锦宽与卫延年不想告诉他的,海军的事情没有他不知道的。
《海军十年规划报告》并不是一份体制改革的文件,而是一份远景技术的预测文件。
  一页一页的翻下去的时候,白佑彬也渐渐露出了震惊的神色。
  在海军重点确保的十二项技术中,有十一项与董翔宇等人有关,而且这些技术,白佑彬在十多年前就听说过了。
  比如,通过“加氢裂解法”生产出轻质燃油。这是董翔宇与薄文翰二人十多年来倾注了全部心血的研究课题。
  早在去年,帝国就开始小规模生产裂化柴油,并且首先应用到了战舰上。
  现在,董翔宇与薄文翰正在研究大规模生产的工艺,主要就是寻找一种更有效的催化剂,并且改进生产方法,降低生产成本。另外,除了裂化柴油之外,薄文翰还在推进裂化汽油的生产技术,并且在年初的时候试制了一批裂化汽油,只是质量不怎么好,而且生产难度更大。
  以裂化轻质燃油为基础,魏福莱开发出了真正意义上的内燃机。
  第一种内燃机就是应用到战舰上的柴油发电机。而魏福莱现在主要在进行二项研究,一是内燃机的小型化,使其能够应用到车辆等比战舰小得多的平台上,并且成为主要动力。二是提高内燃机的单位重量功率,以提高内燃机的性能。
  让白佑彬惊讶的是,以内燃机为基础,张祥云设计出了一种能够飞行的机器。
  并不是以往的热气球与氢气球,而是比重比空气大,依靠气动力飞行的机器,即飞机。当然,设计还没有完全完成,试制工作也在准备之中。现在的关键问题就是,需要功率更大,重量更轻的内燃机。
  配合张祥云的工作,田尚云负责开发质量轻,强度高的新材料,其中就有铝合金。
  最让白佑彬觉得难以置信的是,这些科学家与工程师,依据他们的发明与发现,认为未来的海战模式将与现在的海战模式有着天壤之别,决定海战胜负不的再是火炮,而是能够投掷炸弹与鱼雷的飞机。战列舰也不再是海洋战场上的绝对主力,能够搭载飞机,并且支持飞机作战的战舰才是真正的主力。
  显然,以白佑彬的认识,他很难理解这些“学者”的观点。
  更重要的是,在白佑彬看来,董翔宇他们根本就没有上过战场,更没有指挥过战斗,又怎么知道海战的发展方向呢?
  只是,这些权威学者的意见得到了高度重视。
  至少,在以往的二十年中,他们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且事实反复证明,他们的发展不但提高了帝国的实力,还改变了整个帝国的面貌。那么,谁会认为他们的建议没有重大的意义呢?
  关键是,董翔宇他们必须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他们的理论。
  为此,在《海军十年规划报告》中,董翔宇等人提出了证明其理论的实际操作方法,或者说具体手段。比如,争取在战争结束之前制造出第一架飞机,然后用二年左右的时间使其“军事化”,即具备携带与投掷炸弹的能力,然后在三年之内组建一支试验性质的飞行部队,并且由其来检验飞行部队的作战能力。
  如果他们的理论得到了证明,帝国海军必然发生一次自进入火炮时代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技术革命,从而彻底颠覆以往的海战战术,彻底改变海军的面貌,甚至彻底改变海战的方式。
  白佑彬不得不佩服陈锦宽的胆魄,而十年之后,他不又不得不佩服陈锦宽的眼界。
  可以说,正是陈锦宽在众人都认为不可能,在众人都不相信的情况下,采纳了董翔宇等人的方案,从而为帝国海军三百年来的第一场技术革命打下了基础。等到十年之后,当所有人回头看此时的帝国海军时,恐怕不会有一个人否认科学家与工程师做出的贡献,同时也不会有一个人否认陈锦宽的远见卓识!
第六章
孤岛血战
  在得到陈锦宽的授权之后,白佑彬全程参与了“海军十年规划”的讨论与修订工作。
  在此期间,太平洋与北大西洋上的战争仍然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八月四日,陆战第五军的先头部队在第33舰队与火力支援舰队的支持下登上了瓦胡岛西面的海滩,并且在二日之内巩固了登陆场,建立起了临时码头,并且向岛屿腹地推进了大概三公里。
  进攻瓦胡岛的作战行动是自瓜岛争夺战之后,帝国海军陆战队打得最艰难的一次战役。
  最初的时候,余辉宏只准备了五个陆战师,并且认为在火力支援舰队的支持下,陆战队就能打下瓦胡岛,根本不需要第33舰队(当时番号已经变更为第13舰队)的支持,结果却完全在余辉宏的预料之外。
  在为期二天的滩头阵地争夺战中,陆战队就伤亡了三千多名官兵。
  当时,美军在四十四个小时之内发动了七次大规模反击,投入的反击兵力超过了八万。用前线作战的陆战队官兵的话来说,美军的拼了命的想将上岸的帝国陆战队赶下大海,夺回滩头阵地。
  与陆少丰不同,在遇到美军的激烈抵抗之后,余辉宏立即调整了战术。
  在经过了二天的激烈争夺之后,首先上岸的第31陆战师被第37陆战师与第44陆战师替换了下来。同时,陆战队暂时停止向内陆挺进,转为全面加强滩头阵地的防御,并且在外围构筑了三道防线。
  为了加强对登陆部队的支援,余辉宏还提前派出了炮兵部队。
  到八月七日的时候,不但第13舰队与火力支援舰队参加了战斗,刚刚完成组建的第12舰队也到达了战场,并且在蓝凌波的指挥下参加了炮击瓦胡岛的作战行动。随后,第31舰队(临时番号为第14舰队)与“海虎”号破交舰队也赶了过来,担负起了封锁珍珠港,对付美军小型舰艇集群的作战任务。
  到九日凌晨,美军又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反击。
  在打退了美军的最后一轮反击之后,被派上战场的三个陆战师已经阵亡了一千七百六十四名官兵,另外还有三千八百五十一人负伤,失踪一百六十三人。当然,美军的伤亡要比帝国海军陆战队多得多。
  不说别的,余辉宏派了三个工兵营,用了二天的时间才清扫了战场。
  据陆战第五军的统计,美军在前一百个小时的战斗中,一共阵亡官兵七千六百六十八人,另外还有二千余名美军官兵被俘,伤员肯定过万,甚至超过了二万。
  巩固了滩头阵地之后,陆战队在九日上午重新发动了进攻。
  此时,第34陆战师与第11陆战师都已上岸,第31陆战师也调整好了状态,充当战术预备队。
  为了加强进攻,余辉宏还提前调来了五个陆战师。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美军在几乎与外界断绝联系的情况下,仍然会拼命死守瓦胡岛,根本没有投降的意思。
  陆战队要面对的不是一座岛屿,而是一座堡垒。
  据后来勘察,美军几乎将整个瓦胡岛都建成了防御要塞,不但有完备的地表阵地,还有极端复杂的地下阵地。不说别的,美军挖的地下坑道的总长度就超过了二千五百公里,相当于瓦胡岛周长的一百八十倍。另外,美军还设置了上下三层的地下防御工事,埋得最深的地下要塞距离地表超过了五十米,即便是最浅的,距离地表也有十米。美军还在地下设置了不下五十处物资仓库,以及可以容纳十五万守军的地下军营,完备的地下生活设施。可以说,只要是军队需要的,都能在地下防御工事中找到。所有的地下防御工事都有数道,甚至十多道与外界连接的坑道,另外还设置了大量的隐蔽通风口。
  即便说美军把瓦胡岛都掏空了,也一点不过分。
  到十七日,陆战队推进到了珍珠港港区外围的时候,阵亡官兵的数字已经增加到了二千四百八十三人,伤残官兵更是达到了一万三千六百五十五人。可是,相对于后期的扫荡战斗,这点伤亡就算不了什么了。
  二十三日,陆战队占领了珍珠港。
  只是,美军在放弃阵地之前,已经破坏了一切能够破坏的基础设施,甚至在码头,库区,以及其他重要地区埋设了大量的地雷,并且将库存的水雷全都抛入了港口里面,使陆战队无法立即利用珍珠港。
  直到九月初,在出动了不下二千名工程兵,并且调集了五艘扫雷舰之后,陆战队才基本上清除掉了港区的地雷,以及港口内的水雷。因为美军不断以小股部队的方式偷袭港口内的工程部队,所以在此期间,至少有二百多名工程兵阵亡,上百部大型工程车辆与工程设备被炸毁。
  九月十一日,第一支运输船队进入了珍珠港。
  面对美军的疯狂偷袭,余辉宏采用了极端手段,即彻底“翻新”珍珠港的地面,并且将一且可以坑道都堵死。
  在作战部队的掩护下,工程兵担负起了“主攻”任务。
  有的时候,工程兵甚至直接运来重达数百公斤,甚至一吨多的大型炮弹,用炮弹直接爆破美军地下坑道的出口。
  据陆战队后勤部门的相关记载,在前三支到达珍珠港的船队中,至少有十五艘散装货轮运送的是水泥,而不是作战物资。而这些水泥中,除了一小部分用来重建港口的基础设施之外,绝大部分被工程兵拿去堵美军的坑道出口了。
  当时,工程兵还临时制作了一种装有二百五十公斤炸药的“爆破器材”。
  其实,就是用棉布包裹炸药,然后装上引信。使用的时候,直接用焊接了钢板的推土机将其推进美军的坑道,然后引爆。其爆炸威力远超过了重型炮弹,所起到的效果也比其他任何爆破器材都要好得多。
  结果,在为期一个月的港口扫荡行动中,工程兵用掉了大概一千五百吨黄色炸药!
  占领珍珠港,算得上是瓦胡岛战役的重大转折点。
  随着港口恢复吞吐能力,陆战队再也不需要达成登陆艇冲上海滩,作战物资也能够非常顺利的送到作战部队的手里。另外,港口还为参加作战行动的舰队提供了理想的补给与停靠场所。
  问题是,美军并没有放弃抵抗。
  到十月十日的时候,陆战第五军已经先后出动了十二个师的兵力,伤亡官兵的数字增加到了二万八千六百四十八人,其中阵亡官兵为四千一百六十七人。
  巨大的伤亡数字产生了很多的负面影响。
  比如,很多前线部队就拒绝接受战俘,面对受伤失去战斗力的美军,大部分陆战队官兵都会送去一颗子弹。即便有一些被隔离出来的小股美军竖起了白旗,前线指挥官也会睁一眼闭一眼,让部队继续进攻。
  这种不接受战俘的行为,又激发了美军的抵抗意志。
  结果,战斗是越大越惨烈。
  到十月底的时候,陆战队已经控制了瓦胡岛的整个地表阵地,进攻转为扫荡,伤亡官兵的数字也增加到了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一人,其中阵亡官兵为四千九百三十四人。
  也许,最不愿意看到伤亡数字增加的就是余辉宏。
  如果陆战第五军的伤亡过于惨重,肯定会错过下一次作战行动,推迟进攻圣诞岛的时间,也就推迟了进军巴拿马的时间。另外,对那些已经在战场上苦战了数年的帝国陆战队军人来说,胜利就在眼前,有必要继续付出伤亡的代价吗?
  可以说,正是进攻瓦胡岛的巨大伤亡,让帝国海军最终放弃了扫荡夏威夷岛等岛屿的作战行动,转为才用全面封锁的方式,让那些部署在附近岛屿上的美军成为摆设。而这些美军都在战争结束之后才离开了其坚守的岛屿。对交战双方的官兵来说,这也许是最好的结果,毕竟不管是进攻一方,还是防守一方,只要战斗打响,伤亡都不会少到哪里去。
  另外,瓦胡岛的战斗也让帝国海陆两军对进军澳洲的作战行动重新进行了评估。
  以往,海军认为在登陆澳洲时,会付出五万到八万名官兵伤亡的代价。而陆军则认为,在攻占澳洲大陆的战斗中,陆军要付出二十五万到三十五万官兵伤亡的代价。显然,海陆两军的评估都偏低,按照瓦胡岛上的战斗情况,陆战队不付出十二万官兵伤亡的代价根本不可能在澳洲大陆成功登陆。而陆军要想完成占领任务,至少要准备付出五十万官兵伤亡的惨痛代价!
  瓦胡岛战役甚至对帝国的战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此之前,帝国一直在准备进攻美国本土,认为只要拿下了巴拿马,并且在大西洋上击败了美国,就能登陆美国本土。显然,要想登陆美国本土,付出的代价将更加惨重。即便按照最保守的评估,也要付出至少一百五十万官兵的生命与鲜血,如果要全面攻占美国,就得做好为三百万名帝国将士提供裹尸袋与抚恤金的思想准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9/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