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578

  另外,省级战列舰还是第一种安装了独立发电机的战舰。
  当时,帝国已经研制出了燃油型内燃机,并且首先将其用到了海军主力舰上。只是,燃油型内燃机需要使用的是极为昂贵的柴油,也因此导致大部分战舰都无法使用。主要是由重油裂化产生的柴油还无法大批量生产。
  当时,柴油可以说是比黄金还要宝贵的战争资源。
  据帝国内阁政府的采购清单记载,省级战列舰一次装满柴油舱的300吨柴油的价格相当于两艘同级别战列舰装满所有重油舱的18000吨重油的价格!也就是说,柴油的价格是重油价格的60倍!
  这还是帝国的内部采购价格,如果往外输出,肯定在重油价格的100倍以上!
  当然,独立发电机带来的好处是极为巨大的。在作战中,独立发电机可以为战舰上的主要用电“大户”,即各种火炮,电台,以及雷达提供充足的电力。另外,如果舰体受损,主机无法提供足够的电力,还可以为抽水机供电。最重要的是,这不会影响到主机输出到推进系统上的功率,对战舰在作战时的航速几乎没有影响。
  从此可以看出,江南造船厂的工程师几乎把能用的先进装备全都用上了。
  结果也是毋庸置疑的,省级战列舰的采购价格是皇帝级乙型战列舰的一点八倍,即便在大批量建造之后,其采购价格也是皇帝级乙型战列舰的一点七倍!
  当然,在战时情况下,价格还不是海军所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另外,按照最保守的评估,省级战列舰作战效率是皇帝级乙型的一点六倍,综合战斗力更是皇帝级乙型的一点九倍!
  从全世界范围看,省级战列舰开创了主力舰的新时代。
  如果说皇帝级战列舰拉开了快速战列舰时代的序幕,省级战列舰则是快速战列舰登峰造极的代表之作。
  只是,随着快速战列舰在战场上积累的战斗经验越来越丰富,其弊端也暴露了出来。
  很简单,30节以上的航速,在任何一场海战中的实际意义都不大。不说别的,炮战中,没有任何一艘战舰会以30节以上的速度航行。即便是在追击战中,考虑到天气等各种因素的影响,30节以上的航速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帝国海军首先提出了“30节无用论”,即认为战列舰的速度没有必要超过30节。
  正是如此,省级战列舰成为了帝国海军唯一拥有30节以上速度的战列舰。虽然帝国海军后来建造的仍然是快速战列舰,但是也只要求其速度能够达到30节,甚至连29节也能接受。
  当然,作为帝国海军在大战之前设计的最后一级战列舰,省级的战斗力是毋庸置疑的,甚至可以说,正是省级战列舰的出现奠定了帝国海军称霸全球的基础,也帮助帝国海军战胜了最强大的敌人。
  从这一点上看,省级战列舰完全算得上是帝国海军实力的象征。
火力至上——省级乙型战列舰
  按照服役时间:安徽号,黑龙江号,江西号,云南号,山东号,湖南号,湖北号,远东号,湖北号,四川号,贵州号,河南号。
  ……
  省级战列舰的优秀表现,为其赢得了一个绰号:战列舰中的艺术品。
  可以说,当第一批六艘省级战列舰建成服役的时候,给美英等国产生了巨大的震撼。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促使美国加快了依阿华级的建造工作,并且紧急订购了第二批依阿华级战列舰。另外,英国海军也加快了狮级战列舰的建造工作,并且不顾本国的国力,在订购了第二批狮级战列舰的时候,还准备建造狮Ⅱ级战列舰。
  只是在帝国海军的眼里,省级战列舰绝对算不上尽善尽美。
  其最大的缺陷就是火力偏弱。皇帝级与皇帝级乙型在三万五千吨不到的舰体内就塞进了九门主炮,省级战列舰在排水量增加了一万多吨的情况下,仍然只有九门主炮。显然,这样的火力配制让帝国海军很是难以接受。
  只是,450毫米口径的舰炮很难在七十四年(42年)之前投入使用。
  显然,帝国海军仍然得用七十一年型400毫米舰炮充当战列舰的主要火力,只是九门舰炮确实太少了一点。
  战争爆发后,帝国海军主力舰主炮数量偏少的问题很快就反应了出来。
  不说别的,在与日本联合舰队作战的时候,几乎每一名战列舰舰长都觉得自己手里的火炮不够用,而且都认为应该加强火力,至少得增加火炮的数量,不然在面对比日本战列舰更强大的对手时,很难在战斗中拥有火力优势。
  毫无疑问,火力优势是获得胜利的最基本的筹码。
  另外,七十一年型400毫米舰炮的威力已经足以应付敌对国已经服役,或者正在建造的所有战列舰。即便其改进余地已经非常有限,威力难以进一步提高,帝国海军没有别的选择。
  在此情况下,帝国海军在七十二年(40年)年初就提出了新式战列舰的设计要求。
  按照新的要求,在尽量不增加排水量,不降低防护标准的情况下,通过降低最快速度,让新式战列舰的主炮数量比省级增加百分之二十,也就是说,至少要达到十一门。显然,采用十一门主炮的设计非常古怪,也不便于安排炮塔的位置,因此比较合适的方法是采用十二门主炮。
  采用十二门主炮的设计方式有三种,一是采用六座双联装炮塔,二是采用四座三联装炮塔,三是采用三座四联装炮塔。
  毫无疑问,第一种设计方案对海军没有任何“魅力”可言。六座炮塔的布置方式不但难以安排装甲防护,还将延长舰体,导致装甲重量严重超标。更重要的是,除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老式战列舰(主要是无畏舰)之外,帝国海军从来没有在战列舰上设置过六座炮塔。
  最重要的是,这无法满足海军的另外一种要求。
  即,新式战列舰必须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在今后采用450毫米舰炮的可能性。即便在建造时无法采用,也要在今后大修的时候具有换装成450毫米舰炮的能力。
  显然,400毫米口径双联装炮塔不可能在今后换装450毫米口径的舰炮。
  很快,焦点就落到了后两种主炮的设计方案上。
  如果采用四座三联装炮塔,今后可以换成四座双联装450毫米口径主炮炮塔。如果采用三座四联装炮塔,今后则可以换成三联装450毫米口径主炮炮塔。也就是说,这两种设计方案都有改进余地。
  问题是,哪中设计方案最符合海军的要求。
  三联装炮塔的最大问题就是,今后改装450毫米口径主炮之后,主炮数量只有八门,比省级还少一门。即便其单位时间弹药投送量将比省级提高至少百分之二十五,可是其火力密度将降低百分之十一。
  如此一来,新式战列舰的火力密度仍然达不到海军的要求。
  四联装炮塔的最大问题是,帝国海军从来没有设计过类似的炮塔,而且根据当时已经掌握的情况,法国海军与英国海军使用的四联装炮塔都存在着不小的设计缺陷,其可靠性非常低。
  显然,帝国海军绝不会接受连主炮都无法正常使用的战列舰。
  另外,四联装炮塔要重新研制,资金投入还不算什么,所花费的时间,以及消耗的人力资源是帝国海军难以承受的。
  如此一来,海军最终确定了三联装炮塔的设计方案。
  新式战列舰的基本设计思路也确定了下来,即在尽量不延长舰体的情况下,在省级战列舰上安装第四座炮塔。
  只是,工程师面对的难题并不好解决。
  首先,在不降低防护标准的情况下,排水量不可能维持在省级战列舰的规模上。不说别的,一座炮塔的重量就达到了1850吨,算上相关设备,以及一个基数的弹药,其总重量超过了3000吨。另外,随着增加一座炮塔,主装甲带,以及重点防护区域必然扩大,装甲重量至少要增加2000吨。即便通过优化设计,可以减少一些舱室,从而节约大概2000吨的重量,其排水量也要增加3000吨。
  也就是说,新式战列舰的标准排水量肯定会突破50000吨。
  这样一来,即便海军不要求新式战列舰的速度一定要超过30节。按照30节的最快速度计算,在排水量突破了50000吨,以及修改舰体,增加了航行阻力之后,新式战列舰也需要至少20万马力的推进功率才能保证有30节的速度。
  也就是说,新式战列舰仍然得采用八台锅炉,四台主机的配制方案。
  如此一来,在尽量不增加舰长的情况下,将很难在有限的舰体内塞进动力设备,或者是安装第四座炮塔。
  当时,主导设计的仍然是汪华华。
  经过反复斟酌之后,汪华华决定放宽对舰体宽度的限制,从增加宽度来增加舰体容积,从而在不增加舰体长度的情况下为新式战列舰安装第四座炮塔。
  当然,增加宽度的直接结果是航行阻力增大。
  为此,工程师必须得对舰体水线以下部位进行重新设计,主要的目的就是降低航行阻力。
  当然,增加舰体宽度的另外一大好处就是,可以进一步提高其水下防护能力。
  随着舰体宽度增大,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
  到七十三年(41年)年中,新式战列舰的设计工作基本上完成了。
  主炮采用前后各两座的配制方式,沿用了省级战列舰的动力设备,缩短两根烟囱间的距离,采用更加紧凑的舰桥,减少了二座速射炮炮塔。可以说,新式战列舰从根本上就是省级战列舰的火力加强版。
  毫无疑问,海军对这一设计相当满意。
  在第一批省级战列舰还没有建成的情况下,海军就下达了六艘的订单,并且按照帝国海军的惯例,将其命名为省级乙型战列舰。
  只是,当时各大造船厂都在忙着建造省级战列舰,所以第一批省级乙型战列舰的开工建造时间推迟到了七十四年(42年)年中。
  其主要性能为:
  标准排水量:50850吨,满载排水量:58750吨,最大排水量:62500吨;总长:269.4米,水线长:261.5米,型宽:37米,吃水:11.5米;定员:2180人(充当旗舰时为2315人)。
  锅炉:8台七十二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七十二年型蒸汽轮机,功率:210000皱马力,推进:4轴4浆;航速:30节,续航力:18000海里/16节。
  主炮:12门七十二年型400毫米/L55型舰炮(4×3),副炮:18门七十二年型150毫米/L52型舰炮(6×3),速射炮:16门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舰炮(8×2)。
  主装甲带:330-420毫米,装甲甲板:180-200+80毫米,露天甲板:75毫米,装甲隔舱:120毫米,炮塔:200-540毫米,炮座:420-480毫米,司令塔:480-540毫米。
  综合具体的性能数据就不难发现,省级乙型战列舰的改进重点就是加强火力。
  当然,加宽后的舰体使其原本就已非常出色的水下防护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至少在海战中,没有任何一艘省级与省级乙型战列舰被对手的鱼雷击沉。这也是整个大战期间,恐怕最为难得的宝贵“战绩”吧。
  另外,省级乙型战列舰的出现,还使帝国海军第一次将美国海军远远的甩在了后面。
  省级战列舰服役之后,美国海军的依阿华级战列舰也紧跟着服役了,而且从各项性能对比上,依阿华级不比省级差多少,两者的战斗力在伯仲之间。另外,美国海军也分两批订购了十二艘依阿华级战列舰,使其建造数量并不比省级战列舰少。
  可以说,当时美国海军与帝国海军的实力相差并不是很大。
  随着省级乙型战列舰服役,美国海军就难以跟上帝国海军的前进步伐了。
  实际上,美国海军已经意识到,其MK7型主炮的威力不如帝国海军的七十二年型400毫米舰炮。另外,依阿华级的装甲防护在很大的程度上无法应付七十二年型舰炮发射的重型穿甲弹。
  显然,对美国海军来说,继续建造依阿华级的意义已经不大了。
  如此一来,美国海军只能寻求更强大的战列舰,或者是完全超越省级与省级乙型的新式战列舰,而这就是其后来的蒙大拿级战列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