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578

  问题是,在高强度的战斗中,海军不可能与陆战队分家,而且随着帝国海军在战场上逐步获得战略优势,战线一步步向敌人本土推进,登陆作战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海战,支援登陆作战成为了海军的首要任务。
  在此情况下,除了陆战队自行开发火力支援舰之外,海军也做出了相应的努力。
  虎级通用巡洋舰就是海军以支援登陆作战为核心任务研制的一种战舰,而其主要设计来自功臣级,只是在武备方面更多的照顾到了登陆作战的要求。因此,虎级在很大的程度上继承了功臣级的“优良血统”,而且其对海作战能力并不比功臣级差多少,所以最终被归为了通用巡洋舰。
  因为沿用了功臣级的舰体,所以舰体设计的工作量并不大。
  主要的问题就集中在了武备,特别是主炮上。
  最初的时候,造船厂提出采用重巡洋舰的200毫米舰炮。
  这一方案立即就遭到了海军的否决,理由很简单:帝国海军已经停止采购重巡洋舰了,而且剩下的几艘也没有多大的用途,生产200毫米舰炮的生产线早已关闭,连弹药生产线也只有一条,如果重启舰炮与弹药生产线,花费不会少到哪里去。最重要的是,重巡洋舰装备的200毫米舰炮的性能已显落后,改进的余地也不是很大,如果花大力气研制同口径的新式舰炮,投入不会少到哪里去。
  随后,造船厂又提出使用正在为大型巡洋舰研制的240毫米舰炮。
  综合考虑之后,海军也否决了这种方案。
  一是240毫米舰炮的价格居高不下,将增加建造费用;二是240毫米舰炮连同炮塔,扬弹机,侍服机构在内的重量太大,将导致战舰排水量剧增;三是240毫米炮弹太重,战舰携带的数量不可能多到哪里去,从而降低了战舰的持续战斗力;四是240毫米炮弹太贵,使用费不会很低;最后就是当时帝国海军还没有决定大型巡洋舰采用300毫米舰炮,还是240毫米舰炮,如果单独为虎级研制240毫米舰炮,明显有点浪费。
  造船厂第三次提交的方案是采用之前为功臣级研制的175毫米舰炮。
  显然,这个方案对海军的吸引力也不是很大。
  主要就是175毫米不是海军的舰炮口径,如果新研制一种舰炮的话,费用不会少到哪里去,所需的时间也不会太短。最关键的是,海军必须要为此开设几条弹药生产线,从而使本来就相对紧张的军火生产变得更紧张。
  当时,海军的观点是,尽量挖掘150毫米舰炮的潜能。
  挖掘潜能的办法无非三种,一是延长身管,二是增大药室,三是改进弹膛结构。可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七十二年型150毫米舰炮的性能已经很难提高了。如果再延长身管,将导致加工难度急剧提高,从而使废品率增加,最终导致成本增加;加大药室会让身管以更快的速度烧蚀,降低身管寿命,从而提高使用成本;改进弹膛的目的是使用更大更重的炮弹,可是在药室容积不能增加。身管长度也不能增加的情况下,会使射程严重缩短。
  换句话说,在当时的技术基础上,很难在150毫米口径的基础上提高舰炮的性能了。
  这时候,陆战队加入了舰炮的研制工作,帮了海军一把。
  当时,陆战队也正在为其火力支援舰寻找合适的舰炮。只是,陆战队提出的要求有点“过分”。当时,陆战队炮兵除了装备有少量由陆军提供的200毫米重炮之外,用得最多的就是175毫米口径的重炮,其175毫米炮弹的储备量非常多。因为火力支援舰由陆战队订购,并且使用,所以陆战队希望在火力支援舰上也使用175毫米的舰炮,并且要求能够发射陆战队炮兵的同口径炮弹!
  这个要求,差点让海军放弃与陆战队合作开发175毫米舰炮的想法。
  原因很简单,陆战队用的175毫米炮弹的重量还不到五十公斤,其威力根本达不到海军的要求。另外,陆军与陆战队的火炮因为受到运输能力,装弹作业的可操作性影响,其火炮的药室与弹膛都偏小,炮弹自然偏小。海军却没有类似的问题,所以一直主张使用“大炮弹”。
  按照海军的估算,如果使用陆战队的炮弹,175毫米舰炮的性能还不如150毫米舰炮。
  当然,陆战队也知道这个问题,所以最终做出了让步,同意采用海军标准,并且由陆战队提供一半研究经费,由海军主导新式舰炮的研制工作。
  既然陆战队肯出钱,海军就不怕费事了。
  在提出性能要求时,海军将新式舰炮对地支援能力摆在了第一位,而火炮使用寿命则放在了第二位,然后是持续作战能力,最后才是对海作战能力。
  显然,这个要求让承担火炮研制工作的军火厂商感到很头痛。
  要增强对地支援能力,就要尽量提高火炮的射程,并且提高炮弹的威力。如此一来,就需要使用长身管,大药室。可是,这又必然降低火炮的使用寿命,增加使用成本,同时对持续作战能力也有很大的影响。
  换句话说,海军的这几项要求基本上是矛盾的!
  直到七十三年底,二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之后,175毫米舰炮的研制工作才取得了突破。
  这就是“电熔解火炮身管自紧”与“内膛表面电镀强化”两项对提高舰炮与火炮威力至关重要的技术。
  此时,虎级通用巡洋舰的细节设计工作已经完成了百分之七十。
  七十四年(42年)五月,随着七家造船厂都有一座船台空了出来,帝国海军立即下达了第一批七艘的订单。
  其主要性能为:
  标准排水量:13800吨,满载排水量16400吨,最大排水量:19850吨;总长:174.5米,水线长度:168.2米,型宽:19.4米,吃水:7.5米;定员:587人。
  锅炉:8台七十三年型蒸汽锅炉,主机:4台七十年型蒸汽轮机,功率:140000轴马力,推进:4轴4浆;航速:34节,续航力:8000海里/14节。
  主炮:8门七十四年型175毫米/L55型舰炮(4×2),副炮:8门七十二年型150毫米/L52型舰炮(4×2)。
  主装甲带:110-150毫米,装甲隔舱:75毫米,水平庄稼:50-80毫米,炮塔:150毫米,炮座:150毫米,司令塔:75-150毫米。
  因为主要作战任务是对地支援,所以虎级没有配备鱼雷。实战中,轻巡洋舰使用鱼雷的机会也不是很多。
  防护方面,虎级比功臣级明显弱了许多,只需要能够应付敌人轻巡洋舰的攻击,而不考虑与敌人的重巡洋舰作战需求。另外,虎级多数时候面对的是敌人陆军与陆战队的炮兵,所以其防护也足够了。
  因为130毫米舰炮在对地支援中的作用有限,所以虎级在减少了两座炮塔的情况下,副炮采用了七十二年型150毫米舰炮。
  为了提高持续作战能力,加上对地支援中,战舰的活动范围并不是很大,所以在大幅度压缩油舱的同时,还大幅度的增加了弹药舱的容积。按照基本配制,一门175毫米舰炮的弹药基数为800枚,一门150毫米舰炮的弹药基数为1500枚,仅弹药与发射药的重量就达到了二千吨!
  因此,虎级成为了战争期间帝国海军武备比重最大的战舰,在标准排水量时,达到了30%,而战列舰的武备重量不到25%,一般巡洋舰的武备重量只有22%左右。
  当然,虎级的炮火威力是不可小看的。
  因为舰炮炮弹威力更大,且舰炮的持续射速远远高于陆炮,所以其八门主炮与八门副炮的投掷能力都相当于一个拥有四十门同口径火炮的陆战队炮兵营的水平。射程方面更是远远超过了陆战队的同口径火炮,其175毫米舰炮的最大有效射程达到了三十七公里,仅比海军300毫米舰炮的最大射程少了2000米。由此可见,一艘在海岸线附近活动的虎级通用巡洋舰对敌人的威胁相当于与两个陆军炮兵营!
  其总共18400枚的弹药储备量更是赋予了其强大的持续作战能力。
  按照当时的作战强度,一艘虎级通用巡洋舰可以连续作战三到五天,而不需要接受弹药补给。
  因为继承了功臣级的“优良血统”,所以虎级的自给后勤保障能力也相当强大。如果由战斗支援舰提供弹药补给,即便装满所有弹药舱,也只需要八个小时。而陆战队的炮兵部队进行相同规模的补给,至少需要三天!
  作为战舰,虎级通用巡洋舰的对海作战能力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不说别的,只要有虎级在战场上活动,就不用考虑为登陆场派遣轻巡洋舰了。至少,敌人的任何一种轻巡洋舰与驱逐舰在偷袭登陆场之前,都得考虑一下虎级通用巡洋舰上十六门重炮的威胁。
  只是,在绝大部分时候,虎级通用巡洋舰都伴随登陆舰队活动。
  大概也正是如此,帝国海军就只订购了七艘虎级通用巡洋舰,而没有订购第二批。大概,帝国海军觉得这种无法伴随舰队作战的战舰应该由陆战队去建造,而不是花费海军的经费去建造吧。
  毫无疑问,陆战队对虎级是非常满意的。
  结果,在海军决定不增订之后,陆战队接过了相关工作,并且在进行了全面改进之后,开始了下一级战舰的设计与建造工作,只不过,由陆战队建造的战舰就不能称为通用巡洋舰,而是火力支援舰。
  由此可见,虎级通用巡洋舰是墙里开花墙外香。
  因此,到了战争后期,虎级通用巡洋舰成为了帝国海军唯一一种交给陆战队指挥与使用的战舰。
移花接木——岛级通用巡洋舰
  库叶岛号,台湾岛号,海南岛号,琉球岛号,崇明岛号,济州岛号,吕宋岛号,棉兰老岛号,勃泥岛号,苏门答腊岛号,巴厘岛号,爪哇岛号,帝汶岛号,苏拉威西岛号,班乃岛号,巴拉望岛号,锡兰岛号,马达加斯加岛号,马耳他岛号,毛里求斯岛号,关岛号,塞班岛号,瓜达尔卡纳尔岛号,永兴岛号,太平岛号,黄岩岛号,勿里洞岛号,种子岛号。
  ……
  早在设计省会级轻巡洋舰的时候,海军内部就有人提出其主炮威力偏小。
  一万三千多吨的排水量,却只装了150毫米口径的舰炮,确实有点大船装小炮的感觉。
  后来在设计功臣级的时候,更多的人提出应该采用口径更大的舰炮,而不是局限于轻巡洋舰的150毫米舰炮。
  其实,此时海军也意识到,舰炮口径过小成为了战舰战斗力的瓶径。
  问题是,战争时期,海军对巡洋舰的数量要求非常高,不可能让战舰的建造工作因为舰炮问题而受到影响。另外,研制新式舰炮的投入也不小,且一时半会不会有所收效,因此只能继续采用150毫米舰炮。
  随着虎级通用巡洋舰开始建造,海军的舰炮问题得到了解决。
  经过测试,海军发现,与陆战队共同投资研制的175毫米舰炮的威力远远超过了150毫米舰炮,而且在采用了大量新技术之后,其使用寿命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完全能够满足海军的要求。
  从当时的测试结果来看,七十四年型175毫米舰炮的威力不比重巡洋舰上采用的200毫米舰炮差,如果能够开发出合适的穿甲弹,甚至比200毫米舰炮还要厉害一点。显然,这正是海军巡洋舰需要的“理想主炮”。
  有了这个基础条件,其他的问题都好解决。
  当时,在推动新式巡洋舰的设计与建造工作方面,最积极的不是海军,而是崇明造船厂!
  失去了设计功臣级的机会后,崇明造船厂承担了虎级的设计工作,可海军只订购了七艘,造船厂拿到的设计费用(其他承建船厂每建造一艘都要向设计船厂支付一笔设计费用)自然少得可怜。
  可以说,崇明造船厂此时已经有点后悔了,如果早知道功臣级有那么大的产量,当时无论如何也会加打研制投入。当然,这世界上是没有后悔药可以吃的。在海军内部有人提出功臣级的主炮口径过小之后,崇明造船厂立即嗅到了海军即将启动新式巡洋舰研制工作的气味,随后一方面鼓动海军内部人士继续呼吁研制装备更大口径主炮的巡洋舰,另外一方面积极展开相关的设计与研究工作。
  由此可见,作为帝国老牌造船厂,崇明造船厂确实有点真本事。
  随着海军在七十四年年底提出了研制新式巡洋舰的要求,崇明造船厂在七十五年(43年)六月份就拿出了相关设计,而且保证在七十五年年底完成左右的设计工作,并且让船台做好一切开工建造前的准备工作。
  对于这种积极的态度,海军自然很欢迎,只是在设计把关方面也没有丝毫放松。
  最初的时候,崇明造船厂提出的是四炮塔八门主炮的方案,海军显然觉得主要用于舰队作战的巡洋舰,这点主炮太少了。随后,崇明造船厂又提出了三座三联装主炮的设计方案,海军仍然认为主炮数量有点偏少,毕竟巡洋舰打击的是驱逐舰与敌人的巡洋舰,主炮的火力密度比主炮威力更加重要。
  最后,崇明造船厂提出了四座三联装主炮炮塔的设计方案。
  十二门主炮,基本上满足了海军的火力密度要求。
  可在采用三联装175毫米口径主炮炮塔的情况下,巡洋舰的舰体宽度肯定要超过二十米,而在不大幅度提高排水量的情况下,舰长就必须限制在一百八十米之内,从而导致战舰的长宽比缩小,虽然这有利于提高战舰的稳定性,却必然影响战舰的最快速度以及战舰的续航力。
  综合考虑了各种因素之后,帝国海军决定降低速度要求。
  其实,在帝国海军确定了快速战列舰的速度没有必要超过30节之后,对巡洋舰的速度要求自然也降低了不少。而新式巡洋舰的主要任务还是伴随战列舰作战,因此其速度只需要达到三十三节就能满足所有作战要求。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