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3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9/578

  实际上,白佑彬还真的闲不住。
  二十日,李明博到达的第二天,就被白佑彬派去找了卫延年,询问了当前的战局情况。而当时,白佑彬最重要的“任务”不是为前线的战事担心,而是给即将出世的孩子取名字。按照传统,取名字的事情一般是祖辈负责。只是,白佑彬自己都不知道父母是谁,爷爷也去世了,他能找谁帮忙?
  其实,当时白佑彬担心的不是前线的战斗,而是蓝凌波的处境。
  出院之前,肖定邦等一批第12舰队的军官到医院来看望了他。从这些人的嘴里,白佑彬大概了解到了他受伤之后发生的事情。另外,肖定邦等人并不是专程回舟山来看望白佑彬的,而是回来接受海军司令部的调查。
  显然,战役收尾阶段发生的那些事情已经引起了海军司令部的重视。
  即便白佑彬不认为蓝凌波犯了多大的错误,毕竟当时战场上的情况极为混乱,而且情况非常复杂,蓝凌波能够抓住最后的机会干掉几艘美军战列舰,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了。另外,蓝凌波的个人能力也有限,没有能够抓住斯普鲁恩斯,这不是他的错。只是,在海军问责制的体制之下,即便蓝凌波没有犯错误,也要接受相关的调查。这样一来,就无法排除有人要故意整他的可能性。
  以蓝凌波在海军中的资力,如果真的有人要整他,他应付得了吗?
  在了解到了相关的情况之后,白佑彬就不再为蓝凌波担心了。
  返回舟山的只是第12舰队的军官,蓝凌波仍然留在前线,而且继续指挥第11舰队作战,并且兼任了第11舰队与第13舰队的联合指挥官。由此可见,陈锦宽与卫延年都不会为难蓝凌波,不然早就把他调回来了。
  在白佑彬的身体逐渐康复的时候,前线的战斗也在迅速发展着。
  十月中旬,陆战第五军在付出了三千多名官兵阵亡,七千多名官兵受伤,伤亡官兵总数超过了一万一千人的巨大代价之后,终于打下了中途岛,歼灭了岛上二万七千余名美军官兵,其中仅战俘就有一万三千余人。
  随着中途岛战役落下帷幕,帝国海军迅速做了战略调整。
  第13舰队在返回那霸港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休整之后,将被派往南方战区,番号也变更为第32舰队。
  第11舰队继续留在西太平洋战场上,继续协助陆战第五军扫荡吉尔伯特群岛。
  此时,整个战争的焦点已经落到了西南太平洋上。
  经过二个多月的激烈战斗,十月的最后一天,陆战第七军的一个陆战营终于攻占了美军设在所罗门群岛上的最后一座要塞,完成了扫荡所罗门群岛的作战行动。此时,第31舰队已经在珊瑚海上活动了近二个月,并且拦截了数支向莫尔兹比港运送物资的船队,为陆战队进攻莫尔兹比港奠定了基础。
  显然,西南太平洋上的进攻速度比计划的慢了一点。
  最初,陆少丰计划在十月份攻打莫尔兹比港,而现在看来,陆战队能够在十一月中旬进攻莫尔兹比港就非常不错了。如此一来,陆战队无论如何都难以在年底之前攻占莫尔兹比港。到时候,陆战第七军很有可能面临两线作战的尴尬处境。
  战斗打得比较顺利的反而是余辉宏指挥的陆战第五军。
  十一月的第一天,也就是在陆战第七军打下所罗门群岛的第二天,陆战第五军就攻占了塔拉瓦环礁,预计在十一月十五日之前就能完成扫荡吉尔伯特群岛的作战行动。
  十一月二日,白佑彬可以下地走路了。
  次日,他就去了一趟海军总参谋部。虽然卫延年让他回家休养,不要为作战的事情操心,但是他还是抽空去了一趟机要档案室,调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随后,他还去找了严国荣,希望从严国荣那里了解到一些消息。
  按照严国荣的说法,余辉宏已经被调往瑙鲁。
  也就是说,将来进攻新喀里多尼亚的不是陆战第七军,而是陆战第五军。按照严国荣透露的消息,在西太平洋上的战斗基本上结束之后,为了确保在明年年中之前攻打澳洲大陆,陈锦宽已经同意了这一战略调整,用两个陆战军去扫荡西南太平洋上的美军据点,尽快为进攻澳洲大陆打开通道。
  毫无疑问,陆少丰对海军元帅的这一决策非常不满。
  按照战区划分,西南太平洋属于陆战第七军的“地盘”,陆战第五军应该在西太平洋上作战。只是,陆少丰再不满,也不能改变现实。归根结底,还是陆少丰过于激进,导致陆战第七军前期作战不利。如果早一点拿下所罗门群岛,余辉宏就没有插手西南太平洋的机会。可是换个角度,也不能说责任在陆少丰的身上,因为在打下了中途岛之前,帝国海军的重点一直放在了西太平洋上,而不是西南太平洋上。
  综合各种因素之后,白佑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
  最迟十一月二十日,陆战第七军就将进攻莫尔兹比港。随后,在十二月中旬,陆战第五军将进攻新喀里多尼亚。
  决定陆战第五军进攻新喀里多尼亚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海军实力的回升。
  可以说,白佑彬的猜测丝毫不差。
  十一月十八日,在陆少丰的亲自指挥下,陆战第七军在第31舰队与第32舰队,以及配属给陆战队的炮火支援舰队的联合支持下,发动了攻打莫尔兹比港的登陆作战行动。同一天,一支规模庞大的登陆舰队到达了瑙鲁。
  进攻莫尔兹比港的战斗打得很艰难,在这边驻防的是美国陆军,而不是美军陆战队。
  登陆作战行动的第一阶段就打了整整五天,陆战第五军才控制住了滩头阵地,并且建立了一块面积不到十平方公里的登陆场。
  最大的威胁还是美军第三舰队,十九日,该舰队就离开了努美阿,进入了珊瑚海。
  为此,第31舰队首先离开了登陆场,二日后,第32舰队也离开了登陆场,只留下火力支援舰队继续为陆战队提供炮火支持。
  十二月一日,第一批四艘“省”级战列舰服役。
  同日,在返回海军总医院接受全面体检,确认已无大碍之后,白佑彬结束了长达二个多月的“休假”,正式返回海军总参谋部向卫延年报道。
第十七章
兵力调整
  随着大批新式战舰服役,帝国海军的实力进一步提升。虽然美国海军的四艘“衣阿华”级战列舰也即将服役,但是在损失了四艘快速战列舰之后,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最多只能投入八艘快速战列舰。如此一来,陈锦宽决定对帝国海军的战略部署,即东西两个方向上的兵力分配进行一次大范围的调整。
  早在七十二年(40年)的时候,就有人提出应该加强帝国海军在大西洋与地中海的存在。只是当时帝国海军兵力有限,且太平洋战场上的战斗异常激烈。随着江洪波指挥的“南洋舰队”打通了苏伊士运河,改编之后的第二舰队进入了地中海,并且将绝大部分主力舰编入了由大西洋舰队改变而来的第四舰队,勉强维持住了帝国海军在大西洋与地中海的存在。结果,相应的战略调整计划一拖再拖,一直没有得到实现。
  经过三年多的苦战,帝国海军终于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到七十四年(42年)底,随着第一批四艘“省”级战列舰服役,帝国海军拥有十六艘快速战列舰(其中四艘在维修,“太宗”号与“太祖”号最快也只能在七十五年,即公元1943年六月份修复,“熹宗”号能在四月份修复,而“光宗”号则要等到十月份才能重新服役,因此现在帝国海军战斗编制内只有十二艘快速战列舰),帝国海军最大的敌人美国海军则只有八艘快速战列舰,其中的“佐治亚”号与“南达科他”号还必须进行三到六个月的维修才能再次服役。
  也就是说,即便美国海军也在年底获得了四艘“衣阿华”级战列舰,太平洋战场上,交战双方快速战列舰的对比达到了十二比六。
  据此情况,陈锦宽决定派遣四艘快速战列舰前往第四舰队。
  这个决定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与反对,就连卫延年都不赞成这么做。毕竟,帝国海军的主要作战方向在太平洋,而不是大西洋。即便帝国海军已经在太平洋战场上取得了战略优势,可是美国海军并没有完全失去战斗力,还有十多艘战列舰。按照卫延年的想法,在完成进攻澳洲大陆的战斗之前,不应该从太平洋抽调快速战列舰去大西洋。即便要加强帝国海军在大西洋上的存在,也最多将第32舰队的几艘老式战列舰派遣过去。
  白佑彬“复出”之后,就参与了这次的战略调整工作。
  从根本上讲,白佑彬也不太赞成将太平洋上的兵力抽调到大西洋去。毕竟,在战胜美国之前,帝国不大可能出兵大西洋,最多只能在大西洋上与协约国保持战略均衡,维持住德国的“生计”。如此一来,就完全没有必要将新锐的快速战列舰派往大西洋战场,而是应该利用眼前的战略优势,尽快夺取太平洋战争的胜利。
  只是,白佑彬知道,陈锦宽不会毫无道理的做出如此重大的决策。
  “你们的想法我非常清楚。”对于卫延年与白佑彬,陈锦宽还是很有耐心的,毕竟两人是他最重要的“心腹”。“眼前看来,我们应该尽快夺取太平洋战争的胜利,而不是分兵大西洋。只是,局势并没有我们想像得那么乐观。卫延年,你应该看过雷霄霆前几天送来的那份情报吧?”
  卫延年微微点了点头,白佑彬却显得有点茫然。
  看了眼白佑彬之后,陈锦宽去将放在办公桌上的一份文件拿了过来,递给了白佑彬。“你仔细看看吧,这是情报局才搞到手的。”
  只看了个开头,白佑彬就知道陈锦宽为什么要派遣快速战列舰去大西洋了。
  这是一份关于英国海军的情报,在完成了五艘“乔治五世”级战列舰的建造工作之后,因为“狮”级战列舰受到主炮的困扰,导致工程进度严重滞后,所以英国海军在七十二年(40年)初的时候紧急调整了造舰计划,用原本计划提供给按照《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提供给“勇敢”号等三艘战列巡洋舰上的双联装十五英寸炮塔,加上“狮”级战列舰的舰体,建造了两艘,而不是一艘“前卫”级战列舰。
  这两艘战列舰都将在七十四年(42年)年底,最迟七十五年(43年)年初服役。
  到时候,算上四艘“乔治五世”级战列舰,英国海军将拥有六艘快速战列舰。另外,英国海军还拥有五艘“伊丽莎白女王”级与五艘“复仇”级战列舰。如此一来,英国海军到时候总共将拥有十六艘战列舰。
  除了速度太慢,而且过于陈旧的“复仇”级只能用于护航作战之外,其他的十一艘战列舰都有足够强大的战斗力。五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在进行了现代化改进之后,不但维持了二十四节的最快速度,其防护能力还得到了全面提高。另外,其装备的八门十五英寸舰炮的威力远远超过了帝国海军的任何一种老式战列舰,甚至超过了“乔治五世”级装备的十四英寸舰炮。
  当时,北大西洋战场上,同盟国很难与英国海军抗衡。
  德国海军的“俾斯麦”号至今仍未修复,“提尔皮茨”号孤掌难鸣,“沙恩霍斯特”号与“格奈森瑙”号只是战列巡洋舰,难以担当重任。而按照帝国与德国达成的协议,由帝国协助德国建造的快速战列舰最快也要到七十六年(44年)才能建成服役。
  虽然意大利海军拥有四艘“维内托”级战列舰,但是其续航力不到五千海里,意大利海军由没有配套的快速战斗支援舰与快速综合补给舰,其活动能力非常有限,难以到北大西洋上执行作战任务。
  土耳其海军就更不用指望了,其几艘老掉牙的无畏舰根本派不上用场。
  如此一来,对付英国海军的重任落到了帝国海军第四舰队的身上。
  虽然前大西洋舰队的四艘战列舰都已修复,并且在年初的时候就返回了第四舰队,算上第二舰队的六艘战列舰,第四舰队此时一共拥有十艘战列舰。可问题是,这十艘战列舰都是老式战列舰,除了“长江”号与“黄河”号勉强能够与英国海军的“乔治五世”级与“前卫”级抗衡之外,另外八艘战列舰甚至不是“伊丽莎白女王”级的对手。
  这还只是眼前的情况,按照情报局的推测,七十五年(43年)六月份,第一批四艘“狮”级战列舰就将服役,到时候英国海军将拥有十艘快速战列舰!
  显然,仅仅只有十艘老式战列舰的第四舰队不是英国海军的对手。
  “我们的重点不是北大西洋,至少在我们夺取了太平洋的制海权之前,还不会将重点转移到北大西洋上去。”在白佑彬看文件的时候,陈锦宽不紧不慢的说道,“问题是,如果我们在北大西洋上没有一支强大的舰队,就无法牵制住英国海军,也就无法阻止英国海军再次派遣舰队进入太平洋。现在巴拿马运河已不在我们的控制之中,而随着‘狮’级战列舰服役,美国肯定会出要求英国在太平洋上有所表现。这一点,雷霄霆在情报中说得很明确了。”
  卫延年微微点了点头,神色已经变得很阴沉了。
  白佑彬也正好看到了这一点。
  名义上,“狮”级是英国海军完全按照《伦敦海军条约》的限制,设计建造的第一种快速战列舰,而且是采用了新式十六英寸主炮的战列舰。问题就在这里,“狮”级战列舰采用的主炮不是英国自行研制的,而是借用了美国海军为“衣阿华”级研制的MK7型舰炮。因此,在出售MK7型舰炮的制造技术的同时,美国就与英国达成了协议。“狮”级服役之后,英国海军必须要出兵太平洋,协助美国对付帝国海军。
  按照雷霄霆的报告,在美国看来,英国只需要在北大西洋上保有六艘快速战列舰,加上九艘老式战列舰,就足以应付同盟国海军的威胁。当然,前提条件是,帝国海军没有向大西洋增兵。
  “英国出兵太平洋,我们不但要考虑军事上的影响,还要考虑政治上的影响。”说着,陈锦宽特意朝白佑彬看了一眼。“现在,我们在太平洋战场上拥有巨大的战略优势,这对双方士气的影响非常大。美国海军很难在短期内获得与我们抗衡的实力,美军的信心必然受到影响。更重要的是,美军在太平洋上孤军作战,没有外援。设想,如果英国海军出兵太平洋,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白佑彬立即明白了过来。
  可以说,之前拦截英国Z舰队,还有欧洲联合舰队,正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帝国海军要想在短期内获得太平洋战争的胜利,就要阻止协约国其他国家向太平洋派遣舰队,单独与美军作战。
  现在看来,要想阻止英国海军在明年出兵太平洋,唯一的办法就是向第四舰队增兵。
  到此,白佑彬也明白了陈锦宽决定向大西洋派遣快速战列舰舰队的原因。
第十八章
初为人父
  虽然说服了卫延年与白佑彬,但是在具体的安排上,仍然出了很多的问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9/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