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2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7/578

  没等陈锦宽说完,办公桌上的通话器就响了起来。
  “元帅,雷霄霆上校来了。”
  陈锦宽的眉头微微皱了一下,说道:“让他进来。”
  几秒钟后,在小李副官推开门之后,海军情报局局长面色严峻的走了进来。见到卫延年与白佑彬之后,他似乎没有感到惊讶,只是朝两人点了点头,算是打了招呼,然后就将拿在手上的文件交到了陈锦宽的手上。
  看完之后,陈锦宽长吸了口气,顺手将文件交给了卫延年。
  “情况确实比我们估计的还要紧急,美国与英国那边已经有动静了,我们得尽快做出相关的决策,到底是打,还是不打,以及该怎么打。”
  卫延年看完文件,眉头也跳了几下,这才将文件给了白佑彬。
  “白佑彬,你能保证打赢这场战斗吗?”
  白佑彬一愣,抬头看了陈锦宽一眼,目光又落到了文件上。
  内容并不多,却很明确。美军已经开始向诺福克海军基地运送各类作战物资,估计总量在十万吨作用,这正好是三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以及与其组成舰队的护航战舰远航所需的物资数量。英国军队也正在向扑茨茅斯运送作战物资,总量大概也是十万吨,这也正好是三艘战列舰(此时“黎塞留”号已经到达了扑茨茅斯,与“让·巴尔”号组成了自由法国海军舰队的核心力量),以及护航战舰远航所需的物资总量。虽然情报中没有明确提到西班牙海军的举措,但是也对西班牙海军的行动做了评估,如果欧洲联合舰队近期出发,西班牙海军最迟在三日之内进行相关准备,海军情报局的谍报人员正在密切监视桑坦德港(西班牙海军在大西洋上的主要海军基地)的动静。
  由此可以断定,最快五日,最迟十日,美国与欧洲国家的舰队就要出港了。
  抬起头来之后,白佑彬才发现,房间内三个人正在看着自己,雷霄霆手上拿着他提交的那份作战设想,只是没有像陈锦宽与卫延年那样,把惊讶神色表露在脸上。
  “元帅,我……”
  “正如我们说的,现在需要‘创造性思维’。”陈锦宽叹了口气,“如果让敌人顺利进入太平洋,并且到达珍珠港,或者美国西海岸的港口,那我们击败敌人的机会,特别是全歼敌人的把握不会超过百分之十。在此情况下,帝国海军很难保证在未来半年内的战略优势,更难以顺利推进我们的战略进攻行动。因此,即便只有百分之二十五的机会,对我们来说,也算得上是不小的胜算了。”
  听到这,白佑彬知道,元帅采纳了他的作战构想。
  “延年,你负责协助白佑彬制订具体的作战计划。上校,你要及时为白佑彬提供准确的情报。三日之内,我们必须做出最后的决定。另外,让严国荣立即去安排相关的补给工作,在我们做出决定之后,舰队立即出发。”
  “元帅,由我制订作战计划?”
  “当然,这是你提出的作战构想,你应该最了解自己的想法吧?”陈锦宽朝白佑彬看了过来,“而且,作为舰队参谋长,其本职工作就是为舰队制订作战计划。另外,你以前也参加过总参谋部的相关工作,有一定的经验。如果有什么麻烦,可以找总参谋长帮你解决。当然,也可以直接来找我。”
  “那我们现在就开始吧。”说着,卫延年就站了起来。
  紧张的战役策划工作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了。
  当时,白佑彬并不知道,陈锦宽把海军元帅的前程都押在了这次的战役行动上,如果这次战役失败,陈锦宽必然引咎辞职。另外,卫延年也把自己的前程押了上去,作为海军总参谋长,他要对舰队的作战行动负直接责任。
  归根结底,都是白佑彬的这个“作战构想”太“前卫”了。
  当时,他还没有想到具体的实施方法,只是在构想中提到,利用海军已有的快速战斗支援舰与快速综合补给舰,第一舰队前出东太平洋,在巴拿马运河南面拦截刚刚进入太平洋的敌舰队。
  也就是说,这是一次万里奔袭行动!
  与之相比,当初第62舰队前出南大西洋,拦截Z舰队的作战行动根本就算不了什么。换句话说,即便走最短的航线,第一舰队要到一万海里外的海域去对付敌舰队。而帝国海军除了四艘“海龙”级巡洋舰的续航力超过了二万海里之外,其他战舰的续航力都在二万海里之内。另外,沿途没有任何由帝国海军控制的港口。因此,没有快速综合补给舰的支持,舰队不可能执行这样的任务。
  考虑到各种实际因素,舰队最终要往返航行近三万海里,相当于围绕地球赤道航行一有三分之一圈,才能在完成任务之后返回那霸。
  不说别的,这么远的航程就足以让任何一名舰队指挥官放弃了。
  由此可见,这样的作战设想也确实只有白佑彬这样的年轻人才想得到,或者说才敢想,并且才敢将其当作作战构想。
  只是,陈锦宽为什么会采纳这么“疯狂”的作战构想呢?
  这就得从太平洋战场上的实际情况来看,如果协约国集团的八艘快速战列舰进入了太平洋,局势将发生逆转。
  首先,帝国海军正在规划的,攻打关岛的作战行动必然搁置。
  到时候,即便第一舰队全体出动,美国海军只需要在这边投入五艘战列舰,就足以让第一舰队不敢轻举妄动,更不敢在美国海军的威胁之下炮击关岛,帮助陆战队上岸。如果没有第一舰队的支持,陆战队就只能呆在登陆舰上,甚至得龟缩在日本的港口内。
  其次,西南太平洋上的战斗也将受到影响。
  到时候,即便只有欧洲联合舰队到达西南太平洋战场,帝国海军将修复的六艘战列舰全部编入第三舰队,帝国海军在所罗门群岛的攻势作战必然停止,陆战队将在瓜岛继续与美军苦战,而第三舰队则要面对至少五艘快速战列舰的威胁。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太平洋战争将进入相持阶段。
  不管是帝国,还是美国,在一到两年的时间内都难以获得足够的战略优势。因此,太平洋战争将变成名副其实的消耗战,双方海军的损失都不会小到哪里去。而随着美国的战争动员逐步完成,帝国海军甚至有可能遭遇前所未有的惨败。
  在此情况下,陈锦宽只能放手一搏。
  正如陈锦宽当初跟卫延年说的,作战中谁都避免不了采取冒险策略,关键就看所承担的风险与所能获得的好处是否成正比。
第十四章
群策群力
  有了构想,并不等于有了作战计划。
  在制订详细的作战计划时,白佑彬遇到了不少的麻烦,同时也得到了一个让他非常满意的助手——蓝凌波。
  去年年底,白佑彬率领第31舰队奔赴俾斯麦海的时候,蓝凌波获得了一次深造的机会。
  当时,海军总参谋部需要更多的高级参谋,因此从几所海军的高等学府抽调了十多名教员,在青岛开设了高级参谋培训班。因为蓝凌波在总参谋部的表现比较出色,所以被委派去进行学习深造。
  如果在以往,这类深造最多是让普通参谋拿到了成为高级参谋的通行证。
  这次却完全不一样了,因为面向的是海军总参谋部与海军司令部的参谋军官,所以培训班不会教一些普通课程,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几门刚刚兴起的学科上。比如,战场统筹学,军事统计学等。这些学科几乎都是在上次世界大战,以及这次战争爆发之后才有人提出来的,主要就是用科学的手段来分析战争,然后找出规律,再利用规律来判断战场上的局势走向,分析敌人可能采取的行动,以及己方应该采取的行动。
  毫无疑问,几十年之后,这些学科都成为了军事学院的必修课程。
  只是在当时,几乎没有一个将领认为可以用科学的手段来分析战争。说白了,大部分将领仍然认为战争是指挥官的事情,而指挥官的个人特点决定了战争的无规律性,又怎么可能从战争中总结出规律呢?
  如果放在二百年前,这个说法没有错。
  可是放在当时,就肯定错了。随着参谋制度的推广与普及,指挥官做出的决策很大一部分都是由参谋提供,或者在参谋的帮助下完成的,参谋在军事行动中的地位明显提升,而参谋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集体。即便组成这个集体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可是集体本身是有规律可寻的。如此一来,军事行动就变得有规律可寻了。
  最为显著的例证就是,在“萨兰加尼与巴西兰海战”中,李玉民忽视了日本联合舰队从苏里高海峡进入苏禄海,再绕道进入苏拉威西海,从侧面袭击主力战斗群的可能性。如果用军事统计学来分析,当时日本联合舰队有八成的可能走这条航线。结果,李玉民不懂军事概率学,或者不重视军事概率学,所以不但没有抓住歼敌的最好机会,反而在战斗中陷入被动。
  后来,这一战例也成为了军事概率学教科书中的经典战例。
  当然,军事科学并不是在这个时候才出现的。实际上,早在兵棋推演得到军队认可的时候,军事科学就诞生了。因为,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兵棋推演本身就是一门极为严谨的军事科学,是利用战争规律,或者战争规则来推测战局发展的学问。只是,在当时几乎没有人认为兵棋推演是一门学问。
  有了蓝凌波这个得力助手,白佑彬很快就理清了思路。
  关键有两点,一是后勤保障,二是选择航线。因为选择不同的航线对后勤保障的需要不同,所以航线选择更为重要。另外,反过来,因为当时能够伴随舰队作战的快速综合补给舰只有四艘,所有后勤保障能力也影响到了航线的选择。
  航线选择必须要兼顾两点,一是隐蔽性,二是利用洋流。
  要想达到隐蔽性,就必须离开国际航线,走偏远航线,甚至是从没有航线的海域经过。只是,大部分国际航线都会兼顾到洋流。毕竟,顺着洋流航行,不但能够节约燃料,还能提高航行速度。
  经过反复考虑之后,白佑彬选择了一条“大迂回航线”。
  舰队从那霸出发,沿日本暖流的北面支流进入北海(日本海),再经津轻海峡进入北太平洋,沿北太平洋暖流向东航行,到达西经一百五十度,北纬四十度海域附近,沿北太平洋暖流的支流南下,随后借助加利福尼亚寒流的一条支流继续向南航行,到达西经一百三十度,北纬八度附近后,沿北赤道逆流(暖流)向东航行,最终到达科科斯海岭与马尔佩洛岛之间的海域。
  这里就是白佑彬设想的决战海域。
  任何一艘通过巴拿马运河,从大西洋进入太平洋的舰船都要经过马尔佩洛岛附近海域,而且按照传统思想,这里远离帝国海军的活动海域,是绝对安全的。因此,在此处设伏,能够将突袭的效果最大化。
  确定了这条航线后,问题就出来了。
  首先,这条航线的总航程达到了一万六千五百海里,而“皇帝”级战列舰的续航力只有一万五千五百海里,“皇帝”级乙型战列舰的续航力只有一万四千五百海里。即便沿途可以利用洋流,使续航力有所提高,可是在到达战场之前,为了确保战舰有足够的燃油进行战术机动,所以在到达战场之前,必须进行一次补给。
  问题是,帝国海军现在只有四艘快速综合补给舰。
  因此,这次补给只能为每艘战列舰补充大概百分之六十五的燃油。
  如此一来,舰队在完成任务之后要想返回帝国本土港口,就得进行第二次补给,而且这次补给的燃油量不得低于战舰总载油量的百分之六十。也就是说,还需要另外四艘快速综合补给舰才能满足作战要求。
  这还没有考虑其他的战舰,因此最终需要的快速综合补给舰数量不会少于十二艘。
  毫无疑问,即便再等上一个月,帝国海军也只有十艘快速综合补给舰。而这些综合补给舰肯定是敌国谍报人员重点监视的对象,如果十艘快速综合补给舰全部出动,而帝国海军又没有什么大规模的行动,结果必然会让敌人感到危险,从而让第一舰队失去偷袭敌舰队的机会。
  最重要的是,舰队不可能等到一个月之后再出发。
  最终,蓝凌波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即用普通油船为快速综合补给舰提供补给。这些油船不一定要从帝国本土港口出发,可以直接从印度洋地区调遣。另外,这些油船也不需要跟随舰队行动,只需要在预定的时间到达预定的海域就行了。当然,为了保险其间,准备的油船数量肯定要比实际需求得多得多,毕竟速度并不快的油船在东南太平洋上很容易遭到敌国袭击舰的攻击。
  卫延年也在这个时候提出,第一舰队执行任务的是,海军与陆战队会加大在西南太平洋,也就是瓜岛战场上的投入。另外,海军还会在那霸与日本本土港口集结兵力,摆出攻打关岛的态势。如此一来,即便第一舰队与四艘快速综合补给舰全部离港,敌人也会认为第一舰队要么去支援攻打瓜岛的行动,要么去支援陆战队攻打关岛,而不会立即考虑到第一舰队会杀向巴拿马运河。
  当然,这也只是一时的缓兵之计,如果第一舰队迟迟不出现在战场上,仍然有可能让敌人感到威胁,从而错失偷袭的机会。
  随即,白佑彬开始确定护航战舰的编制。
  毫无疑问,驱逐舰立即就被排除在了护航战舰之外。即便是续航能力最强的“波”级与“潮”级驱逐舰,其续航力也只有六千海里,在到达战场前需要进行至少两次补给。另外,舰队途径气象环境极为恶劣的北太平洋,驱逐舰的适航能力将难以让其在北太平洋的滔天巨浪中跟上舰队的航行速度。
  能够为八艘快速战列舰护航的只有巡洋舰。
  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巡洋舰都能胜任。
  首先就得排除重巡洋舰。此时帝国海军仅有的五艘重巡洋舰要么在瓜岛战场上执行战斗任务,要么远在北大西洋与地中海。
  接着,白佑彬就排出了排水量较小的“松花江”级轻巡洋舰,主要还是适航能力不强。
  剩下的,就是只有“汉江”级与“扬子江”级轻巡洋舰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7/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