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2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3/578

  情况再明显不过了,金凯德想加速绕到第31-1主力编队的前面,再次占领有利的炮战位置。
  这正是快速战列舰的速度优势带来的战术优势。
  作为曾经的快速战斗群的作战参谋,以及战列巡洋舰的舰长,白佑彬非常清楚,在这个时候与敌人拼速度,对第31舰队没有任何好处可言。说白了,两艘“南海”级战列舰拼了老命,也跑不过两艘年轻二十岁的“新锐”。
  与敌人拼速度的结果只有两个。一是延迟敌人占领有利位置的时间,二是降低自身的炮击命中率。显然,这两个结果对第31舰队都没有好处。
  这也正是白佑彬没有下令加速的根本原因。
  很明显,白佑彬把希望寄托在了接下来的几轮炮击之中。如果能够再打中敌人几枚穿甲弹,而且给敌人造成严重损伤,两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的速度优势就将荡然无存,到时候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
  如此一来,就得缩短交战距离。
  这也正是白佑彬没有下令舰队转向的原因。
  现在两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向从前方包抄,除了加速之外,还得转向,因此交战距离将迅速缩短。因为速度过高,所以两艘美军战列舰的炮击命中率将近一步降低。相反,保持战斗航速的两艘“南海”级战列舰则可以确保炮击命中率。
  更重要的是,两艘美军战列舰为了尽快抄到第31-1主力编队的前方,肯定得尽量缩短航线距离,而不会做大范围的战术机动。这样一来,“东海”号与“南海”号上的炮手就能更加方便的瞄准目标。
  由此可见,白佑彬不但没有被刚刚获得的一点小胜利冲昏头脑,还非常清楚眼前的局势,而且做出了相当准确的判断与决策。
  当时,他甚至意识到,金凯德很有可能在关键时刻选择撤退。
  原因很简单,“北卡罗来纳”号已经损失了三分之一的火力,而“华盛顿”号的伤势肯定会影响到战斗力。继续打下去,就算能够让“东海”号与“南海”号受到重创,WNP01舰队的两艘战列舰的结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金凯德,或者说美国海军敢在这个时候与帝国海军拼消耗吗?
  就算“东海”号与“南海”号战沉,到三月份,甚至二月下旬的时候,帝国海军就将获得八艘快速战列舰,以及数艘老式战列舰。到那时候,美国海军恐怕只有四艘老式战列舰可用。
  因此,在这个时候,金凯德肯定不会拼消耗。
  他必然会选择保存实力。只是,眼前的局势让WNP01舰队进退两难,如果转身逃跑,很有可能不但逃不掉,还会被第31舰队痛歼。因此,金凯德在决定撤退之前,必然会想方设法的让“东海”号与“南海”号失去战斗力,或者遭受重创,从而可以从容不迫的离开战场,而不是落荒而逃。
  现在的问题是,就看谁首先遭受决定性的损伤了。
  当然,局势仍然对白佑彬有利。
  很快,“东海”号与“南海”号就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三点过三分,“东海”号打出了第十四轮齐射,在前面六轮齐射全部落空的情况下,这次打出的八枚穿甲弹有二枚“追上”了“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此时,交战距离已经缩短到了一万三千五百米左右。
  第一枚穿甲弹打在了“北卡罗来纳”号的后舰桥上,并且将相对比较高大的后舰桥炸了个稀烂。只是,这枚穿甲弹除了炸死后舰桥内的数十名官兵之外,并没有起到多大的效果,因为当时“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并没有启动后舰桥内的火力控制中心与航海中心,另外后舰桥顶部的副光学测距仪也没有发挥作用。
  第二枚穿甲弹打在了尾部,将用来调运物资与救生艇的起重机炸上了天。这枚穿甲弹也没有让“北卡罗来纳”号受到太大的创伤,只是导致其尾部油舱燃油泄露,从而损失了大概五百吨重油。
  五分钟后,“南海”号的第十六轮齐射也有所斩祸。
  从其丙炮塔打出的一枚穿甲弹在“追上”了“华盛顿”号之后,将其后烟囱右侧的救生艇与汽艇起重机炸飞,同时导致后烟囱受损,大量烟雾从破损处冒了出来。结果,这些烟雾不但遮挡住了附近几座速射炮与副炮炮手的视线,还导致“华盛顿”号C炮塔上的光学测距仪无法正常使用。
  显然,在这种“追击”战中,两艘“南海”级战列舰的表现并不是很好。
  当交战距离缩短到一万三千米以内的时候,两艘“南海”级战列舰左舷上的副炮也开火了。虽然一百五十毫米口径的穿甲弹不断的落在两艘美军战列舰上,但是却没有对其造成任何实质性的破坏。
  同样的,两艘美军战列舰右舷上的副炮也投入了战斗。
  “一万二千米了。”
  听到于右任的话,白佑彬才回过了头来,稍微迟疑了一下,他朝于右任点了点头。
  没有任何犹豫,于右任立即抓起了电话话筒。“新航向三十度,航速十八节!”
  “毕长胜,联系第31-4驱逐舰编队。”说着,白佑彬在海图上看了一眼,“让它们立即从舰队后方插入,对美军战列舰发动鱼雷攻击。另外,联系第31-2巡洋舰编队,让它们从舰队前方插入,为驱逐舰提供炮火掩护。”
  命令迅速传达了下去。
  现在,白佑彬不是要与敌人拉近距离,而是要与敌人保持距离,并且争取在这种接近“拼刺刀”的战斗中占得先机。
  说白了,在一万二千米的距离上,只要WNP01舰队减速,炮击命中率将直线上升。
  这样一来,第31舰队的优势将荡然无存。
  可以说,此时此刻白佑彬做出的任何决策,都将对这场战斗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现在,也是这场战斗最关键的时刻。
第四十章
二十分钟
  可以说,金凯德的反应一点都不比白佑彬慢。
  发现第31舰队的两艘战列舰转向之后,金凯德在第一时间内下达了减速命令,随即就让伴随在两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左侧的驱逐舰投入了战斗。
  也就是说,双方指挥官几乎在同一时间投入了“预备队”。
  更巧合的是,双方都让驱逐舰从主力编队后方杀入,然后让掩护驱逐舰的轻巡洋舰从主力编队的前方杀出。
  这样一来,双方二十多艘战舰分成了三批,各在各的战场上厮杀。
  显然,这既不是白佑彬想见到的情况,同样也不是金凯德想见到的情况。他们派出驱逐舰的目的都是要迫使对方的主力舰转向,离开有利的炮击位置,并不是用驱逐舰去对付敌人的驱逐舰。
  战斗打到这个地步,也算得上是难分难解了。
  似乎都想保留一支预备力量,所以白佑彬与金凯德都没有立即派出第二支驱逐舰编队。如此一来,战场上的四艘战列舰,仍然捉对厮杀。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没有优势可言。
  三点十五分,“东海”号在第十九轮齐射中打中了“北卡罗来纳”号舰桥右侧的舰体。
  在一万三千米不到的交战距离内,“东海”号已经换用四百毫米标准穿甲弹,没有继续使用重型穿甲弹。这枚穿甲弹也成功的打穿了“北卡罗来纳”号的主装甲带,并且在舰体内部爆炸。只是命中点距离锅炉舱与弹药库都有好几十米远,该处部位主要是军官与士兵舱,而当时战舰上的官兵都在战斗岗位上,所以除了在舰体上开了一个大窟窿,把金凯德等一批在司令舰桥内的军官震伤之外,并没有造成太大的损伤。
  很快,“北卡罗来纳”号就还以颜色。
  十八分,从“北卡罗来纳”号上打来的十六英寸穿甲弹准确的命中了“东海”号后舰桥与后烟囱之间的舰体。如同“东海”号一样,此时美军战列舰使用的也是普通穿甲弹。这枚穿甲弹不但打穿了“东海”号的装甲,还在一号轮机舱上方爆炸,结果导致一号轮机舱内硝烟弥漫,弹片还切断了一根高压蒸汽管道。为了确保安全,轮机舱军官一边下令关闭蒸汽轮机,一边下令轮机兵疏散到附近舱室,然后才组织损管人员抢修被打断了的高压蒸汽管道。万幸的是,十五分钟后,一号蒸汽轮机就再次启动了。
  三点二十一分,“东海”号再次中弹。
  这次,“东海”号的运气就没有那么好了。十六英寸穿甲弹打在了丙炮塔的炮座上,并且撕开了厚达三百八十毫米的装甲,最终在撞上了扬弹通道右侧的装甲板之后发生爆炸。结果,不但扬弹机被摧毁,扬弹通道上下两端的防火阀门也被彻底震碎。爆炸产生的高温气体迅速涌入了上方的炮塔与下方的弹药舱。
  不幸中的万幸是,火药气体没有进入放置发射药的下层弹药舱。另外,损管人员以最快的速度打开了弹药舱的通海阀门,避免了弹药舱爆炸。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当时帝国海军的所有炮弹装药都是钝感炸药,并且采用了保险与炮弹分散安置的结构。也就是说,炮弹在储存的时候是不安装保险,也就是雷管的。只有在使用之前,炮手才为炮弹装上保险。如此一来,即便火药气体涌入弹药舱,只要注水及时,炮弹就不会被高温气体引爆。
  只是,这枚穿甲弹也让“东海”号损失了四分之一的主炮火力。
  可以说,“北卡罗来纳”号的炮手终于报了一箭之仇。
  只不过,刚刚包扎好伤口的金凯德根本来不及高兴。
  二十四分,只剩下了六门主炮的“东海”号在第二十三轮齐射中,让“北卡罗来纳”号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在接近一万四千米的距离上,六枚穿甲弹中,竟然有三枚打中了“北卡罗来纳”号,其中有两枚对其构成了巨大损伤。
  第一枚穿甲弹打在了其右舷距离舰首大概六十米处的水线上,也就是A炮塔弹药库前面大概十米处。穿甲弹不但打穿了主装甲带,而且还连续穿过了四道隔舱,最终在第五道隔舱内爆炸。而“北卡罗来纳”号的第五道隔舱是空舱,装有二十四公斤炸药的四百毫米标准穿甲弹爆炸之后,不但把外面四道隔舱彻底炸毁,还在里面的装甲隔板上炸出了一个直径约三米的大洞。
  可以说,如果不是“北卡罗来纳”号的装甲隔板厚达四英寸,恐怕这枚穿甲弹就将让其葬身大海!
  当然,结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外面的三个空舱全部进水,装甲隔板后的三个舱室也迅速被海水淹没。短短五分钟之内,“北卡罗来纳”号的进水量就超过了一千五百吨,并且出现了明显的右首倾。
  第二枚穿甲弹打在了C炮塔的正面。可惜的是,穿甲弹没能打穿厚达十六英寸的装甲,只震死了三名炮手,并且让其他炮手全部受了重伤。只不过,这枚穿甲弹的意义还是极为重大的。其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将C炮塔左侧与中间的主炮全部震坏,只有右侧的主炮还能继续使用。
  第三枚穿甲弹则“奇迹般”的打断了主桅杆。
  如此一来,“北卡罗来纳”号只剩下了四门主炮,而且C炮塔的炮手全部受伤,在十分钟之后才由备用炮组替换了下来。
  很明显,打到这个时候,“北卡罗来纳”号已经没有机会战胜“东海”号了。
  同样的,“南海”号与“华盛顿”号的战斗也基本上分出了高下。
  在持续了接近二十分钟的激烈炮战中,“南海”号挨了三枚炮弹,同时也让“华盛顿”号尝到了六枚穿甲弹的滋味。
  这六枚穿甲弹的命中点分别在“华盛顿”号的B炮塔炮座,右侧一号副炮,前烟囱底部,后舰桥右侧水线附近,C炮塔右侧水线附近,以及舰尾舵舱上方。结果,“华盛顿”号不但丧失了三分之二的主炮火力(B炮塔与C炮塔都因为扬弹机受损而无法继续使用),还增加了近二千吨海水,并且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右倾。另外,其前烟囱受损之后,一号与三号锅炉舱的四台燃油锅炉排出的浓烟灌入了舰体,导致损管工作变得更加艰难。
  事后证明,“华盛顿”号上至少有十八名轮机兵被倒灌的浓烟闷死。
  相对而言,“南海”号的损伤还要稍微严重一点。除了被打掉后舰桥与首部的甲炮塔之外,另外一枚穿甲弹钻进了“南海”号的一号锅炉舱,不但炸毁了该舱内的两台锅炉,还导致三号锅炉舱的一台锅炉暂时无法使用,从而使“南海”号的动力降低了八分之三,速度很难超过二十节!
  此时,双方辅助战舰的厮杀才刚刚进入高潮。
  相对于战列舰的决斗来说,巡洋舰与驱逐舰的战斗不但更激烈,也更难以分出胜负。毕竟,巡洋舰与驱逐舰都是靠速度“吃饭”的战舰,不会像战列舰一样,排好整齐的队伍,以十多节的速度航行,然后在炮战中与敌人比拼火力与装甲。
  打到这个地步,不但白佑彬受了伤,金凯德也挂了彩。
  可以说,两位指挥官都是心有余悸。二十分钟的炮战,双方的战列舰总共挨了二十多枚穿甲弹,再这么打下去,大家都得完蛋。
  当然,这并不是说白佑彬就怕死。
  问题是,有没有必要跟敌人同归于尽?
  显然,在已经稳祸“战略胜利”与“战役胜利”的基础之上,为了“战术胜利”与敌人拼得两败俱伤,这对白佑彬,对第31舰队,对帝国海军来说都没有多大的好处。另外,白佑彬手里的两艘战列舰,也是帝国海军此时仅有的两艘战列舰。
  即便仅仅只是两艘“前条约型战列舰”,那也是主力舰,而不是可以随便消耗的驱逐舰与巡洋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3/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