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2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0/578

  十点十二分,在“长门”号连续打出了三轮齐射后,完成转向,航速提高到十五节的“果敢”号与“东海”号朝北面大概九千米外的“长门”号打出了第一轮齐射,这也是第12-1主力编队的首轮齐射。
  在很大的程度上,“果敢”号与“东海”号在浪费炮弹。
  因为有背景干扰的影响,所以两艘战舰的主炮只能通过光学测距仪瞄准目标,雷达基本上派不上用场。同时,“长门”号一直在移动,且夜空中阴云密布,除了开火的瞬间,炮手与舰桥顶部主测距仪的观察员都很难准确测量出敌舰的距离。
  “长门”号的情况好不了多少,即便日本海军了望员的眼睛比猫还好,也很难在阴云密布的夜晚看清楚近万米外的敌舰,更不大可能用性能不太好的光学测距仪测算出敌舰的准确位置。
  当时,世界上能够生产顶级光学设备的只有三个国家,一个是大明帝国,一个是德国,一个是美国。在这三个国家中,德国的光学仪器又是最好的,其次为大明帝国,最次为美国。当时,英国海军的主力舰基本上用的都是从美国进口的光学仪器。日本也不例外,只是日本购买的并不是美国最好的光学仪器,其性能自然差了很远。
  对于双方弹药充足的主力舰来说,浪费几轮齐射算不了什么。
  如果能够受先打中对手,并且使对手起火,就能在黑暗中看清敌人,提高炮击的命中率。当然,如果能够一炮打残对手,那就再好不过了。
  直到十点二十四分,这场三艘主力舰的决斗才出现了第一个战果。
  根据“果敢”号前桅杆上的了望员报告,“果敢”号第五轮齐射肯定打中了“长门”号,中弹部位应该在舰尾附近。问题是,“长门”号并没有起火,而且后桅杆上的了望员,还有“东海”号上的了望员都没有记录下这个战果,所以该战果没有得到确认。
  战后,曾经在“长门”号上服役,并且参加了“扇岛海战”的日本海军官兵交代,“果敢”号的第五轮齐射确实打中了“长门”号,而且命中点就在“长门”号右舷舰尾附近。只是那枚穿甲弹直接穿透了舰尾左右两侧的装甲,然后掉到了海里,还没有发生爆炸。结果,也只在“长门”号的屁股上留下了两个对称的大窟窿。
  看来,穿甲弹的威力太大也不见得是好事。
  如果这枚穿甲弹在舰体内爆炸,肯定会炸掉“长门”号的屁股,甚至有可能威胁到舵舱。如果因此导致“长门”号转向机构失灵,或者无法灵活转向,“长门”号也不用继续打下去,直接挂白旗投降得了。
  当然,这个没有得到承认的战果并没有影响“果敢”号炮手的斗志。
  当时,也没有哪个炮手知道他打出的炮弹击中了“长门”号。按照一般情况,要到战斗结束之后,舰长,或者舰队指挥官才会在战斗报告中提到各艘战舰的获得的战果,然后再比对各个炮组的交战记录,确认到底是哪个炮组获得的战果。如果无法进行比对,或者无法确定是哪个炮组,甚至哪艘战舰的战果,功劳将记到战舰,或者是舰队的头上。当然,炮手肯定是重要立功人员。
  此时,“长门”号基本上离开了背景干扰区域。
  随着火控雷达直接为各炮组提供炮击参数,“果敢”号的炮击准确率迅速提高。因为没有直接火力控制通道,所以“东海”号的炮击准确率反而比不上“果敢”号。至少,交战距离在八千米以外的情况下,“东海”号的表现没有“果敢”号那么抢眼。
  十点二十九分,“果敢”号打出了第七轮齐射。
  一次非常漂亮的跨射,六枚穿甲弹中,两枚落到了“长门”号右舷外,三枚落到了“长门”号左舷外,另外一枚则准确的命中了“长门”号一号烟囱倾斜烟道的下方,并且在舰体内爆炸。
  最初的时候,“长门”号的一号烟囱是直的,而且为了减少对舰桥的干扰,先安装了排烟帽,但是效果并不理想,随后将一号烟囱改为向后弯曲,拉开与舰桥的距离。这个设计非常独特,也非常古怪。后来,日本海军原本计划对“长门”级进行第二次大规模改进,包括换新的锅炉,并且将两根烟囱合并为一根烟囱,可是战争迫在眉睫,而且需要集中力量建造“大和”级战列舰,所以两艘“长门”级战列舰的改进工作就拖了下来,直到战争爆发都没有能够进行。“萨兰加尼和巴西兰海战”之后,日本海军再次准备对“长门”号进行改进,可仅仅只换上了高大的塔式舰桥,而没有换上新的锅炉,也没有对舰体结构做大的改动,一号烟囱被保留了下来。
  这枚炮弹对“长门”号的破坏并不严重,只在舰体上开了一个直径近十米的大窟窿。
  十点三十三分,“果敢”号第九轮齐射又获战果。
  六枚穿甲弹中,至少有二枚准确命中了“长门”号。
  打得最准的是乙炮塔二号主炮射出的那枚穿甲弹。当时乙炮塔瞄准了“长门”号的“咿”炮塔,这枚穿甲弹就正好打在了“咿”炮塔的炮座上,并且在扬弹通道内爆炸。四窜的大火引爆了炮塔内没有来得及装进火炮药室的发射药,结果导致大爆炸,将整座炮塔都炸上了天,炮塔内的炮手无一幸免。
  另外一枚命中“长门”号的穿甲弹就完全是靠运气了。根据后来调查,这枚穿甲弹应该是从丙炮塔的一号炮打出去的,而当时丙炮塔瞄准的是“长门”号的“呜”炮塔,结果炮弹却砸中了“长门”号塔式舰桥的顶部,将主炮射击指挥所,战斗舰桥全部摧毁,并且使下面的副炮射击指挥所在十五分钟之内无法使用。
  也就是说,这两枚穿甲弹不但报销了“长门”号四分之一的主炮,还使“长门”号的火力暂时失去了指挥,而且在没有主炮射击指挥所的情况下,“长门”号的炮击准确率不会高到哪里去。
  仅仅一分钟之后,连续打八轮齐射都无战果的“东海”号终于有了收获。
  虽然八枚穿甲弹中只有一枚命中,而且多多少少也算是运气,因为打出这枚穿甲弹的丁炮塔瞄准的是“长门”号的“哎”炮塔,发现其“咿”炮塔中弹起火之后,炮组的枪炮军官临时调整了目标,然后在准备不太充分的情况下打出了炮弹。结果,这枚穿甲弹竟然来了个漂亮的“反弹”,先落到“长门”号右舷外的海面上,然后被海水弹起,最终砸在了“长门”号右舷三号副炮炮座下方的主装甲带上,而且穿透了主装甲带,进入舰体爆炸。但是,这枚穿甲弹造成的损伤也非常严重,附近的三门副炮被毁不说,炮弹爆炸点就在二号锅炉舱的上面,并且直接炸断了排烟通道!
  到此时,双方的交战距离已经缩短到了八千米左右。
  连续被四枚穿甲弹命中之后,“长门”号因为主炮射击指挥所被毁,副炮射击指挥所又无法立即恢复,暂时失去了战斗力。因此,“长门”号释放出烟幕,希望能够暂时脱离战斗。可是刚刚躲过一劫的高须四郎并没有让“长门”号转向撤出战场。按照他的想法,只要“长门”号的副炮射击指挥所恢复,在这么近的距离上仍然有可能打中敌舰。
  问题是,用来干扰了望员视线的烟幕干扰不了雷达。
  十点四十一分,“果敢”号第十二次齐射,再次命中“长门”号。
  因为受到烟雾的干扰,了望员只看到了一次爆炸闪光,所以判断只有一枚穿甲弹命中了“长门”号,而且无法准确判断命中点。实际上,这轮齐射打中了“长门”号两枚穿甲弹,一枚在“啊”炮塔的正面,爆炸闪光就是炮塔被摧毁时出现的。另外一枚在后舰桥的下方,因为在舰体内爆炸,所以爆炸闪光并不明显。
  两分钟后,“果敢”号的第十三轮齐射再次命中了七千三百米外的“长门”号。
  这次,了望员观察到了两次爆炸闪光,并且大致判断出其中一道闪光在“长门”号“呜”炮塔的位置,另外一道闪光在“长门”号舰首附近。
  十点四十七分,“果敢”号的第十五次齐射完成了“绝杀”。
  在不到七千米的距离上,六枚穿甲弹有三枚命中了“长门”号,而且三枚穿甲弹的命中点都在右舷水线附近!
  没有任何悬念,“长门”号丧失了几乎所有动力,同时右侧三分之一的舱室进水。
  在接下来的十五分钟内,“果敢”号与“东海”号又先后打中“长门”号七次,其中四次为“果敢”号的战果,三次为“东海”号的战果。
  到十一点过八分的时候,“长门”号释放的烟幕渐渐散去。
  连续被十多枚四百毫米穿甲弹打中的“长门”号已经右倾十度以上。
  虽然高须四郎将自己绑在了司令舰桥内,虽然舰长没有下达弃舰命令,虽然官兵仍然在拼命拯救这艘日本海军最强大的战列舰,但是一且努力都无法改变“长门”号的命运。半个小时后,大副顶替舰长下达了弃舰命令。
  十一点五十八分,“长门”号在扇岛以东大概十一公里处沉没,全舰近一千四百名官兵中,有八百七十二人幸存。根据日本海军记录,联合舰队司令官高野五十六大将,第一舰队司令官高须四郎中将,舰长德永荣少将(追认)均随同“长门”号战列舰一同殉国。
  在这场持续了不到一个小时的炮战中,“果敢”号用行动证明了自身的实力,也证明了白佑彬提倡的新炮战战术的效能。
第三十九章
苟延残喘
  如果说“果敢”号、“东海”号与“长门”号的战斗是一边倒的屠杀,在沉没之前,“长门”号的主炮都没能打中对手一枚穿甲弹,那么“渤海”号与“伊势”号的战斗就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
  相对而言,“渤海”号的优势是主炮威力与防护性能。
  按照后来的测试,只要“渤海”号将交战距离保持在一万米开外,“伊势”号十四英寸主炮使用的只有六百多公斤重的穿甲弹很难啃穿其关键部位的主装甲带,也就难以对“渤海”号构成致命的威胁(近距离炮战中,战列舰主炮一般瞄准的都是敌舰的关键部位,比如炮塔,司令塔,水线部位的舰体等,穿甲弹对付的是垂直设置的主装甲带)。
  相反,“渤海”号换上了更先进的主炮之后,可以在二万五千米的范围之内,轻易打穿“伊势”号的装甲,而且对其构成致命伤害(后来测试证明,即便交战距离达到了二万九千米,日本战列舰的薄弱装甲也很难挡住四百毫米重型穿甲弹的打击)。
  “伊势”号只有一个优势,那就是火力密度。
  毕竟,“伊势”号有十二门主炮,“渤海”号只有八门主炮。双方主炮的射速都差不多,“伊势”号的主炮火力密度是“渤海”号的一倍半。如果以单位时间弹药投掷量来计算,“伊势”号则占不到多大的便宜,甚至处于劣势。因为十二枚十四英寸穿甲弹的重量只有八千公斤多一点,而八枚四百毫米标准穿甲弹的重量接近九千公斤,重型穿甲弹的重量则超过了一万公斤。
  似乎双方舰长都考虑到了各自的优势,所以战斗打响后,这两艘战列舰也最先脱离编队。
  当时,白佑彬已经下达了独立作战的命令,也就是说,各舰的舰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最有利于自身的战术。
  实际上,在这种狭窄海域内的战斗,舰队也很难保持整齐的队列。
  十点过十分,在还没有完成转向的情况下,“渤海”号尾部的两左炮塔就旋转到了左侧的最大射界处,然后打出了第一轮齐射,其开火时间比“果敢”号还提前了两分钟。
  结果一样,在雷达无法使用,而且战舰还在伴随转向的情况下,炮击没有多大的意义。
  相反,“伊势”号打出的前三轮齐射却很有威胁,只是运气稍微差了一点。三十六枚穿甲弹都落在了距离“渤海”号不到五百米的海面上!
  正是如此,十点十五分,“渤海”号的舰长下达了右转向的命令。
  说白了,“渤海”号要想取胜,而且是在没有多大损伤的情况下取胜,就必须尽量与“伊势”号保持足够的交战距离。
  两分钟后,“伊势”号也脱离了编队,向南追击“渤海”号。
  问题是,“伊势”号的最大速度不比“渤海”号快。另外,当时“长门”号档在“伊势”号的前面,“东海”号挡在“渤海”号的前面,所以刚开始转向的时候,两艘战列舰都不敢加快速度,免得把炮火引向友舰。
  十点二十一分,在与舰队航向保持七度偏航角的情况下,“渤海”号再次开火。
  几乎同时,“伊势”号的主炮也打出了第四轮齐射。
  可想而知,当时两艘战列舰的决斗有多么的激烈。
  双方舰长都明白,谁先打中对手,让对手损失部分战斗力,谁就获得了致胜的机会。问题是,在这种“追逐”战中,双方都很难把握住机会。
  没有多大意义的对轰持续到了十点三十四分,此时“伊势”号几乎夹在了双方主力舰编队之间,“渤海”号也向南“规避”了大概四千米左右。在第八轮的齐射中,“伊势”号才首获战果。
  穿甲弹几乎笔直的砸中了“渤海”号丁炮塔的正面,并且发出了极为耀眼的闪光。
  当时,就连第12-3巡洋舰编队里的官兵都看到了“渤海”号上出现的爆炸闪光。显然,“汉江”号与“嘉陵江”号巡洋舰上的官兵肯定为“渤海”号捏了把汗。
  也正是如此,“伊势”号的舰长在此时做出了一个决定:将航向调整到与“长门”号一直的方向上,不再向南追击“渤海”号。
  当时,“伊势”号的舰长肯定认为那枚十四英寸穿甲弹打穿了“渤海”号炮塔的正面装甲。因此,他完全有理由相信,在这个距离上,十四英寸穿甲弹能够打穿“渤海”号任何一处部位的装甲,因为炮塔正面装甲一般是战列舰上最厚的装甲。
  另外,“伊势”号夹在了双方编队之间,如果前面的“东海”号调转炮口,“伊势”号就得面对两艘比自己强大的战列舰,到时候不但没有机会战胜“渤海”号,还很有可能成为联合舰队最先战沉的战列舰。
  其实,此时“伊势”号的处境已经非常危险了。
  即便不考虑“东海”号的威胁,“伊势”号在脱离了背景干扰区之后,完全暴露在了“渤海”号火控雷达的面前。加上周围没有其他战舰,成为了“渤海”号最为理想的炮击对象。即便交战距离已经不到一万米,处于孤立无援状态的“伊势”号也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渤海”号也立即调整了航线,与“伊势”号平行航行。
  在接下来的三轮炮击中,“渤海”号的丁炮塔一直没有开火,因此只有六门主炮参加战斗。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渤海”号用一枚四百毫米穿甲弹还以了颜色。
  十点三十八分,“渤海”号的第十轮齐射首获战果。
  穿甲弹打在了“伊势”号烟囱的前方,与打中“长门”号的第一枚穿甲弹的命中点几乎完全一样。只是“伊势”号与“长门”号并不一样,在“伊势”号的这个部位,停放着两艘大型救生艇与两艘汽艇,而甲板下面就是存放供汽艇使用的燃气罐的位置。显然,“伊势”号重蹈了“扶桑”号在“萨兰加尼海战”中的悲惨命运。
  穿甲弹与爆炸的燃气罐几乎将“伊势”号该部位的舰体炸成了废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0/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