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1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2/578

  当时,日本大本营认为,大明帝国很有可能像上次世界大战那样,攻打九州岛。不同的是,敌人这次不会仅仅炮击长崎港,而会在九州岛登陆,然后再登陆本州岛与四国岛,迅速杀入濑户内海,占领大阪湾,彻底破坏日本的造船工业基地,从而打垮日本海军,迫使日本投降。
  当然,这种思路有点本末倒置。
  如果大明帝国能够打到大阪湾,还会在乎日本联合舰队吗?恐怕,在大明帝国的地面部队攻到神户之前,联合舰队就被歼灭了。
  相反,与近藤信竹为首的一帮年轻军官则坚信大明帝国将直接攻打东京。
  这次,高野五十六不但没有反对近藤信竹,反而支持了近藤信竹的观点,认为应该加强房总半岛的防御,并且避免过早与敌进行海上决战。
  当然,高野五十六对待海上决战的观点与近藤信竹是截然相反的。
  按照近藤信竹的观点,要想拒敌于国门之外,就必须得在海上击败敌人,夺取制海权。不然,敌人迟早会杀入东京湾,炮轰东京。
  只是,在高野五十六重新主持联合舰队事务之后,近藤信竹的观点就不那么重要了。
  四月底,越来越多的情报证实,敌人的登陆作战行动即将展开。二十八日,高野五十六下达了舰队动员命令。当然,并不是主动出击,寻找敌人进行决战,而是做好防备突然袭击的准备工作。
  三十日,也就在第一舰队离开那霸的当天,联合舰队进入了战备状态。
  只是,当时“雾岛”号的维修工作进行得并不彻底,在做出港准备的时候,一根非常重要的高压管道发生爆炸,不但导致数名官兵伤亡,还将出港时间延迟了足足一天半,直到二日凌晨才做好了出港准备。
  也正是如此,联合舰队没能抢在第一舰队到达之前离开东京湾。
  实际上,当时高野五十六也没有打算率领联合舰队杀出东京湾。按照他的分析,联合舰队出击的目的是防止敌人在日本本土,或者本土外围岛屿登陆。到时候,敌人的主力舰队肯定会埋伏在登陆场附近,只要联合舰队杀过去,就将自投罗网。
  而此时,各方面情报都现实,大明帝国在西太平洋上至少有九艘主力舰可以使用。
  当然,高野并不知道,第一舰队只有五艘战列舰,一艘战列巡洋舰,刚刚完成改进的三艘“五岳”级战列舰被分配给了南方战区的第三舰队,并且在四月二十七日就出发前往达沃港。只是在五月一日的时候,还没有到达达沃港。
  即便如此,联合舰队也不是第一舰队的对手。
  如此一来,高野五十六只能设法吸引住敌人的主力舰队,然后出动巡洋舰舰队去对付敌人的登陆舰队,破坏敌人的登陆作战行动。
  可以说,正是按照这一思路,高野五十六策划了联合舰队的一系列行动。
  问题是,近藤信竹并不这么看。在他看来,利用相模湾比较狭窄的地理特点,联合舰队完全可以凭借其出色的夜战(夜间鱼雷战)能力,利用驱逐舰对付敌人的主力舰,至少能够用驱逐舰迫使敌人撤退,为三艘战列舰创造歼敌的机会。
  最终,高野五十六没有采纳近藤信竹的建议,只是给了近藤信竹一个机会。
  那就是,利用联合舰队的主力舰吸引敌人的主力舰队,近藤信竹趁此机会率领第二舰队杀出相模湾,前往袭击敌登陆场。
  表面上看,这确实是近藤信竹再立奇功的机会。
  问题有那么简单吗?
  当时,高野五十六只将第7战队,第8战队,第2水雷战队与第4水雷战队派给了近藤信竹,第二舰队最强大的第4战队却以保护联合舰队本部为由,被高野五十六留了下来。另外第5战队的“妙高”号也没有完全修复。
  如此一来,近藤信竹手里只有六艘重巡洋舰,十六艘驱逐舰(第2、4水雷战队都没有达到满编状态)。其中,第7战队的四艘“最上”级还是由轻巡洋舰改进而来的重巡洋舰,其战斗力远远不如真正的重巡洋舰。
  另外,当时完全可以让近藤信竹的手下,也就是第7战队的指挥官栗田健男少将去执行这个任务,不需要近藤信竹亲自出马。
  由此可见,高野五十六给近藤信竹的并不是一个好机会。
  如果考虑到之前大岛守军已经报告敌炮火支援舰队内有主力舰这一点,恐怕高野五十六就不是在给近藤信竹机会,而是在把近藤信竹推入火坑吧。
  当然,对近藤信竹来说,他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第十四章
必死决心
  似乎早就料到此行的结局,舰队出港前,近藤信竹留下了“家书”。
  他没有让部下知道,因为对此时的“大日本帝国”海军将士来说,必胜的信心是士气的关键基础,甚至是支撑士气的唯一源泉。
  即便是桀骜不驯的近藤信竹都知道,日本海军绝不是大明帝国海军的对手。
  四场大规模海战,除了偷袭北洋舰队的“对马海战”之外,联合舰队都败下阵来。即便在“萨兰加尼海战”中,联合舰队获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却在战略上输得精光,紧接着的“巴西兰海战”更是赔掉了联合舰队的家底。
  与强大的大明帝国海军不同,日本海军打不起“消耗战”。
  这一点,从战争爆发后双方兵力对比上就能看出。
  西太平洋战场上,大明帝国海军前后一共损失了七艘主力舰,另外还有五艘主力舰受创,并且正在修复,可此时仍然拥有九艘主力舰,其中四艘还是最新式的快速战列舰,另外还有一艘条约型战列舰,一艘得到了全面现代化改进的战列巡洋舰,另外三艘战列舰也都接受了全面的现代化改进。
  日本海军也损失了七艘战列舰,现在只剩下了三艘战列舰,即便是刚刚修复的“雾岛”号也没有接受现代化改进,仍然是打着快速战列舰旗号的战列巡洋舰,另外二艘主力舰更只进行了维修,没有进行改进。
  按数量计算,战争爆发时,日本海军主力舰的数量是大明帝国海军在西太平洋地区的百分之六十;现在,日本海军的主力舰数量则只有大明帝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百分之三十三;即便只考虑西太平洋战区,联合舰队的主力舰也只有第一舰队的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说,战争打到现在,日本海军的相对实力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不少。
  如果考虑战舰的战斗力,日本海军的相对实力降低得更多。
  早在开战之前,近藤信竹就预料到了这一结果,所以当初他与小泽治三郎一样,坚决反对与大明帝国开战。当然,并不是说近藤信竹是“和平爱好者”。在近藤信竹看来,只有两艘“大和”级战列舰服役之后,日本海军才有资格挑战大明帝国海军。
  近藤信竹与高野五十六最大的分歧就在这里。
  当时,近藤信竹只看到了两艘“大和”级战列舰服役后对日本海军带来的变化,却没有看到大明帝国的快速战列舰服役后带来的变化。相反,高野五十六看得更清楚,也想得更透彻。
  以当时的情况,两艘“大和”级最快也只能在七十三年(41年)年底服役,到这个时候,大明帝国海军建造的第一批四艘快速战列舰都已服役,说不定还将拥有第二批四到八艘快速战列舰。
  也就是说,如果战争的爆发时间拖到41年年底,日本海军不但没有任何优势,反而将处于绝对劣势。别的不说,两艘“大和”级战列舰绝不是四艘快速战列舰的对手,更不是八到十二艘快速战列舰的对手!
  另外,随着大明帝国对日本战略打压的力度越来越大,“大和”号与“武藏”号服役的时间很有可能推迟半年到一年,到最终,日本很有可能还没有建成这两艘史无前例的战列舰,就得向大明帝国乞求和平了。
  在此情况下,高野五十六寄希望于偷袭打垮大明帝国海军,夺取西太平洋制海权,为日本赢得战略空间,并且保障原料供应,从而顺利完成两艘“大和”级战列舰的建造工作,然后拖美国下水,与美国一同打败大明帝国,也算得上是“正确”的战略决策吧。当然,问题就出在,偷袭不可能总是得手。
  对近藤信竹来说,战争爆发后,他就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了。
  作为海军军人,为天皇,为“大日本帝国”尽忠是他的职责,也是他数十年军人生涯中受到的最高教育。
  如同每一个为海军奉献了毕生心血的将领一样,需要献出自己的一切时,近藤信竹没有犹豫,他只是不知道,牺牲有没有价值,有多大的价值,以及他的牺牲能否成就“大日本帝国”的美好未来。
  他不知道,随同他一起南下的二十二艘战舰上的近万名日本海军官兵也不知道。
  相对而言,那些什么也不知道,仍然认为“大日本帝国”,认为联合舰队强大无比的海军官兵要幸福得多,至少他们是怀着满腔热血,抱着必胜的信念踏上了征程,近藤信竹不但早早的预料到了最终的结果,还不得不掩饰内心的失落,不得不忍受面对死亡、奔向死亡时产生的惶恐。
  正是如此,驱逐舰用鱼雷击沉了那艘轻巡洋舰之后,近藤信竹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偷袭很成功,也非常顺利。利用相模湾西部岛屿的掩护,两艘驱逐舰在一万二千米的距离上齐射了十条鱼雷,那艘担任警戒任务的轻巡洋舰在没有任何察觉的情况下,被三条重型鱼雷连续命中,不到三分钟就从海面上消失了。
  随即,第二舰队就冲出了相模湾,一路向南而去。
  按照计划,在成功突破了敌人的警戒线之后,第二舰队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奔赴大岛海域,击溃敌炮火支援舰队,轰击敌登陆场,协助大岛守军歼灭上岸的敌陆战队。相反,如果没能顺利突破敌封锁线,第二舰队将原路返回。
  此时此刻,近藤信竹更希望出现第二种结果。
  他知道,此次南下是自寻死路。
  即便没有大岛守军的报告,近藤信竹也猜到,此时在大岛附近海域活动的肯定有一艘主力舰,而且十有八九是刚刚完成了全面现代化改进的“果敢”号战列巡洋舰。另外,炮火支援舰队中肯定有数艘巡洋舰,以及十多艘驱逐舰。
  名义上,近藤信竹手里有六艘“次级主力舰”,问题是,没有一艘是真正的主力舰。
  两艘“利根”级重巡洋舰还稍微好一点,如果能够将交战距离缩短到八千米以内,其发射的九一式穿甲弹对“果敢”号能够构成巨大的威胁。四艘“最上”级重巡洋舰根本就不是“果敢”号的对手,而且其薄弱的装甲连一百五十毫米穿甲弹都抵挡不了。另外十六艘驱逐舰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果敢”号与巡洋舰上的副炮,驱逐舰上的主炮都能将其打成筛子。
  问题是,有机会将交战距离缩短到八千米以内吗?
  大岛位于伊豆诸岛的最北面,距离最近的利岛也有十多公里。也就是说,第二舰队不可能借助岛屿的掩护悄悄逼近大岛登陆场,也就难以悄悄逼近在登陆场附近活动的炮火支援舰队。
  之前几次海战已经证明,只要大明帝国的主力舰用雷达锁定了目标,其炮击准确率将直线上升。在“萨兰加尼海战”中,“扶桑”号与“山城”号战列舰都是被一万五千米外打来的穿甲弹击沉的!
  在这个距离上,“利根”级重巡洋舰的炮击命中率低得出奇。另外,九一式穿甲弹在这个距离上别说对付战列巡洋舰,就连以防护能力著称的大明帝国海军的轻巡洋舰都不一定能够对付得了!
  这仗,还有打下去的价值吗?
  绝望归绝望,在职责的驱使下,近藤信竹只能率领第二舰队继续南下。
  当然,他不会直接上去送死。即便没有多少胜算,也不能放弃努力。再说了,运气在海战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谁能保证这次运气不会偏向联合舰队呢?因此,近藤信竹决定放手一搏。
  离开相模湾之后,他就命令舰队转向到正南。
  这不是朝大岛而去,而是朝着利岛的方向驶去。显然,近藤信竹准备利用利岛的掩护,悄悄的绕到登陆场的南面,然后再突然杀出来,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如果能够抓住机会,让驱逐舰在最大距离上发射鱼雷,说不定还真能创造奇迹。
  至少,近藤信竹很清楚第二舰队的强项在哪。
  或者说,日本海军的强项在哪。
  重型氧气鱼雷的射程与威力不是吹出来的,如果鱼雷真能命中敌人的战舰,哪怕是主力舰,也足够使其丧失战斗力。
  按照近藤信竹的判断,只要能够首先打残敌人的主力舰,他有很大的把握获胜。
  也就是说,关键就在于鱼雷突袭能不能得手!
  似乎,栗田健男等第二舰队的官兵也将希望寄托在了鱼雷突袭上,因此当近藤信竹下令向南航行时,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说白了,第二舰队的官兵都是近藤信竹的忠诚部下,反正他们的任务是去袭击登陆场,至于怎么袭击,那就不是高野五十六能够决定的了。
  问题是,近藤信竹与栗田健男等人都忽略了一个点,即“果敢”号的探测能力。
  电眼丙型雷达的性能比电眼乙型雷达提高了不少,而且“果敢”号是帝国海军第一艘接受了全面现代化改进的主力舰。要想偷袭“果敢”号,有那么容易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2/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