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1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5/578

  动力系统方面,原先的二十四台四十七年型燃油锅炉换成了八台七十年型燃油锅炉,四台五十年型蒸汽轮机换成了四台七十一年型蒸汽轮机,输出功率提高到了十六万一千轴马力,仍然采用四轴四浆推进,只是减速器、推进轴与螺旋桨都做了相应更换。也就是说“果敢”号的动力比改进前提高了一万四千轴马力!
  火炮方面,六门主炮全部换成了七十年型舰炮。该型舰炮是在“皇帝”级快速战列舰采用的六十七年型舰炮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基本性能相当,只是对炮尾做了一些改动,使其更适合安装在战列巡洋舰上(后来的第二级快速战列舰也采用了该型舰炮)。八门副炮全部更换成了六十七年型一百五十毫米舰炮。十二门速射炮则全部换为七十一年型一百三十毫米舰炮,“果敢”号也因此成为了第一艘装备一百三十毫米速射炮的主力舰。
  装甲方面的变动并不是很大,主要就是将装甲甲板的厚度从八十五毫米提高到一百二十毫米,算上重点部位增设的五十五毫米水平装甲,其关键部位的水平装甲厚度达到了一百七十五毫米,抗远程打击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另外,关键部位的装甲隔舱从一百二十毫米提高到了一百三十五毫米,增强了战舰的整体生存能力。
  因为增添装甲,以及大量内部设施,“果敢”号的标准排水量从三万八千二百吨提高到了四万零七百吨,增加了二千五百吨,吃水也因此增加了零点二米。因为动力增加了一万四千马力,所以“果敢”号的速度不但没有降低,反而超过了三十一节,只是其续航能力降低到了八千海里。
  作为帝国海军第一艘安装了火控雷达的主力舰(当时正在接受维修的其他几艘战列舰也计划安装火控雷达),“果敢”号在火控指挥方面的改进最为明显。虽然还没有进行正式测试,但是在官兵上舰之后,白佑彬组织了一次模拟炮战,证明从雷达锁定目标到火炮开火,整个火力反应时间缩短了至少三分之一,经过训练之后,还能进一步缩短反应时间。
  当时,“果敢”号还是帝国海军唯一安装了弹道计算机的战舰。
  “弹道计算机”到底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很多人心里都没有底,这需要白佑彬率领“果敢”号到战场上,用实战结果来证实。
  另外,“果敢”号的舰内“火控指挥通道”,即“火力信息传输系统”也是当时帝国海军,乃至全世界海军中独一无二的。
  最后,造船厂还“免费”为“果敢”号换了迷彩伪装。
  当时,帝国海军主力舰的迷彩伪装都是舰体为深蓝色,上层建筑为深灰色。现在,“果敢”号的舰体上多出了两条宽约五米,墨绿色的斜杠条纹。按照海军伪装专家的话来说,这会使敌人将“果敢”号误认为是一艘轻巡洋舰,或者驱逐舰,前提条件是,距离要比较远,不然就没有效果了。
  这艘“崭新”的战舰回到舟山的时候,立即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
  大概,没有几个海军军官见过如此“花俏”的战舰吧。
  二十日,白佑彬收到了出任“果敢”号战列舰舰长的正式任命书,以及晋升为海军上校的晋升令。同时收到任命书与晋升令的还有“果敢”号中校大副于右任,少校二副谢昶伦,少校航海长肖定邦,少校枪炮长闵瑞生,少校轮机长林和平,上尉通信官毕长胜,以及上尉电子军官庞晋元。
  这些人中,除了闵瑞生是白佑彬从祖寿清那边“挖”过来的之外,其他都是白佑彬在“秋波”号上担任舰长时培养的手下。另外,庞晋元原本是“秋波”号的通信军官,后来到海军学院进修,主修的就是电子学。“电子军官”这个职务是白佑彬为庞晋元申请的,当时名义上仍然属于通信部门。
  唯一让白佑彬头痛的就是于右任与谢昶伦的位置。
  权衡利弊之后,白佑彬仍然决定让于右任出任大副,谢昶伦出任二副。从这个安排上也能看出,白佑彬在照顾朋友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个人能力的重要性。毕竟,谢昶伦没有到战舰上服役的经历,而于右任之前就是白佑彬在“秋波”号驱逐舰上的大副。另外,二副负责枪炮与轮机部门,谢昶伦学的是枪炮专业,也正好对口。
  二十三日,“果敢”号的补给工作刚刚完成,白佑彬就收到了新的命令。
  同日傍晚,“果敢”号在两艘驱逐舰的陪同下离开了舟山海军军港,奔赴那霸,向成立不久的第一舰队报道。
  第一舰队的首任司令官正是白佑彬的老上司,上个月晋升为海军少将的罗清远。
  二十五日夜,“果敢”号到达琉球岛西面的鸟岛附近海面时,白佑彬让官兵们进行了两轮实弹炮击训练。
  第一轮训练主要就是检验火控雷达的性能。后来两艘伴随的驱逐舰证实,“果敢”号的六门主炮在对一万八千米外的鸟岛进行三轮炮击,炮弹全部落在了半径五百米的圆内。这个精度,足以证明火控雷达的性能。
  第二轮训练则主要是检验弹道计算机与火控指挥通道的效率。三分种内,“果敢”号对一万五千米外的“目标”打出了五轮齐射,每轮齐射的弹着点分布都很接近,比慢射(每两分钟,或者两分钟以上一轮齐射)的精度差不了多少。
  测试的结果让白佑彬很满意,也让他睡了个安稳觉。
  至于鸟岛上的野生海鸟被突然砸来的炮弹炸死了多少,他就不太清楚了。
  二十六日凌晨,“果敢”号驶进了那霸军港。
  海军改制后,第一舰队基本上全盘继承了前太平洋舰队的“衣钵”,除了快速战斗群的战舰之外,主力战斗群的“黄河”号与“东海”号、“渤海”号全都编入了第一舰队,只是两艘“南海”级战列舰还在维修之中,没来报道。
  也就是说,此时第一舰队拥有五艘战列舰,一艘战列巡洋舰,另外还有一艘重巡洋舰,十四艘轻巡洋舰,三十七艘驱逐舰。这也是帝国海军当时能够在西太平洋战场上集中的所有大型战舰(不包括执行破交任务的轻巡洋舰)。
  这些战舰编成了两支分舰队,即第11舰队与第12舰队。
  其中,第11舰队有五艘战列舰,八艘轻巡洋舰,十八艘驱逐舰。第12舰队有一艘重巡洋舰,六艘轻巡洋舰,十九艘驱逐舰。
  “你们来得也正是时候。”罗清远似乎很烦恼的样子,“上校,说说吧,我是把你编入第11舰队好呢,还是编入第12舰队好呢?”
  “将军,我可做不了主。”白佑彬知道罗清远正在为舰队的事情发愁,而他在这个时候找上门来,又给罗清远添了麻烦。
  “要是把你留在第11舰队,你肯定不满意,而且第11舰队的司令官是尹朋辉,他不见得会给你安排个好位置。”罗清远压了压手,让白佑彬坐了下来,“只是第12舰队是辅助舰队,如果让你去第12舰队……”
  “‘果敢’号本来就是巡洋舰,去第12舰队没有什么问题吧?”
  “巡洋舰!?”罗清远愣了一下,随即笑着摇了摇头,“你小子就知道钻空子,这么说,你想去第12舰队?”
  白佑彬点了点头,在卫延年那里,他了解到第12舰队还没有安排司令官。
  “也好,我这座小庙容不下你这个大菩萨。”罗清远在一份文件上签了字,“你就去第12舰队,并且担任第12舰队的代理司令官,等司令部的正式任命下来之后,你才是正式司令官。”
  “谢谢罗将军!”白佑彬立即起身接过了文件。
  “去吧去吧,慢了的话,位置就被别人抢了。”
第五章
精兵云集
  几乎每天,都有运载着军事物资与武器装备的船队到达那霸。
  港口的东北面,新增了三个仓库区,船队送来的物资与装备都暂时储存在那边。按照白佑彬等人的估计,到月底的时候,储备在那霸的武器装备足够武装十五个陆战师,弹药物资足够支持二十五个陆战师作战三个月以上。
  另外,港口附近还新建了五座陆战队的大型军营,每座军营都有数千座帐篷,按照每座帐篷容纳一个十人班计算,五座军营总共可以驻扎十五个陆战师。这与储备在仓库内的武器装备基本相当。
  也就是说,将有十五个陆战师陆续到达那霸。
  从储备的弹药物资看,最终将动员至少二十五个陆战师。
  二十五个陆战师,总兵力超过五十万。打什么岛屿需要出动这么多的陆战队?不说日本周边的小岛,就连棉兰老岛那样的大型岛屿,也只投入了五个陆战师,十万左右的地面部队。显然,值得陆战队投入五十万兵力的,肯定是个“特大”目标。
  “肯定是日本本土!”晋升为少校后,肖定邦比以往更加积极了,“从现在的态势来看,很有可能在九州岛南部登陆,大概地点应该在大隅半岛或者萨摩半岛。如果让我选,就在大隅半岛东北的日南港附近上岸,迅速占领港口,然后沿着海岸线北上,将战线推进到丰后水道与周防滩一带,彻底切断九州岛与四国岛、本州岛的联系,最终围歼岛上的日军。”
  “你是陆战队司令?”闵瑞生问了一句。
  “当然不是,只不过仗就得这么打。”肖定邦嘿嘿一笑,“你们想想,如果我们打下了九州岛,就算日本不投降,也会被我们肢解。另外从九州岛出发,攻打本州岛与四国岛易如反掌。如果你是日本首相,你会怎么做?”
  “你才是日本首相!”闵瑞生很是气愤,竟然被别人说成是日本首相!
  “所以说嘛,凭你这智商,根本当不了首相。”肖定邦仍然是一副嘻嘻哈哈的样子。“另外,从难度上讲,陆战队从那霸出发,攻打九州岛最为容易。而且九州岛一直是日本重点设防的地区,从后勤补给考虑,不打九州岛,还能打别的地方?”
  “如果连你都猜到了,方国儒将军还不被气死?”
  听到突然从身后传来的声音,几个年轻军官都吓了一跳。
  “都回到自己的岗位上去。”白佑彬一边说着,一边瞪了肖定邦一眼,“如果没事可做,就去洗甲板。我刚去外面检查了,卫生清洁根本没有做好,今天谁轮值?”
  众人立即朝肖定邦看了过去。卫生清洁是由几个主要军官轮流负责的。
  “还愣着干嘛,不打扫干净,今天就别吃晚饭了。”
  “是,长官!”说完,肖定邦就灰溜溜的离开了司令舰桥。
  以往,肖定邦并不是这个样子。当初他刚到“秋波”号上服役的时候,性格非常的内向,甚至不大喜欢与别人交往。这才过了多久,性格几乎全变了,不但外向,而且经常拿别人开玩笑,成了一帮年轻军官中的“小头目”。
  其他年轻军官也都悄悄的离开了司令舰桥。虽然现在战舰留在港内,没有其他任务,但是那霸是前沿军港,所有战舰上的官兵都处于战备状态,如无特殊情况,不但不能离开战舰,还要时刻做好战斗的准备。
  最后,只有于右任与谢昶伦留了下来。
  “你也别跟肖定邦那小子计较,他就那样。”这时候,于右任才为肖定邦说情,毕竟肖定邦是他的部下。白佑彬离开“秋波”号之后,肖定邦就一直跟着于右任。
  “我才不会跟他计较,只是不经常抽打几下,他就跳上天了。”说着,白佑彬首先笑了起来。“不过,肖定邦的分析很有道理,恐怕陆战队正在准备发动一场大规模的登陆作战行动,而且就在近期。”
  “登陆日本本土?”谢昶伦微微皱了下眉头。
  白佑彬微微摇了摇头。“连肖定邦都能猜到,这样的战役还有打的价值吗?我觉得,陆战队现在的部署就是要让日本认为,我们将直接在九州岛登陆。这样一来,日本必然会全面加强九州岛的防御部署,甚至有可能抽调本州岛的卫戍部队。”
  “你是说……”
  “直接登陆本州岛的难度并不小。”说着,白佑彬在海图桌上翻出了一张日本地图。“你们看看,如果在本州岛登陆,陆战队只能在纪伊以西选择上岸地点,大城市与大型港口附近的防御肯定很坚固,所以基本上可以排除和歌山、名古屋与清水这几个地点。另外,从陆战队的作战能力来看,上岸后最好是面对开阔的平原地带,而不是山区,所以又可以排除纪伊半岛、志摩半岛、渥美半岛御前崎与伊豆半岛。从鹿岛滩向北,基本都是沿海狭窄平原,所以也可以排除在登陆地点之外。如此一来,只剩下了一处地方适合陆战队上岸。”
  “房总半岛!?”于右任暗暗一惊。“如果陆战队在这里上岸,进攻目标肯定是日本首都,难道……”
  “我们先不下定论。”白佑彬压了压手。“如果从后勤保障考虑,登陆九州岛肯定是最佳选择。问题是,登陆日本本土的目的是什么?肯定是尽快击败日本,或者使日本政府垮台。如此一来,就算我们占领了整个九州岛,甚至占领了整个四国岛,也难以彻底击败日本。另外,从九州岛或者四国岛登陆本州岛,需要由西向东推进。本州岛是两端窄,中间宽,而且以山地为主,地势崎岖,河流密集,并不适合大兵团作战。如此一来,就算陆战队在本州岛西端登陆,恐怕没有两到三年的时间,根本无法打到东京去。”
  于右任与谢昶伦都点了点头。
  “相反,在房总半岛登陆,除了密集的河流之外,几乎没有天然屏障。”白佑彬微微一笑,“但是,别忘记了陆战队的性质。在沿海与滨海地区作战是陆战队的强项,大海都挡不住陆战队,河流对陆战队有多大的挑战?可以说,房总半岛,特别是关东平原一带,就是最适合陆战队作战的地区。”
  “可是,直接在房总半岛登陆,后勤保障肯定出问题。”于右任摸了摸下巴。
  白佑彬又点了点头。“没错,从那霸到房总半岛的航线超过了一千五百公里,也就是大概八百海里。现在运输作战物资的基本上都是速度在十六节左右的慢速货轮,往返一趟,算上装载与卸下货物的时间,大概需要半个月。以陆战队投入二十五个陆战师的兵力计算,每个师每天消耗至少五百吨作战物资,因此每天就要消耗一万二千五百吨物资。如果每支船队有二十艘货轮,平均每艘货轮一次运送八千吨物资,一次只能运送十六万吨物资,仅够陆战队消耗十二天。考虑到各种突发因素,以及大规模地面作战中消耗的弹药将远远超过预期,陆战队至少需要准备三支运输船队。另外,关东平原地区是日本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考虑到占领该地区之后需要安抚平民,陆战队至少得准备一百艘货轮。另外,配合作战的舰队也需要补给舰与货轮提供作战物资。如此算来,总共需要投入的补给舰与货轮不会低于一百二十艘。”
  “这不是很多吧。”谢昶伦一边问出来,一边朝白佑彬看了过去。
  “不多?”白佑彬淡淡一笑,说道,“前期投入的都是军用船只,征召的民用货轮最多只能在后期投入。另外,货轮也需要消耗燃料,也需要补充食物与淡水,到达港口后更需要停靠在码头上。不说别的,那霸港能够同时为多少艘货轮装载货物?还有,陆战队登陆之后建立的登陆场能够同时容纳多少艘货轮卸下货物?如此一来,货轮的运转周期肯定比理想情况下长得多,往返一趟花上二十天都不算怪事。还有,现在帝国的各条航线上都需要货轮,为了支持第二舰队与攻打苏伊士运河的陆战队,帝国已经调动了数百艘货轮。现在又要抽调上百艘货轮,哪有那么容易?”
  听到这,谢昶伦才若有所悟的点了点头。
  “我敢打赌,陆战队肯定将首先攻占一处前进基地。”白佑彬在海图上指了一下,“而且就在房总半岛附近。你们想想,那霸的仓库储存了供二十五个陆战师消耗三个月的物资,却只有十五个陆战师的武器装备,营地也只能容纳十五个陆战师。另外十个陆战师在哪呢?”
  “也许,仅仅只投入十五个陆战师吧?”于右任问了一句。
  白佑彬摇了摇头,说道:“肯定不止十五个陆战师。现在陆战队在这边只修建了容纳十五个陆战师的营地,囤积了十五个陆战师的装备,一是那霸的基础建设没有跟上,二是为了迷惑日本的谍报人员。你们想想,谍报人员在判断陆战队的规模时,是以军营的容纳能力,武器装备的数量为准,还是以囤积的作战物资为准呢?”
  听到这,于右任也猛然明白了过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5/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