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9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68/1021

  要知道,中国在二零五五年就生产了差不多一亿吨各类炸药与发射药。
  只是,按照空军的规划,在二零五六年下半年,至少需要一点五亿吨炸药,而实际产量不会超过六千万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牧浩洋想尽了办法,甚至下令采购氨肥与氮肥。
  原因很简单,这两种肥料都可以拿来制造炸药。要知道,氨肥与氮肥的全球年产量在二十亿吨以上,而且主要产地是中东与东南亚,因此在中国的盟国手里,肯定有大量积货,不会存在短缺的问题。
  只是,用肥料制成的炸药,在威力上肯定比不上军用炸药。
  当时,还有一个问题,即引爆药的生产速度也不满足不了需求。所幸的是,工程师已经改善了电子引信,大幅度提高了产量与可靠性,使其能在绝大部分时候取代引爆药,做为炸弹的单一引信使用。
  可以说,只要弹药的生产速度跟得上的话,只需要半年,中国空军就能炸垮美国。
  可惜的是,各方面的难题都限制了弹药的生产速度,也就让牧浩洋不得不考虑战略轰炸之外的进攻手段。
  结果就是,陆军终于获得了出头的机会。
  从西向东攻占美国的作战方案出自魏成龙之手,只是在庞跃龙的要求下,魏成龙给陆战队留了一个位置。
  当然,魏成龙与庞跃龙合作,不是想与陆战队平分战果,而是他必须跟庞跃龙合作。
  原因就是,陆军的弹药生产系统早就被空军接管,也就是说,之前生产陆军弹药的兵工厂都在为空军服务。在空军的弹药都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陆军的肯定更加没有保证,所以就不得不跟陆战队合作。要知道,陆战队的弹药生产系统是与海军和在一起的,而海军基本上没有大规模作战任务了,而且还有不少的库存弹药,特别是对海打击弹药,所以弹药的采购量不大。结果就是,原本为海军服务的兵工厂,都转而为陆战队服务,生产陆战队所需的各类弹药。
  当时,为陆战队生产弹药的兵工厂大约占了四分之一。
  虽然比例不是很高,但是足以保证陆战队的弹药补给绰绰有余了。
  这下,问题就出来了。
  不拉拢陆战队的话,陆军就别想获得足够的弹药。只有在拉拢陆战队之后,陆军才能获得充足的弹药。
  更重要的是,陆战队与陆军的主要弹药是通用的。
  显然,就算魏成龙不大乐意,也必须拉拢庞跃龙,不能把陆战队撇到一边。
  至于兵力,根本就不是首要因素。就算中国军队只有六百万可以调动的地面部队,也足以攻占整个美国了。就算占领区扩大之后,需要更多的占领军,中国也不会在此之前让盟国军队参加地面战斗。
  当然,在美国东海岸地区登陆,也不存在无法克服的困难。
  事实上,正是陆战队在地面作战中有很大的发言权,所以庞跃龙才提出了在三个月后攻打巴拿马、占领巴拿马运河,然后把舰队转移到北大西洋,在战争的最后一个月,也就是二零五六年底直接攻打华盛顿特区。
  可以说,当时中国在东方同盟集团首脑会议上提出的战争方案不但经得起推敲,还有足够的实施价值。甚至可以说,当时中国军队手里已经有相关的作战计划了,就等着黄瀚林在首脑会议之后批准。
  当然,考虑得深入一点就能发现,美国也不可能坚持到最后一刻。
  要知道,在大城市一座接一座的在轰炸中变成废墟,成百万的美国人丧生,就算卢卡斯再坚强,也会选择无条件投降。区别只是,卢卡斯会在牺牲多少美国人之后,才能意识到必须投降。
  显然,印度总理在这个时候提出由盟国出兵,显然不是担心中国无法取胜,而是有别的用意。其他国家附和,也正是有相同的目的,而这个目的,也正是黄瀚林一直在努力避免的结局。
第二百五十六章
取胜的基础
  印度等盟国在这个时候要求出兵协助中国军队作战,都是希望在已经能够看到胜利的时候抓住最后的机会,在美国战场上获得一席之地,从而在战后的世界格局中,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当然,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打算。
  印度总理首先站出来,不是在借此机会向中国挑战,而是希望能够巩固与中国的同盟关系,从而使其在南亚的地位得到中国的承认。当时,印度的基本战略不是称霸南亚,而是成为中国在南亚的代言人。
  说白了,印度早已没有了野心,现在甘愿充当中国的地区操盘手。
  当然,也不能说印度没有野心,只是印度的野心不再是成为世界大国、更不会为此挑衅中国,只是希望能够在中国主导的新世界里,成为中国的头号盟国,从而成为新世界里的老二。
  事实上,这与半个世纪前的日本非常相似。
  紧跟着印度站出来的是巴基斯坦,而巴基斯坦不是针对中国,而是针对印度,即不希望印度发展壮大。
  在巴基斯坦的战略中,亲华遏印是重中之重。
  如此一来,巴基斯坦就得遏制印度,阻止印度成为东方同盟集团中的老二,至少也应该获得与印度同等的地位。只有这样,在战后的新秩序中,巴基斯坦在南亚地区的地位才能得到保证。
  第三个挺身而出的是印度尼西亚,其目的与印度相似,即成为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代言人与头号地区强国,在协助中国控制东南亚的同时,获得该地区的最大利益,以维持本国的高速发展。
  这样,也就不难理解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为何会积极提出向美国出兵了。甚至连新加坡都以准盟国身份提出,愿意在美国战场上出力,帮助中国取得最后的胜利。
  当时,新加坡甚至成立了一个“亲友团”,由民间知名人士组成,专门跟中国的高层领导人拉关系,甚至还有几个新加坡的知名商人与黄瀚林是老乡,提出要回故乡发展,帮助故乡的现代化建设出力。
  问题是,中国已经不是五十年前的中国了。
  事实上,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即便按照人均国民产值计算,中国也不比美国差多少,如果以购买力为标准来计算人均值的话,中国则超过了美国。至于所谓的“现代化”,中国就是标杆,其他国家都得跟着学。比如,中国在战前就实现了电力免费供应,而生产发电原料、维持发电站、建设电力输送网络与电力基础设施的费用,全部由政府税收承担,居民在全国平均水平内的电力使用全部免费,只有超过平均值的部分才需要交纳“社会公共资源占用税”,而这笔每年有上万亿元的税收,全部用来维护国家电力基础设施。要知道,在战前,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中,只有中国实现了电力免费供应。此外,城市供水、生活用燃气供应、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使用权等与民生有直接关系的社会资源,要么已经实现了免费、要么在大部分地区实现了免费,即国民的基础消费都通过税收支付。
  什么叫现代化?
  这就叫现代化,而且是比西方国家还要彻底的现代化。
  当然,中国立下的标杆,还不止这些。
  当时,中国已经完全废除计划生育制度,开始鼓励国民生育后代。原因很简单,在获得了几乎无尽的能源、以及农业生产不再需要依靠土地之后,一个国家能让多少国民过上富足的生活,不再由自然资源决定,而是由这个国家的生产力、或者说是生产效率决定。以中国在战前的生产效率,一个劳动力就能养活十个、甚至更多的人口,因此人口增长对中国已经没有明显影响。
  为了鼓励生育,中国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比如规定一对夫妇在生育子女之后,其中一方可以不参加工作,由政府通过社会公共保障基金,提供相当于当地平均收入百分之八十的社会抚育金,而出台这项政策的根本理由就是,孩子不是父母的个人财产,而是整个社会的未来,因此社会有义务承担抚育责任。如果夫妇养育的子女达到或者超过三个,那么在最小的孩子年满六岁之前,那么该家庭就能获得相当于当地平均收入百分之二百四十的社会抚育金,而且在最小的孩子年满六岁之后,夫妇中的一方能够在未来六年之内,继续领取相当于当年平均收入百分之八十的社会抚育金,直到找到合适的工作为止,另外一方则能在半年之内接受由政府提供的再就业培训。
  可以说,这一政策,从根本上改善了中国的人口结构。
  要知道,在全球自然灾害结束的时候,中国人口已经降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最低的时候在七亿左右。随后十多年,人口逐渐恢复正增长,并且在大战爆发前五年,迎来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第一次生育高峰。
  除了鼓励生育,中国还在其他社会福利上进行了全面改革。
  教育制度上,除了全国性质的十二年义务教育之外,部分较为富裕的地区还出台了更加详细的教育政策。比如在上海与广东,十二年义务教育分成了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与国家基本义务教育一样,第三阶段则分成了两种形式,一是三年的劳动技能培训,二是三年的素质培训。前者,主要面向社会工作岗位,由政府与用人企业协商,确保接受了劳动技能培训的学生能在出身社会之后找到工作,就业率一直稳定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后者,主要面向高级教育,即在结束三年的素质学习之后,学生将向大学提交入学申请、参与大学的入学录取考试。
  最初的时候,参加素质培训的学生非常多,毕竟传统教育观念摆在那。
  只是到二零五零年前后,社会风气发生了转变,主要就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反而不如掌握了劳动技能的中学毕业生,而且大学毕业生在工作的前十年的收入,比中学毕业生低了百分之二十,随后十年与中学毕业生持平,要到二十年之后,才超过了中学毕业生,而在二十年之后,大部分掌握了一技之长的中学毕业生已经是所从事的工作中的骨干了,收入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再说了,谁愿意在四十岁之后才发迹?
  结果就是,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的天平开始倾斜。虽然在大战爆发前,两者还没有达到平衡状态,但是只要发展下去,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就能达到平衡状态,从而避免出现教育资源浪费的现象。
  要知道,大部分社会工作岗位,实际上都不需要大学生,技能娴熟的中学生就足够了。
  在医疗方面,虽然中国在大战前还没有实现全民免费医疗保障,但是在大战期间,该制度已经得到落实,常见疾病都在免费医疗保障的范围之内,而且凭公民身份证号码来获得对应的医疗保障服务。
  有趣的是,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福利的时候,中国的税收比例并不高。
  大战爆发前一年,中国的税收比例为百分之三十七,而且包括了地方税收,比社会福利相当的北欧国家低了大约二十个百分点,比法国、德国等高福利国家低了十五个百分点,比美国都低了五个百分点。
  当然,西方国家觉得中国的税收比例有很大的水分,实际应该在百分之四十五到百分之五十五之间。
  事实上,就算按照百分之五十五计算,也低于北欧国家。
  导致中国在实现高福利的同时,保持低税收的主要原因,就是以聚变核能带代表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从而降低了社会福利的总体成本,使政府在维持较低税收的时候,能够实现高福利。
  当然,还有一点不可忽视,即中国实际上是在用整个地区经济体来供养几亿国民。
  要知道,与美国为主的地方经济体相比,以中国为主的地方经济体中,其他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低了许多。战前,只有中国算得上是真正的发达国家,像发展较好的巴基斯坦、朝鲜与马来西亚等国,只算得上是准发达国家,而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等国都还不是发达国家。在以美国为首的地区经济体中,除了美国之外,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与英国都是发达国家,墨西哥、巴西与南非是准发达国家,即便是发展中国家,总体水平也比较高。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在战前的基本社会体制,可以说是中国取胜的基础。
  要知道,在富裕起来的时候,几乎所有中国人都认为,正是通过过去近四十年的对外扩张,打下了国家强大的基础,让公民富裕了起来,实现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因此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并没有感到满足,或者说都知道,只有武装起来,才能捍卫幸福的生活,也才能获得更加幸福的未来。
  结果技术,在战争爆发后,中国公民的积极性最高,远远超过美国。
  这种积极性,在战争中转化成了强大的战争实力。
第二百五十七章
切入点
  不可否认,盟国有想法是很正常的事情。
  大战爆发前,大家团结在中国周围,是因为有共同的敌人、或者有共同的目标,而且都认为支持中国,才能战胜共同的敌人、或者达到共同的目标。现在,在大战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共同的敌人即将消失,而共同的目的也将实现,自然应该为战后的世界秩序、或者说是新的游戏规则着想了。
  事实上,大部分盟国都有同样的目的,即在大战胜利之后,共同瓜分战争果实。
  首先得承认,盟国在这场战争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比如,巴基斯坦在整个大战期间贡献了二百四十万兵力,有上百万巴基斯坦军人与中国军人并肩作战,近四十万巴基斯坦军人战死沙场,还有两倍于此的巴基斯坦军人在战场上洒下了鲜血。没有他们,中国至少要多伤亡近百万官兵,而且会有更多的中国人穿上军装,走上战场。除了贡献军事力量,巴基斯坦还在整个大战期间承担了百分之八的军事物资、百分之九点七的重工业产品与百分之十点二的轻工业产品的生产任务,仅输入中国的物资就占到了中国在大战期间总进口量的百分之四。
  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巴基斯坦提出要求并不过分。
  当然,印度也差不多。虽然在整个大战期间,印度只提供了不到四十万兵力,仅排在第六位,但是印度承担了百分之二十三的军事物资、百分之二十七的重工业产品与百分之四十八的轻工业产品的生产任务,输入中国的物资占到中国进口总量的百分之三十二,差不多三分之一了。
  其他国家,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某些领域。
  比如,沙特阿拉伯在整个战争期间提供了百分之四十八的化肥、百分之二十七的军事化工原料。可以说,如果没有来自沙特阿拉伯的化肥,中国的农业工厂就得关闭,而没有来自沙特阿拉伯的化工原料,中国的弹药工厂就得停产。即便像科威特这样的小国,也为中东与伊朗战场上的百万中国大军提供了后勤保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68/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