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89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98/1021

  到此,美军也拼光了派往西太平洋的潜艇,再也无法阻拦登陆舰队了。
第一百六十二章
登陆开始
  十一月十四日,登陆舰队在第一舰队的护送下到达战场。
  当天,第一舰队与第二舰队对预定登陆场:新乔治亚群岛的旺乌努岛进行了数天来最为猛烈的火力打击。
  新乔治亚群岛是所罗门群岛的一部分,在瓜达尔卡纳尔岛西北,旺乌努岛离瓜达尔卡纳尔岛大约三百公里,正好在陆战队远程火炮的打击范围之内,而且该岛上的美军守卫兵力薄弱,没有建设太多的坚固防御工事。更重要的是,旺乌努岛的地势较为平坦,岛上有一座美军的空军基地与两座野战机场,还有足够开阔的沿海平地,有足够的地方容纳四个陆战师的数万官兵,还能开辟更多的机场。此外,旺乌努岛西北,与新乔治亚岛相邻的海峡的平均水深在三十米以上,可供所有级别的大型舰船进入,是较为理想的锚泊地,还能开辟出供船只临时停靠的桑葚码头。
  这些因素,使旺乌努岛成为中国陆战队的首选登陆地点。
  后来,有人认为,美军过于大意,没有在旺乌努岛构筑坚固的防御阵地,甚至没有部署足够的防御部队。
  显然,这种观点根本站不住脚。
  所罗门群岛大大小小有一百多座岛屿,其中面积足够大,可以作为陆战队桥头堡的岛屿有三十多座,即便以瓜达尔卡纳尔岛为中心,在方圆四百公里、也就是以陆战队远程火炮的最大射程为准,这个区域内的大型岛屿也有二十多座。如果美军完全以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标准来构筑防御设施,并且部署相当的兵力,那么需要运送的工程物资就不是几千万吨,而是几亿吨,另外还得动用美国的全部地面部队。也就是说,完全依靠修筑防御工事、加强防御部署的方式,根本守不住所罗门群岛。
  从战术上讲,守卫群岛,不是修筑多么坚固的防御工事、也不是部署大量地面部队,而是掌握制海权与制空权。只要有制海权与制空权,就算不修防御工事、不部署地面部队,也能守住。在丢掉了制海权与制空权的情况下,通过加强地面防御的方式来守卫岛屿,最多只能拖延敌人的进军速度。
  说得直接一些,就是尽最大能力使中国海军花更多的时间来攻占所罗门群岛。
  在战争期间,时间就是一切。
  有了时间,美军才能获得更多的战舰,才能重新组织舰队,也才有机会夺回被中国军队攻占的所罗门群岛。
  事实上,这也正是美军的防御策略。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早在二零五三年初,也就是美军放弃进军冲绳岛之后,刚刚被提拔为太平洋舰队司令的弗伦奇就意识到,迟早有一天,中国海军会进军所罗门群岛,而且美国海军到时候将难以抵挡,所以才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以非常极端的方式,把瓜达尔卡纳尔岛变成了西南太平洋上最坚固的军事要塞。
  弗伦奇做这些,无不是在为美军争取时间。
  在弗伦奇看来,只要能够在所罗门群岛拖住中国军队几个月,美国海军就能在实力恢复之后夺回制海权。
  当然,仅仅依靠被动防御,显然无法达到这个目的。
  事实上,只要中国军队瓦解了瓜达尔卡纳尔岛上美军的作战能力,就没有必要攻打这座岛屿。
  从战术上看,这也是中国陆战队攻打旺乌努岛的主要原因。
  说得直接一点,就算瓜达尔卡纳尔岛上储备了足够美军生活几年的物资,而且坚固的地下防御工事能使美军免遭火力打击,在中国军队的高压下,美军也无法对附近岛屿上的中国陆战队构成威胁。
  接下来,中国陆战队只需要把旺乌努岛变成进军澳洲大陆的桥头堡就行了。
  只是,中国陆战队在旺乌努岛的建设工作是一个过程,不可能在一天之内完成,至少得持续好几个月。
  对美军来说,要想守住所罗门群岛,除了阻止中国军队攻占瓜达尔卡纳尔岛,还得阻止中国军队在旺乌努岛上修建军事设施。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切断航线。显然,美军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也就只能设法让中国军队在旺乌努岛上花更多的时间。也就是说,美军得对中国军队的建设工作搞破坏,比如攻击向旺乌努岛运送物资的船只、打击岛上的军事设施与军队等等。
  有能力执行这个任务的,除了部署在澳大利亚的航空兵,就只有美国海军了。
  当时,弗伦奇已经对此做了力所能及的准备。
  按照他的部署,第三舰队拆分成了五支单独活动的小型舰队,其中第31舰队由四艘巡洋舰与四艘多用途驱逐舰组成,第32舰队又一艘巡洋舰、三艘多用途驱逐舰与四艘反潜驱逐舰组成,第33舰队由六艘反潜驱逐舰组成,第34舰队又一艘反潜驱逐舰与十六艘导弹快艇组成,第35舰队由十二艘导弹快艇与十六艘水翼艇组成。每支舰队都有特殊的安排,也都肩负着独特的使命。
  按照弗伦奇的设想,除了第31舰队与第32舰队,另外三支舰队将是抗击中国陆战队登陆所罗门群岛的主要作战力量。
  原因是,另外三支舰队都以中小型战舰为主,具有很强的作战灵活性。
  十一月初,第34舰队与第35舰队就已进驻所罗门群岛,第34舰队部署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的霍尼亚拉港,第35舰队则以马基拉岛的塔瓦拉哈为基地。按照弗伦奇的部署,第34舰队主要负责阻击进入所罗门群岛海域的中国舰艇,第35舰队则主要在夜间,突击中国海军的登陆场。
  至于另外三支舰队,全部部署在澳大利亚的港口。
  当时,弗伦奇对以大型战舰为主的第31舰队与第32舰队没抱多大希望,只是觉得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让这两支舰队去引诱中国主力舰队进入珊瑚海,或者靠近所罗门群岛,为小型舰队夜袭创造机会。
  第33舰队是主要的护航舰队,负责掩护前往所罗门群岛的运兵船。
  可以说,弗伦奇利用了一切能利用的海军力量。
  当时,在第三舰队里,除了美国战舰之外,还有十四艘澳大利亚海军与六艘新西兰海军的战舰。
  只是,这些战舰都已陈旧落后。
  事实上,除了第33舰队的六艘反潜驱逐舰,第三舰队里没有一艘是在大战爆发时美国海军里的主力战舰,比如五艘巡洋舰中,只有一艘澳大利亚海军的巡洋舰较为先进,另外四艘都是在战后启封的老式战舰。
  在所罗门海战中幸存下来的美军战舰,驱逐舰全部在澳大利亚的造船厂维修,巡洋舰则全部回到了美国西海岸的造船厂。其实,这些战舰就算修好了,也不会编入舰队,因为其性能根本无法跟随“美国”级航母作战。之后,所有在大战前建造的战舰,全部被美国海军编在了地区性舰队或者护航舰队里面。从二零五四年开始,面对威胁日益严重的潜艇,美国海军也组建了大量护航舰队,而且仿照中国海军的做法,把快速货轮改装成能够携带反潜巡逻机的护航航母。
  在所罗门群岛,美国海军真正的主力,已经是那些排水量只有几百吨的导弹艇。
  后来,很多人都认为,美国海军没有建造小型的全电动潜艇是一大失策,因为在所罗门群岛这类环境下,小巧灵活的全电动潜艇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能够在攻击核潜艇去不了的地方活动。甚至有人认为,如果美国海军也有足够的全电动潜艇,中国陆战队根本不可能登上所罗门群岛,因为那些进入登陆场的舰船,将是全电动潜艇的活靶子,根本不可能生存下来。
  当然,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而且后来得到了实战证明。
  只是,在二零五三年底,美国海军根本就没有全电动潜艇,甚至没有开始建造这类廉价的潜艇。要到二零五四年,在燃料电池的产量得到提升,满足陆军的地面战系统之后还有富余的情况下,美国海军才开始建造全电动潜艇,组建专门的电动潜艇部队,而要到二零五五年,美军的全电动潜艇才能在战场上发挥显著作用。到那个时候,在中国海军中服役与正在建造的全电动潜艇超过了六百艘。
  到了十一月十五日,登陆前的准备工作全部到位。
  可以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只是,十五日的气象条件非常糟糕,海面上浪高超过四米,就算能够登陆,也有较大的风险。
  接下来两天,气象条件仍然没有好转。
  结果就是,司马文正不得不一再推迟登陆时间。
  直到十八日凌晨,风力开始降低,而且预测会有十个小时以上的时间窗口,气象条件最快也要到十八日夜间才会转变。
  司马文正没再等待,在天亮前下达了作战命令。
  此时,在登陆舰上等待了三天的陆战队官兵早就不太耐烦了,都急切盼望着登上那座重未涉足过的岛屿。
  事实上,在十四日夜间,就有一小队陆战队的特种部队登上了旺乌努岛。
  这支部队,正是牧浩洋最初服役的两栖特种部队,只是早已更名为特种陆战队,为陆战队最精锐的特种部队,被西方国家称为“中国的海豹突击队”,而该部队的官兵,全都以跟牧浩洋做队友而骄傲自豪。
  十八日清晨,登陆行动正式开始。
第一百六十三章
第一站
  登陆旺乌努岛是整个所罗门群岛战役中,打得最为轻松的一仗。
  除了前期上岛侦察的特种部队,最先登上旺乌努岛的是第一陆战师的空中突击营,在踏上地面后,陆战队官兵才发现,这座岛屿上恐怕已经没有还能抵抗的敌人了,因为旺乌努岛根本就没有坚固设防的基础。
  这是一座由泥沙构成的岛屿!
  随后,陆战队就证明了这一猜测:守卫旺乌努岛的四千名美军中,只有不到一千人坚持到了登陆战打响的一刻。
  在十一月十四日的火力打击中,就有一千多名美军官兵被炸死。
  接下来几天,因为气象条件不理想,陆战队迟迟没有上岸,火力打击也就没有中断,又有一千多名美军阵亡。
  结果就是,活下来的一千来名美军也全部带伤。
  中午不到,在上岛的陆战队还不到五千人的时候,残余美军就投降了。
  这些美军能活下来,主要是进行火力打击的时候,舰队遗忘了位于岛屿东南角的一处根本没有防守价值的沙滩,而美军恰巧在这里构筑了地下防御工事,并且在战斗开始后变成了伤员收容所。
  后来,这些美军伤员都得到了很好的照顾。
  当天,所有重伤员都被送上了停在新乔治亚海峡里的医疗船。为了与战舰区分,这艘医疗船漆成了显眼的白色,而且悬挂着医疗船的旗帜,舰体四周与飞行甲板上都有非常醒目的红十字标记。为了避免被敌人的潜艇攻击,医疗船上还有一套高频声纳,用摩尔斯密码不断拍发身份信号。
  整个大战期间,美军都没有攻击中国海军的医疗船,中国海军也格外留情。
  可以说,这也是这场残酷战争中,比较有人性的一点。从原因上看,双方都知道对方的医疗船也在收容受伤的战俘,攻击对方的医疗船,就等于把那些浴血奋战之后不幸成为战俘的同胞送到海底。
  事实上,在太平洋战争中,中国陆战队给予美军战俘的待遇非常不错。
  当然,这是相对而言的结果。与其他战场相比,太平洋战场算得上比较文明,主要也与海军的传统有关。此外,美军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或多或少给了同样勇敢的中国海军与陆战队官兵很大的好感。还有一个较为特殊的原因,即除了个别战场,大部分时候,美军都很理智,很少出现用“光荣弹”的情况。绝大部分情况下,受伤的美军都会放弃抵抗,平静的接受被俘的事实。
  战后,很多人在分析太平洋战争时,认为交战双方都很文明,与交战双方主要是“职业军人”有很大关系。首先,海军官兵就全都是职业军人,因为海军官兵需要专业技能,也就得接受专业培训,只有职业军人才能具备必要的专业素养。其次,中国陆战队在大战初期的扩充速度并不快,而且在整个大战中的规模也不是很大,主要招募的是退役军人,后期招募的新兵也都接受了至少一年的培训。另外一面,美国海军就不用多说了,而美国陆战队的职业素质也不是很差。
  正是这种“职业性”,使双方军人表现得都比较理智。
  相反,在陆地战场上,情况就没有这么乐观了。
  不说其他国家的陆军,连中国陆军都算不上职业军队,因为在大战第一年,中国陆军的兵力就扩张了十倍,除掉紧急招募的退役军人,有超过百分之六十的是新兵,而且主要是义务兵。
  事实上,中国陆军的职业化程度还是整个大战中,参战国中最高的了。
  在二零五三年底,俄罗斯陆军中,超过百分之九十五是义务兵,美军中的这个比例达到了百分之七十五,就连以色列国防军都超过了百分之六十,至于伊朗这样的国家,更是接近百分之百。
  不可否认,义务兵是第三次世界大战各国陆军中的绝对主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98/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