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8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30/1021

  仅过了十五分钟,炮击编队发来了最终战报,根据在前线观测炮击结果的倾斜旋转翼飞机发回的报告,炮击取得了远超预料的效果,第三舰队的十八艘护航战舰,在炮击结束之前要么沉没、要么正在迅速沉没,而三艘航母均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即便没有沉没,也完全丧失了航行能力。
  这下,牧浩洋才松了口气。
  只是,他还没有放松下来,又紧张了起来,因为报告中只提到了三艘航母,而之前也只确认击沉了一艘超级航母。
  也就是说,还有两艘超级航母去向不明!
  所幸的是,指挥炮击编队作战的袁德勋上校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炮击编队没再继续轰击那些注定要完蛋的战舰,也没有返航,而是继续向南航行,并且派出大批倾斜旋转翼飞机搜寻其他美军战舰。
  按照袁德勋的判断,还有两艘美军航母在第三舰队南面。
  考虑一阵之后,牧浩洋让龚继飞给南亚空军司令部发了电报,让空军尽快出动轰炸机炸沉三艘遭到重创的美军航母。
  也就是说,牧浩洋在这个时候打破了无线电静默。
  之前的战报已经表明,第四舰队遭到重创,三艘航母都丧失作战能力,即便另外两艘航母还有航行能力,也无法对特遣舰队构成威胁。在摧毁了第三舰队之后,也就没有必要继续保持无线电静默了。
  十一点半,牧浩洋给留守总参谋部的周渝生发去了战报,宣称取得了海战大捷。
  牧浩洋没有忘记告诉周渝生,让他尽快公布战报,而且与宣传部门合作,尽可能的夸大这场胜仗的价值。
  作为总参谋长,牧浩洋非常清楚,此时的中国军民最需要的就是一次胜利。
  既然打破了无线电静默,也就没有什么好顾虑的了,牧浩洋随即给在科钦外徘徊的登陆舰队下达了命令,按照计划攻打迪戈加西亚。当然,在此之前,特遣舰队得向北机动,获得经巴基斯坦飞来的舰载战斗机。
  事实上,到这个时候,战斗还没有结束。
  十一点十五分,尼克松准将、以及精神仍然有点恍惚的里根少将,被参谋人员送上了一架倾斜旋转翼飞机。
  虽然尼克松坚持要留下来,但是参谋还是把他强行送走了。
  这架飞机将送他们前往迪戈加西亚,补充燃油之后,再飞往吉布提。
  至于还没有沉没的三艘航母,已经没有任何拯救的价值了。原因很简单,在密集的炮击下,三艘航母的反应堆都被摧毁,完全丧失了航行能力,而且附近也没有战舰能够拖带航母离开战场。
  十一点二十分,在尼克松与里根离开后,三艘航母的舰长都下达了弃舰命令。
  根据美国国防部公布的消息,是美军主动放弃了这三艘航母,因此不承认是中国海军击沉了这三艘航母。
  这么说,也没有多少错,因为三艘航母的舰长在下达弃舰令时,都下令打开了通海阀门与所有水密门。这么做,只是为了加快航母的沉没速度,使航母沉没不可逆转,以防止落入中国海军手中。
  问题是,中国海军坚持认为击沉了这三艘航母。
  事实上,这么做也没有错,因为就在十二点之前,“刺魟”号向这三艘航母各发射了两条重型鱼雷,加快了航母的沉没速度。当时,“刺魟”号也只有六条鱼雷了,因为这艘潜艇总共就只有二十四条鱼雷,在之前的战斗中用掉了十八条。返回瓜达尔港时,“刺魟”号连一条鱼雷都没剩下。
  当然,这艘潜艇上的二十多名官兵,受到了凯旋英雄般的款待。
  几天之后,巴基斯坦总统还亲自接见了“刺魟”号的全体官兵,为他们颁发了具有象征性意义的荣誉勋章。
  问题是,“刺魟”号在完成最后一轮攻击后,仍然没有发出电报。
  直到二十八日凌晨三点,在离开了危险海域后,“刺魟”号才上浮到潜望镜深度,用通信电台发出详细战报。
  也直到这个时候,牧浩洋才得知,第四舰队的另外两艘航母早就被击沉了。
  数日后,一艘中国海军的勘测船在第四舰队遭到打击的海域,找到了两艘沉没在海底的航母,证明了“刺魟”号的战报。
  事实上,在此之前,几名被捞起来的美军官兵就做出了类似的证明。
  二十八日凌晨三点半,牧浩洋下达了收兵命令。
  此后,还发生了一件事情,即从吉布提出发的两百多架美军战斗机在飞行了一个多小时之后,转向飞回了吉布提。原因是,在遭到打击的时候,尼克松没有发出消息,而等他想到的时候,旗舰上的通信设备已被摧毁,而他之前派出去的那架运输机,在飞行途中就被击落了,所以美国国防部并不知道具体情况,仍然按照最初确定的时间表,向第三舰队派遣了战斗机。直到尼克松与里根到达迪戈加西亚,在经过短暂休息之后又再次出发后,迪戈加西亚守军才发出消息,让吉布提方面准备接待两位将领。也直到这个时候,美国国防部才知道第三舰队已经覆灭,赶紧招回了那些即将到达折返点的舰载战斗机。此时,已经是二十八日凌晨四点过了。
  这个时候,美军并没有想过打击特遣舰队。
  虽然当时美军已经截获了特遣舰队发出的电报,大概掌握了特遣舰队的方位,但是美军在吉布提只部署了四架加油机,最多支持三十二架战斗机,因此没有任何能力对特遣舰队构成威胁。
  等到美军调整好部署,特遣舰队早已走远了。
  因为需要补充战斗机,所以特遣舰队没有离开阿拉伯海,只是转为向北航行。
  二十八日上午,在确定没有必要留下来之后,牧浩洋登上了前来接他的专机,离开了特遣舰队。
  临走前,他给龚继飞下达了明确命令,在支援陆战队攻打迪戈加西亚的时候,密切留意吉布提方向上的美军,并且尽可能的让舰队远离吉布提,不要贸然进入美军打击范围,以确保舰队安全为主。
  虽然刚刚打了一场决定性的大胜仗,但是并没彻底改变战场态势。
  要知道,美国依然有九支航母战斗群,而中国海军仍然只有四支航母战斗群。
  如果特遣舰队有所闪失,牧浩洋在“第二次迪戈加西亚海战”中取得的胜利将变得毫无意义。
  当天中午,牧浩洋就途经伊斯兰堡,返回了北京。
  在伊斯兰堡,他只停留了半个小时,主要是让专机加油,并且在此期间与专程赶来的巴基斯坦总参谋长进行了短暂的会谈,明确了在下一阶段作战行动中,中国军队将主要扫荡印度洋地区。
  这次短暂的会谈,让巴基斯坦总参谋长答应提供全力支持。
  显然,这是一个不小的收获,因为在攻占了迪戈加西亚之后,还要攻打吉布提,而牧浩洋并没有准备攻打吉布提的兵力。除非从西太平洋上抽调作战部队,不然就得让巴基斯坦军队充当主力。
  除此之外,在中东战场上,牧浩洋也希望巴基斯坦能够出一份力。
  事实上,不是为了这件事,他也不会飞往伊斯兰堡,因为他的专机拥有上万公里的最大航程,足以把他直接送回北京。
  当时,牧浩洋急于赶回北京,主要是因为发生了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
  在经过五天的激烈讨论之后,全国代表大会全体会议通过了“临时战争动员案”与“战争授权法”,正式启动了国家战争动员方案,并且在战争期间,授予国家元首全部权限以取得最终胜利。
  紧接着,黄瀚林下达了第一号战时元首令,把全国代表大会全体会议常态化。
  也就是说,全体会议不再进行年度休会,代表都将实现全职化,以便在战争时期随时审议各项法案。
  从政治上讲,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虽然牧浩洋不是政治家,但是他知道这么做的重大意义。最显著的意义就是,通过扩大全国代表大会的权限,能够最大限度的团结国内各个阶层的民众,让所有人都认识到,是在为自己作战。
  如果这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影响还不是很大。
  原因很简单,中国的政治体制已经存在了一个世纪,老百姓都不大关心政治问题,也没有参政的积极性。
  重要的是,这不是一个孤立事件。
  在与特遣舰队刚刚取得的辉煌胜利结合之后,黄瀚林在这个时候进行的政治改革,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至少,那么之前反对进行深度政治改革的人都闭上了嘴。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场胜利的最大获益者不是牧浩洋,而是黄瀚林。因为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牧浩洋完全能够打一场决定性的胜仗,胜利对这位常胜将军来说,只是家常便饭般的小事。相反,在此之前,还有很多人怀疑黄瀚林的领导能力,而这场胜利,等于巩固了黄瀚林的政治地位。不管怎么说,他才是国家元首、中国军队的最高统帅,牧浩洋只是他手下的战将。
  牧浩洋并不在乎虚荣,而且他获得的荣誉已经够多了。
  他急着赶回去,只是希望利用全国军民士气暴涨的大好时机,推进战争动员,对全面战争计划进行规划调整。
  别忘了,他的主要身份是总参谋长,中国军队的最高指挥官。
第七十四章
没有硝烟的战场
  从某种意义上讲,战争动员比战争本身还要重要。
  虽然在过去三十多年间,中国参与了好几场战争,而且好几次是大规模战争,但是从来没有进行过全国范围的战争动员,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相对的是,在世界大战中,一个国家的动员能力,将直接决定战争走向。
  可以说,正是没有经验,所以战争动员才非常重要。
  作为总参谋长,中国军队战争计划的主要策划者,牧浩洋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这个时候,他肯定不会把如此重要的事情交给任何人,哪怕是他最信任、也最有可能接替他的周渝生。
  回到北京,牧浩洋没有休息,首先去了元首府。
  名义上,是向元首汇报战果。实际上,他得在返回总参谋部之前,对即将进行的全面战争动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元首在战争动员中可以给予多大支持,或者说是能够在政治上做出多大让步。
  要知道,战争动员开始之后,军队的地位将大幅度提高。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军队与政府的关系将发生显著变化,军人将获得远远超过和平时期的权力。
  虽然牧浩洋与政府官员、特别是与总理的关系很不错,但是他仍然需要元首的支持,不然军队与政府的矛盾将迅速扩大。这些问题,早就在前两次世界大战中出现过,而且都成了影响军队的主要问题。
  “必须承认,连我都小看你了。”黄瀚林有点兴奋,大概还没有从收到捷报的喜悦中走出来。“不怕你笑话,三天前,我还打算亲自去找周渝生,问一下你的情况,总觉得这么久没有消息,出了什么意外。”
  “确实遇到了一些意外情况,不过都解决了。”
  黄瀚林笑了笑,说道:“说实话,你要是年轻二十岁,恐怕……”
  “元首,我们都年轻过。”牧浩洋打住了这个话题,转而说道,“回来途中,我跟巴基斯坦总参谋长见过面,他答应在中东战场上尽更多的义务,并且在我们进军非洲大陆时,承担必要的作战任务。”
  “需要我跟巴基斯坦总统打个招呼吗?”
  “最好不过了,毕竟这能强化我们与巴基斯坦的关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30/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