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8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29/1021

  要知道,这三十多个机组在过去一天里面,都至少执行了三次任务,其中十四个机组执行了四次任务,平均飞行时间高达十七个小时,飞行员的平均休息时间不到九个小时,早已累得精疲力尽了。
  在登上战斗机之前,所有飞行员都往装水的背囊里灌满了浓咖啡。
  当时,中国海军还有一种用纯咖啡因制成的精神强化口服剂,每次能让飞行员保持两个小时的兴奋状态。
  结果,这些飞行员每人都带了三次剂量的药物。
  当然,除了药物之外,对胜利的渴望也激励着飞行员。
  打到这个地步,特遣舰队也拼上了老命。
  牧浩洋作为舰队司令官,能做的只是鼓励飞行员,以及尽一切可能把那些在战斗中被击落的飞行员救回来。
  当天晚上八点不到,搜救行动就已开始。
  事实上,在一天之前,搜救行动就已经开始了。只是战斗没有结束,所以无法向美军舰队所在海域派遣搜救飞机。现在确定美军舰队已经离开了二十六日的交战海域,所以搜救行动可以开始了。
  做完这些部署,牧浩洋能做的,也就只有耐心等待。
  现在,他不但打出了所有王牌,连不是王牌的小牌都打了出去,能否歼灭第三舰队已经不由他的指挥与部署决定,而是由前线官兵的作战表现决定,以及由美军舰队指挥官的选择决定。
  不管战斗进展如何,牧浩洋都无力改变即将产生的结果。
第七十二章
炮击
  如果说在二十七日夜间九点左右,牧浩洋感到束手无策,那么尼克松就是胆战心惊。
  “布里斯班”号的受损情况非常严重,鱼雷在主舰体下方爆炸,威力非常大,应该是一条六百五十毫米重型鱼雷。爆炸使主龙骨断裂,幸亏采用了三龙骨设计,而且舰体的结构强度非常高,才没有导致舰体断裂。只是,“布里斯班”号的航速降到了二十节,从而拖累了整支舰队。
  当时,尼克松甚至想抛弃这艘巡洋舰。
  以“布里斯班”号的受损情况来看,就算能够返回港口,也要在船坞里躺上两年,而且维修工程量非常大。
  问题是,尼克松没有这么做。
  他没有抛弃“布里斯班”号,很有可能与第四舰队已经全军覆没有关,因为这会使他的前程受到影响。
  要知道,就算没有人追究责任,他的行动已经在实质上抛弃了第四舰队。
  除此之外,“布里斯班”号是旗舰身边唯一的防空战舰,因为另外一艘防空巡洋舰已经在昨天被潜艇击沉了。
  九点半,似乎意识到危险正在迫近,尼克松把防空战斗机全部招了回来,并且让这些战斗机在十点十五分之前再次升空。
  仅仅二十分钟后,战斗就打响了。
  来袭的中国战斗机并不多,只是准备非常充分,得到了预警机的有效支持。
  空战规模不是很大,却非常激烈,双方都拼出了吃奶的力气,一些被击伤的美军战斗机甚至不肯撤出战场。
  只是,这个时候,美军飞行员也疲惫不堪。
  虽然在过去一天的战斗里,第三舰队的飞行员出动率不是很高,但是第三舰队必须随时保持一支防空力量,也就得安排飞行员轮番驾驶战斗机升空。当时,美军飞行员也已经执行了十多个小时的飞行任务。
  这场小规模空战,以中国战斗机迅速取胜而结束。
  原因很简单,驾驶这批战斗机的都是特遣舰队里最优秀的飞行员,三十三个机组中,有十七个王牌机组,战绩最高的一个机组已经达到十四个,即便是另外十六个机组,也都在空战中收获过战果。
  相反,美军飞行员就没有这么好的战绩了。
  当时,美军飞行员中,甚至有部分来自陆战队航空兵,战绩最好的,也只在昨天收获了三个战果。
  这个时候,尼克松并不紧张。
  有足够多的理由让他相信,这是一次骚扰性的空战,主要目的不是打击第三舰队,而是监视与跟踪第三舰队。原因就是,中国舰队已经丧失了空中打击能力,而且中国空军的战术航空兵、以及中国海军的反潜巡逻机刚刚轰炸了“小鹰”号,暂时没有能力对第三舰队发起攻击。
  事实也证明,这批战斗机的确没有对第三舰队构成直接威胁。
  在遭到防空战舰的雷达照射之后,剩下的十多架中国战斗机全部转向飞走,没有逼近第三舰队。
  只是,尼克松怎么也没有想到,牧浩洋竟然派出了炮击编队。
  要知道,任何一名美国海军将领都不会拿直接掩护航母的战舰去执行其他任务,因为这意味着航母将失去最重要的保镖,极容易遭到打击。在航母战斗群中,其他任何一种战舰都无法取代防空战舰。
  事实上,这也证明了牧浩洋的攻击性。
  在所有对他的评价中,都重点突出了一点,即只要抓住了机会,他就会动用一切力量发起攻击。
  十点五十分,中国战斗机刚刚转向飞走,灾难就降临到了第三舰队头上。
  首先是五艘防空巡洋舰发现了异常情况,即雷达屏幕上突然出现了很多目标,而且全部是小型高速目标。
  进入防空作战阶段后,战舰上的防空系统完全由计算机控制。
  在计算机看来,这些从超高空俯冲下来的,全部都是弹道导弹、或者说是中远程弹道导弹的弹头。
  结果就是,美军的防空战舰全部以反导方式进行拦截。
  毫无疑问,这是徒劳无果的举动。
  朝美军战舰砸来的不是弹道导弹的弹头,而是从七百多公里外的大型综合战舰上投掷而来的大口径炮弹。
  与传统舰炮不同,大口径电磁炮发射的炮弹有较为独特的弹道。
  发射的时候,这些炮弹都是垂直升空的,准确的说大口径电磁炮都是垂直发射,炮弹首先上升到一百五十到一百八十公里的轨道高度上,然后在小型火箭发动机控制下,完成弹道偏转,整个弹道中间段的高度都在八十公里以上,在到达目标上空的时候,再以八十到八十五度的俯冲角进入末段弹道。
  采用这种弹道的最大好处,就是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射程。
  如果仍然采用抛物线弹道,即便是线圈电磁炮,最大射程也不会超过四百公里,而且弹道顶端依然高达一百多公里。
  事实上,如果对炮弹进行适当改进,比如在质心附近安装一圈小型火箭发动机,就能使中段弹道大幅度延长,从而大幅度提高最大射程。当时中国海军没有研制这样的炮弹,主要是成本问题。
  要知道,在海军眼里,舰炮的主要用途的打击地面目标。可以说,八百公里的射程已经足够了,因为绝大部分地面战场离海岸都在这个距离之内,没有必要继续提高射程。只有在有对海打击的时候,才有必要提高射程。当然,这也得看情况决定,即打击海上目标,有很高的时间要求,也就需要及时提供准确的战场信息。从战术角度来看,如果能够持续监视目标动向,也就用不着使用舰炮了。原因是,在这种情况下,其他任何一种打击手段都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
  当然,战场上总有例外。
  这次,中国海军就不得不拿那些原本用来轰击地面目标的舰炮去打击敌人的战舰。
  首轮开火,八艘大型综合战舰首先锁定了两艘美军的防空巡洋舰,以四对一的方式进行了短促急射。
  因为实际射程不到八百公里,只有七百公里多一点,所以可以通过调整炮弹弹道中段高度的方式,确保让一门舰炮发射的二十四枚炮弹能够同时落下。当然,这也得益于线圈电磁炮的射速优势。因为在发射的时候,线圈电磁炮的炮弹不与炮管接触,而是在强电磁场的作用下悬浮在炮管中央的,所以不会因摩擦产生热量,大幅度降低了炮管受热效应,也就能大幅度提高射速。如此一来,与轨道电磁炮相比,线圈电磁炮只需要解决发射的时候,强电流所转化的热量。
  结果就是,首先遭到打击的两艘美军战舰,各自需要面对九十六枚炮弹。
  毫无疑问,这大大超过了美军战舰的反导拦截能力。
  事实上,拦截炮弹比拦截弹道导弹弹头困难得多,因为炮弹的体积更小,更不容易被那些专门为应付导弹弹头的反导导弹击中。要知道,此时几乎所有的专业反导导弹采用的都是撞击战斗部。在反导导弹的拦截精度一致的情况下,拦截目标的尺寸,直接决定了反导导弹的拦截命中率。
  “黑龙江”级的电磁炮的口径为两百毫米,而次口径炮弹的直径只有一百八十毫米。
  即便与最小的弹道导弹弹头相比,炮弹的目标面积都小了一个数量级。
  美军反导拦截的效率非常低,结局也就非常悲惨。
  只是,在第一轮打击中,只有一艘是巡洋舰,另外一艘则是被误认为巡洋舰的多用途驱逐舰。
  顷刻之间,“布里斯班”号就被数十枚炮弹击中。
  虽然电磁炮炮弹一般没有末段自导系统,也没有卫星定位系统可用,但是在采用了最新式的惯性导航系统之后,炮弹在八百公里外的误差也不到五十米,而一艘防空巡洋舰的宽度往往在二十五米以上。如果是三船体战舰的话,即便是驱逐舰,宽度也在四十米以上,被炮弹击中的概率并不低。
  这次毁灭性的炮击,彻底葬送了“布里斯班”号。
  同样遭到攻击的那艘多用途驱逐舰的下场更加悲惨,因为驱逐舰的排水量更小,更容易遭到毁灭性打击。
  要知道,对于重达一百多公斤的炮弹来说,就算没有装填炸药,以超过二十马赫的速度砸下来,其动能也高达五百万兆焦,相当于中国陆军反装甲平台电磁炮打出的穿甲弹的上千倍。说得直接一点,就算这些炮弹没有爆炸,也能轻而易举的击穿任何一艘排水量在两万吨以下的战舰的所有甲板。如果炮弹里装填了几公斤高能炸药,而且又时间延迟引信控制,破坏效果将更加明显。
  炮击行动并没暂停,也没有必要暂停。
  八艘大型综合战舰在进行了第一轮短促急射之后,只用了十五秒计算火控数据,然后就进行了第二次短促急射。接下来,每次都只花了十多秒调整火控数据,主要就是为待发射的炮弹锁定飞行弹道,然后就向下一批目标开火。只用了不到五分钟,八艘大型综合战舰就完成了针对美军护航战舰的炮击行动。
  首先打击护航战舰,特别是巡洋舰,也主要是为了消除潜在威胁。
  要知道,美军巡洋舰上也有大口径电磁炮,就算射程达不到八百公里,也是一个不小的潜在威胁。更重要的是,美军巡洋舰上都有一定数量的重型反舰导弹,而且这些导弹的射程肯定在一千公里以上。
  相反,美军航母上只有少得可怜的自卫武器。
  可以说,没有了舰载战斗机,航母就是个空架子。
第七十三章
余波
  十一点过,牧浩洋收到了第一份战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29/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