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7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68/1021

  要知道,欧洲的第一座可控聚变核电站在二零四八年才动工建造,预计要到二零五一年才能并网发电,而其技术来自美国,在小型化方面的难度非常大,欧洲国家在这方面的技术储备也严重不足。
  受此影响,法国航母采用的依然是裂变反应堆。
  因为动力系统不够先进,所以法国航母的设计指标并不高,比如最高航速只要求达到三十五节,也就没有必要采用三体船型。结果就是,在总体设计上,法国航母依然停留在三零年代与二零年代的水准,与中国海军的“昆仑山”级相当,只比美国海军的第一批“福特”级稍微好一些。
  当然,不管怎么说,这是个非常重大的进步。
  要知道,在此之前,为法国海军充门面的是两艘排水量六万吨左右的常规航母,而更早建造的“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在二零三七年就退役了。
  法国海军起了个头,意大利海军随即跟进。
  因为作战指标更低,特别是不需要远洋作战,主要在地中海活动,所以意大利海军的超级航母采用的是常规动力,没有选择维护成本高昂的核动力,也因此把造价降低了百分之十五。在其他方面,意大利航母与法国航母都很相似,除了续航力之外的主要作战性能也旗鼓相当。
  直到二零五二年,德国海军才动工建造超级航母。
  相对而言,德国航母最先进,因为这是欧洲第一艘采用了聚变反应堆的航母,也就具备了其他航母不具备的能力,比如安装了以电磁速射炮为主的末段反导拦截系统,以及功率更大的弹射器。
  可惜的是,德国航母的基本结构依然与法国航母相同,只是通过提高推进系统的输出功率把最大航速提高到了三十八节。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德国航母只配备了两座总功率为七百兆瓦的小型聚变反应堆。
  由此可见,即便到了二零五二年,欧洲在可控聚变技术上依然落后于中国与美国。
  要知道,在二零四五年,中国就能制造出功率为七百兆瓦的可控聚变反应堆了,而美国也在二零四八年制造出了类似的聚变反应堆。到二零五二年的时候,中国已经开始制造第二代聚变反应堆,并且把单堆功率提高到了一千五百兆瓦,美国则在二零五五年完成了第一座第二代聚变反应堆的研制工作。
  当然,法德意扩充海军的主要意图不是帮助英国。
  只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被很多人认为是在帮助英国,而且英国当局也有同样的认识,觉得欧洲盟国更加可靠。
  问题是,在二零四八年前后,法德意的领导人都知道,支持英国的最好方式不是扩充舰队,而是设法与中国改善关系,让中国在向阿根廷出售军火的时候有所保留,减轻英国受到的威胁。
  为此,在二零四八年六月底,法国总统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
  仅仅半个月后,德国总理也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
  名义上,两人访华是为了与中国商讨印度问题,即帮助印度进行战后重建,与军事合作没有多大关系。只是在访华期间,两人都向黄瀚林提到,中国在军贸领域应该考虑欧洲国家的感受。
  毫无疑问,两人访华都取得了圆满成果。
  回到巴黎后不久,法国总统就借欧盟首脑会议,向英国首相表示,中国已经承诺不会向阿根廷提供进攻性武器装备,而且J-31A的交付进度也将严格按照合同进行,不会对英国构成严重威胁。
  这样一来,英国首相总算松了口气。
  要知道,只要能够拖到二零五二年,情况就会有很大的改观,至少到时候皇家海军能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第五代舰载战斗机。更重要的是,英国首先非常清楚美国的战争计划,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在世界大战的威胁下,中国肯定不会积极援助阿根廷,美国也会为了英国采取积极行动。
  当然,英国首相也感谢了法国总统做出的努力。
  做为回报,在法德意推进欧盟政治一体化的问题上,英国保持了沉默。
  以当时的情况,英国不可能加入欧盟政治一体化进程,因为在经济一体化上,英国就保持了特立独行的立场,没有接纳欧元,而是继续使用英镑,所以在政治一体化上,英国首先就得废除英镑。显然在短期内,英国议会不会批准这一提案,英国政府也就不可能在政治一体化上做出贡献。
  法德意需要的,也只是让英国保持沉默。
  不管怎么说,英国是离岸国家,只要英国不插手干预,欧洲大陆上发生的事情与其基本上没有关系。
  在这轮外交活动中,法德意拉拢的不仅仅是英国,还有中国。
  当时,德国总理在访华的时候,谈得最多的也是军火贸易,只不过是中国与欧盟的军火贸易。
  严格说来,应该是技术层面上的往来。
  只是,德国取得的成果并不大,因为欧盟依然没有废除对华军火贸易禁令,而中国也就没有理由向欧洲提供军事技术。
  到了二零四九年,废除对华军火贸易禁令,成为欧盟的头号话题。
  当时,表现得最积极的就是德国。
  从某种意义上讲,德国是这道禁令的最大受害国,严格说来是间接受害国。
  因为无法与中国在军事技术上进行合作,德国的军事工业受到了严重影响,比如在三十年前还畅销全球数十个国家的德国潜艇,到了二零四零年,就基本上无人问津了,取而代之的正是中国潜艇,所以在德国人看来,尽快与中国恢复正常关系,在军事技术领域展开全面合作,是重振德国军事工业的基础。
  问题是,并非所有欧盟成员国都赞成废除对华军火贸易禁令。
  当时,德国牵头搞这件事,除了希望尽快与华恢复正常关系之外,主要还是向美国施加压力,促使美国在先进军事技术出口问题上对德国松绑,比如向德国提供聚变反应堆的小型化技术。
  最终,德国也如愿以偿。
  至于解除对华军火贸易禁令,那还是几年之后的事情了。
  从这些事情上看得出来,第二次印度洋战争对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欧盟主要成员国也陆续调整了基本政策,特别是外交策略,在外交战场上表现得更加主动,积极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当然,表现积极的不仅仅是欧洲国家。
  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威胁之下,中国与美国的外交政策不但主动,还更有目的性,而且都针对对方的战略薄弱环节展开。
  当时,美国的基本外交策略有两点,一是巩固已有的势力范围,二是积极拉拢盟友。
  在美国努力争取的盟友中,俄罗斯绝对排在最前面,因为俄罗斯是在印度之后,唯一有能力在大陆上对中国构成直接威胁的国家。
第一百三十章
大陆政策
  在美苏冷战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俄罗斯都不是美国的盟友,而是美国的对手。
  原因很简单,美苏冷战以苏联解体结束,美国是最大的胜利者,而继承了前苏联衣钵的俄罗斯,在面对以北约东扩为代表的战略包围时,根本不可能与美国走到一起,反而会想方设法的突破美国的封锁圈。
  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中俄关系全面升温。
  可以说,在美苏冷战结束后的二十多年内,中国与俄罗斯在共同目的的驱使下,成为了真正的战略盟友。
  第二次朝鲜战争,是中俄关系的重大转折点。
  在此之前,中俄关系一直由俄罗斯主导,至少在军事层面上,俄罗斯的话语权比中国大得多,中国的主要贡献在经济层面上。说得直接一点,在此之前,中国一直利用经济上的优势从俄罗斯获得军事上的帮助。
  必须承认,来自俄罗斯的军事技术,至少使中国与美国的差距缩短了二十年。
  拿空军来说,在引进Su-27SK之前,中国空军最先进的战斗机是J-8B,而这种战斗机的技术水平只相当于美国六十年代装备的F-4,而Su-27SK的技术水平至少相当于美国在八零年代后期的第三代战斗机。也正是通过Su-27SK与随后引进的Su-30MKK,中国航空制造业吸取与掌握了九零年代初的技术,完成了J-11、J-13与J-10的开发工作,为J-20的研制创造了条件,也为后来的技术大爆发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只到J-30,中国战斗机才完全摆脱了俄制战斗机的影响。
  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后,中俄关系发生了逆转。
  仍然拿空军来说,在J-20与J-22大规模量产之后,中国战斗机已经在各个方面超过了俄制战斗机。
  到此时,需要引进技术的不是中国,而是俄罗斯。
  比如,在开发T-50的时候,俄罗斯就与中国进行了合作,获得了由中国开发的先进电子设备。到了第五代战斗机问世的时候,俄罗斯已经被中国远远抛到身后,如果没有来自中国的援助,俄罗斯根本不可能在二零四零年让第五代战斗机的技术验证机上天,也不可能在二零四五年量产。
  当然,这种逆转,对双方都有好处。
  在经济层面上,中俄关系依然非常密切,即便中国不再需要俄罗斯的军火,也需要俄罗斯的资源。特别是在二零四零年之前,中国每年都得花数千亿元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也正是来自中国的订单,使俄罗斯经济保持了十多年的平稳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只要没有特殊原因,中俄的战略同盟关系肯定能维持下去。
  只是,这一局面没有持续多久。
  第一次印度洋战争,中俄关系出现裂痕。
  虽然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印度与俄罗斯的关系已经大不如前,连俄罗斯军火商都逐渐被美国军火商取代,而印度与俄罗斯在其他领域的往来算不上密切,但是中国一意孤行的战争行为让俄罗斯很没面子,极大的打击了俄罗斯的威信。要知道,当时俄罗斯是中印矛盾的主要调解人。
  受此影响,甚至有很多俄罗斯人认为,正是中国的举动,迫使印度完全投靠美国,从而疏远了俄罗斯。
  不管这种说法是否站得住脚,中俄已经因此背道而驰。
  随后,中日战争在中俄关系上再添了一道伤疤。
  严格说来,俄罗斯也是这场战争的受益者,因为日本被中国打垮之后,俄罗斯就不再需要为北方四岛问题发愁了。
  可问题是,最终结果是日本更名扶桑,以特别行政区的方式并入中国。
  在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中国没有充分考虑到俄罗斯的感受,或者说有意忽视了最关键的问题,即承认北方四岛属于俄罗斯,让扶桑政府放弃对北方四岛的主权要求,而是延续了前日本政府的基本政策。
  也就是说,中国并没承认俄罗斯拥有北方四岛的主权。
  虽然中国也没有支持扶桑政府,而是在北方四岛问题上保持了沉默,但是在绝大部分俄罗斯人看来,这是中国为日后向俄罗斯算总账埋下的伏笔,因为中俄两国在历史上存在的领土问题,比北方四岛大得不是一点半点。
  可以说,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俄罗斯逐步向美国靠拢。
  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俄罗斯要想保护其庞大的国土,就得傍上一个强大的国家。如果直接跟中国对抗,俄罗斯没有任何胜算。
  当然,美国与俄罗斯也没有立即走到一起。
  在随后爆发的第五次中东战争中,中俄再次站在了同一战线上,因为俄罗斯是叙利亚最主要的盟国之一。更重要的是,俄罗斯也希望能在中东地区获得发言权,因此就得帮助中国打破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垄断地位。
  当时,导致俄罗斯与中国靠近的,还有一个原因,即美国积极倡导无核化。
  在全球自然灾害期间,美国是全面销毁核武器的主要推动者,中国只是次要推动者,而最受影响的就是俄罗斯。
  要知道,在常规军事力量有限的情况下,俄罗斯的主要国防支柱就是核武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68/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