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7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6/1021

  受此影响,在二零三六年,中国陆军就开始研制复合弹道导弹。
  从飞行弹道上看,这种导弹更像是垂直发射的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即在发射之后,首先上升到八十公里,然后启动火箭/冲压一体式发动机,把飞行速度提高到十马赫以上,然后以十到二十马赫之间的速度巡航飞行,在到达目标上空之后,再以接近垂直的角度,以二十马赫左右的速度冲刺。因为较高的飞行速度,足以烧毁所有外置传感器,所以这种导弹只配备高精度激光陀螺仪,偏差在十万分之一左右。也就是说,如果射程为一千公里,惯性制导的误差在十米左右。要想进一步提高命中精度,就得在弹头上做手脚,比如降低末段突防速度,安装末段制导系统。对于打击大型目标来说,十万分之一的偏差不算大,即便射程达到两千公里,误差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因此只有射程超过两千公里、或者需要打击小型目标,才会安装末段制导系统。
  在当天下午的导弹突击中,中国陆军一口气发射了近两千枚弹道导弹。
  可以说,戚凯威为此花掉了血本。
  要知道,在战争爆发前,中国陆军的弹药库里,射程在两千公里以内的战术弹道导弹的总量也就只有二千四百枚左右。虽然按照牧浩洋制订的战争计划,战争爆发后,弹道导弹的产量将大幅度提升,达到月产六百枚的水平,但是一口气打出两千枚,也意味着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之内,中国陆军别再指望使用弹道导弹进行大规模打击了。所幸的是,中国空军需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彻底打垮印度的国防力量,因此要到两个月之后,才轮到中国陆军的地面部队上场。
  提高导弹打击密度的直接好处就是:打击成功率大幅度提高。
  在重点打击的五十八个目标中,五十六个被彻底摧毁,另外两个也严重瘫痪,而为此花费的不过是两千枚战术弹道导弹。要知道,如果出动战斗机轰炸这五十八个大型目标,至少需要花上两天时间,出动四千架次,投弹八千吨以上,保不准还要损失几十架战斗机,而陆军没有损失一辆导弹发射车,没有一名官兵伤亡,而且两千枚战术弹道导弹的总价值也只相当于一百架先进战斗机。
  可以说,在打击高危险性战略目标时,战术弹道导弹的作战效益比战斗机高得多。
  这轮打击,也是这场战争中的第一个高潮。
  事实上,在当天,中国的军事打击就已达到巅峰。
  根据中国国防部在日次公布的战报,在二月十日当天,中国空军总共出动三千六百余架次作战飞机,其中三千二百余架次执行了空战与打击任务,总共投弹一万三千余吨,打击了二百六十八个大型军事目标、一千二百四十六个时间敏感性军事目标,取得了百分之八十四的打击成功率。在这一天的战斗中,中国空军总共击落了一百二十七架印度战斗机,在地面摧毁了二百八十八架。
  面对中国的高强度军事打击,印度除了进行防御之外,所做的反击非常有限。
  根据印度当局公布的战报,当天只对巴基斯坦境内的二十六个大型军事目标,以及中国西藏地区的三座空军基地进行了反击,而且没有取得实质性战果,仅导致不到一百名巴基斯坦军人伤亡。
  只不过,这一天,发生的最重要的事情不在南亚战场上,而是在东印度洋上。
  当天上午十一点左右,在东印度洋上巡逻的美军侦察机发现了中国机群,而且判断出中国机群正在飞往澳大利亚。
  大概一个小时之后,美军战斗机在澳大利亚西北领海上空与中国机群遭遇。
  虽然双方都很克制,而且中国机群在最后关头转向返航,没有进入澳大利亚领空,也没有攻击澳大利亚,但是在激烈的对抗中,两架美军战斗机与两架中国战斗机发生碰撞,导致其中两架战斗机当场坠落,另外两架也严重受损。大概两个小时之后,一架中国海军的垂直起降运输机救走了落在澳大利亚领海内的两名飞行员,美军也在随后出动直升机,救走了跳伞飞行员。
  下午,各大新闻媒体对此事件做了详细报道。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中美即将开战,而且中国很有可能在当天晚上轰炸澳大利亚境内的美军基地。
  问题是,中美的反应都不是很强烈。
  直到当天下午五点左右,中国政府才发表公告,宣称中国舰队在印度洋上执行作战任务的时候遭到美军飞机监视,被迫采取必要的自卫措施,并且与美军发生对峙,但是双方没有交火。
  这下,气氛才有所缓和。
  当然,皮球也踢到了美国脚下。
第七十三章
沉默是金
  摆在美国总统面前的,确实是一个天大的难题。
  虽然澳大利亚是美国的盟国,而且地位与英国同等,按照美国外交事务委员会划分的标准,属于五A级盟国,即美国必须保护、必须支持的最重要的盟国,但是事情闹大后,美国不可能不顾澳大利亚当局与数千万澳大利亚人的感受,在没有征询意见的情况下,利用澳大利亚的军事基地。
  要知道,如果美国动用了澳大利亚的军事基地攻击中国舰队,中国就有理由进行反击。
  到这时候,关系到的就不仅仅是美国的利益,而是整个澳大利亚的利益。不说中国部署在东南亚地区的军事力量,就是那支拥有四艘航母的特遣舰队,也能在数个小时之内摧毁澳大利亚西北地区的所有军事设施。
  当然,美国总统有足够的理由说服澳大利亚当局。
  不管怎么说,在美国需要澳大利亚的同时,澳大利亚也需要美国,而且澳大利亚对美国的依赖性更大。没有美国的支持,澳大利亚根本应付不了来自北面的威胁,也就无法确保相对独立的地位。说得直接一点,作为一个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却人烟稀少的国家,澳大利亚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几乎所有澳大利亚人都认为,中国对澳大利亚的土地与资源早就垂涎欲滴,正是来自美国的支持,才使澳大利亚免遭中国威胁,也才使数千万澳大利亚人生活在世外桃源里。
  暂且不说中国是否垂涎澳大利亚的资源,至少在绝大部分澳大利亚人心目中,美国是最大的靠山,澳大利亚应该坚持奉行亲美政策,甚至应该为此放弃部分外交独立性,采取与美国同步的外交政策。
  也就是说,只要美国向中国宣战,澳大利亚就不会置身事外。
  可是对美国总统来说,最大的问题不是来自太平洋对岸的澳大利亚,而是来自白宫对面的国会。
  如果中国主动袭击了澳大利亚,一切问题都不存在,美国总统可以根据与澳大利亚的同盟条约,先采取军事行动,再去争取国会支持,而且国会议员没有理由反对美国为了盟国向中国开战。
  现在的问题是,中国没有袭击澳大利亚。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总统要想引发战争,首先就需要获得国会的支持。
  只要牵扯到国会,问题就复杂了。即便战争氛围已经足够浓烈,半数以上的国会议员不会反对,可是只要有几名议员提出异议,辩论就能持续好几天。等到国会辩论结束,恐怕对美国有利的时机早就过去了。
  如果不经国会审议就向中国开战,或者说调动美军攻击中国舰队,美国总统将面临两个问题,一是超越总统职权,遭到国会弹劾;二是没有足够的开战理由,无法应对中国的军事反击。
  相对来说,前者还是小事。
  谁当总统都只是个人政治前程的问题,对美国的基本政策不会产生多大影响,中美关系也不会出现重大转折。
  关键在后者上。
  没有国会授权,总统下达的任何作战命令都没有法律基础,也就无法以此对中国正式宣战,而美国自然无权指责中国的军事反击行动。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军事反击肯定不会针对美国本土,而会针对澳大利亚。由此导致的后果就是,美国即便履行同盟义务,也等同于牺牲了澳大利亚。
  任何有点头脑的政治家都知道,这么做等于自毁长城。
  除了政治上的考量,还有军事上的问题需要解决。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中国特遣舰队已经提高了警惕,知道有可能遭到来自美国的军事打击,因此突击特遣舰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如果突击行动失败,除了遭受损失,还要遭受特遣舰队的反击。以特遣舰队的攻击能力,在几个小时内摧毁澳大利亚西北地区的军事基地根本不成问题。如此一来,美军就得进行冒险,即在有可能遭受惨重打击的情况下,发动一次没有足够把握的突击行动。
  当然,除了特遣舰队,还得考虑中国部署在东南亚地区的军事力量。
  要知道,在过去的一天里,中国军队在开战不利的情况下,已经扭转了印度战场上的局面,形成了局部优势,而且正在扩大这个优势。以中国的军事实力,即便被迫两线作战,也有足够的把握打垮澳大利亚的美军。
  对美国来说,显然没有这么多优势。
  别的不说,就算立即向澳大利亚增兵,因为需要横跨太平洋,至少需要一周,才能增强澳大利亚的防御强度。在这一周之内,中国的大规模空中打击,不但能打垮驻扎在澳大利亚的美军,还能摧毁大半个澳大利亚。
  美国承担得起这么大的风险吗?
  答案非常明确,就算得到了澳大利亚的支持,美国也承受不起。
  原因很简单,如果美国必须首先保卫澳大利亚,就无法在西太平洋上迅速击败中国,也就无法有效利用相对有利的局面。如果澳大利亚方向上的战事久拖不决,美国还将因此丢失战争主动权。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在这个时候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美国的优势并不明显。
  事实上,这也正是美国当局最大的顾虑。
  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事发后不到一个小时,五角大楼向白宫提交了一份报告,详细评估了中美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其中就明确提到,如果中国打击澳大利亚,哪怕只动用战略航空兵,美国也需要动用三到六支航母战斗群,才能为澳大利亚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如此一来就无法确保在西太平洋上迅速击败中国海军,也就无法确保在中国完成动员之前,把战线推进到中国本土外围;因此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如果无法迅速击败中国海军,战争将陷入僵持阶段;在一年或者两年之后,中国就有足够的资本扭转战局,掌握战略主动权,美国将不可避免的走向战败。
  当然,这份报告中还提到了一个关键因素,即在数个小时之内,歼灭中国的特遣舰队。
  只要能够做到这一点,美国海军就能获得足够的优势,即便必须向西南太平洋部署三到六支航母战斗群,也能在西太平洋上集结足够的作战力量,在数个月内打垮中国海军,夺取制海权。
  可惜的是,此时离事发已经好几个小时了。
  更可惜的是,为了应对中国特遣舰队构成的威胁,美国部署在澳大利亚的作战飞机已经升空。也就是说,即便立即调整部署,也需要好几个小时才能完成打击前准备工作,也就必然会错失打击特遣舰队的最佳时机。
  错过这个时机,消灭特遣舰队的机会将大大降低。
  原因很简单,特遣舰队已经驶离巽他海峡,进入了广阔的印度洋,有可能朝任何一个方向航行。除了难以找到特遣舰队之外,也难以在广阔海域偷袭特遣舰队,自然难以用一次突然袭击消灭特遣舰队。
  结果就是,美国总统不得不承认,参战时机还没成熟。
  当时,美国国防部还提到了一点,即印度舰队在接下来的海战中大获全胜,消灭了中国特遣舰队,美国就能获得向中国开战的最佳机会,美国海军同样有足够大的把握在较短的时间内击败中国海军。只是,五角大楼没有忘记提到一个重点,即印度舰队击败特遣舰队的希望非常渺茫。
  正是如此,美国总统保持了沉默,没有对发生在澳大利亚的事情进行公开表态。
  也就在这个时候,特遣舰队通过了巽他海峡,经过重新编组后,在圣诞岛以北大约四百公里处转为向西航行。
  因为仍然处在美军战斗机的打击范围之内,所以舰队保持了三十三节的最高航速。
  下午三点不到,章玉廷派出了第一批侦察机,并且把侦察范围设为两千公里,严密搜索整个东印度洋。
  牧浩洋的意图很简单:直接寻找印度舰队决战。
  虽然从兵力对比上看,特遣舰队不占优势,牧浩洋手里只有四艘航母,舰载战斗机总量为四百架出头,而印度舰队拥有五艘航母,全部为美国援助的“尼米兹”级,舰载战斗机总量为四百五十架左右,但是在舰队与舰载航空兵作战能力上,特遣舰队的优势很明显,总体战斗力更胜一筹。
  别的不说,“昆仑山”级航母的对手是美军的“福特”级航母,而“福特”级比“尼米兹”级高了一代,航空作战能力更加突出。此外,在护航战舰上,印度舰队的主力是美国援助的“伯克”级驱逐舰,还有少量“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与“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而特遣舰队的巡洋舰、驱逐舰与护卫舰都是二零年代后期建造的,各方面的作战能力都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当然,航母战斗群交战,关键还是在舰载航空兵上,特别是舰载战斗机。
  在这方面,特遣舰队的优势更加明显,因为特遣舰队的主力战斗机是J-32,而印度舰队的主力战斗机仍然是第四代的F-35C。对战斗机来说,这种代数上的性能差距,很难由数量弥补。
  可以说,牧浩洋手里有足够雄厚的资本。
第七十四章
信心十足
  早在中日战争爆发前,中国海军就接受了一批J-32,用做主力防空战斗机。
  虽然随后几年,受全球自然灾害影响,中国海军没有按照计划进行全面换装,但是从二零三九年开始,海军逐步加大了J-32的订单,计划用J-32取代所有舰载防空战斗机,并且计划用J-33取代所有多用途战斗机。只是到战争爆发前,交付的J-33并不多,主要提供给飞行教练部队,没有装备作战部队。也就是说,中国海军舰载航空兵仍然保留了部分第四代战斗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6/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