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6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9/1021

  问题是,粮食生产并不仅仅是土地的问题。
  要知道,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农药、燃料等等工业产品,而美国在生产出足够多的粮食的情况下,也消耗掉了足够多的工业资源,浪费了大量财富,而很多国家无法生产出足够多的粮食,不是没有土地,而是没有化肥、农药与燃料等工业资源,因此美国过度消费粮食等于侵占了其他国家的利益。
  可惜的是,这也仅仅是指责。
  全球性灾难已经过去,各个国家都在竭力维护自身利益,而且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任何指责都没有实质性效果。说得简单一些,这些指责最多让那些持环保理念的美国人有点内疚。
  在现实中,仍然有不少国家期待获得来自美国的援助。
  按照美国在二零三七年底公布的“粮食援助方案”,排第一位的是墨西哥,将获得二千七百万吨粮食,其次是获得一千二百万吨的英国,然后是获得四百五十万吨的以色列、获得三百万吨的西班牙、获得一百六十万吨的意大利等,总共三十七个国家,对外援助总量为六千万吨。
  与之相比,中国慷慨得多,对外援助总量是美国的两倍。
  可问题是,中国的援助对象更多,而且更加贫穷。
  当时,援助给八个主要盟国的粮食就高达八千万吨,另外还为埃及、叙利亚、苏丹、阿联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伊拉克、卡塔尔、巴林、也门、约旦、黎巴嫩、保加利亚、希腊、乌克兰、摩洛哥、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提供了总计三千七百万吨的粮食,而印度申请的一千六百万吨粮食援助还没通过中国全国代表大会审议,全部算上的话,中国在二零三八年的对外援助总量肯定会超过一亿二千万吨。即便不包括印度,中国也只有三百万吨的援助余额了。
  由此可见,中国也没有能力帮助菲律宾走出困境。
  直接结果就是,在菲律宾内乱问题上,中国与美国都不是太热心,或者说不想背上这个包袱。
  只是,在这件事情上,发挥关键作用的不是中国,而是美国。
  根据后来披露的一些资料,在策划军事政变之前,美国总统就拿到了由国会提交的一份绝密报告,其中明确提到,严重的动乱必然导致菲律宾爆发内战,而美国也将因此丧失西太平洋地区最重要的盟友。在另外一份由CIA提交的报告中,则明确提到,如果美国不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粮食危机将成为菲律宾投靠中国的诱因,中国不但能够不费一兵一卒解决南海争端,还能把菲律宾变成第九个盟国。
  这两份报告结合在一起,就能说明美国的对菲策略。
  援助菲律宾,显然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因为这会消耗极为宝贵的资源。要知道,菲律宾的人口总量相当于美国的六分之一,在二零三八年至少有三千五百万吨的粮食缺口,远远超出了美国的援助能力。不援助菲律宾的话,只会给中国更大的发展空间,即便中国拿不出三千五百万吨粮食,也能够更加有力的支持菲律宾,从而改变菲律宾的立场。只有一个战乱不断的菲律宾,才能既不变成美国的包袱,也不为中国所用。原因很简单,中国也不会为了菲律宾背上包袱。
  说得直接一点,美国在菲律宾策划军事政变,就是要引发内战,把菲律宾变成一个无足轻重的国家。
  问题是,这种事情肯定不是由美国单方面决定的。
  虽然援助菲律宾,对中国来说没有足够多的好处,但是利用东南亚国家,中国能够有效的降低行动代价。说得简单一些,中国无法为菲律宾提供足够的粮食,但是能够利用菲律宾团结其他东南亚国家,而且以行动为表率,获得更加广泛的支持,从而把东南亚变成中国的后院。
  在最初几天里,局势就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只要在出兵问题上达成一致,东南亚国家就将采取行动,而中国也将以额外援助的方式,把援助给东南亚国家的粮食总量提高一千万吨,然后重新分配,在东南亚国家都牺牲部分利益的情况下,为菲律宾提供一千五百万吨到两千万吨粮食,帮助菲律宾渡过最艰难的上半年。如果自然灾害有所减弱,那么在下半年,菲律宾的粮食产量将有所提升,有可能使绝大部分国民获得维持生活的最低限度的粮食配给。只要坚持到二零三九年,随着中国的农业工厂大规模投产,就能为菲律宾、乃至其他东南亚国家提供足够多的粮食。
  显然,对美国来说,这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
  正是如此,在一月二十七日,美国才会主动出面,提出共同解决菲律宾问题。
  只是,东南亚国家的立场非常明确,东盟才是主导者,而且中国是主要协助者,美国要想加入进来,只能充当配角。
  虽然这有点委屈,很难让美国当局接受,但是美国没有别的选择。
  如果拒绝东南亚国家的提议,美国就只能单干,而中国肯定会非常乐意的看着美国陷入泥潭。
  更重要的是,配角并非没有用武之地。
  只要获得了发言权,美国就能左右对菲援助行动,也就能够发挥作用,让东南亚国家无法及时展开行动。
  事实上,在美国介入之后,菲律宾已经变成了中美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别的不说,在谁主导援助行动的问题上,中国与美国就存在严重分歧,而且在分摊援助份额的时候,也暴露出了严重矛盾。
  因为不再是单方面行动,所以必须谈好了再采取行动。
  谈判可以一直进行下去,可是菲律宾的战乱不会因此停止。
  到二月份,菲律宾内战双方不再为政权拼争,而是在竭力争夺粮食、耕地、牧场等战略资源。
第三十八章
劳动力
  菲律宾内战,非常直接的暴露出了人类文明的本质。
  这场原本可以迅速平息的内战持续了一年零三个月,直到二零三九年四月中旬,支持总统的军队攻入马尼拉,消灭了支持阿基诺的最后一股叛军才宣告结束。在此期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直接出兵干预。虽然根据战后披露的消息,在这一年多里,中国与美国、乃至部分东南亚国家都通过各种渠道,为交战双方提供了武器装备、弹药物资,甚至提供了一些粮食与药品,但是仿佛这场战争发生在另外一个星球上一样,与菲律宾存在利害关系的大国都无动于衷。
  没有外来干预,菲律宾内战迅速演变成了一场无止尽的消耗战。
  根据一些国际组织估测,在内战的前三个月,就有四百万平民丧生,绝大部分死于与资源有关、特别是与粮食有关的争夺之中。在此之后,交战双方都失去了理智,甚至把粮食当成了武器。比如在二零三八年二月底,叛军攻占了邦板牙省首府圣费尔南多之后,纵任士兵劫掠三日,造成近十万平民丧命,十多万人沦为战争难民。一个月后,政府军攻占了叛军控制的新怡诗夏省首府帕拉延,为了报复叛军在圣费尔南多的暴行,进行了全城大清洗,导致近五万平民丧生,数万人失去家园。
  这样的事情,在菲律宾各地几乎每天都会发生。
  保守估计,内战期间,直接死于战乱的平民在一千五百万左右,此外还有大约三百万人死于种族屠杀。后者,主要集中在南方的棉兰老岛,即以马来族为主的菲律宾人针对棉兰老本地少数民族的大屠杀。
  只是,战乱直接导致是平民伤亡还不是最大的问题。
  当时,最严重的问题是由战乱引发的间接后果,即大灾难时期的遗留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到二零三八年,中国与美国都先后攻克了多发癌症的治疗难题。
  更重要的是,抗癌药物的产量大幅度增长,而且中国与美国均在全球气候事务组织中做出承诺,在满足了本国需求之后,将无偿援助所有国家。说得直接一点,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申请获得援助,最多只需要支付生产与运输成本,而一些人口较多的贫穷国家,还可以向全球气候事务组织成员国申请资金援助。
  与粮食相比,抗癌药物不存在紧缺问题。
  根据中国官方在二零三七年底公布的援助方案,在二零三八年,将为其他国家提供十亿人份的抗癌药物。如果算上美国做出的援助承诺,当年中美两国至少能够为其他国家的十七亿人提供抗癌药物。
  当然,中美两国如此慷慨大方,出发点并不是为了保全人类文明。
  在中国公布的援助清单中,八个主要盟国,以及埃及、叙利亚、斯里兰卡、尼泊尔与苏丹等经济往来较为密切的友好国家分到了足够多的配额,而美国的援助对象,也主要是经济往来较为密切的国家。
  由此可见,在药物援助上,中美两国打的都是经济牌。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通过援助,保护自己的下级市场,使这些国家有足够多的生产力与足够大的市场。从经济角度讲,这等于保护本国的基础工业,特别是需要广阔市场与大量资源的高端产业。如果不提供援助,这些国家的劳动力将在两到三年内锐减三成,必然会对占据了经济体系顶端地位的中美两国造成严重影响,导致生产效率降低,本国的高端产业遭受重创。只有保护好下级市场与初级工业产品生产地,中美两国的经济结构才不会受到严重影响,也才有能力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当然,从政治上讲,这也是划分战略格局的基础。
  由此可以看出,中美在扩张势力范围的时候,只有两个标准,一是资源、二是劳动力。
  相对而言,后者更加重要。
  事实上,在经历了全球自然灾害时期的科技大爆发之后,中美两国面临的资源问题已经有所缓解。
  说到资源,最重要的只有两个,一是能源,二是粮食。
  再说得深入一点,就只有一个:能源。
  随着可控聚变核技术逐步成熟,特别是以氘与氚为燃料的第二代可控聚变核电站的相关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有望在十到二十年之内达到实用化程度的情况下,能源已经不是制约人类文明发展的瓶颈了。可以说,只要第二代可控聚变核电站问世,能源将成为取之不尽的资源。要知道,仅地球海洋中含有的氘与氚就能供人类文明消耗一千万年,而宇宙中这两种元素几乎用之不竭。
  这样一来,之前被看成战略资源的石油就不再那么重要了。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讲,最多到二零四五年,在中国的可控聚变核电站提供了全国能源百分之六十的情况下,石油的主要用途不是拿来燃烧,而是成为低廉的化工原料,用来生产化肥等化工产品。
  能源问题得到解决,农业生产效率就不再是问题,粮食自然不是问题。
  可以说,只要有需要,最多只需要十年,中国的农业工厂就能生产出足以满足全人类正常消耗的粮食。
  此外,得益于能源技术取得的突破,其他资源带来的问题都变得微乎其微。
  甚至可以说,只要能源不受限制,连对人类文明生存构成严重威胁的环保问题都将成为历史。原因很简单,淘汰化石燃料之后,人类日常生活与生产的二氧化碳排量将减少百分之八十以上。用一些科学家的话来说,也许五十年后,需要顾虑的不是气候变暖,而是二氧化碳排放不足导致的变冷,也许到时候需要定期的燃烧一些化石燃料,增加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当然,这只是带有笑话性质的预测,因为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大约在六千零四十万亿吨左右,而由人类生产与生活排放的只有四十万亿吨左右,剩下的六千万亿吨都是细菌产生的。
  不管怎么说,在未来十年到二十年之内,资源不再是制约国家发展的关键问题。
  这样一来,劳动力成为了至关重要的因素。
  科技在进步,但是人类文明本身没有进步,只要“国家”这个概念还存在,那么人类社会中的等级观念就不会消除。由此引发的结果就是,掌握了先进技术的国家,肯定会谋求最大利益,也就会通过各种手段进行社会分工,确保自身处于生产力的最顶端,从而占据更多的社会资源。
  事实上,这也正是中国与美国极力谋求建立以自身为核心的地区经济体的基础。
  在囊括了众多国家的地区经济体中,至关重要的就是劳动力。只有劳动力充足,才能生产出足够多的社会财富,也才能让占据顶端的国家获得足够多的财富,因此中美都在不遗余力的拉拢人口众多的国家。
  可以说,发展到这一步,正好印证了“人多力量大”这句话。
  到二零三八年初,以中国为首的经济体的人口总量为二十八亿,而以美国为首的经济体的人口总量为二十四亿,此外以欧盟为首的经济体的人口总量为十三亿,以俄罗斯为首的经济体的人口总量为六亿。
  人口总量的对比,也正好反应出了四强的实力对比。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人口总量的对比,实际上也非常直观的反映出了四强在主要战略资源上的生产力。在二零三八年左右,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就是粮食,有多大的粮食产量就能控制多少劳动力。
  至于抗癌药物,只是保护劳动力的手段。
  这个时候,再来看菲律宾内战的影响,也就不难明白其中的根本原因了。
  对美国来说,如果菲律宾倒向中国,那么中美差距将近一步扩大。只有让菲律宾变得没有任何价值,才能降低这个差距。对中国来说,能够吸收菲律宾自然是好事,可是在粮食配额已经用光的情况下,盲目扩张只会背上沉重的负担,对持续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导致整个经济体系崩溃。
  显然,对菲律宾来说,这绝对不是好事。
  早在二零三七年,菲律宾就提出了援助请求,而且与几个东南亚国家达成了协议,获得了可观的援助资金。
  如果没有这场战乱,菲律宾在二零三八年就能获得援助。
  受战乱影响,中国与美国都没有为菲律宾提供正式援助,只是通过走私等手段,分别向菲律宾政府军与叛军提供了一些抗癌药物,让政府军与叛军能拿药物做武器,控制更多的平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9/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