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6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87/1021

  即便没有公路线做支撑,第一集团军的装甲部队也能突击数百公里,而西奈半岛从南到北,总长度也就只有两百公里,而二号公路与四号公路的间隔距离不到五十公里,对埃军来说根本不是问题。
  所幸的是,埃军的部署并非无懈可击。
  最严重的缺陷就是后勤保障,即严重依赖四号公路的后勤补给通道。如果这条补给通道被切断,第一集团军与第三集团军根本无力战斗下去,更别说对以军的防线构成威胁。要想切断这条补给通道,就得打下第五站,然后沿一号公路南下,攻打舍特,至少得切断从苏伊士城到舍特的交通线。
  二十六日上午,以军对第五站发起猛攻。
  这是开战后,以军第三次强攻第五站。
  担任主力的仍然是第二步兵旅,即“吉瓦提”旅,另外还有三个装甲旅,预备队则是第四零一装甲旅。
  以军打得异常坚决,只是兵力投入太少了。
  在第五站,埃军不但有两个正规步兵师,还有四个预备役步兵师,总兵力超过六万,而以军投入的兵力只有两万左右。更重要的是,经过数日的持续鏖战,“吉瓦提”旅的战斗力已经大幅度下降。
  根据以军的作战记录,当时第二步兵旅只有三千七百余名官兵,而且有部分轻伤人员。
  另外三个装甲旅的情况稍微好一些,建制比较完整,只不过都是预备役旅,装备性能比不上常备旅。
  充当预备队的第四零一装甲旅的情况最为严重。
  在上一次战斗、即埃军的主动反击中,第四零一装甲旅充当了主力,也是埃军打击的主要对象,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主战坦克永久性损失,还有三分之一的坦克受损,而且没有得到及时抢修。
  与以军一样,埃军打得也极为顽强。
  当时,第二集团军的司令官甚至赶到前线,亲自指挥战斗。
  埃军指挥官非常清楚,第五站是关键战场,如果丢失,埃军的后勤保障就会完蛋,前线的两个集团军都将崩溃。
  在这种情况下,意志成为次要因素。
  为了争夺第五站,双方拼出了全部资本,每平方米的阵地都要反复争夺好几次,搭上好几条生命。
  打到中午的时候,在进攻部队损失惨重的情况下,以军不得不动用预备队。
  可惜的是,埃军的增援也在这个时候及时赶到,即奉命从舍特沿一号公路北上的第一集团军的那个步兵师。
  也就在这天下午,交战双方打响了开战后的第三场装甲会战。
  大约三点左右,在一号公路东面大约二十五公里处,正在向南突击的以军第二一七装甲旅与第二四七装甲旅遭遇了正在北上的埃军第一集团军的第一装甲师与第十一步兵师,双方立即拉开战线,展开混战。
  这绝对是一场混战。
  虽然双方都派出了侦察兵,还出动了小型无人侦察机,但是装甲部队的推进速度达到了每小时三十公里,几乎是越野行军的极限速度,结果在侦察兵发现敌情之后,双方都没能及时展开。
  撤退,显然不可能。
  双方的前线指挥官都知道,在这里遭遇,意味着对方采取了同样的战术,即以越野行军的方式绕过争夺激烈的第五站、顺带绕过对方的主要防线,直接穿插到敌人后方,攻击敌人的后勤部极线,瓦解敌人的前线部队。在这个时候撤退,等于交出了主动权,也等于放弃了突击行动。
  更重要的是,要让急行军的装甲部队立即停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处理不当,肯定会造成混乱,然后被敌人抓住机会一举击溃。
  不能撤退,也不能停下来,就只能硬着头皮冲上去。
  在宽达十五公里的正面战线上,以色列国防军投入了近两百辆坦克,埃及陆军则投入了近三百辆坦克,双方还各自动用了数百辆装甲战车携带步兵支援坦克作战,而双方的炮兵则在后方展开。
  相距五公里的时候,埃军主战坦克率先开火。
  第一装甲师的主力也是24式主战坦克,而且是最先换装24式坦克的部队,因此更加熟悉这种坦克。
  因为在兵力上占优势,所以埃军率先拉开战线,并且让第一装甲师的两个坦克营在两翼突击,第十一步兵师的三个营为于战线中央,由装备04式主战坦克的坦克营充当先锋,摆出了围歼以军的架势。
  以军两个装甲旅的主力都是“梅卡瓦5”型主战坦克。
  面对埃军从两翼包抄的战术,以军不得不拉开战线。更重要的是,“梅卡瓦5”型在性能上比24式与04式都有所差距,所以以军没敢采取中央突破的战术,两个装甲旅基本上是齐头并进。
  战斗从五公里打到五百米,打得异常残酷。
  虽然以色列坦克手的素质更好,而且部分“梅卡瓦5”换上了一百四十毫米坦克炮,有足够大的威力,至少能在三公里外打穿04式的正面装甲,在一千五百米内,对24式的正面装甲有将近百分之八十的穿透率,但是04式与24式在四千米外就能百分之百的打穿“梅卡瓦5”的正面装甲,而且埃军有兵力优势。
  进入短兵相接的阶段后,以军坦克手甚至把坦克变成了弹药。
  当时,一辆“梅卡瓦5”在炮塔被打穿,车长、炮长与装填手受伤后,驾驶员不顾一切的驾驶坦克撞向了一辆24式,导致24式内的三名坦克手受伤,车体正面装甲变形,履带正面裙板脱落。
  在一些地方,双方的坦克手在坦克被毁后,甚至用机关枪、冲锋枪与手枪对射。
  战斗持续到傍晚,在第二一七与第二四七装甲旅几乎全军覆没的情况下,埃及军队才取得了最后胜利。
  根据以军的作战记录,两名准将旅长都以身殉国,百分之七十的军官阵亡。
  事实上,在历次中东战争中,以军军官阵亡比例就比士兵高得多,很多时候,以军军官都以身作则的在第一线冲锋陷阵。
  埃及军队取得了胜利,却也遭受了极为惨重的损失。
  战斗结束的时候,两个王牌师几乎丧失了作战能力。
  这场大规模装甲遭遇战,也拉开了西奈半岛大决战的帷幕。
第二十二章
大决战
  天黑后,在谁也无法阻止的情况下,埃以两军的全面碰撞开始了。
  继下午的装甲遭遇战后,上半夜的时候,以军的三个装甲旅在奈赫勒北面、侯顿丁干河的干涸河床上,与埃及陆军第三集团军的第三装甲师、第十五步兵师、第三一一独立装甲旅遭遇。
  这是整个西奈半岛战场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装甲会战。
  以色列的三个装甲旅拥有二百八十七辆主战坦克与五百二十四辆装甲战车,埃及军队则投入了四百六十四辆主战坦克与六百六十八辆装甲战车,双方还各动用了数百门火炮、上千具反坦克导弹。
  这场战斗也暴露了以军的战役部署。
  联系白天的作战行动就能发现,以军意图通过围攻第五站,迫使埃及军队增兵,然后以越野行军的方式,动用两个装甲旅突击舍特,切断埃及军队的后勤补给线。达到目的后,埃及军队肯定会阵脚大乱,开始向舍特方向增兵,并且收缩防线。这个时候,在奈赫勒附近发动一场决定性的进攻,就能打垮埃及军队。
  可惜的是,以色列国防军的计划太完美了。
  在第五站与舍特方向上的战斗都没有达到目的的情况下,攻打奈赫勒,显然是最为糟糕的行动。暂且不说三个装甲旅能否击溃第三集团军的主力,即便能够,以军也不可能占领奈赫勒。再退一步,即便以军占领了奈赫勒,因为第一集团军在奈赫勒西面,东面只有第三集团军的一个步兵师,以军的大纵深突击也难以达到战役目的,埃军有足够的能力在奈赫勒方向上发动反击。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以军平白无故的把三个常备装甲师消耗在了没有意义的地方。
  问题是,埃军的处境也不大理想。
  按照戚凯威的部署,在守稳了第五站之后,由第一集团军出动主力部队,从一号公路线东面向北穿插,首先打掉第五站附近以军的后勤补给线,迫使以军向西运动,然后由第三集团军主力沿三号公路线向北挺进,利用以军防线空虚的机会,在二号公路线上站稳,再围歼西面的以军主力。
  打成功的话,这场战役在两天内就能结束。
  在主力全部覆灭的情况下,就算以军还有足够多的兵力,也只能退守边境防线,埃军将顺利收复西奈半岛。
  可惜的是,第一集团军的穿插行动没有打成功。
  结果就是,在第三集团军的主力按计划北上的时候,以军没有向西运动,主力仍然集中在三号公路线附近。
  干涸河床上的战斗,迅速演变成了一场消耗战。
  当天晚上,以军就投入了五个装甲旅的预备队,埃军则陆续投入了第三集团军的最后一个独立装甲旅、第一集团军的一个步兵师,以及在二十六日下午才到达奈赫勒的三个预备役步兵师。
  如此多的兵力投入,让任何后方调度与指挥都变得毫无用处。
  要知道,当时双方都动用了电磁干扰,还使用了电磁武器,后方与前线的通信联络时断时续,后方指挥官根本无法准确及时的掌握前线情况,也无法向前线指挥官下达命令,自然无法干预战术行动。
  结果就是,绝大部分时候,必须由前线指挥官单独做出决断。
  在这方面,埃军显然比不上以军。
  可以说,就算放眼全球,以色列国防军基层军官的素质也是数一数二的,而且大部分都有实战经验。哪怕在过去几十年内,以色列国防军的唯一敌人是非政府的武装组织,比如黎巴嫩真主党与巴勒斯坦的哈马斯,可是在每年、甚至每个月都有仗打的情况下,以色列军官非常清楚应该怎么指挥士兵作战。
  相对而言,埃及陆军的情况糟糕得多。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后,埃及陆军只参加过一次战争,即一九九一的海湾战争,而且是以联军的方式参战,没有做出多大贡献。在过了四十多年后,当时的基层军官要么退役、要么成了将军。在这场战争爆发之前,埃及军队中几乎没有一名军官有实战经验,很多军官甚至不清楚自己的部队是个什么样子。虽然通过前期的几场恶仗,基层军官得到了锻炼,但是与以色列军官相比,仍然差了一大截。
  如果不是前线军官表现出色,以色列国防军根本坚持不到清晨。
  别忘了,埃及军队在这块战场上总共投入了近十万地面部队,而以色列国防军只动用了不到四万兵力。
  巨大的兵力差距,不是依靠基层军官的素质就能加以弥补的。
  更重要的是,埃及官兵在这场战斗中也表现得非常英勇。虽然战术能力不怎么样,但是并没有出现溃逃现象。归根结底,通过前几次战斗,特别是在装甲战中,埃及军人获得了必要的信心。
  信心到底有多么重要?
  如果没有信心,那么当天晚上,埃及军队就会像第四次中东战争时那样,在以军发动反击时迅速崩溃。
  有了信心,也就有了胜利的希望,也就有了战斗下去的动力。
  当然,这种信心,在很大的程度上来自于对现有武器装备的信任,即埃及军队已经通过实战证明,中国提供的主战装备比以军的更加先进,埃军军队在数十年来,第一次获得了装备性能上的优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87/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