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5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4/1021

  沉思了好一阵,牧浩洋长出口气,对周渝生与马明涛说道:“局势对我们非常不利,我觉得有必要提前展开太空军事行动,让空军袭击日本的军事卫星,不然我们无法按照计划北上。”
  “我也觉得有这个必要。”周渝生首先表态。
  马明涛考虑了一会,点了点头,说道:“战争已经爆发,没什么好顾虑的了。如果我们不打击日本的军事卫星,反而有点说不过去。只是日本肯定会进行反击,所以得让空军尽快扩大轰炸规模。”
  “问题是,空军有这个能力吗?”
  马明涛苦笑着摇了摇头,作为情报参谋,他非常清楚目前的情况。
  按照计划,在打击日本的军事卫星前,空军必须轰炸冲绳群岛的军事基地,打通进入西太平洋的空中走廊。原因是,日本肯定会进行反击,攻击中国的军事卫星,使中国无法利用制天权。如此一来,就需要建立新的通信与指挥系统,关键就是打通空中走廊,让战略电子侦察机、战略预警机与大型无人机能够到达西太平洋上空,建立起本土与舰队之间的高带宽通信线路。
  可惜的是,空军已经把大部分战斗机派去打击日本本土了。
  “现在考虑这些问题,已经没有意义了。”牧浩洋敲了敲桌子,说道,“先让母祁铁发起行动,然后向总参谋部汇报。如果可以的话,元首会帮我们解决问题,比如争取得到台湾的支持,让我们飞机从台湾上空进入西太平洋。实在不行的话,我们再想办法解决。不管怎么说,局势不会比现在糟糕。大不了,在西太平洋上与联合舰队玩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我们有备而来,小鬼子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马明涛点了点头,表示支持牧浩洋的决定。
  周渝生思考了一阵,也点了点头,因为他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了。
  十五分钟后,马明涛向空军司令部下达了牧浩洋的作战命令,让母祁铁启动打击日本卫星系统的作战行动。
  随后,牧浩洋亲自向腾耀辉汇报了情况。
第七章
太空战
  中日战争爆发时波澜不惊,发展却非常迅速,七月一日夜间迎来了第一个高潮。
  这天晚上,主角是中国空军,准确的说是空军的天兵。
  早在二零一五年底,也就是第二次朝鲜战争结束后不久,还是副总参谋长的黄峙博就批准建立了天兵。此后,黄峙博曾经三次考虑把天兵提升为独立兵种,但是受军队内部因素影响,特别是空军反对,都没能落实。腾耀辉出任总参谋长之后,天兵得到充实,不过仍然没能成为独立兵种。
  事实上,这并不重要。
  从规模上讲,中国天兵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此外,中国天兵是两支具备空天作战能力的军事力量之一。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在二零三四年初首飞的TZ-1型空天战斗机。
  可惜的是,这种被空军给予厚望,投资数千亿元搞出来的空天战斗机还在试飞,不具备实战能力。
  没有空天战斗机,中国天兵还有其他作战手段。
  八点刚过,部署在新疆自治区西部地区的战略防御部队率先出手,向近地轨道上的日本军用卫星发射了数枚反导导弹。
  该部队,正是天兵的作战力量。
  与美国不一样,中国天兵在组建时是一支防御性部队,主要为战略防御服务,并且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战略防御司令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天兵”并非正式称呼,“战略防御部队”才是军方代号。
  说得直接一些,空军的战略防御系统都编在天兵名下。
  与之相比,美国空军的空天作战部队更加注重进攻,战略防御由专门机构负责,与空天作战部队无关。
  中国天兵更加重视防御,与国情有直接关系。
  只是,即便是防御部队,也具备一定的进攻能力。
  比如,中国天兵在这场战斗中首先使用的CC-1A型反导导弹除了能够拦截射程在五千公里以内的弹道导弹之外,还能攻击四百公里以内、轨道高度低于六百公里的近地目标,比如人造卫星。
  要知道,人类发射的航天器中,百分之九十在近地轨道上。
  此外,中国天兵还有另外一种战略防御导弹,即CC-2A,能够攻击轨道高度在一千五百公里以下的太空目标。
  这两种导弹,足以摧毁任何一个对手的绝大部分航天器。
  以太空作战为准,中国天兵无疑是一支进攻性力量。
  这时候,就能明白为什么要冠以“战略防御”的名称了。早在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就签署了《外太空非军事化国际公约》,承诺不在外层空间部署与使用进攻性武器装备,但是并不限制进行防御性作战,因此打着防御的旗号,才不会受到制约,也能更有效的控制军备竞赛的影响范围。
  归根结底,中国的太空技术实力远不如美国,如果军备竞赛扩大到外层空间,肯定占不到便宜。根据天兵提交的报告,美国有能力在二十四小时之内摧毁中国的所有卫星,而中国却没有同样的实力。
  所幸的是,日本的太空实力远不如美国。
  CC-1A升空后五分钟就离开了大气层,一级发动机脱离后,弹头在二级发动机的推动下逼近目标。
  与所有战略防御导弹一样,CC-1A使用的是动能战斗机,以撞击方式摧毁目标。
  地面指挥中心内,控制员能够通过弹头上的微型摄像机,实时掌握交战情况,直到弹头撞上目标。
  攻击非常顺利,八点十分不到,第一次拦截取得圆满结果。
  此时,更大规模的拦截行动已经开始,部署在中国本土二十多个省份的战略防御部队以由西向东的方式,先后投入战斗,用CC-1A与CC-2A拦截经过中国本土上空的日本军用卫星。
  因为卫星必须在轨道上运行,即便是军用卫星也不具备及时变轨机动能力,所以很难对抗反卫星导弹的直接攻击。
  只是,导弹仅为一种反卫星手段。
  CC-2A的最大射高只有一千五百公里,所以无法对付高轨道卫星,比如运行在三千公里以上的遥感侦察卫星、数千公里处的导航卫星、大椭圆轨道上的战略预警卫星、以及地球同步轨道上的通信卫星。
  所幸的是,日本没有导航卫星、也没有战略预警卫星,通信卫星以商业用途为主,所以攻击对象主要是侦察卫星。
  对付轨道高度在一千五百公里以上的侦察卫星,必须使用其他手段。
  主要就是激光致盲武器。
  所谓的“激光致盲武器”,就是用高能激光束照射卫星,烧毁卫星上的敏感设备,比如暴露的通信天线、微波雷达天线、光学照相设备、太阳能电池板等,使卫星暂时或者永久性丧失工作能力。
  与导弹发射时的壮观场面相比,激光致盲武器在使用的时候非常安静。
  事实上,激光致盲武器的攻击效率高得多,只需要持续照射五秒钟左右,就能瘫痪一颗大型卫星。
  根据战后披露的消息,当时中国天兵只有两套激光致盲武器,一套部署在新疆的吐鲁番盆地,一套部署在山西太原附近。在大约十分钟的交战行动中,两套激光致盲武器总共攻击了二十一个目标。
  结果非常理想,二十一颗日本卫星全部瘫痪。
  八点二十五分左右,第一轮反卫星作战结束。
  因为有部分日本卫星处在地平线以下,所以在接下来的四个小时内,中国天兵还将进行四次反卫星作战。
  战斗结束的时候,日本的八十六颗军用卫星都将完蛋。
  从时间上看,天兵的作战效率非常惊人。
  只是,天兵不仅仅负责进攻,还要负责防御,主要就是保护中国的军用卫星系统,并且在必要的时候补充卫星网络。
  为此,在进行反卫星作战时,天兵调整了所有重要军用卫星的运行轨道。
  从战略角度讲,最重要的就是战略预警卫星。
  这些卫星的主要价值就是监视潜在对手,特别是核大国的战略导弹部队,在敌人发射战略导弹之后发出警报。依靠这些卫星,中国的战略防御系统能够获得十到十五分钟的预警时间。如果没有这些卫星,仅依靠地面的超远程预警雷达,预警时间不会超过五分钟,根本来不及进行战略转移。
  所幸的是,中国的战略预警卫星的轨道高度在五千公里以上。
  有能力攻击中国战略预警卫星的只有美国,日本的反卫星能力,最多只能威胁到近地轨道上的卫星。
  真正需要照顾的,正是轨道高度在一千公里以下的侦察卫星。
  事实上,几乎所有图像与雷达侦察卫星的工作高度都在一千公里以下。不是这些卫星不能部署到高轨道上,而是为了保证成像质量,特别是图片的分辨率,必须尽可能的降低轨道高度。
  与日本相比,中国军用卫星系统的规模大得多。
  战争爆发前,仅侦察卫星就有四十六颗,另外还有三十六颗导航卫星、二十二颗通信卫星、十二颗战略预警卫星与八颗军用广播卫星。所有侦察卫星、三分之一的导航卫星与八颗通信卫星在近地轨道上。
  这些卫星极易受到攻击,得尽快转移运行轨道。
  可惜的是,所有导航卫星与通信卫星,以及少数侦察卫星不具备变轨机动能力,或者已经用光了燃料。
  两个小时内,天兵只转移了不到四十颗卫星。
  十点过,日本的反击行动开始了。
  因为拥有较为完善的导弹防御系统,所以日本的反卫星能力不容小觑。
  在十点过五分开始的第一轮反击中,就有十四颗卫星被日本的反卫星导弹击毁,还有两颗卫星遭到高能激光照射。
  可以说,这是一场“无声”的战争。
  在太空中,没有空气做介质,声音无法传播,因此再猛烈的爆炸,也只能看到火光,听不到声音。
  当时,在空间站内的宇航员非常有幸的目睹了交战过程。
  用一名欧洲宇航员的话来说:漆黑的太空在一片耀眼的闪光之后再次便得暗寂,时隐时显的暗红色光芒,如同超新星爆发般夺目;人类文明八十年的努力,在战争面前尽然如此脆弱不堪;当光芒逝去、绚丽不再的时候,无边无际的黑暗笼罩了寰宇,直到东方出现明亮的曙光。
  也许,这家伙在当上宇航员之前是个诗人。
  只是,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4/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