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5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1/1021

  欧盟没有稀土资源,所以需要进口。
  中国是出于压制日本的战略目的,才会在国际市场上收购稀土资源。
  结果就是,日本能够买到的稀土资源非常有限。
  比如在二零三三年,日本仅购买了不到一千吨稀土矿,仅能满足国内工业生产需求的百分之十四。
  如果没有巨大的战略储备,日本早就完蛋了。
  问题是,战略储备总有用光的一天,因此日本寻求别的办法。
  在二零二八年,日本就成为全球第一大废旧电子产品进口国,并且在二零三零年成为第一大废旧特种钢材进口国。为了从废旧电子产品与废旧特种钢材中提取稀有金属,日本还掌握着全球第一的稀有金属回收工艺。
  也正是如此,废旧电子产品在这几年间,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抢手货。
  用一些专门从事此行业的出口商的话来说,在日本,报废的电子产品卖得比全新的电子产品还要贵。
  这也可以理解,在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提高之后,稀有金属的利用率也得到了提高。
  比如,在二零二零年生产的一台商用计算机里的稀有金属,可以在二零三零年生产出十台性能更先进的商用计算机。在稀有金属的价格被捧上天之后,从废旧电子产品中回收稀有金属成为赚钱买卖。
  有趣的是,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废旧电子产品出口国!
  二零三零年,中国的网民超过九亿,商用计算机市场超过五十亿台,每年销售的家用计算机高达十四亿台。如果算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化家用电器的话,中国市场上每年销售的家用电子产品多达四十亿台。
  结果就是,中国每年报废的家用电子产品在二十五亿到三十亿台之间。
  这些报废的电子产品中,只有极少数流入老挝、柬埔寨、越南、缅甸、巴基斯坦等生产力较为落后的周边国家,其中部分在翻新后以二手货进行销售,剩下的全部回收利用。在中国出口的废旧电子产品中,超过百分之八十流入日本。仅此一项,每年的贸易额就在一千五百亿美元左右。在二零三三年,废旧电子产品占到了中国对日出口总额的百分之六十,为最大出口货物。事实上,在流入其他国家的废旧电子产品中,也有很大一部分以转手的方式卖给了日本。
  当时,日本进口的废旧电子产品中,百分之六十来自中国!
  虽然没有确切统计数据,但是根据商务部提交的一份评估报告,从这些废旧电子产品中回收的稀有金属,至少占到了日本国内工业生产所需的百分之二十四,比日本直接进口的稀土资源还高出了十个百分点。
  如果算上出口到日本的废旧特种钢材,所占比例还要提高几个百分点。
  毫无疑问,这绝对是日本的命脉。
  这也正是中国手里的王牌。
  只要出台禁运政策,禁止向日本出售含有稀有金属的废旧产品,日本经济将在半年之内陷入绝境。
  也许,根本要不了半年。
  在日本,从事废旧产品回收工作的工人高达八百四十万,只要中国开始禁运,其中百分之六十将立即失业。
  虽然对中国来说,禁运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在中国,也有大约四百万劳动者从事废旧产品贸易工作,禁运将使大约一百二十万劳动者失业,但是从影响上看,中国付出的代价比日本低得多。要知道,一百二十万劳动者,仅占中国劳动力总量的百分之零点三,而日本的这个比例是百分之十二。
  更重要的是,中国有应对办法。
  废旧电子产品不卖给日本,可以卖给周边国家。即便禁运政策也会波及到周边国家的转手贸易,但是至少能够促进周边国家的经济增长,让缅甸这类正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穷国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
  从长远来看,这对中国还有好处。
  由此可见,战略禁运,就是悬在日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这一点,跟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情形非常类似。当时日本需要来自美国的石油与废钢铁,而美国却要日本尊重中国的主权,结果通过贸易禁运,禁止向日本出售石油与废钢铁,迫使日本铤而走险,亲手挑起了一场根本打不赢的战争,最终在战场上一败涂地。
  如果中国在这个时候采取同样的政策,结果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只不过,日本不会首先挑起战争。
  原因很简单,现在已经不是二十世纪四零年代初了。
  即便禁运会使日本铤而走险,让日本加快战争步伐,甚至制订针对中国、或者是某个邻国的战争计划,也不会主动挑起战争,因为日本必须拥有了战略威慑能力,才有能力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也就是说,日本肯定会因此加快核武器项目的进度。
  这也正是中国需要的开战理由。
  当然,禁运不仅仅针对稀土资源。
  说得简单一点,如果仅仅针对稀土资源,中国的目的就过于显眼了。从政治上讲,绝对不能让其他国家产生误解,即中国通过禁运迫使日本开战,而应该把禁运当成是针对日本核计划的必要手段。
  如此一来,禁运范围就得扩大。
  只是,在其他方面,禁运的影响并不大。比如在废旧电子产品之后,排中日贸易第二位的大豆,仅占日本进口总量的百分之七,而且最大的大豆出售国是美国,日本完全有能力通过加大从美国的进口量,抵消中国的贸易禁运。
  不管怎么说,战略禁运,必然成为中日战争的导火索。
  会议结束后,他专门找到杜小蕾,谈了一些与战略禁运有关的事情,交换了观点,然后才跟随腾耀辉返回总参谋部。
  作为军人,牧浩洋不用考虑禁运政策,但是必须考虑禁运产生的影响。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禁运之后,日本会采取何种应对政策,以及在什么时候,中日矛盾会发展到战争阶段。
  只有提前做出准确判断,才能准确掌握开战时机。
  腾耀辉与牧浩洋回到总参谋部后不久,李明阳就赶了过来。在开战之前,李明阳的重要性超过了牧浩洋。
第五十九章
于公于私
  “最多半年,”李明阳灭掉烟头,信心十足的说道,“根据我掌握的情报,战略禁运在半年内就能发挥作用。”
  “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拿到证据。”
  腾耀辉这么一说,牧浩洋跟着点了点头。
  “这个嘛,你们就不用操心了。”李明阳笑了笑,说道,“战争问题上,我没有多少发言权,但是说到情报工作,我可不是吹的,只要……”
  “老李,这可不是儿戏。”牧浩洋笑了笑,提醒了李明阳。
  “当然不是儿戏,所以我已经动用了全部资源。至于怎么做的,我不能说,你们也清楚保密规定。”
  腾耀辉与牧浩洋对视了一眼,都笑了起来。
  虽然二部隶属于总参谋部,李明阳直接向腾耀辉负责,但是在行政管理上,二部具有非常大的自主权,连预算都是单独申报,不需要由总参谋长批准。如此一来,在日常工作中总参谋长无权过问二部的具体事务。
  “我关心的是,等我们拿到了证据,你们打算怎么办?”
  腾耀辉没有开口,把这个问题留给了牧浩洋。
  “该打就打,还有什么好说的?”牧浩洋学着李明阳的样子,说道,“你只负责提供情报,到底怎么打,我来做主。”
  李明阳愣了一下,随即笑着摇了摇头。
  “当然,前期准备也很重要。”牧浩洋笑够了,接着说道,“我的想法是,禁运开始后就让舰队进入西太平洋,在军事上施压,迫使日本当局尽快做出选择。会议结束时,我跟外长谈了谈。”
  “谈什么?”
  “在此期间,再次发起核查行动,而且明确要求对我们怀疑的设施进行突击检查,把日本逼到绝路上去。”
  李明阳的眉头跳了几下,没有发表意见。
  腾耀辉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说道:“果真如此的话,日本将别无选择,只能加快核武器项目。”
  “以日本的实力,肯定有能力在半年之内制造出核弹头。”
  “这就是重点。”牧浩洋敲了敲桌子,跟黄峙博混久了,让他学会了一些坏习惯。“只要能够拿到证据,我们就有理由开战了。”
  腾耀辉点了点头,朝李明阳看了过去。
  “别的不敢说,只要日本开始制造核弹头,我有足够的把握及时提供情报。”
  “关键是证据。”
  “当然,也包括证据。”
  腾耀辉又点了点头,朝牧浩洋看了过去。
  “这样就行,下次见到外长,我再跟她谈谈。只要有证据,我们就能在日本取得实质性进展之前在核查上做文章。”
  “这样一来,就有开战的理由了。”
  说到这里,三个人都心知独白。
  只要掌握了确切情报与确凿证据,中国就能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有针对性的提出进行再次核查,而日本要么抢先销毁已经取得的成果,要么拒绝进行核查,而任何一种选择都会使日本在外交上遭受惨败。
  走到这一步,中国就能得到开战的充足理由。
  一切谈好,李明阳没有多耽搁,起身向腾耀辉与牧浩洋告辞。
  “你什么时候组建前线司令部?”
  “还没考虑。”牧浩洋叹了口气,说道,“这段时间一直在忙战争计划的事,而且也没有必要急着成立前线司令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1/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