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5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6/1021

  在对日作战中,这个比值更高。
  比如,三百架H-20A全部部署在中国本土东部与东北地区,离日本最远端的距离在三千公里以内,H-20A的最大载弹量为二十加十八、即三十八吨,三百架轰炸机能在一次出动中投掷度一万一千四百吨炸弹,相当于二千八百五十架携带四吨弹药的战术战斗机,或者是上万枚战术弹道导弹。
  牧浩洋提出这个要求后,西飞的总经理只说了一句话:他是在为世界大战做准备。
  当然,在战争中,H-20A不仅仅能执行轰炸任务。
  如果有必要,H-20A能够挂上反舰导弹,执行制海作战任务,还能携带侦察吊舱执行侦察与巡逻任务。此外,如果把炸弹与导弹换成水雷,H-20A还能成为高效率的布雷机器,执行封锁任务。
  可以说,作为空中平台,轰炸机的用途比战斗机广泛得多。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H-20A把中国空军带入了进攻时代,使中国空军的基本战术发生了本质性变化。
  作为军事强国,这是必须迈出的一步。
  只是在空军中,除了轰炸机与战斗机,还有很多的其他机种。
  比如,空军是一支战略投送力量,需要足够强大的战略投送能力,而在中国空军中起到顶梁柱作用的就是Y-20战略运输机与Y-21战术运输机。按照牧浩洋的规划,到二零三五年之前,Y-20机群的规模将达到一百二十架,Y-21机群则将达到二百四十架,确保能够一次性运送第十五空降军。
  因为采用了模块化设计,Y-20与Y-21都能非常方便的改装成加油机。
  当然,空军也保持了一支规模在八十架左右的加油机群,而且主要是以Y-20为基础的YY-20。
  指挥环节上,主力是KJ-1A型战略预警机。
  这也是中国空军第一种、全球第二种集预警、空中指挥、联合打击、战略侦察与电子对抗于一体的战略预警机。能于之媲美的,只有美国空军的E-12A,而其他任何一种预警机都不具备如此完善的作战指挥能力。
  可以说,KJ-1A取代了好几种支援飞机。
  只是,中国空军并没完全依赖KJ-1A。因为造价高昂,所以KJ-1A的产量很有限。在中国空军中,还有数十架KJ-2A战术预警机。除此之外,中国空军还装备了二十多架专门执行电子对抗任务的DZ-27A型战略电子侦察机。
  按照牧浩洋的规划,只有KJ-1A将增加产量。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分给空军的军费预算只有五千亿,即便加上通过国防债获取的额外经费,也不会多到哪里去。在大批量生产H-20A,增加Y-20与Y-21产量,让J-30项目加速之后,已经没有多余的经费了。
  当然,这不是主要问题。
  在战争初期,预警机的主要作用是协助战斗机夺取制空权,而担任这一任务的不仅仅是空军,还有海军航空兵。等到夺得了制空权之后,预警机将主要指挥轰炸机、攻击机打击地面目标,任务压力将大大减轻。
  更重要的是,日本离中国很近。
  在绝大部分时候,预警机都能在本土防空系统的掩护下活动,最多前出数百公里,也能得到岸基战斗机的全程掩护,不会直接面对日本空军,作战损失不会大到哪里去,也就没有必要在战前加大采购规模。
第五十三章
橄榄枝
  牧浩洋完成空军的装备调整工作时,已经是九月底了。
  数日后,国际原子能机构公布了已经拖延三个月的“日本核设施核查报告”,宣称没有在日本发现制造核武器的证据。因为中方调查人员提出异议,宣称核查工作只针对日本当局开放的基础设施,而没有严格按照最严厉的方式,对所有存在嫌疑的设施进行突击核查,所以这份调查报告没有多少说服力。
  随后,中国再次提出,对包括没有公布的核设施进行突击核查。
  当然,这也只是外交手段。
  闹到这个地步,核查的意义已经不大了。
  只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日本的核武器项目肯定受到拖延,不可能顺利完成。
  这一点,得到了李明阳证实。
  在核查的压力下,日本公布了核原料的储备情况,并且允许核查人员进行现场核对,因此日本暂时没有能力制造核弹头。
  如此一来,核查成为了限制日本制造核武器的主要方法。
  说得直接一点,只要核查还在进行,日本就不可能大张旗鼓的制造核弹头,甚至无法获得制造核弹头所需的核原料。
  要知道,获取核原料的难度远远超过了制造核弹头。
  虽然在此之前,日本已经从其他国家,特别是欧洲进口了数万吨核废料,但是这些可以用来提炼军用级核原料的废料都有目在册,受到了严密监管。别说从中提炼出制造数百枚核弹头的原料,哪怕只提炼出一枚核弹头的原料,也能查出来。因为日本没有铀矿,也没有重水反应堆,所以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获得军用级核原料。
  中国在这个时候大打核查牌,摆明了就是拖延日本制造核弹头的速度。
  问题是,这绝非万无一失。
  比如,印度早已重新启动核武器计划,而且作为有核国家,其行为没有受到限制,而印度有丰富的铀矿资源,还重建了一座重水反应堆。如果两国串通一气,日本就有可能从印度获得核原料。
  可惜的是,中国没有理由对印度提出核查要求。
  或者说,就算对印度进行核查,也不可能限制印度的核计划。
  也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发生了一件让牧浩洋都有点惊讶的事情。
  十月十日,日本首相正式宣布,将在月底访问北京,向中国当局提出共同开发东海中性海域油气资源。
  当天,黎平寇就在元首府召开了高层会议。
  作为军方主要代表,牧浩洋跟随腾耀辉参加了这次会议。
  事实上,在黎平寇出任国家元首之后,牧浩洋就在高层会议上获得了一席之地。只要他在北京,就会接到邀请。
  针对日本当局的外交行动,连一向比较温和的黄瀚林都相信,这是缓兵之计。
  要知道,中国的备战工作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
  九月初,在黎平寇的亲自指示下,海军启动了第三批“昆仑山”级航母的建造工作,并且分别命名为“喜马拉雅山”号、“大兴安岭”号、“喀喇昆仑山”号与“阿尔泰山”号(这个命名方式有一定的规律,第一批以新疆的山脉命名,第二批以关中的山脉命名,第三批以边境山脉命名)。
  从政治与外交上看,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
  受到最大影响的不是政治家,而是国际舆论。
  在此之前,日本当局就能通过众多迹象判断出,中国正在加强军备,而且是以极快的速度进行战争准备工作。只是,这些备战工作都较为分散,不具有代表性,也就没有引起舆论媒体关注。
  显然,一次开工建造四艘超级航母,绝对是标志性事件。
  要知道,在此之前,在二零三零年公布的国防白皮书中,中国国防部就表示,海军将面向未来,随后公布的很多消息,都暗示不会建造更多的“昆仑山”级航母,将把重点放在第三代国产航母上。在二零三二年的时候,江南造船厂还公布了C3型航母的模型,把第三代国产航母炒上了天。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在二零三五年动工建造C3型航母,才是最为合适的选择。
  很明显,没有迫切的战争需要,中国海军没有理由增建四艘“昆仑山”级航母。
  这样一来,中国积极备战就没有任何秘密了,连平民百姓都知道,中国正在为战争做准备。
  在此情况下,日本首相主动抛出了橄榄枝。
  问题是,日本并没因此减慢扩军速度。
  在九月底,日本三菱重工与富士重工先后开工建造新的大型船台,预计在二零三五年初期就能完工。
  如果日本没有打算建造更多的大型战舰,就没有理由建造大型船台。
  仅此一点,就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日本首相在为扩军备战争取时间。
  当然,由此也可以断定,日本选择的开战时间绝对不是二零三五年,很有可能是二零三六年。因为要到二零三六年,新建造的四座大型船台才能投产,而且增建的四艘“飞龙”级航母也到此时才能服役。
  同样可以肯定,日本的战争计划也非常庞大,绝对是全面战争。
  换个角度来看,照样能够相信,日本当局认为中国不会在二零三五年挑起战争,因为增加的四艘“昆仑山”级航母最快能在二零三五年底下水,能赶在二零三七年的第一季度服役就很不错了,即便是其他大型战舰,大部分也只能在二零三五年底服役,少数还要延迟到二零三六年。
  也就是说,日本当局很有可能相信,二零三六年是最后大限。
  如此一来,日本当局把开战时间定在二零三六年,而且以全面战争为目的来进行战争准备也就不奇怪了。
  这里,还涉及到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这场全面战争将持续多久。
  暂且不说中国军人的判断,至少从日本的扩军备战速度来看,日本军队的高级将领肯定认为是一场非常漫长的战争。
  如果以增建的四座大型船台为准,日本军方至少认为这场战争要持续三年。
  原因很简单,四座大型船台在二零三五年底投产,最快能在二零三七年底完成第一艘大型战舰的船台建造工作,随后舾装与整训需要一年左右。如果是建造航母,大概要到二零三八年底才能服役。如果战争在二零三六年中期爆发,到二零三八年底,将进入决胜阶段,因此至少要持续到二零三九年中期。如此一来,在二零三八年底服役的四艘航母、也许是八艘航母,将在战争后期发挥关键作用。
  可以说,日本首相的这一举动,提供了非常关键的信息。
  高层会议上,黎平寇最终做出决定,在东海油气资源开发问题上与日本周旋,设法探明日本当局的底线。
  这么做,主要也是获得更多的战略情报。
  说得明白一些,日本当局的任何政策,都能作为战略参考信息,帮助以牧浩洋为首的高级将领完善战争计划。
  别的不说,前面做出的推断,就能提供非常大的帮助。
  从战略上讲,把开战时间推迟到二零三六年,显然不太有利。即便到此,中国海军也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战舰,空军的装备整编工作也将趋于完善,可是日本军事实力的增长幅度更加明显。
  也就是说,在二零三五年开战,对中国最有利。
  事实上,这也正是在这次高层会议上做出的最为重大的决定。
  数日后,黎平寇签署了出任国家元首之后的第五道“元首令”,把战争准备工作由军备建设扩大到战略储备层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6/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