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5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4/1021

  到第一次南亚战争爆发,台海局势已经大大缓解,台湾当局不但在军备问题上变得更加理智,还主动发出和解信号。在双方的努力下,黎平寇在二零二四年的亚太经济论坛上与台湾领导人进行了第一次非正式会晤,随后还被邀请前去台北参观园艺博览会。虽然出于政治上的因素,黎平寇谢绝了台湾领导人的邀请,但是这件事情,基本上奠定了台海关系的基本格调。
  在很多人看来,两岸将在十到二十年之内实现和平统一。
  二零二五年,在岛内的民调中,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台湾当局应该积极主动的与大陆改善关系,在原则性问题达成一致之后,应该主动提出和平统一方案,结束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分裂局面。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和平统一的时机已经成熟。
  这里面,最关键的就是“原则性问题”。
  当时,台湾领导人已经提出,和平统一必须有一个前提,即两岸执政党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由全民选举决定执政权。
  这个问题,成为了盘桓在两岸间的一道鸿沟。
  在与台湾领导人会晤的时候,黎平寇拒绝了这个要求,而且提出,台湾的政治局势并不稳定,不能确定进行统一谈判时的执政情况,因此不可能提前做出安排,大陆仍然坚持早已提出的基本原则,即给予台湾除外交之外的全部自主权,甚至准许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一定规模的武装力量。
  可惜的是,台湾领导人并不领情,仍然坚持以全民大选为统一前提。
  虽然在此之后,在易援朝干预下,台海局势出现了一些转折,比如易援朝答应在统一的基础上进行全民普选,台湾领导人也做出回应,即台湾将放弃部分自决权,但是在先统一还是先普选的问题上,两岸分歧依然巨大。
  显然,和平统一仍然是非常遥远的事情。
  即便台海局面已经大为改善,可是从现实利益出发,大陆没有理由放松警惕,更没有理由放弃其他解决手段。
  如此一来,南海问题成为新的关键点。
  东海战争后,日本干预台海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在中日停战协议中,日本承诺不干预台海事务,而且以白纸黑字的方式确认了下来。如果日本违背承诺,等于破坏停战协议,而中国将据此对日本进行军事打击。在本土安全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日本没有任何理由为了台湾与中国开战。
  此外,美国在台湾的影响力也大大降低。
  从日本撤军后,美国离台湾最近的军事基地在菲律宾,而由美国直接控制的军事基地则在关岛。随着美国军事介入的能力降低,对台海的影响力也随之降低,很难阻止大陆用武力实现统一。
  可以说,台海问题的主动权已经掌握在大陆上手。
  问题是,如果被迫通过武力实现统一,首先就得消除侧翼威胁。东海战争,已经解决了一个方向上的威胁,而在另外一个方向上,安全保证依然不太可靠,南海争端很有可能对台海局势产生影响。
  按照傅秀波的判断,只要解决了南海争端,和平统一就不再是可望不可及了。
  说得直接一点,只要控制了南海地区,等于从南北两面包围了台湾,中国海军有足够的能力阻止外来势力干预台海战争,台湾当局将失去第二种选择,只能在大陆的主导下走上和平统一的道路。
  事实上,也正是傅秀波的这一战略部署,决定了中国的军事力量建设。
  拿海军来说,建造“长江”级航母,主要就是为了解决南海问题,而不是为了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与美国对抗。原因很简单,“长江”级是中型航母,持续作战能力很有限,更加侧重于制海作战,而不是理想的对地打击平台,更适合在离本土较近的地区活动,充当前进打击平台。
  空军方面,J-20D项目的顺利实施,也主要为了应对南海争端。说得直接一点,在南海周边地区作战,H-X轰炸机的意义并不大,J-20D这类作战半径在二千五百公里左右的重型战斗轰炸机更有价值。此外,空军高度重视多用途战斗机,用J-22取代J-10、FBC-1等战斗机,也与南海争端有关。
  地面部队的调整就更加明显了,成立直接由总参谋部指挥的陆战队,取代陆军的两栖作战部队,就是为了增强越海进攻能力,特别是在小规模战争中,控制局部战场、特别是岛屿战场的能力。如果面向台海,应该加强两栖部队,以提高陆军的作战效率,而不是成立高度独立的陆战队。
  了解这些之后,牧浩洋不得不承认,他在总参谋部工作的那几年,基本上都是在按照傅秀波的规划前进,而由他主导的海军装备研制项目,无一例外都受到了约束,只有符合战略发展方向的项目得到了支持。
  别的不说,在C2项目上,牧浩洋的主张就多次被黄峙博否决。
  虽然在他离开总参谋部之前,黄峙博批准了C2项目,第一种以对地打击为主要任务的攻击性大型核动力航母开工建造,但是也主要受腾耀辉影响,而且与傅秀波制订的战略计划没有多大冲突。
  原因很简单,两艘航母足以解决南海争端,C2航母将面对更为广阔的战场。
  搞明白这个问题后,牧浩洋不得不承认,印巴冲突绝对是一次意外,连傅秀波都没有及时预料到。
  虽然早在二零二二年,黄峙博就做出预测,印巴局势将迅速恶化,而且傅秀波也在当时做出了相应安排,连军备建设都受到了影响,但是随后五年的发展来看,中国的军备建设重点仍然是在应付南海争端,并没有过多的考虑与印度作战,或者说没有把介入印巴冲突当成主要任务。
  甚至可以说,直到二零二七年初,都没有人预料到日本与印度会主动挑起战争。
  别的不说,牧浩洋在年初获得晋升的时候,就没有人认为南亚局势会迅速恶化,即便是最悲观的预测,也认为印度在二零三零年之后才会打破僵局,因为要到二零三零年,印度才能完全消化与掌握从美国获得的新式装备,完成军事力量的结构化调整,获得迅速击败巴基斯坦的军事力量。
  一场意外的战争,对傅秀波的战略规划不但没有产生负面影响,反而使东南亚地区变得更加重要。
  战略局面非常明显,美国的封锁战略已经破产,因此肯定会转移重点。
  从遏制中国的角度出发,美国的理想选择是抓紧几处战略要点,使中国不得不花费更多的资源保卫海上生命线。
  这其中,马六甲海峡显得至关重要。
  因此,美国会不遗余力的控制东南亚地区,让中国在印度洋上的扩张失去意义,也让中国不得不首先控制东南亚。
  如果在这里爆发几场战争,中国的国力必然会被大幅度削弱。
  更重要的是,当中国不得不盯住东南亚的时候,也就无力在其他地区,特别是更加重要的中东挑战美国。
  美国将因此获得喘息机会,也将有足够的时间重新构筑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
  说不定,美国还会趁此机会干掉几个亲华国家,比如出兵伊朗,让中国丧失进入中东地区的桥头堡。
  那么,该如何应对呢?
  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牧浩洋注意到,在傅秀波那届中央政府里,文廷贵不是反对者,而是傅秀波的支持者。
  虽然在某些政策上,文廷贵有不同的意见,而且一直认为,应该采取比较温和的对外政策,但是在所有重大决策上,文廷贵都是傅秀波的坚定支持者,而且以总理身份,替傅秀波解决了很多问题。
  拿这份战略规划来说,文廷贵的影响处处可见。
  傅秀波的主张更多的体现在政治、外交与军事上,文廷贵却给了画龙点睛的一笔,即任何战略政策,都要为国家建设、国民经济服务,只有经济得到发展,才能为国家强大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经济层面上看,不管是在东南亚、还是在南亚,中国的战略都在为发展服务。
  这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因为中国要想超越美国,首先就得在经济建设上取胜,不然任何扩张性政策都将以失败收场。
  更重要的是,只有以经济建设为本,才能在国内得到更加广泛的支持。
  任何政策,如果不能得到内部支持,也必然遭到失败!
  这个认识,让牧浩洋看得更远。
第六十九章
登门求教
  在北京呆了两天,牧浩洋以处理舰队的后勤保障事务为名,去了青岛。
  此时,腾耀辉已经收到消息,知道易援朝提议由他代表中国军方参与谈判,而黄峙博却认为应该由牧浩洋出面。
  虽然是军人,但是腾耀辉非常清楚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
  腾耀辉不可能拒绝由元首直接下达的委任书,可是他非常清楚,如果接受了任命,哪怕在道理上也说得过去,毕竟他是中国海军司令,而牧浩洋只是在战争爆发前才被招回去的驻外将领,也必然因此成为黄峙博的死对头,更有可能招致非议,得罪包括牧浩洋在内的众多少壮派军人。
  更重要的是,腾耀辉与绝大部分军人一样,绝不认同易援朝的对外政策。
  从某种意义上讲,傅秀波力主参与的第二次朝鲜战争,开启了一个新时代,随后由黄峙博主导的军事改革,让有才干的军人得到了重用。作为既得利益者,腾耀辉非常清楚,只有积极主动的扩张政策,才能推动国家继续发展,也才能推进军事建设,使更多的军人从中获益。
  傅秀波得到军队支持,不是没有原因。
  黄峙博在军队里的声望如日中天,也不是没有原因。
  抛开个人主张上的偏见,腾耀辉非常佩服黄峙博,还一度是黄峙博的追随者,而他与黄峙博的分歧,主要还是身份问题。
  不管怎么说,腾耀辉是海军司令,自然应该为海军争取利益。
  换个位置的话,让他当上总参谋长,恐怕也不会一心为海军着想,会更加倾向于黄峙博的建军方针,即打造一支攻防兼备的军事力量,海军只是整个军事体系中的一员,哪怕是最重要的一员,也不能取代其他军兵种。
  现在,易援朝的任命,把腾耀辉推到了风口浪尖。
  接到牧浩洋的电话前,腾耀辉就在考虑要不要给黄峙博打个电话,说明自己的立场,避免引起误会。
  既然牧浩洋来了,腾耀辉就没有给黄峙博打电话。
  “腾司令,我是专程来感谢你的。”
  “小牧,你太客气了。”腾耀辉非常客气,首先请牧浩洋坐下,还亲自去给牧浩洋把茶端了过来。“应该是我恭喜你,即便让我指挥舰队出征,也不见得能够取得更好的结果,黄总确实没有看错人,我也没有看错人。”
  “腾司令……”
  “随便点,叫我老腾就行了。”
  牧浩洋笑了笑,说道:“其实,你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什么帮助?”腾耀辉显得有点惊奇。
  “还记得出征前,我专程来拜访你吗?”牧浩洋掏出香烟,说道,“当时,你给了我一个忠告。与印度舰队交战的时候,我一直记着你说的那句话,好几次犹豫的时候,都按照你的忠告迅速做出判断。”
  “这只能说明,你的判断非常准确。”
  “如果没有你的忠告,就算做出了准确的判断,也不见得能够及时抓住机会。”
  “其实,这是你对自己有信心。”
  牧浩洋笑了笑,说道:“信心归信心,但是我没有经验,而正是你的忠告,让我相信及时做出决定比不做决定更加重要。”
  “不管怎么说,你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4/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