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5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2/1021

  四点二十分,牧浩洋让通信军官发出了捷报。
  此时,黄峙博已经收到了二部侦察卫星拍下的照片,证明印度舰队里的所有战舰均遭到致命打击,“维克兰特”号已经沉没,“维克拉马迪亚”号被炸成两截,“维拉特”号也严重倾斜。
  印度舰队在劫难逃,夺取制海权已无悬念,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扩大打击范围。
  五点之前,黄峙博给牧浩洋回电,让他按照计划执行下一阶段作战行动:轰炸孟加拉湾沿岸地区、以及印度南部地区的空军基地、海军基地与防空阵地,然后率领舰队进入孟加拉湾。
  只是,牧浩洋不可能立即执行这道命令。
  经过六个小时的激烈战斗,飞行员精疲力尽,航空勤务人员还要对舰载战斗机进行全面彻底的检查与维护。即便勤务人员不休息,连夜进行检修,最快也要等到三十日上午,才能再次出动舰载战斗机。
  不管怎么说,牧浩洋至少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
  此时,这场海战的影响已经显现出来。
  收到消息后,印度总理克鲁沙立即惊呆了,足足过了十分钟才回过神来,随即询问了舰队的情况。
  虽然“维拉特”号还没有沉没,但是结局最所难免。
  就在他等待进一步消息的时候,“维拉特”号遭到鱼雷攻击,在天黑之前沉没,超过三分之一的舰员没能逃生。
  随着“维拉特”号一起沉没的,还有克鲁沙的信心与野心。
  中国严重依赖印度洋上的战略航线,印度更加依赖印度洋。如果没有制海权,印度不但会战败,还会败得十分悲惨。虽然中国没有向印度宣战,不大可能进行战略封锁,但是中国舰队有能力打击印度本土上的军事基地与港口,完全可以通过摧毁港口的方式,切断印度的海上生命线。
  与舰队相比,基础设施更加重要。
  舰队没有了,国民经济不会受到影响,还会因为重建舰队而获益,可是港口等战略性基础设施被摧毁后,印度的经济就将崩溃。
  克鲁沙非常清楚,中国绝对不会善罢甘休,肯定会扩大打击范围。
  战局一目了然,只要继续打下去,印度将输掉一切。
  唯一的办法就是求和,通过主动停战的方式,向巴基斯坦与中国求和,然后交出已经占领的地区。
  也就在克鲁沙考虑如何走出这一步的时候,接到了中岛俊夫打来的电话。
  事实上,印度舰队全军覆没对中岛俊夫的打击更大。
  他在乎的不是那一千五百亿美元的押金,而是印度总理的态度,即丧失制海权后印度将被迫承认战败。
  从政治上讲,只要印度承认战败,之前获得的所有战果都将付诸东流。
  要知道,到二十九日上午,印度陆军已经控制了锡亚琴冰川,占领了整个矿区,还有能力继续挺进。只要印度坚持下来,迫使巴基斯坦求和,就能保住锡亚琴冰川,获得对日本来说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
  受此影响,收到消息后,中岛俊夫立即想到,应该首先稳住克鲁沙。
  问题是,拿什么让克鲁沙相信能够迫使巴基斯坦投降?
  中岛俊夫不是笨蛋,打到这个时候,即便他答应派遣地面部队参战,克鲁沙也不会相信能够转败为胜。原因很简单,失去制海权之后,日本只能用空运来派遣地面部队,而大部分主战装备,还有更加重要的作战物资不可能完全依靠空运。没有海运,日本地面部队就无法参战。
  没有制海权,哪来的海运?
  因此,关键还是在海洋战场上,即必须夺回制海权,不然印度将在数日内投降。
  拿什么夺取制海权?
  中岛俊夫盯上了还在维修的“赤城”号。
  电话中,中岛俊夫首先提到,“赤城”号肯定能在八月底出海,然后前往印度洋。只是这个承诺仍然不能让克鲁沙满意,因为印度不可能坚持到八月底,在此之前就会被中国舰队打掉最后的底气。
  为此,中岛俊夫提出了补充方案,即由日本出面跟美国交涉,由美国向菲律宾施压,让日本空军的战斗机借道菲律宾,飞往印度参战,首先通过制空权弥补制海权,使中国舰队不敢靠近印度本土。
  稳住战局后,日本将组织以“赤城”号为核心的舰队远征印度洋。
  为了首付克鲁沙,中岛俊夫明确提到,如果印度在这个时候乞降,中国肯定会变本加厉的提出过分的要求,比如让印度割让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甚至在藏南问题上做文章,让印度永世不得翻身。印度只有奋起战斗,才能争取到更好的结果,而不是从此沦落为南亚地区的二流国家。
  克鲁沙不是笨蛋,知道中岛俊夫在用印度做垫脚石。
  只是,他也非常清楚,中国大动干戈,绝对不会仅仅为了打垮印度舰队,如果印度主动乞降,中国肯定会提出过分要求。
  从政治上讲,克鲁沙肯定不会首先示弱,不然印度连谈判的资格都没有。
  只有顶住中国的打击,等到美国出面调解,印度才有谈判的资格,也才能通过谈判保住国家利益。
  结果就是,克鲁沙接受了中岛俊夫的建议,而且只给了中岛俊夫四十八小时。
  如果中岛俊夫不能在四十八小时之内说服麦克米伦,印度将别无选择,只能在遭到彻底惨败之前向中国求和。
第五十六章
抽身
  稳住克鲁沙之后,中岛俊夫没再迟疑,立即跟麦克米伦通了热线电话。
  在中岛俊夫看来,为了遏制中国,美国可以做任何事情。不需要直接出面,美国肯定会支持日本与印度。
  可惜的是,他的判断完全错误。
  虽然美国一直在利用日本遏制中国,而且一直在暗中撮合日本与印度,因为只有这两个地区性大国联合起来,才能更有效的遏制中国,阻止中国向其他地区扩张,但是美国需要的是一个听话的日本、一个完全按照美国旨意行事的日本,而不是一个擅自做主、完全不顾美国利益或者说感受的日本。
  从根本上讲,中岛俊夫策划的这场战争对美国没有任何好处。
  即便对美国来说,中国与印度爆发一场规模有限的战争,将使两国关系彻底决裂,从而使印度彻底投入美国怀抱,对美国肯定有好处,可是这场战争应该由美国策划,并且把握好时机,而不是由日本做主。
  从军事实力上讲,印度在二零三五年之前,还不具备挑战中国的资本。
  按照由“外交事务委员会”制订的战略大纲,印度在挑战中国之前,必须具备对中国进行全面战略报复的能力。只有拥有了这个能力,印度才有资本阻止中国介入南亚冲突,从而阻止中国进军南亚。在此之前,不可靠的战略报复能力,不足以威胁中国,更不足以让中国投鼠忌器。
  更重要的是,中国也一直在寻找打击印度的机会。
  从长远发展来看,迅速崛起的印度对中国构成的威胁远远超过了日本,因为在国际经贸体系中,印度是唯一有能力取代中国的国家。只要印度发展壮大,中国在国际经贸体系中的地位就不再是不可取代。说得直接一点,除非中国在此之前建立起完整的经贸体系,不然就会被印度取代。战争只是政治斗争的手段,而政治斗争又是为经济服务,所以只要经济发展受到影响,中国就不具有威胁。
  那么,中国有能力在印度崛起之前建立起完整的经贸体系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因为中国要想建立起完整的经贸体系,需要广阔的海外市场与更加重要的海外资源,也就需要扩大国际影响力,在更多的地区成为主导力量,而南亚是中国必须控制的地区。
  也就是说,即便日本与印度不发动战争,中国也会在某个时候发动战争。
  美国的战略,正是基于这一点:迫使中国发动一场针对印度的战争,然后将南亚变成中国的“滑铁卢”。
  显然,中岛俊夫策划的战争,打乱了美国的战略安排。
  中国获得了打击印度、遏制印度崛起的机会,肯定不会轻易罢手,更不会因为美国介入而撤军。
  摆在麦克米伦面前的问题很简单:输多、还是输少。
  丧失制海权之后,战争拖得越久,印度就输得越惨。中国已经表态,如果存在印度在战争中使用核武器的风险,中国将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而不是等到印度的核弹头落下后再进行反击。战争拖下去,中国不但有可能帮助巴基斯坦轰炸印度本土的军事目标,还有可能出兵攻占安达曼-尼科巴群岛,至少会占领布莱尔港,而印度肯定会以战略报复相威胁,从而让中国获得先出手的理由。
  在这个问题上,麦克米伦无能为力。
  即便美国表态为印度提供保护,甚至暗示中国,会因为中国打击印度的核设施进行战略报复,中国也可以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即只要被迫使用核武器,就会采用所有核大国奉行的“核捆绑”政策。
  美国会为了印度遭受核打击,甚至打一场毁灭性战争吗?
  说到底,在这场博弈中,拼的不是实力,而是底气,即谁有胆量按下毁灭整个世界的开关。
  显然,美国没有这个底气。
  原因很简单,挑起战争的不是中国,而是印度,而美国根本不是参战国,又在华盛顿裁军大会上签署了对印度进行军事制裁的条约,因此没有理由袒护印度,更没有理由为了印度与中国打一场核战争。
  中国却没有这么多顾忌。
  依靠与巴基斯坦签署的军事同盟条约,中国有足够的理由出兵,而仅仅进行空中打击已经非常克制了。
  如果战争规模扩大,只需要让巴基斯坦向印度宣战,中国就能站在道义的一方。
  由此可见,战争拖得越久,印度输得越惨。
  为了避免彻底战败,印度唯一的选择就是在彻底战败之前投降。
  正是如此,麦克米伦在电话中明确提到,是否开放本国空军基地是菲律宾的事,与美国没有关系,美国也不能向菲律宾当局提出任何涉及到菲律宾主权利益的要求,只能由中岛俊夫自己出面。
  做出这个暗示后,麦克米伦提出,美国愿意出面调停。
  这下,美国的态度非常明确了。
  没有美国的默许,菲律宾肯定不会开放空军基地,日本也就无法向印度派遣战斗机,不可能帮助印度稳住战局。
  可以想像,印度战败只是迟早的事情。
  中岛俊夫不是笨蛋,既然失败无法避免,就得考虑如何降低战败的损失与影响,而对日本来说,最大的损失不在军事上,而是与美国的关系。说得直接一点,如果仍然对美国的态度置若罔闻,日本必然被美国抛弃。对于还没有强大起来的日本来说,现在绝对不是与美国分道扬镳的时候。
  问题是,由谁来承担这场战争的责任?
  在中岛俊夫看来,美国肯定会借此机会打压日本与印度,让两个国家认识到,没有美国的支持,根本不是中国的对手。日本已经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如果为此承担责任,必然会受到美国的严厉限制。对于长远发展来说,一个受到限制的日本,只能成为美国的傀儡,而这正是中岛俊夫竭力避免的事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2/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