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5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0/1021

  反潜巡逻机不是战斗机,投掷弹药的速度比不上战斗机,而且三十六架FQ-1分三个批次进入,所以投弹过程持续了十五分钟,直到十二点二十五分,最后一架FQ-1才投下了最后一枚YJ-818。
  投完反舰导弹之后,FQ-1机群没有耽搁时间,立即转向返航。
  一切顺利的话,这些反潜巡逻机能够返回云南的空军基地。如果不太顺利,比如遇到逆风,还得在到达机场之前进行空中加油,或者在邻近边境线的野战机场降落,不然就只能进行无动力滑翔了。
  不管怎么说,FQ-1机群发射了反舰导弹,如何返航是海军航空兵司令部的事。
  这时候,YJ-818的性能特点发挥了出来。
  因为在攻击区域徘徊了半个小时,而且前方的战斗打得比较顺利,印度舰队根本没有发现FQ-1机群,所以在发射导弹时,FQ-1机群向西南方向、也就是印度舰队所在方向飞行了大约一百公里。
  这样一来,YJ-818的射程就缩短了一百公里。
  缩短射程,不是为了让导弹在击中目标时还有一些剩余燃料,也不是让导弹具备第二次攻击,而是可以在飞行途中,让分批次发射的导弹采用不同的速度,从而能够在同一时间到达。
  只有所有导弹在同一时间到达,才能达到饱和攻击的效果。
  结果就是,三十六架FQ-1发射的四百二十八枚YJ-818(有两枚没能发射出去,还有两枚在发射后因故障坠毁)在一分钟之内到达印度舰队上空,然后从高低两个方向上,同时发起攻击。
  以印度舰队的防空反导能力,最多能拦截一百多枚反舰导弹。
  面对四百多枚几乎同时到达的反舰导弹,结果可想而知。
  更重要的是,印度舰队一直盯着西南方向上的J-15B机群,没有关注西北方向,也就没有及时发现来袭的导弹群。
  进行防空拦截时,导弹群离印度舰队最北面的战舰不到一百公里。
  因为在遭到攻击时,三艘航母就加速逃逸,所以在导弹群到达时,正好在舰队北面,离导弹群比较近。
  此时,已经是十二点五十分了。
  虽然印度空军增派的防空战斗机,以及由今井利村调动的两架E-3G已经升空,但是离舰队还有三百公里,无法及时赶到。
  重担全部压在了防空战舰的肩膀上。
  十二点五十一分,第一艘驱逐舰被反舰导弹击中,印度舰队的噩梦从此开始,不过仅仅持续了三分钟。
  最后关头,今井利村被随行的日本海军参谋军官拖出了旗舰的指挥中心。
  怎么离开旗舰的,今井利村都不清楚,他只知道,在他登上救生艇后,“维拉特”号至少被数十枚反舰导弹击中,只是没有立即沉没,航母上的两千多名官兵都在争先恐后的跳海逃生。
  三分钟过去后,海面上只有在爆炸燃烧中缓缓沉没的战舰,以及高声呼救的水兵。
  对今井利村来说,这三分钟比一辈子都要漫长。
  三分钟之前,他还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而三分钟之后,他只能面对残酷现实,面对惨败的事实。
  只是,空中的战斗没有结束。
  一点过五分,前出的J-15B发现了从西面飞来的两架E-3G,并且按照杨禹方的安排发出了战术情报。
  一点十分不到,二炮的弹道导弹部队进行了第二次导弹攻击。
  因为有了前车之鉴,所以两架E-3G没有沿着固定航线飞行,而是每过十分钟,进行一次战术转向。虽然这么做保住了小命,在弹道导弹落下时,两架E-3G都非常幸运的避开了攻击,但是随行的护航战斗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至少有三架F-22I被钨合金棍击中,其中两架当即坠毁。
  中国军队再次使用弹道导弹攻击预警机,迫使两架E-3G立即转向撤退。
  没有预警机支持,印度空军的F-22I不敢轻举妄动,只能跟随E-3G撤退,没能尽到掩护舰队的职责。
  此时,印度舰队已经彻底瘫痪,战舰非沉即伤,也没有掩护的价值了。
  只是,难题交到了牧浩洋与杨禹方手上。
  根据前方战斗机与预警机发回的情报,印度舰队中,只有排水量最小的“维克兰特”号肯定会沉没,“维拉特”号与“维克拉马迪亚”号仍然漂浮在海面上,没有沉没的迹象,此外还有几艘护航战舰没有沉没。
  显然,YJ-818的威力还是小了一点。
  这种设计时用来对付驱逐舰与护卫舰的反舰导弹在对付航母时,特别是大型航母,仍然有点吃力。
  根据ZY-1发回的情报,“维拉特”号至少被三十枚导弹击中,只是丧失了战斗力。
  当时,这艘满载排水量超过八万吨的大型航母仍然在以八节的速度航行。只要能够堵住舰体上的漏洞,控制住进水量,说不定能够自行返回印度港口,最多只需要其他战舰提供一些帮助。
  牧浩洋不想放走这艘航母,杨禹方也不想错失扩大战果的机会。
  问题是,“黄河”号与“长江”号上,只有三十八架J-15B,这其中还至少得留出四架为返航的侦察机补充燃油。如果在争夺制空权的战斗中,J-25机群消耗了过多的燃油,还得留出更多的加油机。也就是说,能够用于执行第二轮攻击任务的J-15B并不多,也许连十架都没有。
  按照杨禹方的意思,首先回收J-25机群,再安排第二轮攻击。
  牧浩洋却没不打算这么做,而是让杨禹方先安排第二轮攻击,再回收J-25机群,并且提出让执行第二轮攻击任务的J-15B携带伙伴式加油吊舱,在攻击途中,为返航的J-25补充燃油。只是这样一来,执行制空任务的J-15B机群就得提前返航,并且在降落之后立即带上伙伴式加油吊舱升空,为执行第二轮攻击任务的J-15B进行空中加油,而舰队将在此期间丧失航空作战能力。
  在牧浩洋的坚持下,杨禹方只能按照司令官的命令调整作战部署。
  按照他的安排,四十八架J-25中,为ZY-1护航的八架留下来,与伴随J-15B机群活动的两架ZY-1配合,在攻击机群到达时提供制空掩护,对付印度空军的战斗机,其他J-25立即返航。
  这样一来,就需要出动二十架J-15B,为四十架J-25提供燃油补给。
  也许,杨禹方应该感到高兴,因为打到现在,舰队仍然是“零损失”,空战取得了绝对胜利。
  携带伙伴式加油吊舱与两具大型副油箱后,J-15B最多只能携带两枚反舰导弹,而且必须机内满油,受最大外挂限制,无法携带重型反舰导弹,所以杨禹方只能让J-15B挂上制导炸弹,执行凌空轰炸任务。
  对于丧失了战斗力的战舰,制导炸弹更加致命,威力比反舰导弹大得多。
  这二十架J-15B,每架携带了两枚一千公斤级的火箭助推制导炸弹,只要命中,一枚炸弹就能干掉一艘万吨级驱逐舰。
  一点十五分,执行攻击任务的J-15B机群升空。
  随后,剩下的十八架J-15B也被送上了飞行甲板,它们将为返航的侦察机、以及执行制空任务的J-15B机群补充燃油。因为舰队上空没有防空战斗机,而印度空军很有可能在最后关头发起反击,所以杨禹方还让这些战斗机带上了对空弹药,在完成加油任务之后,为舰队提供防空掩护。
  到时候,伴随J-25机群作战的两架ZY-1将回到舰队上空,余油还能飞行两个小时。
  至于支持留在印度舰队上空的八架J-25,则要等到执行制空任务的J-15B机群返航,才能安排。到时候,加油机至少要前出一千公里,才能确保让八架J-25及时获得返回舰队所需的燃油。
  可以说,航空作战安排得非常紧张,航空勤务人员没有半点空闲。
  一点五十五分,四十架J-25回到舰队上空。因为只从J-15B那里获得了有限的燃油,加上执行制空任务的J-15B机群即将到达,所以这些战斗机必须立即降落,而且没有时间再次升空。
  此时,印度空军的第三批防空战斗机已经升空。
第五十四章
反击
  牧浩洋急于收获战果,不是没有道理。
  虽然第一轮攻击非常成功,不但FQ-1机群没有受到威胁,连执行制空任务的战斗机也没有损失,但是攻击效果并不理想,YJ-818的威力太小,打击大型战舰很吃力,导致印度舰队里至少有包括两艘航母在内的八艘战舰没有沉没的危险,也就有启动备用计划,进行第二轮打击的必要。
  杨禹方得考虑航空作战安排,而牧浩洋站得更高,需要考虑战场上的总体情况。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按照杨禹方的安排,在回收了战斗机之后,再组织攻击,难度肯定会大大提高。
  别的不说,第二轮弹道导弹攻击就没能收到效果。
  只要印度与日本的预警机采取正确的规避战术,就能应付弹道导弹,而没办法打掉预警机,就很难夺取制空权。只要印度空军反应过来,增派更多的战斗机,就得为攻击付出更大的代价。
  只有及时发动第二轮攻击,才能用最小的代价收获最大的战果。
  在这场战斗中,减少战损的意义不比歼灭印度舰队差多少。
  问题是,情况没有牧浩洋想像得这么理想。
  印度舰队遭到攻击之后,印度空军增派了第二批防空战斗机,今井利村也命令最后一架E-3G紧急起飞。
  到两点前,印度空军至少出动了二十四架F-22I与二十四架Su-30MKI。
  虽然在此之前,第一批增派的十二架F-22I中,有三架被弹道导弹砸中,因此最多只有二十一架F-22I与二十四架Su-30MKI,但是到这个时候,杨禹方手里只有八架J-25,数量差距非常明显。
  更重要的是,紧急升空的两架E-3G在DF-23F的射程之外。
  J-25机群只有一个优势,即F-22I必须前出两百公里以上,因此E-3G很难提供有效支援,F-22I必须启动火控雷达,才能攻击J-25,而J-25在ZY-1前方一百公里处活动,能够得到有效支持。
  只是,在对付F-22I之前,还得对付Su-30MKI。
  结果就是,在与F-22I遭遇前,八架J-25在二十四架Su-30MKI耗光了携带的全部中程空对空导弹。
  二点过五分,第二场空战打响。
  作为“炮灰”,曾经让印度空军抱以厚望的Su-30MKI成功完成任务,让J-25机群只能用格斗导弹迎战F-22I。虽然F-22I的火控雷达只能发现六十公里外的J-25,但是足以进行一次视距外攻击。
  对J-25来说,这是打得最艰难的一场战斗。
  虽然在ZY-1的引导下,八架J-25及时避开了F-22I发射的AIM-120D,并且利用更快的加速能力,迅速把空战推进到格斗阶段,但是在此之后,ZY-1必须转向撤退,避免遭到战斗机攻击。
  在必须单独作战的时候,J-25机群的数量劣势显现了出来,而且非常突出。
  八对二十一,即便J-25的机动性能非常出色,在抗荷服的帮助下,飞行员能在短时间内抵抗十二G过载,可是面对几乎三倍于己的对手,J-25很难凭借性能优势完全抵消数量上的差距。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0/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