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4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6/1021

  牧浩洋笑了笑,没有吭声。
  黄峙博已经发来消息,让他不要轻举妄动,因为高层还没有批准他的作战方案。
  “再过几个小时,我们将错过消灭联合舰队的最佳时机,也许再也遇不到这么好的机会了。”
  马明涛推了周渝生一下,对牧浩洋说道:“该断就断,不要犹豫不决。”
  牧浩洋仍然笑了笑,没有吭声。
  他不是没有这个魄力,而是知道高层没有做出决策,肯定有非常重要的原因,不然黄峙博不会一再叮嘱他不要轻举妄动。
  “不管怎么说,先做好攻击准备吧。”杨禹方暗自叹了口气。
  在很多时候,做主的不是军人,而是政治家。
  牧浩洋点了点头,说道:“先做好攻击准备,按照联合舰队进入布莱尔港为准,给攻击部队分派任务。”
  “需要进行战斗动员吗?”
  “先分派任务,让飞行员集中。”牧浩洋迟疑了一下,又说道,“进行备战准备,给战斗机补充燃油、挂载弹药。”
  杨禹方没有迟疑,立即通过电话,向两位航空作战指挥官下达了命令。
  十分钟后,两艘航母上四个联队、八个中队的领队飞行员全部进入航空中心,由航空作战指挥官分派作战任务。
  航母上,相应的准备工作同时展开。
  因为两艘航母都是按照最高标准搭载作战飞机,而且按照杨禹方制订的打击战术,将各出动四十架战斗机与一架预警机,所以只能采用潮汐作业法,即集中让战斗机起飞,再集中让战斗机降落。
  如此一来,航空勤务人员首先得让系留在飞行甲板上的战斗机升空。
  按照航空作战标准,系留在飞行甲板上的战斗机主要是J-25,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让制空战斗机起飞。因此在安排战术的时候,担任护航任务的J-25将首先起飞。
  这么做,也能有效延长机群的打击范围。
  只是,每艘航母只出动十架J-25,而系留在飞行甲板上的J-25肯定不止十架。
  除了留下四架J-25应付紧急情况之外,其余六架必须在J-15B起飞之前转移到机库里面,才能腾出飞行甲板,让J-15B机群以最大的密度升空,不然就得让战斗机在舰队上空集结待命。
  对航空勤务人员来说,这绝对是件麻烦事。
  所幸的是,中国海军已经有十多年的航母使用经验,而且一直按照大规模海战的标准进行训练。
  在大规模海战中,潮汐作业法是最主要的航母应用战术。
  按照标准作战程序,除了系留在飞行甲板上的J-15B,其他J-15B将在机库内完成起飞准备工作,以缩短甲板占用时间。为了使弹射器的利用效率最大化,在J-25起飞后,将首先弹射从机库里提上来的J-15B,再弹射在飞行甲板上完成准备的J-15B。只有这样,才能在十五分钟之内,让四十架战斗机升空。
  只是,在这十五分钟之内,舰队将没有任何防空掩护。
  可以说,也只有在这个时候,“长江”级航母才能达到四十架的出动量。
  如果在危险海域活动,每艘航母至少需要安排四架防空战斗机,还得在飞行甲板上准备四架随时可以升空作战的防空战斗机、以及一架用来预警机,所以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十五分钟之内让四十架战斗机起飞。延长战斗机的升空时间,就得缩短打击半径。如果以一千二百公里的作战半径为准,机群升空时间最多为十五分钟,因为最先升空的J-25在十五分钟内消耗的燃油相当于飞行三百公里,而J-25在执行护航任务的时候,最大作战半径只有一千五百公里。
  在十五分钟内派出四十架战斗机,也是“长江”级航母的极限能力了。
  虽然理论上,电磁弹射器能够每二十秒弹射一架战斗机,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肯定达不到这个速度。原因很简单,理论值是以标准情况为准,即战斗机按照标准作战载荷升空,消耗的电能仅为最大起飞重量时的三分之二。如果战斗机以最大载荷升空,电磁弹射器的弹射速度将降低到每三十秒一架。如此一来,“长江”级航母理论上能在十五分钟之内弹射六十架战斗机。问题是,在操作中,官兵素质非常重要,因此能够达到每分钟弹射三架战斗机就非常不错了。
  算上J-25机群与J-15B机群起飞的间隔时间,十五分钟弹射四十架战斗机就是极限。
  在之前的训练中,“长江”号与“黄河”号的最高纪录是在十五分钟内弹射四十二架与四十一架战斗机。
  在实战中能否达到这个水平,还有待检验。
  两个小时后,即凌晨两点左右,航空部门完成了全部准备工作,参与护航行动的十名飞行员与十名领航员穿上了特制的抗荷服。
  按照海军的要求,J-25全是双座型,没有单座型。
  为了增强战斗机的机动性,空军与海军联合研制了新式抗荷服,以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出九个G的过载。如果飞行员经过了严格训练,那么还能在特定环境下,在极短的时间内把过载增加到十二个G。
  要知道,在此之前,没有一种战斗机能够达到十二个G的机动过载。
  当然,这只针对J-22与J-25。因为设计得较早,没有足够的结构余量,所以J-15B的最大过载只有九个G,连J-20都无法做出十二个G的机动。
  这也正是海军选择J-25为主力制空战斗机的原因。
  只是,直到这个时候,牧浩洋仍然没有接到黄峙博的电话。
  这让他有点恼火,甚至让他决定,有必要像马明涛说的那样,在必须做出决策的时候当机立断。
  只是,到这个时候,牧浩洋也没有收到与联合舰队有关的消息。
  虽然按照之前的推断,联合舰队已经到了布莱尔港外面,说不定已经进入港口,但是要到一个小时之后,二部控制的侦察卫星才会从安达曼-尼科巴群岛上空通过,最快能在凌晨三点十五分发来消息。
  也就是说,要到这个时候,才知道联合舰队有没有进入布莱尔港。
  这也是打击联合舰队的最后机会,因为按照理论计算,联合舰队能在锚泊的情况下,在四个小时内获得必须的燃油,然后离开布莱尔港。从战斗机升空,到完成攻击,至少需要两个半小时。
  也就是说,如果联合舰队按时进入布莱尔港,牧浩洋就得在三点半之前下达进攻命令。
  再延迟,很有可能错过攻击机会!
第二十六章
重拳出击
  凌晨三点不到,一份加急电报送到了作战指挥中心。
  这下,牧浩洋终于松了口气。
  不是二部发来的关于联合舰队的消息,而是在半个小时前,印度陆军炮击了锡亚琴冰川附近的巴基斯坦防御阵地,在发送电报前五分钟,印度地面部队越过停火线,进入巴基斯坦实控区。
  虽然印度没有向巴基斯坦宣战,但是战争已经爆发。
  电报中,黄峙博明确提到,牧浩洋可以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不用顾虑打击手段。虽然仍然没有说明是否借道泰国,但是黄峙博的意思很明确,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让机群飞越泰国领空。
  高级指挥官传阅电文时,马明涛去打开了电视机。
  好几家电视台正在报道克什米尔的战况,只是印度陆军发动进攻的消息还没传开,大部分电视台都将其定性为军事冲突。
  印军投入的兵力并不多,进攻的规模也不大,战斗集中在锡亚琴冰川附近。
  地面战争打成什么样子,暂时与牧浩洋没有多大关系。印度的军事目的有限,进攻规模自然有限。
  “借道泰国的话,如何才能不被泰国当局发现?”
  “不可能不被发现。”杨禹方回答得非常干脆,“机群规模太大,即便超低空飞行能够避开防空雷达,也会惊动沿途村镇上的居民。要不了多久,泰国当局就会知道,是我们的战斗机飞越了其领空。也许,机群返航的时候,泰国空军就会采取行动,至少会往克拉地峡派遣几架战斗机。”
  “根据卫星地图,设置一条避开村镇的航线。”
  杨禹方摇了摇头,表示办不到,因为克拉地峡是马来半岛上少有的平原之一,村镇非常密集。
  “不管怎么样,至少得保证在机群返航的时候,不会遭到拦截。”
  “这样的话,只能对泰国的军事通信系统进行强制干扰,瘫痪泰军的通信网络,让泰国空军无法迅速做出反应。”
  “需要动用多少战机?”
  “仅针对机群经过地区,两架电子战机就够了。”
  “那就去安排,在机群到达之前开始干扰,持续到机群返航之后。”
  杨禹方皱起眉头,说道:“这么做……”
  “仅仅是干扰,不要让电子战机进入泰国空军防空部队的打击范围,即便遭到攻击也不能使用武器。”
  杨禹方没再多问,立即去安排电子战机。
  因为要在机群进入泰国领空之前开始干扰,所以电子战机必须首先起飞。
  执行电子干扰任务的,是携带了电子干扰吊舱的J-15B。
  虽然在研制的时候,空军与海军都提出,基础型号能在携带电子战吊舱之后执行电子战任务,不需要进行额外改进,甚至不用更换火控系统的控制软件,但是在执行电子战任务的时候,J-22与J-25只能外挂电子战吊舱,隐身能力大幅度降低,实战价值并不大,只有在掌握绝对制空权的情况下才会采用。
  受此影响,海军对J-15B提出了类似要求。
  因为J-15B本来就不是隐身战斗机,所以外挂电子战吊舱执行任务,肯定比J-25更有实际意义。此外,J-15B全部在J-15A、也就是J-15的初期型号上改进而来,采购成本与维护成本都比J-25低得多。在执行电子战任务的时候,作为重型战斗机的J-15B也比J-25更有优势。
  在舰载航空兵配制上,J-15B也比J-25多得多。
  受此种种因素影响,在实战应用中,只要还有J-15B,航空指挥官就不会让J-25去执行电子战任务。
  与J-25一样,J-15B只有双座型,没有单座型。
  虽然J-15A有半数是单座型,但是在实际使用中,海军航空兵发现,双座型战斗机在任何情况下都比单座型更有优势。主要用途由制空转变成打击后,双座型的优势更加明显,所以在把J-15A改成J-15B的时候,所有单座型都被送会沈飞,对前机身结构进行修改,全都成了双座型。
  如此一来,任何一架J-15B都能在挂上电子战吊舱后执行电子战任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6/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