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4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6/1021

  也许,对绝大部分巴基斯坦人来说,这没有什么害处。
  中国的广阔市场,足以消化巴基斯坦出口的所有商品。更重要的是,中国正在调整经济结构,向外转移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巴基斯坦有两亿人,失业率高达百分之十九,有足够的劳动力。
  只是,经济上的分工合作却成了在野党的借口。
  按照在野党的观点,巴基斯坦不应该在一棵树上吊死,应该利用地缘政治优势,推行多边外交。
  虽然在野党没有否认与中国保持密切关系的重要性,但是认为,只有通过第三方,才能在与中国合作中利益最大化。如果一切都要依靠中国,没有第二种选择,巴基斯坦将成为中国推行南亚战略的棋子。
  客观的讲,这种观点非常正确。
  如此一来,在大选即将来临的时候,巴基斯坦政府也需要转移选民的视线,并且让选民认识到与中国靠拢的重要性。
  一场规模不大的边境冲突,足以让选民认识到,巴基斯坦需要来自中国的援助。
  那么,双方会不会为了各自的政治需求,扩大冲突范围?
  牧浩洋思索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名情报参谋急匆匆的走进会议室,在黄峙博耳边低语了一阵。
  等情报参谋退后两步,黄峙博朝负责会议工作的参谋点了点头。
  显示地图的大屏幕上出现了李国强的头像。
  “老李,我们正在讨论这件事,你说吧。”黄峙博说完,顺手点上了烟。
  “刚收到的消息,冲突发生的时候,有一支印度的地质勘探队伍在附近活动,冲突的起因也与这支队伍有关。”
  黄峙博的眉头跳了几下,等着李国强说下去。
  “勘探队的主要成员是日本人,至少有四人在炮战中身亡。”
  “他们在找什么?”戚凯威替黄峙博问了一句。
  “稀土矿。”
  “锡亚琴冰川附近有稀土矿?”
  “还不确定,但是肯定与日本有关,说不定确有其事。”
  “有没有更加确切的情报?”
  “暂时没有,我给你打电话,就是提醒你们。”
  黄峙博点了点头,说道:“明白了,看来得为战争做好思想准备。有了确切消息,我会向元首汇报。”
  李国强点了点头,没有多说什么。
  通讯结束,黄峙博仍然一言不发的思考着问题。
  把日本卷了进来,而且与稀土矿有关,显然不是小事。
  二零二一年,中国由稀土资源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开始在际市场上与日本等稀土资源稀缺国争夺资源。
  中国不缺稀土,却在国际市场上高价购买稀土,显然是国家整体战略的一部分。
  因为稀土资源的稀缺性与重要性,所以这项战略,在很大的程度上掐住了日本等国的脖子。
  用外界的话来说,中国正在一步一步的瓦解日本的高技术地基。
  中国的行为,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比如美国的稀土开采企业在二零二一年再次关闭了三座主要矿山,把产量降低到了仅能维持国内工业生产需求的最低水平,随后在国际市场上跟中国争夺稀土资源。
  中美之间的竞争,只有一个结果:稀土资源供不应求。
  到二零二二年一月初,稀土矿的价格涨到每吨五十万美元到一百五十万美元之间,导致稀有金属的国际价格超过了黄金。
  虽然中美两国的某些政策违背了世贸组织的规定,比如稀土开采企业以极为低廉的价格向本国企业出售资源,违背了公平竞争原则,但是世贸组织根本无法制裁这些企业,因为销售只在国内进行,没有涉及到对外贸易。
  显然,没有稀土资源的国家深受其害。
  欧盟受到的影响还要稍微小一点,因为在此之前,法德意等欧盟主要工业国家就与俄罗斯签署了资源领域的贸易协议,能够从俄罗斯获得稀土资源,即便价格昂贵一些,也总比花钱买不到好得多。
  日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因为在北方四岛与俄罗斯存在领土争端,而日本又在大力扩充海军军备,所以无法从俄罗斯获取资源。
  在三个稀土资源储备大国都对日本紧闭国门的情况下,日本只能在国际市场上采购。
  显然,在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日本有钱也买不到。
  从二零二一年六月开始,日本就启动了战略储备,开始消耗之前从中国廉价购买到的稀土资源。
  只是,这最多只能维持二十年。
  如果考虑到经济发展速度,日本储备的稀土资源最多支持十五年。
  十五年之后,日本的所有高技术企业都将因为缺乏资源而倒闭。
  作为严重依赖进口资源的国家,高技术企业倒闭,日本经济将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甚至从此退出发达国家行列。
  事实上,即便没有贸易封锁,日本企业也会因为成本过于高昂而丧失竞争力。
  在国际市场上丧失竞争力,结果将更加悲惨。
  日本的出路只有一条:在其他地区寻找稀土资源,建立起具有自主定价权的稀土资源开采体系。
  印度,成为日本的首选目标。
  虽然印度探明的稀土资源并不多,但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宝石生产国之一,印度肯定有很多没有发现的稀土矿。
  这两年来,日本在印度投入了大量资金,寻找稀土资源。
  收获不是没有,比如二零二一年初,一支勘探队在印度中央邦发现了两处稀土矿,只是储量并不多,不具备持续开采能力。
  为了找到更多的稀土矿,日本盯上了以前很少有人问津的克什米尔地区。
第四十四章
历史使命
  会议还没结束,印巴边境部队打响了第二轮炮战。
  通过无人侦察机发回的实时图像,可以清楚的看到,双方不但动用了迫击炮,还使用了大口径榴弹炮,只是暂时没有动用火箭炮。炮战打得非常激烈,一分钟内发射的炮弹超过了五百发。
  至于炮击效果,恐怕好不到哪里去。
  锡亚琴冰川一直是双方争夺的焦点地区,几乎每年都会发生类似的事情,双方修筑了极为坚固的防御阵地。
  只是,炮战的影响绝对不可低估。
  如果局面得不到控制,再过几个小时,军事分界线其他地方的部队也会参战,至少会扩大炮击范围。
  也就在这个时候,黄峙博接到了傅秀波从元首府打来的电话。
  赶往元首府的途中,黄峙博给李国强打了电话,获得了更加确切的消息,即日本的地质勘探队在锡亚琴冰川附近发现了稀土矿,只是暂时没有确定储量规模,也没有搞清楚是否具有开采价值。
  这下,问题再明显不过了。
  肯定是日本地质勘探队越过了军事分界线,进入了巴方实控区,遇到了巴基斯坦的边境巡逻部队。
  如果日本地质勘探队的发现非常重大,战争只是迟早的事情。
  问题是,印巴在这个时候开战,中国的处境将非常尴尬。
  原因只有一个:中国也即将迎来政府换届的关键时期。
  下个月,傅秀波就将辞去国家元首职务,仅担任军事首脑。更重要的是,到这个时候都没有确定由谁出任国家元首。
  按理说,易援朝是当然选择。
  当初,傅秀波也是当了五年的国家副元首,才成为国家元首的。
  按照不成文的规矩,只要易援朝没犯错误,元首的位置非他莫属。
  只是,傅秀波显然想打破这个规矩。
  在他眼里,黎平寇才是最合适的接班人。
  黄峙博也持同样观点,即在对外问题上,立场同样强硬的黎平寇最适合接过接力棒,而易援朝没有这个能力。
  只是,陆风烈多次打了招呼,让黄峙博不要过于热心政治。
  半年来,黄峙博非常老实,只是埋头苦干,没有接到傅秀波的电话,绝对不会去元首府闲逛。
  俗话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来到元首府,不但陆风烈在,易援朝与黎平寇也在,连文廷贵都从南方赶了回来,参加高层会议,此外还有黄瀚林等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6/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