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4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3/1021

  在气动布局上,J-25仍然采用了全动鸭翼,只是把两侧进气道改成了肋下进气道,取消了肋部的辅助弹药舱,机身弹舱的长度与J-20一样,宽度增加了零点三米,能同时携带两枚五百公斤炸弹与两枚PL-12D导弹。
  因为总体尺寸缩小,所以全动垂尾的面积比J-20缩小了百分之三十五。
  如果不是海军强烈要求,J-25很有可能取消垂尾,成为世界上第一架正式服役的无尾式战斗机。
  从作战性能上讲,能与J-25匹敌的,只有F-35C。
  因为都是中型多用途舰载战斗机,发动机推力相差不大,所以J-25与F-35C的很多指标都非常接近。比如两者的机身长度分别为十五点六米与十五点四八米,翼展为十二点八米与十三点一一米,机翼面积为五十二点八平方米与五十七点六平方米,空重为一万四千一百二十四公斤与一万三千六百四十公斤,机内载弹量为两千公斤与两千三百六十公斤,机内燃油为九千五百公斤与八千六百九十公斤,外挂载荷为六千公斤与七千五百八十公斤,最大作战半径为一千四百公里与一千四百八十公里。
  这些性能数据,也显现出了两种战斗机的性能侧重点。
  相对而言,J-25更注重制空性能,比如拥有更大的机内载油量,在弹药携带能力上却不如F-35C。后者明显更加注重多用途能力,特别是打击能力,拥有更大的载弹量,以及更远的作战半径。
  只是,J-25的量产工作排在二零二四年。
  因为“黄帝”号的改造工作将进行到二零二三年底,C1号与C2号航母要到二零二四年之后才能服役,所以海军没有迫切采购J-25的需求,首先得满足空军的需求,即用J-22取代早期服役的J-10。
  试飞结束后,J-22将在二零二一年底定型,在二零二二年初量产。
  在定型之前,J-22肯定还要进行针对性改进。
  因为在设计的时候,采用了模块化理念,所以J-22与J-25可以根据不同的任务,配制不同的机载设备。
  按照中国与巴基斯坦签署的协议,巴基斯坦空军将是J-22的首个用户。
  虽然在巴基斯坦空军中,制空的主力机种是FC-20,以及准备采购的J-11C,但是巴基斯坦空军仍然要求FC-30首先满足制空作战要求,再考虑打击能力,因此出售给巴基斯坦的FC-30都要进行改进。
  当然,这与中国海军没有什么关系。
  J-25首飞后两个月,在湖北的海军航空兵试飞基地进行了第一次模拟着舰试验,取得了圆满结果。
  四月初,编号002的J-25样机做了第一次模拟跃飞测试。
  因为海军已经决定为C1与C2号航母安装电磁弹射器,所以没有花多少时间进行跃飞测试。
  六月份,编号004的J-25样机进行了第一次模拟弹射测试。
  弹射在地面进行,使用的不是电磁弹射器,而是蒸汽弹射器,测试主要检验J-25的机身机构强度。
  到六月底,所有基本飞行测试完成。
  七月份,J-25开始了作战性能测试,即确定最大飞行速度、最大飞行高度、最大使用过载、以及机载武器系统的可靠性。
  按照海军的要求,编号008的J-25样机在此期间与J-15进行了几次模拟格斗。
  结果让海军非常满意,在制空任务模式下,J-25的机动性能比J-15高出了百分之五十以上,空战交换比更是达到了一比十八。因为还是试飞样机,所以在J-25正式服役时,性能还会有所提升。
  J-25的出色表现,甚至让海军开始考虑是否有必要研制重型舰载战斗机。
  当然,必要肯定有,只是在任务分配上,重型舰载战斗机不再以制空为主,而是凭借超强的武器携带能力,扮演攻击者的角色。
  正是如此,在J-15的改进项目中,着重强调了打击能力。
  因为J-15的服役时间还不到十年,所以海军没有必要淘汰这种战斗机,而是充分挖掘其改进潜力。
  从性能上看,J-15更适合执行打击任务。
  别的不说,J-15的重载挂点多达七个,可以在携带两具大型副油箱的情况下,携带四枚重型反舰导弹与一枚重型反辐射导弹,此外还能携带四枚空对空导弹与两具电子吊舱,具备一定的自卫能力。如果让J-25执行对海打击任务,即便牺牲隐身性能,也只能携带四枚重型反舰导弹,无法携带副油箱,作战半径仅有一千公里,比J-15的一千五百公里短了三分之一。
  如此一来,在作战使用上,海军可以对调两种战斗机扮演的角色。
  虽然这与海军的初衷并不一样,但是多了一种选择,在战术使用上就多了一份灵活性。
  战斗机能做什么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击败敌人。
  受此影响,在二零二一年六月初,海军对舰载航空兵做了调整,所有J-15战斗机编入攻击中队。
  改编后,训练工作紧锣密鼓的开始了。
  十月底,中国海军的努力付出获得了第一个回报,这也是牧浩洋负责海军装备建设之后的第一个果实。
  中国海军的第一艘巡洋舰在广州造船厂下水,进入舾装阶段。
  对中国海军来说,这绝对是一件天大的喜事。
  即便放眼全球,这也是美国在冷战期间设计建造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完成后,世界上第一艘巡洋舰。
  很多人都认为,巡洋舰会随着“提康德罗加”级退出历史舞台。
  作为新兴的海上力量,中国海军却背道而驰,耗费巨资建造在很多人看来完全没有实际价值的巡洋舰。
  存在即有价值。
第四十一章
标杆
  这艘标志着中国海军迈入新时代的巡洋舰曾经有几个名字,规划建造时被命名为“共和国”号、项目批准后更名为“中华”号、动工时又更名为“海军上将”号,直到腾耀辉出任海军司令,制订了海军舰艇的命名规范,才正式命名为“北京”号,因此海军编号X1的巡洋舰也被称为“北京”级。
  与命名一样,“北京”号的设计与建造工作也几经波折。
  早在“黄帝”号服役当年,海军就提出为航母战斗群建造大型防空战舰,以取代防空能力稍有欠缺的052C级驱逐舰。
  最初的时候,海军并没考虑建造巡洋舰,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大型驱逐舰上。
  二零一三年,海军提交的造舰规划中,就有临时编号为052D的大型驱逐舰,其满载排水量超过了一万吨,配备九十六枚垂直发射的HHQ-9型远程防空导弹,三十二枚垂直发射的中程防空导弹。
  只是在审核阶段,该方案被证明不可行。
  如果按照海军提出的战术标准,即防空导弹数量不变,安装四部火控照射雷达,战舰的满载排水量至少需要一万三千吨。
  虽然美国海军已经搞出了“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但是如此大的排水量,仍然是一个难题。
  别的不说,动力系统就不好搞。
  采用核动力的话,排水量偏小,使用效率不高。当时又没有合适的大型燃气轮机,只能采用蒸汽轮机。
  显然,海军不会接受这套方案。
  原因很简单,从俄罗斯采购的四艘“现代”级已经让海军吃够了苦头。
  如果没有第二次朝鲜战争,052D项目要么胎死腹中,要么修改性能指标,比如降低作战标准,减少弹药携带量。
  结果,第二次朝鲜战争改变了一切。
  虽然在战后最初两年,中国海军非常迷茫,甚至认为航母没有存在价值,更别说其他大型战舰了,但是黄峙博入主总参谋部后,海军建设受到高度重视,装备建造也回到了正常轨道上来。
  在此期间,海军启动了好几种大型战舰的设计与建造项目。
  其中就有编号X1的大型防空战舰。
  只是,在最初阶段,海军没有拿出防空战舰的具体性能指标。原因很简单,在新的战争环境下,特别是在电磁战环境下,注重远程防空的大型战舰是否还能发挥作用,连美国海军都搞不清楚。
  如果远程防空系统经受不住考验,那么就得重新考虑舰队防空战术。
  也就在这个时候,电磁对抗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随后东海战争爆发,防空战舰的价值得到证明。
  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远程防空系统仍然是舰队最主要的防空保护伞。
  二零一九年八月,X1项目正式上马。
  因为前期已经进行了非常充分的研究,海军在二零一七年就下达了设计任务,委托广东造船厂与青岛造船厂进行设计,所以在当年年底,广东造船厂就拿出了设计方案,并且得到海军认可。
  建造工作随即展开。
  能在两年之内完成建造工作,算不上奇迹,因为在此之前,广东造船厂已经在二零一七年的竞标中胜出。虽然海军在二零一九年十一月才下达订单,但是在此之前,广东造船厂已经完成了建造准备工作。
  此外,在建造“北京”号的时候,主要采用了模块化建造方式。
  为了平衡南北两大造船厂,“北京”号的姊妹舰“上海”号安排在青岛造船厂进行,而且两家造船厂分别承担不同模块的制造工作,承建的造船厂,实际上只负责把各种任务模块组装起来。
  因为海军需要证明大型巡洋舰的价值,所以“北京”号的建造任务排在首位。
  按照海军的安排,“北京”号完成海军测试之后,才会下达第二批两艘的订单,也就得让“北京”号尽快服役。
  如此一来,相当于两家造船厂同时建造一艘巡洋舰。
  从工时上讲,“北京”号相当于在一家造船厂承建的情况下,花了三年半的船台时间才完成基础建造。
  这样看来,建造周期就不算短了。
  作为中国海军的第一艘巡洋舰,“北京”号的战术指标非常高。
  在四台二十五兆瓦燃气轮机驱动下,“北京”号在一万一千五百吨的标准排水量时,最大航速达到三十四节,即便达到一万三千七百五十吨的最大排水量时,最大航速也能达到三十节。以燃电交替模式驱动,能以十八节航行七千五百海里。如果直接驱动,则能以三十节航行三千海里。
  武器系统上,“北京”号以一套主/被动双模式相控阵雷达为核心,配合四部火控照射雷达能够同时引导三十二枚防空导弹,分两批拦截十六个空中目标,或者同时为六十四枚主动制导的防空导弹指引目标。配合火控系统的,是前后各八套八联装垂直发射系统。标准作战模式下,前后各六套装载远程防空导弹、各一套装载四联装的中程防空导弹、各一套装载远程反舰导弹、或者反潜导弹、或者对地攻击巡航导弹,因此能同时携带九十六枚远程防空导弹与六十四枚中程防空导弹。作为辅助系统,还有一门一百三十毫米舰炮,必要时可以改装成更大口径的舰炮。末段防御手段上,总共有三套速射炮,并且能在服役后改装成电磁速射炮。主要反潜装备是两架反潜直升机,以及垂直发射的反潜导弹,辅助反潜手段是两具三百二十四毫米三联装鱼雷发射管。电子对抗系统方面,除了两座干扰/诱饵发射器,还有一套拖拽式鱼雷诱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3/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