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3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2/1021

  与第三护卫群不同,第一护卫群进入大隅海峡之后没有全速航行,而是把速度控制在十六节以内。
  在这个速度上,第一护卫群的反潜作战能力不会受到影响。
  九点左右,“海龙”号发现了逼近的反潜直升机。
  显然,第一护卫群非常小心谨慎,提前派出了反潜直升机。
  只是,这个时候“海龙”号已经占据了有利位置。为了避免暴露行踪,萨非墨还收回了拖拽式声纳,让潜艇在黑岛南面大概二十公里处坐沉海底,随后关闭了潜艇上所有发出噪声的设备。
  为了尽可能的降低噪声,萨非墨甚至让厨师休息,给官兵分发罐头食品。
  最重要的是,“海龙”号离日本领海非常近,几乎就在领海线上,而之前从未到过如此接近日本本土的地方。
  正是如此,第一护卫群派出的反潜直升机全都飞往远海,没有在本土附近逗留。
  九点三十分,“海龙”号的侧舷声纳阵探测到了正在逼近的第一护卫群。
  第一护卫群的航速仍然不高,但是航线正好从“海龙”号上方经过。再次确定了目标航线后,萨非墨在九点五十分左右下达了战斗命令,让武器军官准备火控数据,全体官兵进入战斗岗位。
  十点过,第一护卫群从竹岛南面经过,进入东海,也进入了“海龙”号的攻击范围。
  机会就在面前,可以想像“海龙”号上的官兵有多么激动。
  如果单独干掉一支护卫群,“海龙”号绝对是中国海军战果最丰硕的潜艇。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中击沉“华盛顿”号,已经使“海龙”号问鼎“王牌艇”的宝座,至今没有被其他潜艇超越。
  也就在这个时候,第一护卫群转向了。
  不是离开东海,而是在离“海龙”号大概二十公里的地方徘徊。
  这下,萨非墨有点傻眼了。
  显然,第一护卫群没有打算深入东海,只是象征性的进入东海,以证明日本海上自卫队在东海的存在。
  二十公里不算远,但是不能确保攻击一定能够得手。
  要知道,没有航空兵配合,“海龙”号必须凭借一己之力对付第一护卫群。
  距离太远的话,必然会使偷袭失去意义。
  萨非墨没有打退堂鼓,因为离得已经足够近了,近到不用考虑由反潜直升机构成的外围反潜网。
第一百零五章
完美伏击
  第一护卫群确实是象征性的进入东海,没有任何军事意义,只是让日本当局在宣传的时候,有理由宣称仍然在东海部署了舰队,中国海军没有独霸东海,让更多的人相信,日本有能力夺回钓鱼岛。
  从反潜能力上看,第一护卫群不能说不强大。
  十艘战舰都有反潜能力,特别是八艘多用途驱逐舰。舰队总共有十架反潜直升机,此外还得到了十多架岸基反潜直升机的掩护,确保能在任何时候、在三个主要方向上各投入三架反潜直升机。
  以反潜直升机的战术,三架直升机协同作战,足以对付一艘攻击核潜艇。
  只是,在部署反潜直升机的时候,第一护卫群的指挥官严重忽视了一个问题,即反潜直升机提供的是外围反潜掩护,如果潜艇就在跟前,那些飞到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外的反潜直升机就派不上用场了。
  舰队的内层反潜,主要依靠战舰自身,即战舰上的拖拽式声纳与反潜鱼雷。
  依靠“阿斯洛克”反潜导弹,战舰能够攻击二十公里内的潜艇,还能用三百二十四毫米轻型鱼雷攻击十公里内的潜艇。
  只是到了这个距离上,优势绝对不在战舰手上。
  十一点四十五分,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极慢速航行,“海龙”号把攻击距离缩短到了十公里。
  在这个距离上,任何一条重型鱼雷都能追上全速逃逸的日本战舰。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距离上,“海龙”号携带的电磁武器能够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十一点五十五分,第一枚电磁火箭弹在离第一护卫群大概八公里的海面上空引爆,顷刻间摧毁了十五公里内的所有电子设备。
  不是战斗机使用的电磁火箭弹,而是专门为潜艇研制的电磁火箭弹。
  在第二次朝鲜战争期间,志愿军就想过为潜艇配备电磁武器,让潜艇能够单独袭击得到严密保护的舰队。只是受技术手段限制,当时的电磁武器得装在鱼雷里面,用一枚小型火箭取代鱼雷的战雷头,在鱼雷到达目标附近后,携带了电磁弹头的小型火箭冲出水面,在空中引爆。
  显然,这种发射方式非常麻烦,还要占用潜艇上宝贵的弹药空间。
  对常规潜艇来说,这基本上无法接受。
  原因很简单,常规潜艇的载弹量本来就非常有限,如果电磁武器占用了空间,携带的鱼雷就更少了。
  战后,中国海军对电磁武器做了改进。
  主要就是,不再通过鱼雷发射管发射,而是通过发射通信浮标的投掷器发射,而且火箭弹做得更小了。
  这样一来,潜艇能在不影响作战的情况下使用电磁武器。
  缺点是,通过直接为二百毫米的投掷器发射的火箭弹只能携带小型电磁弹头,而且射程非常有限。
  正是如此,在作战使用中,很多艇长都把电磁火箭弹当成防御武器。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用来对付敌人的反潜直升机与反潜巡逻机,就算不能击落,也能干扰反潜直升机与反潜巡逻机,为潜艇赢得逃逸机会。
  要在进攻中使用,就得离目标足够近。
  当然,这个问题早就引起海军重视,而且海军已经投资开发专门用来发射电磁火箭弹的垂直发射系统。
  只是,在很多老式潜艇上,除非增添专门的舱段,不然都无法使用。
  作为实战经验最丰富的常规潜艇艇长,萨非墨非常清楚电磁武器的重要性,也知道该如何利用这种武器。
  这枚电磁火箭弹造成的破坏绝对是灾难性的。
  当时,第一护卫群里,至少有四艘驱逐舰在电磁火箭弹的打击范围之内。
  与联合舰队里的战舰一样,遭到电磁打击之后,这四艘战舰立即瘫痪。
  更重要的是,其他六艘护卫舰与电磁火箭弹引爆地点的距离都不超过二十公里,而且都在按照正规程序执行战斗巡逻任务,战舰上的雷达、通信电台等设备都在工作,结果均被脉冲电磁波烧毁。
  不同的是,这六艘战舰的动力控制系统没有损坏。
  因为潜艇发射的电磁火箭弹的引爆高度不到五百米,所以破坏范围比战斗机发射的电磁火箭弹小得多。如果这枚电磁火箭弹在高空引爆,第一护卫群里的十艘驱逐舰没有一艘能够逃脱。
  在电磁火箭弹引爆的时候,“海龙”号已经发射了六条重型鱼雷。
  只是,萨非墨没有急着进行第二轮攻击。
  在为鱼雷发射管重新装填的时候,“海龙”号开始加速,在十一点五十九分达到二十节的最高潜航速度。
  此时,六艘还能航行的驱逐舰没有撤离。
  原因很简单,旗舰在电磁火箭弹的打击范围之内,通信中断后,舰队指挥官无法向其他战舰下达撤退命令。
  在旗舰瘫痪的情况下,其他战舰的舰长首先想到的不是撤离战场,而是上前援助。
  勇气可嘉,行为却极端愚蠢。
  以战舰的速度,摆脱“海龙”号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也就是说,只要六艘驱逐舰全速撤退,就能逃出“海龙”号的攻击区域。
  前去救助旗舰,等于主动踏入鬼门关。
  凌晨零点不到,“海龙”号发射的第一批鱼雷陆续命中了四艘瘫痪的驱逐舰。
  此时,“海龙”号已经向第一护卫群航行了大约两公里。
  零点过十分,第二枚电磁火箭弹在离第一枚电磁火箭弹大约五公里处引爆,顷刻间摧毁了剩余六艘驱逐舰上的电子设备。
  为了搞清楚情况,萨非墨让“海龙”号启动了主动攻击声纳。
  确定十艘驱逐舰均已瘫痪后,“海龙”号在零点十三分发射了第二批鱼雷,随后又在零点十七分发射了第三批鱼雷。
  这时候,第一护卫群的反潜直升机赶了回来。
  萨非墨没有迟疑,在零点十八分发射了第三枚电磁火箭弹,把赶来围剿“海龙”号的六架SH-60J送入大海。
  这些直升机都属于日本海上自卫队,不具备电磁对抗能力。
  到这个时候,第一护卫群里的十艘驱逐舰中,最先中雷的四艘驱逐舰、包括两艘防空驱逐舰均已沉没。
  在撤里之前,“海龙”号进行了第四次鱼雷攻击。
  因为只携带了二十二条鱼雷,所以第四次鱼雷攻击只发射了四条鱼雷。
  萨非墨没有什么好顾忌的,因为“海龙”号已经出海一个多月,在之前的战斗巡逻中超额耗费了储存的液氧,所以在完成这场战斗后,“海龙”号必须返回舟山海军基地,没有必要带着鱼雷返航。
  至于是否会在返航途中遭遇日本潜艇,萨非墨根本没有想那么多。
  只要“海龙”号保持安静航速,被日本潜艇发现的可能性非常渺茫。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2/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