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3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8/1021

  问题是,这四艘潜艇足以打乱东海舰队的阵脚。
  在受到潜艇威胁的时候,东海舰队肯定得把重点放在反潜上,无法为即将展开的空战提供支持。更重要的是,空战打响后,东海舰队的反潜直升机肯定得规避,要么飞离舰队防空网的拦截区域、要么返回战舰。没有反潜直升机提供的外围掩护,东海舰队必须高速离开日本潜艇的伏击海域。显然,这与东海舰队正在执行的任务矛盾。如果东海舰队留下来,则有可能遭到鱼雷攻击。
  显然,日本艇长的战术选择没有错。
  以当时的情况,及时的攻击、哪怕是不成功的攻击,都能在即将爆发的空中战斗中为空中自卫队的战斗机赢得优势。
  要知道,海上自卫队的舰队还没有进入东海。
  如果中国战斗机得到了舰队支持,特别是防空驱逐舰上的远程防空导弹的支持,日本战斗机就很难在空战中掌握主动权。
  在无法立即组织起足够强大的攻击机群之前,潜艇成为夺取战术优势的唯一手段。
  从战术安排上讲,这也正是四艘“苍龙”级从大隅海峡进入东海,提前逼近中国舰队的主要目的。
  只是,在这个至关重要的时间点上,日本艇长忽略了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
  在四艘“苍龙”级的屁股后面,“海龙”号已经磨刀赫赫了。
  更重要的是,在发动攻击前,日本潜艇还得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获取准确的战术情报。
  通过长波电台,只能发送非常简单的信息。
  像战术情报这类比较复杂的信息,必须使用短波电台,因此日本潜艇就得在发动攻击前上浮,使用通信桅杆。
  四点不到,四艘“苍龙”级先后上浮。
  发现断后日本潜艇上浮后,萨非墨没让“海龙”号跟上,而是提前做战术转向,探测到前方的三艘日本潜艇也在上浮。
  这可不是好征兆,萨非墨立即想到,日本潜艇即将发动攻击。
  上浮,不仅仅是为了接收战术情报,在使用鱼雷发射管发射反舰导弹的时候,最大潜深得控制在四十米以内。
  舰队就在几十公里之外,日本潜艇在这个时候上浮,没有别的理由了。
  只是,萨非墨有点搞不明白,既然要偷袭东海舰队,日本潜艇为什么没有耐心,再靠近一点就能使用鱼雷了。
  比起导弹,鱼雷更难对付。
  不管怎么样,萨非墨没有犹豫。
  既然日本潜艇准备先发制人,“海龙”号就不能落后。
  四点过五分,萨非墨下达了战斗命令,按照之前拟定的战术计划,首先为两条线导的六百五十毫米重型鱼雷输入了断后日本潜艇的目标数据,随后为两条自导的五百三十三毫米鱼雷输入了两艘居中日本潜艇的目标数据。
  距离实在是太近了,完全没有必要使用主动攻击声纳。
  当然,萨非墨没有忘记给艇首的球形声纳充电,为迎战最后一艘日本潜艇做准备。
  根据“海龙”号的交战记录,四点十五分,被动声纳首次探测到了日本潜艇为鱼雷发射管注水时发出的声响,随后探听到了打开鱼雷发射管前盖的声响。四点十八分左右,断后日本潜艇首先发射了五枚反舰导弹,接下来的两分钟内,另外三艘日本潜艇也各自发射了五枚反舰导弹。
  从战术上看,日本潜艇配合得相当到位。
  由断后潜艇首先发射导弹,突前潜艇最后发射,才能确保四艘潜艇发射的二十枚反舰导弹同时到达。
  很明显,在使用通信桅杆接受战术情报的时候,四艘潜艇交换了信息。
  如果离得近一些的话,不用浮上水面,就能通过高频声纳交换信息。
  日本潜艇已经发射导弹,萨非墨就没有理由客气了。
  周渝生在命令中说得很明确,只要日本潜艇首先发动攻击,就得立即反击,而不是等待作战命令。
  四点二十一分,“海龙”号向两艘“苍龙”级各发射了一条五百三十三毫米鱼雷。
  大约两分钟后,“海龙”号向断后日本潜艇发射了两条六百五十毫米鱼雷。
  重点不在前面,而是在后面。
  只有首先击沉断后日本潜艇,才能用线导鱼雷攻击居中的两艘。如果不能及时收拾掉这三艘潜艇,“海龙”号必然遭到围攻。
  事实上,在发射鱼雷后,“海龙”号就暴露了行踪。
  断后日本潜艇立即采取反制措施,只是面对两条性能先进的重型鱼雷,最大潜航速度仅有二十节、最大潜深不超过六百米的常规潜艇根本避无可避。至于逃跑,更加无从谈起。别说常规潜艇,核潜艇都跑不过最大航速接近七十节的鱼雷。
  随后,居中的两艘日本潜艇开始转向。
  只是在锁定“海龙”号之前,这两艘潜艇就发现了高速袭来的鱼雷,不得不放弃反击的想法,转为规避鱼雷。
  四点四十七分,两条六百五十毫米鱼雷解决掉了第一艘日本潜艇。
  此时,东海舰队顶住了日本潜艇的突然袭击,腾耀辉正面临是打是撤的艰难选择。
第四十八章
关键战报
  对于有六艘驱逐舰、四艘护卫舰的东海舰队来说,拦截二十枚反舰导弹不算什么。在舰队里,像052C驱逐舰与054C型护卫舰都有能力单独拦截十个以上的目标,956E型驱逐舰的反导能力也不差。
  拦截反舰导弹之后,腾耀辉有点左右为难了。
  附近肯定有日本潜艇,而且数量不少。虽然通过导弹的来袭方向,可以大致判断出日本潜艇的潜伏海域,腾耀辉也在第一时间让周渝生派遣反潜直升机过去,但是在发射反舰导弹之后,日本潜艇肯定会机动规避。要想击沉所有日本潜艇,肯定需要时间。如果反潜直升机没能驱逐日本潜艇,那么舰队很有可能再次遭到袭击,而且下次来袭的很有可能是更加致命的鱼雷。
  问题是,东海舰队却不能离开。
  日本的战斗机正在赶来,海航的战斗机也即将到达,空战马上就要打响,而东海舰队是整个战术指挥链条中不可否缺的环节,还肩负起了为制空战斗机提供支持的重任,必要时得用防空导弹攻击日本战斗机。
  这不是腾耀辉的问题,而是中国海军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制订战术计划时,协助海航作战的主力是预警机,不但为此调派了四架空军的大型预警机,还集中了海航的四架小型预警机,确保在战时能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为制空战斗机提供作战支援。但是在东海作战,中国空军与海军航空兵存在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即无法依靠本土防空网。
  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中,志愿军空军能有突出表现,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依托中国的本土防空网。整个战争期间,为志愿军服务的预警机不但部署在中国本土,而且一直在本土上空巡逻,不但得到了地面防空部队的掩护,还不用担心联军越境攻击,可以随心所欲的活动。
  在东海战场上,这个条件并不存在。
  如果要让预警机在本土防空网的掩护下活动,就只能部署在舟山群岛附近,而舟山群岛离钓鱼岛六百多公里,已经超出了预警机的支援范围。如此一来,必须让预警机前出,也就得考虑预警机受到的威胁。
  在争夺制空权的战斗中,攻击对方的预警机是最有效的方式。
  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就多次攻击联军的预警机,从而夺得了暂时制空权,为制空作战奠定了取胜的基础。
  第二次朝鲜战争后,如何保护预警机免受攻击,可以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即便不考虑电磁武器对预警机构成的威胁,也得考虑第四代战斗机。
  原因很简单,第四代战斗机具有出众的隐身能力,能够大幅度缩短预警机的有效探测距离,出其不意的发动袭击。
  根据第二次朝鲜战争的经验,KJ-2000对F-22A的有效探测距离为一百五十公里。
  在这个距离上,F-22A足以用火控雷达锁定预警机。虽然AIM-120D的最大射程不超过一百二十公里,需要再靠近一些才能发射导弹,但是与巡航飞行速度超过一点六马赫的战斗机相比,预警机的速度就太慢了。即便为预警机配备足够多的护航战斗机,也很难及时击落来犯敌机。
  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就用远不如F-22A的Mig-31攻击过联军的预警机。
  如此一来,在防空系统中,预警机必须得到足够的掩护,而且是来自更加可靠的战舰的掩护。
  按照中国海军制订的制空战术,在与敌人争夺制空权的时候,预警机负责为战斗机提供战场信息,而前进部署的舰队则负责为预警机提供防空屏障。也就是说,舰队将在预警机活动区域前方一百到两百公里范围内活动,用防空导弹拦截来犯的敌机。在这套系统中,预警机还将为舰队提供防空反导的信息支援,即负责探测从超低空逼近的目标,引导舰队进行防空作战。
  说得简单一点,在这套战术中,舰队就是前出的地面防空系统。
  情况可想而知,如果东海舰队撤退,那么部署在舰队后方的预警机就得撤退,在前方作战的制空战斗机也得撤退。
  撤下来容易,可要夺回来就不容易了。
  特种部队已经登上钓鱼岛,没有制空权,不但会遭到轰炸,还很有可能让日本认为可以反攻钓鱼岛。
  舰队不能后撤,就得想办法消除来自海面下的威胁。
  除了反潜直升机,腾耀辉能够依靠的只有同样神出鬼没的潜艇,特别是在二十八日夜间到达的两艘攻击核潜艇。
  当时,腾耀辉要做的,只是决定是否转为反潜队形。
  在海战中,防空作战与反潜作战的编队队形截然不同。
  对付潜艇的时候,舰队里的战舰得充分疏散,避免两艘战舰同时遭到一艘潜艇发射的鱼雷攻击,并且尽可能的扩大反潜区域,让潜艇无法靠近核心战舰。如果是航母战斗群,就是让潜艇无法靠近航母。在驱护舰队中,需要重点保护的是作为舰队旗舰、以及主要防空支柱的防空驱逐舰。
  如果是对空作战,舰队则要尽可能的收拢,让所有战舰都在区域防空系统掩护之下,并且为防空驱逐舰上的远程防空导弹留出足够多的防空反导拦截区域,以确保不具备区域防空能力的舰艇,比如反潜护卫舰不会暴露在外。即便在末端反导拦截中,密集的编队也能最大大限度的利用防空火力。
  在战斗中,调整编队队形并不容易。
  东海舰队正在执行防空作战任务,要让处于编队内层的反潜护卫舰散开,在外围拉起反潜网,至少需要一个小时。
  对于快节奏的防空作战来说,一个小时恐怕战斗已经结束了。
  四点五十分左右,也就在腾耀辉犹豫不决的时候,周渝生送来了刚刚收到的战报,由萨非墨发来战报。
  这下,腾耀辉没有理由犹豫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8/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