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3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6/1021

  问题是,四艘“苍龙”级没有改变航线,从大隅海峡进入东海后就以四节的巡航速度向西南方向航行。
  这个速度,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潜艇发出的噪音。
  不可否认,“苍龙”级是非常先进的常规潜艇,特别是从第五艘开始,用日本自行研制的氢氧粒子膜燃料电池替换了“斯特林”发动机之后,巡航噪音进一步降低,丝毫不比041型差。
  只是,潜艇的噪音水平具有方向性,在某个方向上会特别明显。
  比如潜艇的正后方。
  因为率先发现对方,还及时机动到位,在日本潜艇靠近时,还关闭了推进器,所以“海龙”号轻而易举的咬住了四艘日本潜艇。
  跟踪了几个小时,到二十六日傍晚,萨非墨发现了问题。
  四艘“苍龙”级没有分开,而是排成较为整齐的编队,航向也没做调整,似乎并不担心在同一海域游弋的中国潜艇。
  难道日本艇长这么有信心?
  深思熟虑后,萨非墨觉得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如果四艘“苍龙”级不是从大隅海峡进入东海,而是去了冲绳岛,很有可能悄无声息的进入战区。
  原因很简单,大隅海峡的海文情况产生了影响。
  作为第一岛链上最重要的海峡之一,大隅海峡北面是九州岛、南面是大隅诸岛与种子岛等岛屿。冷战期间,大隅海峡是西方集团封锁红色海军的主要战场之一,超过四成的苏联潜艇从此进入太平洋。
  对于从东海进入太平洋的潜艇来说,大隅海峡是一条理想通道。因为北上的黑潮在此分道,一路流往朝鲜海峡、进入日本海,另外一路则经大隅海峡进入西太平洋。在黑潮的带动下,潜艇可以关闭主推进器,以三节左右的速度悄无声息的航行。
  对于前苏联海军那些噪音巨大的核潜艇来说,大隅海峡绝对是理想之选。
  为了对付前苏联的潜艇,冷战期间,美国与日本在大隅海峡的海底铺设了数百具噪音监测器。
  只是,对于从太平洋进入东海的潜艇来说,就没有这么理想了。
  因为海峡的平均水深不到一百米,所以潜艇无法深潜避开黑潮。在强大的黑潮面前,潜艇要想达到四节的巡航速度,就得以七节的速度航行。在海峡最窄处,黑潮的流速加快,潜艇甚至得把航速提高到十节左右。
  这个速度,使得潜艇的噪音明显增强。
  不然的话,“海龙”号也不可能在几十公里之外探测到四艘“苍龙”级。
  此外,自身噪音增强后,潜艇的被动探测能力将明显减弱,日本潜艇很难发现远处的“海龙”号。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肯定会让日本艇长感觉良好。
  问题是,四艘“苍龙”级为什么不分开行动?
  虽然几十年来,常规潜艇遵循的仍然是“狼群战术”,特别是在正规海战中,集中行动的常规潜艇远比单独行动时强大得多。在第二次朝鲜战争期间,中国潜艇能够多次取得惊人的战果,与集中行动不无关系。但是“狼群战术”不等于要让所有潜艇一起行动,特别是在搜寻目标时,每艘潜艇都是“头狼”,在发现目标之后再集中行动,以集群攻击的方式瓦解敌人的反潜网。
  在狭窄的东海,四艘“苍龙”级足以铺开一张巨大的伏击网。
  也许,日本艇长相信其他侦察手段,比如侦察卫星、电子侦察机与海上巡逻机能够发现中国舰队,所以没有分散搜索。
  不管怎么说,在现代海战中,潜艇只是参与兵力之一,而不是全部。
  萨非墨没管那么多,因为四艘“苍龙”级一起行动,让他更容易跟踪监视。如果日本潜艇分散行动,他还不知道该怎么办呢。
  就这样,四艘“苍龙”在前,排成一二一队列,即一艘突前、两艘居中、一艘断后,“海龙”号则尾随在后。
  萨非墨没把距离拉得太远,确保艇首球形声纳能探测到断后日本潜艇发出的噪音。
  每隔半个小时,他就让“海龙”号做一次战术转向,用侧舷声纳阵探测前方的三艘日本潜艇的行踪。
  在此期间,萨非墨已经想好了战术。
  只要收到攻击指令,“海龙”号首先攻击断后日本潜艇,同时向居中的两艘“苍龙”级各发射一条五百三十三毫米自导鱼雷,然后用两条六百五十毫米线导鱼雷做补充,最后与突前日本潜艇拼刺刀。
  这套战术,足以保证干掉三艘“苍龙”级。
  即便拼不过第四艘“苍龙”,也能稳赚不赔。
  只是,接下来的等待,让萨非墨有点恼火,因为直到二十八日夜间,他也没有收到周渝生发来的作战命令。
  还好,潜艇兵最不缺的就是耐心。
  当时,萨非墨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或者说该做却没做的事,对即将爆发的海上战斗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按照周渝生的安排,萨非墨应该及时汇报敌情。
  问题是,萨非墨却没有这么做,不但没有让“海龙”号上浮使用通信桅杆,也没有投出通信浮标。
  萨非墨这么做,不是没有理由。
  “苍龙”级的噪音很低,如果“海龙”号浮上水面,用通信桅杆发出信息,很有可能跟丢目标。使用通信浮标的话,因为不具备定向通行能力,所以发出的电磁波很有可能被日本的监听电台截获。
  萨非墨不是不打算报告敌情,而是觉得时机还不成熟。
  结果就是,到二十八日夜间,周渝生仍然不知道已经有四艘“苍龙”级从大隅海峡进入日本海,而是紧盯着冲绳附近的那两艘日本潜艇。
  虽然周渝生已经意识到,日本海上自卫队出动了十四艘潜艇,就算从横须贺出发的第二潜水队群的八艘潜艇没有赶到,从广岛出发的六艘潜艇肯定到了,而在冲绳附近被发现的只有两艘,意味则四艘潜艇去向不明。但是没有可靠情报,让周渝生无法妄自做出判断,也就无法肯定日本潜艇走的是大隅海峡。
  不管怎么说,两艘“亲潮”级的威胁已经够大了。
  如果让这两艘潜艇进入东海,而且逼近东海舰队,即便有四艘041型伴随舰队行动,也不见得能够确保舰队安然无恙。
  只要抓住机会,一艘潜艇就能给予舰队毁灭性的打击。
  周渝生别无他法,只能安排一艘攻击核潜艇前去增援,加强冲绳附近海域的监视力度。
  当时,只有两艘攻击核潜艇深入东海,另外两艘还在赶过来的途中,离冲绳还有几百公里呢。
  受此影响,在东海舰队东北方向上,出现了极为明显的反潜漏洞。
  换句话说,在战前部署中,日本海上自卫队采取的战术收到了效果,用两艘已经落后的“亲潮”级吸引了中国海军的反潜兵力,为四艘“苍龙”级创造了突破机会,也为日本打响第一枪创造了机会。
  只是,战争是双方互动的结果,而不是单方面行动。
第四十六章
登岛
  五月二十八日夜间,还发生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经过第二次审议后,傅秀波批准了由黄峙博提交的作战计划,并且正式授权黄峙博全权处置作战行动。
  拿到授权后,黄峙博给腾耀辉下达了“A”命令。
  电文只有一个字母,这也是作战行动正式开始的代号。
  到此,东海作战行动进入倒计时。
  首先出动的不是航空兵、也不是舰队,而是由黄峙博亲自调派来的两栖特种部队。
  按照修改后的计划,特种部队攻占钓鱼岛之后,海空作战才全面展开。
  五月二十九日凌晨零点三十分,第一架搭载了二十四名特种兵的Z-8从舟山海军航空兵基地腾空而起。
  五分钟内,另外七架Z-8先后升空。
  突击部队的规模并不大,还不到两百人,而且只携带了轻武器。没什么好奇怪的,钓鱼岛上没有驻军、没有常住居民,甚至没有多少建筑物。夺回钓鱼岛,只具有政治上的象征意义。
  决定胜败的不是谁占领钓鱼岛,而是谁掌握东海的制空权与制海权。
  一点四十五分,Z-8机群从东海舰队上空掠过。
  直升机的飞行高度不到五十米,从“兰州”号上掠过的时候,甚至让人觉得要撞上战舰的桅杆。
  按照计划,机群返航时,才会到驱逐舰上补充燃油。
  此时,战舰上已经忙碌起来。
  一点五十五分,“兰州”号率先放出反潜直升机,随后其他驱逐舰与护卫舰也放出了反潜直升机,开始在舰队外围执行反潜搜索任务。
  部署在后方基地的海上巡逻机也已起飞,正在全速赶来。
  只是,中国海军缺乏像P-3C这类的反潜巡逻机,由SH-5与Y-8改进而来的只能算得上是海上巡逻机。
  在很大的程度上,东海舰队的主要反潜力量正是潜藏在水面下的潜艇。
  与海上巡逻机一起升空的还有空军的八架J-20与海军航空兵的十二架J-11C。
  J-20的任务是去掩护正在舟山群岛东面大约一百五十公里处巡逻的KJ-2000,而J-11C将为舰队提供防空掩护。
  因为J-20的产量很低,首批服役的四十架全部交付给空军,所以海军航空兵的主力仍然是第三代战斗机。
  在这些战斗机中,性能最出众的就是J-11C。
  与J-11B相比,J-11C的改进主要为雷达与发动机。利用为J-20开发的技术,J-11C的新式主动相控阵雷达不但探测距离更远,储备具备了探测隐身飞机的能力,还增添了两条火控通道,能同时引导八枚PL-12D攻击八个目标,具备了与J-20、F-22A相当的多目标交战能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6/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