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3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9/1021

  因为联军归还的战俘与提交的战俘名单不符,黄峙博差点撕毁停战协议,把数十万大军放到停火线上,以再次开战威胁联军严格履行停战协议中,与战俘有关的条款,即彻底全面的遣返所有战俘。
  这件事,在当时闹得很大。
  到最后才搞清楚,不是联军不肯遣返战俘,而是在战争结束前,部分战俘因为伤势过重等原因,死在了战俘营里,没办法遣返。
  只是,黄峙博不依不饶,要求联军提供已亡战俘的遗体。
  问题是,有些战俘在签署停战协议之前就已病故,联军没有保留战俘遗体,很多都在战俘营里火化掉了。
  虽然这件事情到最后得到了圆满解决,即联军向身亡战俘的家属支付抚恤金,但是受这件事影响,直到二零一七年圣诞节前,最后一批美军战俘才走过临川江大桥,跟家人一起过了四年来的第一个圣诞节。
  回国后,黄峙博的麻烦也不少。
  最大的一件事,就是他在当上副总参谋长之后引发的人事问题。
  当上副总参谋长之后,黄峙博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重用志愿军中的优秀官兵。在第一个月内,他就签发了近五千份人事任命书,还为大约两千名军官颁发了晋升令,一大批在朝鲜战场上表现卓越的官兵,特别是年轻军官得到晋升与重用,而且均在接下来半年之内,走上了重要岗位。
  当时,仅总参谋部就有大约三分之二的岗位换人。
  在基层部队,情况更加不用多说。参战的八个集团军中,从少尉排长到少将司令,几乎所有军官都上过战场。为了奖励那些有功将士,黄峙博还联系十多所军校,开办了十几个军官速成班。到二零一六年六月底,至少有两万五千名士兵在学习了一年的理论知识后就被破格提拔为基层军官。
  这种事情,在以往肯定无法想像。
  要知道,一名合格的少尉军官,至少要在军校里学习三年。如果是直接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收的学员,还得学习四年。
  一年,能学到什么东西?
  当然,这不是问题,第二次朝鲜战已经证明,战场就是最好的课堂,实战经验就是最好的课本。
  问题是,一下提拔了这么多军官,意味着有同等数量的军官要被裁减。
  要知道,黄峙博搞这些事情之前,傅秀波已经宣布,将裁减掉在组建志愿军时扩充的军事力量。
  既然参战的得到了重用,那么没能上战场的,自然就该退役了。
  显然,这绝对不是小事。
  基层还好说,毕竟未参战部队的基层军官在退役后,还能到预备役部队、即武警继续服役。此外,按照黄峙博的安排,在军方主动解除合同的情况下,将支付给裁减官兵一笔可观的补贴。
  拿着这笔钱,士兵可以回家营生,军官可以回学校深造。
  真正受到威胁的,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将军。
  第二次朝鲜战争结束时,志愿军新增了近两百名将军,而按照傅秀波的承诺,志愿军的军衔具有合法性。
  也就是说,这些新生将领回国后,也是将军,而且会得到黄峙博重用。
  最先倒霉的,就是总参谋部的将领。
  在五十多名将领中,只有四人留用,而且这四人都是在战争期间,协助陆风烈负责志愿军的战略后勤保障工作,为志愿军做了很大的贡献。
  这下,被裁退的将军不干了。
  虽然按照陆风烈做出的承诺,所有提前退役的将军都能享受到现役待遇,不但能够保留军队提供的住房,还能按时领到全额津贴,连配备的专车、警卫员等等都一并保留,只是不能留在北京。但是这些安抚工作,并没收到预期效果,毕竟能够当上将军,都不会在乎那点津贴福利。
  从某种意义上讲,将军的最大利益并非法定待遇。
  此外,对于在军队里服役了几十年的将领来说,钱根本不是问题,很多将领在乎的是当权者的优越感。
  让这些将领退下来,不出事才怪。
  可是,黄峙博没有收手。在副总参谋长的位置上坐稳之后,他由盯上了各大军区,在半年之内把七大军区的高层都更换了一遍。
  结果,必须提前退役的将军不是五十来人,而是近两百人。
  用“捅了马蜂窝”来形容黄峙博做的事,一点都不过分。
  二零一六年底,军内刮起了“倒黄风波”,近四百名将领联名上书,要求撤消黄峙博的副总参谋长职务。
  这件事闹得很大,搞得陆风烈与傅秀波不得不亲自出面安抚。
  还好,除了得到了陆风烈与傅秀波的支持之外,十八个集团军中,参加了第二次朝鲜战争的八个集团军都支持黄峙博搞改革,而这八个集团军又是王牌部队,在编制规模、装备水平等方面均优于除第三十八集团军之外的其他九个集团军,等于半数以上的军人、特别是基层官兵都站在了黄峙博这边。
  只是,在这件事后,黄峙博不得不暂时停止人事调动。
  用陆风烈的话来说,一下搞得太狠,恐怕要伤筋动骨。
  麻烦,不仅仅来自内部,还有外部。
  东海问题不说了,在其他战略方向上,同样是麻烦不断。
  二零一七年初,更名后的“黄帝”号航母战斗群被黄峙博派往南海舰队,名义上跟南海舰队与广州军区搞对抗训练,实际却是去威慑在南海问题上越走越远的越南。因为就在二零一六年底,越南与三家美国企业签署了共同开发南海油气资源的合同,其中近一半的勘探与开采区为中越争议海域。
  仅仅威胁一下越南,也还没什么。
  不管怎么说,越南与中国接壤,中国军队刚刚在朝鲜半岛打了胜仗,越南当局再狂妄自大,也不敢在这个时候挑衅中国。
  “黄帝”号在南海活动一个月后,一口气跑到了亚丁湾。
  按照黄峙博的部署,当然是去亚丁湾执行反海盗护航任务,可是在亚丁湾巡逻了不到半个月,“黄帝”号就去了巴基斯坦的卡拉奇,然后与巴基斯坦海军搞联合演习,在邻近印度的海域活动了将近一个月。
  这下,把印度也惹上了。
  返航的时候,“黄帝”号没走马六甲海峡,而是走的巽他海峡,还在爪哇海逮捕了一伙试图劫持一艘中国籍油轮的印尼海盗。结果就是,在“黄帝”号回到广州之前,印度尼西亚爆发了排华示威游行。
  虽然这些事情都不是黄峙博想见到的,但是这些麻烦都与他有关。
  说得不客气一点,黄峙博咄咄逼人的态势,对于中国摆脱第二次朝鲜战争后的外交困局不但没有帮助,反而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只是,这还不是他做的最出格的事情。
第十五章
风头正劲
  二零一七年底,黄峙博应巴基斯坦三军总参谋长去伊斯兰堡进访问时,做了一件最出格的事,差点触怒傅秀波。
  在伊斯兰堡,黄峙博亲自与巴军方签署了军事合作备忘录。
  这份军事合作备忘录,成为了南亚军备竞赛升级的导火索。
  当时,黄峙博在参加巴军总参谋长为他举行的晚宴时,拍着胸脯做了担保,中国不但要为巴基斯坦提供军事援助,还有义务为巴基斯坦提供安全保证,并且为此做一些必须要做的事情。
  这番表态,等于与在已经不稳定的南亚地区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要知道,黄峙博是中国军队的副总参谋长,而且掌握着总参谋长的实权,等于是中国军队的最高军事指挥官。
  他的话,不仅有军事意义,还有政治与外交意义。
  不管黄峙博说这番话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传到别人耳朵里,肯定会是另外一个意思。
  次日,印度国防部长就亲自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黄峙博在伊斯兰堡的说的话,等于中国在赤裸裸的威胁印度,鼓励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等问题上采取强硬立场,蓄意破坏南亚地区的稳定局面。
  可以说,印度国防部长还算比较克制的了。
  接下来的几天里,欧美的新闻媒体,特别是美国的新闻媒体,把黄峙博的这番话充分放大,还添油加醋。
  当时,ABC邀请的一名军事评论家就提到,黄峙博的表态,除了在军事上支持巴基斯坦之外,还意味着,中国在解决了东北亚问题之后,将把重点转向南亚,与巴基斯坦联手围剿印度,中国的根本目的不是为巴基斯坦提供安全保障,而是利用印巴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矛盾,为收复被印度控制的藏南地区铺平道路。
  事实上,这番评论也比较客观。
  当时,最带有政治色彩的评论出自一位美国将军、即在朝鲜战场上败给了黄峙博的美国陆军上将博茨曼之口。按照他的说法,黄峙博提到的“必须要做的事情”,除了向巴基斯坦提供先进的武器装备之外,还意味着中国已经承认巴基斯坦有核国家的地位,并且会以各种方式帮助巴基斯坦完善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使巴基斯坦获得独立的核报复能力,从战略层面上与印度展开军备竞赛。
  博茨曼的话,绝非空穴来风。
  早在二零一六年,巴基斯坦三军总参谋长就访问了北京,随后在黄峙博的陪同下参观了成都飞机厂的J-10与J-20生产线。虽然在这次访问中,巴基斯坦三军总参谋长的主要目的是从中国获得这两种先进战斗机,并且以投资的方式,参与由成飞主导的第四代中型多用途战斗机的研制工作,但是CIA获得了极为可靠的情报,巴基斯坦三军总参谋长在北京与黄峙博讨论了核问题。
  两人到底讨论了些什么话题,CIA并不清楚,但是可以猜测。
  以当时的情况,巴基斯坦要想在南亚地区顶住印度的压力,或者说在与印度的军备竞赛中不至于败下阵来,需要的不仅仅是先进战斗机,还有更加重要的战略核力量,特别是提高核力量的可靠性。
  可以说,当时巴基斯坦的处境非常艰险。
  第二次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全面收缩战线,在二零一五年底就宣布,将按计划从阿富汗撤军。
  如此一来,美巴关系急转直下。
  既然不需要在阿富汗对付塔利班与恐怖份子,美国就没有必要继续向巴基斯坦提供军事援助。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二零一五年底,巴基斯坦向美国提出采购F-35A战斗机,美国先是答应了下来,随后却决定只出售简化后的“国际版”,而不是巴基斯坦希望获得的标准版战斗机。
  与此同时,美国却答应向印度出售标准版的F-22A。
  可以说,正是美国在印巴政策上的倾斜,迫使巴基斯坦不得不寻求更加可靠的准备来源与合作伙伴。
  巴基斯坦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中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9/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