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20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8/1021

  因为需要留下几架战斗机保护预警机,所以之前升空的八架J-10不会参与作战行动。
  这几架战斗机在编制上属于沈阳军区,因此也不会听从志愿军的指挥。
  此时,数百公里外的东朝鲜湾里,两艘041型潜艇正在向西南方向潜行,逼近它们的猎杀对象。
  超长波电台第一次拍发作战电报后,“海龙”号与“海蛇”号就收到了命令。
  汪誉涵的运气比较好,按照他与萨非墨的约定,“海蛇”号在南面监视近海航线上的联军船队与舰队,“海龙”号则在永兴湾东面潜伏。如果“海蛇”号发现了袭击目标,由“海龙”号发起攻击,然后由“海蛇”号掩护撤退。结果在收到作战命令时,美军的两栖突击舰队正从永兴湾南下。
  “海蛇”号几乎不用机动,就能在两栖突击舰队的航线上占据有利的伏击位置。
  “海龙”号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要想参与伏击战,不但要精心设计航线,祈祷两栖突击舰队在返航途中瞻前顾后、多做几次防潜规避,还得把速度提高到十六节以上,才有机会追上两栖突击舰队。
  达到十六节不是问题,可是跑这么快,“海龙”号就有可能暴露行踪。
  更重要的是,潜航速度超过八节,必须使用蓄电池。以十六节的速度潜航,“海龙”号最多航行六个小时。即便能够赶上,“海龙”号也很有可能没有足够的电能离开战场,不得不使用AIP系统,以龟速离开危险海域。
  萨非墨不是笨蛋,非常清楚快速潜航的危害。
  要知道,东朝鲜湾里,没有十艘美军的攻击核潜艇,都有八艘。
  接到命令前,“海龙”号的拖拽声纳至少发现了四艘“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还先后四次探测到了可疑目标。虽然不能确定是性能更好的“弗吉尼亚”级,因为至少有两艘巡航导弹核潜艇在日本海活动,其中一艘在几天前向朝鲜发射了一百多枚巡航导弹,另外一艘也在几天前离开了日本的海军基地,但是萨非墨不得不担心,在“华盛顿”号遭到暗算后,美军增强了潜艇兵力,出动了更多的“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
  他的担心,不是没有根据。
  军事情报局早就获得消息,已经建成服役的十艘“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中,只有首艇“弗吉尼亚”号与参与了特种装备作战测试的SSN783“明尼苏达”号在港口里面,其他八艘均已出海,至少有四艘有足够的时间赶到日本海。如果美军在八月二十四日之后,也就是“华盛顿”号遭到袭击后,让潜艇全速赶往日本海,那么进入日本海的“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的数量很有可能是六艘。
  日本海才多大?
  塞进这么多攻击核潜艇,极大幅度的压缩了常规潜艇的活动空间。
  一艘“弗吉尼亚”级以安静航速潜行时,能够监视三十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即便以最高标准执行反潜任务,使每一片海域都在两艘潜艇的监视之下,六艘“弗吉尼亚”级也足以监视整个日本海。
  东朝鲜湾是中国潜艇的主要活动地点,肯定会受到特殊照顾。
  萨非墨敢拿军衔打赌,在“海龙”号周围一百公里范围之内,至少有十艘潜艇,其中只有一艘是友艇。
  让“海龙”号加速航行,与自寻死路没有区别。
  美军早就下了“格杀令”,执行反潜任务的战舰、潜艇与飞机会毫不迟疑的攻击任何进入日本海的可疑潜艇。
  为此,日本海上自卫队甚至禁止自己的潜艇进入日本海。
  可是萨非墨可不想错过“会餐”的大好时机,即便需要承担丢掉小命的风险。
  深思熟虑后,萨非墨决定与“海蛇”号调换角色,跟在汪誉涵后面,掩护“海蛇”号攻击两栖突击舰队。
  两人早就说好,不管谁取得战果,都分对方一半。
  虽然只是君子协定,而且不大甘心当配角,但是萨非墨没有更好的选择,只能相信汪誉涵不会食言。
  只是,他必须把赌注押在汪誉涵身上。
  不是说汪誉涵有没有能力偷袭两栖突击舰队,而是汪誉涵必须理解他的战术意图,知道“海龙”号没有赶来的原因,从而在偷袭行动中把自己当成主角,承担起主要任务,不然肯定会错过战机。
  汪誉涵能够猜到萨非墨的作战意图吗?
  因为隔得太远,无法进行水下通信,两艘潜艇也不可能冒险浮上水面,用电台交换战场信息与战术意图,所以汪誉涵只能根据战场上的实际情况,猜测友艇可能采取的行动,并且把此当成作战依据。
  还好,能够成为041型潜艇的艇长,都不是普通人。
  收到作战命令的时候,汪誉涵就意识到,萨非墨很有可能无法及时赶到。
  这下,有可能出现三种情况。一是萨非墨放弃了伏击机会,继续在北面等待战机。二是萨非墨已经南下,只是无法及时赶到,只能扮演配角。三是萨非墨让潜艇提速,冒险赶往伏击战场。
  汪誉涵首先排除了第三种可能,因为任何理智的潜艇艇长都不会这么做。
  随后,汪誉涵排除了第一种可能,因为东朝鲜湾上的伏击机会并不多,萨非墨不会眼睁睁的看着伏击目标溜走。
  那么,只有可能是第二种情况,萨非墨把主角的位置让了出来。
  汪誉涵必须相信这个判断,才能决定接下来该怎么做。
  所幸的是,汪誉涵非常了解萨非墨,因为萨非墨是他的竞争对手,而且是常规潜艇艇长中唯一的竞争对手。如果不是服役时间少了两年,而且在争取的时候忘记打通最重要的人事环节,指挥“海龙”号的将是汪誉涵。
  萨非墨有种把五条鱼雷全部射向“华盛顿”号,肯定有胆子挑衅两栖突击舰队。
  想好之后,汪誉涵开始策划伏击战术。
  占据有利位置后,偷袭两栖突击舰队的难度并不大,关键是在偷袭之后,如何厉害危险海域,避开联军的反潜力量。
  就算“海龙”号能对付美军的攻击核潜艇,也得考虑反潜巡逻机与反潜战舰。
  汪誉涵一点都不莽撞,那些莽撞的潜艇艇长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没有对空能力的潜艇,要想逃走,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反潜巡逻机到达之前,离开危险海域,因此得尽可能的留住蓄电池里的电能。
  到达选择的伏击阵地后,汪誉涵下令关闭了所有非关键用电设备,然后用AIP系统为蓄电池充电。此时,“海蛇”号已经停了下来。
  虽然悬浮状态的潜艇无法使用拖拽声纳,被动探测能力大幅度降低,而且有可能因为选错了地点,错过伏击目标,但是关闭推进系统后,潜艇的噪声降到最低限度,被敌人发现的可能性也就降到最低。
  出其不意的突然袭击,正是潜艇的最佳战术。
第一百四十三章
老鸟上阵
  空中战场上,情况没有想像的那么糟糕。
  J-11B机群越过鸭绿江后,晏鹰搏就目不转睛的盯着雷达告警机的指示灯,后座上的邹偾勇上尉负责与预警机联络。
  气氛有点紧张,美军的F-22A随时可能杀出来。
  在“雷霆”反击行动中一举击落二十四架F-22A,不等于找到了对付F-22A的绝招,电子战机无法每次都伴随战斗机活动,联军也不会笨到再次让F-22A以身犯险,志愿军更不可能在每次空中战役中,都用数百枚弹道导弹、数百架无人驾驶战斗机打头阵,逼走联军的预警机。
  大部分时候,只能以常规方式应战。
  让晏鹰搏非常意外的是,机群向南飞行了数十公里,到达江界上空后,仍然没有遇到联军的战斗机。
  预警机提供的战术信息中,只有十多架在敌机在北纬三十九度线附近徘徊。
  不是美军的制空战斗机,而是执行对地攻击任务的多用途战斗机,大部分是韩国空军的F-16K,还有两架由T-50“金鹰”教练机改装的攻击机。
  美军的制空战斗机去哪了?
  晏鹰搏百思不得其解,只是机群在向南飞行,他必须选择几个攻击目标。
  美军不是没有制空战斗机,只是没有在KJ-2000的探测范围之内。
  遭受痛击后,美军花了很大的力气调查F-22A被击落的原因。虽然五角大楼没有公布调查结果,但是原因已经查清,联军的敌我识别器出了问题。最直接的证据是,F-22A机群受到攻击前,在鸭绿江北面徘徊的两架电子战机用特制雷达照射了F-22A机群,雷达的工作频率与F-16K战斗机火控雷达的工作频率相同。虽然要想搞清真相,得想办法把唯一幸免于难的F-22A飞行员救回来,但是联军基本上肯定了技术分析报告,着手对敌我识别器进行改进。
  改进方法很简单,在敌我识别器中增加一个解密硬件,对接收到的雷达信号解密,确认是友机之后,再发送敌我识别信号,不再像之前那样,只要雷达的频率对上,就自动发送敌我识别信号。
  虽然办法很简单,但是需要对三千多架飞机进行改进,工作量非常大。
  除此之外,还得对联军所有战斗机的火控雷达进行改进,至少得升级火控软件,使其在连续跟踪模式下发射加密信号。
  受此影响,联军只能分批次改进战机的敌我识别系统与火控雷达。
  首先接受改进的是美军的战斗机,F-22A只需要改进敌我识别系统,其火控雷达本来具有加密能力。F-15与F-16系列战斗机还得对火控雷达进行改进,以对地攻击为主的F-16甚至得为火控雷达增添加密硬件。因为第71特混舰队已经返回日本,舰载航空兵也回到了日本的空军基地,所以在航母战斗群重返战场之前,才会对舰载战斗机进行改进。
  韩国空军几乎没有承担制空任务,也就没有接受改进。
  问题是,韩国空军承担了大约百分之四十的对地打击任务。虽然大部分时候,韩军战斗机都在战线附近活动,为地面部队提供近距离空中支援,或者是轰炸那些袭击运输车队的人民军游击队,需要深入敌后的遮断任务基本上由美军负责,但是在战场上,韩军战斗机也有可能遇到志愿军的战斗机,也就有可能使用火控雷达。
  F-22A机群遭受灭之灾的时候,就有几架韩国空军的F-16K在图们江上游活动,所以美军飞行员忽视了北面的威胁。
  为了避免误伤,联军不得不对空中行动做出严格安排。
  在收缩空优范围之后,美军的制空战斗机一般在北纬三十八度线以北活动,非交战状态下不会越过北纬三十九度线。因为F-22A机群规模缩小了将近一半,而且很有可能在下一场战斗中再次遭遇不测,所以美军在防空配制上,首次把F-15C摆在前面,把F-22A放在了第二梯队上。
  J-11B机群进入朝鲜领空时,最近的F-15C机群在元山南面,离鸭绿江三百多公里。
  离得远,不等于主动让出制空权。
  发现志愿军的三支战斗机群越过鸭绿江之后,联军前线指挥官立即做出调整,让两个中队的F-15C快速北上,在三八线上空活动的F-22A中队也接到了作战命令,前去拦截志愿军战斗机。
  J-11B机群刚刚飞过江界,KJ-2000就发来消息,联军的制空战斗机出现了。
  不是F-22A,而是F-15C。
  半分钟后,J-11B的雷达告警机截获了联军战斗机火控雷达发出的信号,证实前来迎战的确实是F-15C。
  晏鹰搏没有迟疑,立即下令启动火控雷达,搜索跟踪敌机。
  因为双方的预警机离得都比较远,KJ-2000在J-11B机群后方大概二百五十公里处,而F-15C与E-3C的距离也在两百公里以上,所以进入交战阶段后,预警机提供的目标信息无法满足火控要求,战斗机必须使用火控雷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8/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