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9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43/1195

  对伊朗当局来说,在2027年之后需要考虑的不是如何操控油价,而是如何摆脱伊拉克这个包袱。
  从某种意义上讲,内贾德能够上台,与伊拉克的关系非常密切。
  在内贾德上台之前,伊朗当局迫于“面子与道义”,不得不持续援助伊拉克,仅仅为了解决2000多万伊拉克人的生存问题,伊朗当局每年就要拿出近5000亿里亚尔(按照2027年的币值计算,约合500亿人民币,或者130亿美元)。毫无疑问,这是一笔非常沉重的开支。要知道,2027年的时候,伊朗的年均国民产值不到20万里亚尔,相当于每个伊朗人要将每年收入的5%送给伊拉克。虽然5000亿里亚尔只占伊朗政府开支的10%左右,对增加赋税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但是在内贾德竞选总统的时候就明确提出,太多的对外援助导致伊朗的赋税居高不下,严重降低了国民生活水平,政府的职责是帮助所有选民找到工作、改善民众生活,而不是去全世界搞伊斯兰革命。而内贾德举的例子就是援助伊拉克的行动。事实上,援助伊拉克的5000亿里亚尔只占伊朗对外援助的一半左右,比如当时伊朗每年还位黎巴嫩真主党提供大约2000亿里亚尔的援助,为非洲大陆上的伊斯兰极端组织提供上千亿里亚尔的援助经费。如果算上伊朗当局提供的各种实物援助,按照CIA在2030年提交给美国国会的一份调查报告,伊朗每年的对外援助费用在15000到20000亿里亚尔,也就是300亿到400亿美元之间(2027年到2030年间,里亚尔严重贬值)。而2030年的时候,伊朗的国民生产总值仅仅只有3000亿美元出头,也就是说,伊朗当局将10%以上的国家财富送给了别人。
  不管怎么说,伊朗当局的这一做法都有点过火。
  更重要的是,伊朗的这些援助并没有起到太明显的作用。
  2027年,亲美的伊拉克联合政府被推翻之后,伊拉克的经济并没迅速好转,反而在全球经济逐渐向好的大背景下迅速恶化。用一些西方记者在伊拉克采访后的感受来说,短短数年间,仿佛2000万伊拉克人将再次回到游牧时代一样,国家百废待兴,却没有多少人在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事实上,这一情况也与伊朗当局有关。
  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帮助伊拉克人民,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伊拉克重建工业体系,为伊拉克人民创造劳动的机会与劳动的条件。如同共和国在印度搞的战后重建一样,重点必须放在基础建设与投资上,只要把基础搞好了,投资进来了,国家自然会恢复到正常状态。伊朗当局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而是不想这么做。从某种意义上讲,伊朗当局害怕伊拉克再次强大起来。不管怎么说,伊拉克是阿拉伯国家,而伊朗是波斯人,两个国家除了什叶派占多数之外,其他没有多少相似之处。按照伊朗当局的想法,伊拉克最好永远一蹶不振。
  无底洞般的伊拉克,最终导致高举改革旗帜的内贾德成为了伊朗总统。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伊拉克获得了重生的机会。
  内贾德上台后就兑现了竞选承诺,即逐步减少对外援助,而首先削减的就是提供给伊拉克的援助款项。2040年,伊朗当局就不再为伊拉克提供援助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断奶”是件好事。
  从2035年开始,伊拉克当局就开始寻找伊朗之外的出路。美国肯定不可能,不管怎么说,现在的伊拉克政权是在推翻了亲美政权之后上台的,而且其存在的最大理由就是推翻了投靠美国的卖国政权,就算美国愿意与伊拉克重修旧好,伊拉克当局也不可能在民众还没有忘记伤痛的情况下与美国重续前缘。欧洲也走不通,因为以德国、意大利为首的几个欧洲国家一直要求伊拉克当局彻底调查内战期间的几起种族屠杀事件,并且将犯了反人类罪的战犯交给海牙国际法庭,而在欧洲国家提到的“战犯”中就有伊拉克的几位高官。同样的,伊拉克当局也一直要求欧洲国家交出逃亡的前政府高级官员,并且把冻结的前政府资产归还给伊拉克。不管怎么说,欧洲不是理想选择。俄罗斯不算富裕,而且不需要伊拉克的资源,基本上没有什么好指望的。选来选去,伊拉克当局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投靠共和国,利用共和国的投资重建家园。
  不得不承认,伊拉克当局的运气很不错。
  虽然当时共和国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南亚地区,但是以王元庆为首的领导集团已经认识到中东地区的重要性,同时认识到共和国在该地区的局限性。更重要的是,当年发生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即沙特当局要求以长期协议的方式向共和国提供化肥等产品,并且要求共和国降低关税壁垒。简单地说,就是沙特想把化肥卖出个黄金价来。在这个大背景下,当伊拉克当局数次派遣访问团前往共和国招揽投资的时候,共和国当局非常积极,不但成为为伊拉克提供贷款担保,还承诺帮助伊拉克招商引资,并且以国家投资的方式,帮助伊拉克完善国内基础设施。
  从2036年开始,共和国就开始经营伊拉克。
  按照军情局提供的资料,到2040年底,共和国在伊拉克的投资超过5400亿元,其中接近三分之一是共和国政府的官方投资,即共和国政府以主权借贷的方式,提供给伊拉克的基础建设费用,另外三分之二都是民间投资。与其他地区的投资相比,共和国在伊拉克的民间投资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主要是伊拉克的基础设施非常不完善,社会矛盾多,很多大企业不愿意承担不必要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在伊拉克的投资以化工为主,特别是以化肥生产等低端化工工业为主,利润并不高,大企业没有兴趣。事实上,中小企业为主的投资方式对伊拉克也有好处,毕竟中小企业能够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并且给伊拉克的民族企业留下了生存空间。
  经过数年建设,伊拉克的面貌已经大为改观。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伊拉克仍然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按照联合国在2040年初公布的数据,伊拉克是20个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美元,落后全球平均发展水平近半个世纪。但是不管怎么说,伊拉克已经开始加速追赶,并且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海湾地区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与其他中东国家一样,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之后,伊拉克当局就想在军事上有所作为。
  不管怎么说,伊拉克是阿拉伯国家,而阿拉伯人有很强的尚武精神。更重要的是,伊拉克要想摆脱伊朗的影响,除了在经济上投靠共和国之外,还得在国防建设上有所成就,不然永远都别想成为一个独立发展的国家。
  正是如此,共和国也在暗中帮助伊拉克进行国防建设。
  当然,这种帮助与针对其他国家的援助有很大的区别。
第四十八章
中东攻略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共和国的中东攻略以伊朗为重,但是真正了解中东局势的人都有理由相信,共和国绝对不应该把重点放在伊朗身上。
  从某种意义上讲,伊朗不属于中东地区。
  从纪佑国时代开始,共和国的基本中东政策就是由中东人来管理中东事务,而狭义上的“中东人”就是阿拉伯人。因为伊朗是以波斯人为主的国家,而在历史上,波斯人与阿拉伯人一直不和,所以伊朗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中东国家。说直接点,如果伊朗不是伊斯兰国家的话,恐怕早就被阿拉伯国家排挤在外了。在此情况下,共和国绝对不可能通过支持伊朗来控制中东地区。实质上,共和国真要这么做的话,永远也别想取代美国。对众多阿拉伯国家来说,犹太人是敌人、波斯人也是敌人,与其冒险支持伊朗称霸,还不如维持现状。正是如此,数十年来,共和国与伊朗总是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可有可无的关系。用半岛电视台的话来说,在共和国的同盟体系中,伊朗是最无关紧要的一环。事实上,20多年来,共和国一直非常重视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
  叙利亚不用多说了,没有共和国的帮助,根本不可能有现在的建设成就。
  对于埃及,共和国一直采取亲善政策,即不管埃及的外交倾向,只要有要求,共和国就会尽量满足。别的不说,在众多阿拉伯国家中,埃及总能用最低廉的价格及时买到共和国的先进武器装备。
  用美国军火商的话来说,为了拉拢埃及,共和国以倾销的方式为埃及提供军火,搞得西方军火商根本没有办法与共和国的军火商竞争。比如在2036年,埃及打算采购一种先进战斗机,取代在埃及空军服役20多年的J-10系列轻型多用途战斗机,与在2024年采购的J-15系列战斗机搭配使用,进行全球招标;因为拿下这个合同等于与埃及维持数十年的同盟关系,属于政治任务,所以美国联邦政府给予洛马公司数十亿美元的补助,让洛马公司以最为低廉的价格向埃及出售F-52系列轻型多用途战斗机;问题是,在正式竞标的时候,洛马公司还是败给了中航集团;原因很简单,受美国的法律限制,洛马公司只能以整机出口的方式为埃及提供F-52战斗机,而中航集团可以出售J-17的生产线与生产专利,并且答应帮助埃及飞机厂培训技术工人。
  除了出售军火,其他方面,共和国也在积极加强与埃及的合作关系。别的不说,埃及是共和国公民的第四大境外旅游目的地,而共和国则是埃及第一大游客来源国,仅在2040年就有1200万人次的共和国游客前去观赏埃及的金字塔与狮身人面像,为埃及提供了近4000亿元的旅游收入,以及100多万个就业岗位。说得不客气一点,埃及用来购买军火的钱,基本上都是由共和国游客提供的。
  让埃及当局在基本政策上偏向于共和国的主要原因还是共和国愿意输出更加先进的技术。比如在2021年,共和国的民营汽车公司就在埃及建立了中东地区的第一条电动汽车生产线,仅仅3年之后,埃及就由电动汽车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在到2040年,埃及已经是中东地区最大的电动汽车出口国,其生产的电动汽车销往附近10多个国家,并且顺利返销共和国(因为电动汽车已经普及,所以在2035年左右,共和国除了保有3个大品牌与几个高端品牌之外,不再生产一般的电动汽车,而是通过设计、开发新技术、出口关键设备的方式来发展电动汽车产业。事实上,导致共和国把电动汽车产业向国外转移的根本原因还是劳动力严重不足,必须把部分附加值不高的产业段放在国外,把附加值最高、也就是对技术与技能要求最高的产业段放在国内)。根据埃及当局公布的数据,仅电动汽车产业就为埃及创造了大约200万个工作岗位,让200万个家庭的近1000万埃及人衣食无忧。
  除了埃及之外,共和国也在努力改善与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关系。
  2030年之前,也就是石油仍然具有重要价值的时候,共和国就通过几场漂亮的局部战争为自家生产的武器装备打开了众多石油国家的大门。比如在2030年之前,沙特阿拉伯就从共和国购买了价值超过3000亿元的军火,其中即有先进的战斗机、也有独一无二的电动潜艇、还有大量主战坦克。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沙特、科威特、阿联酋与卡塔尔等富裕的阿拉伯国家从共和国采购军火,不是想借此与共和国结盟,而是希望利用共和国的影响力平衡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霸权,从而维护本国利益。事实上,卡塔尔的半岛电视台一直在舆论上支持共和国,就是阿拉伯世界的一种态度。但是这种积极的军火销售,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增进了共和国与阿拉伯国家的相互信任。
  严格说来,2030年之后,众多海湾富裕国家与共和国的关系才算进入了蜜月期。
  随着可控聚变核电站正式全面商用,石油的价值一落千丈,国际油价在一年之内就下跌了90%。可以说,在共和国宣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输出可控聚变核电站之后,石油就变得不值钱了。在此情况下,众多海湾富裕国家的日子就难过了。
  像巴林、科威特与卡塔尔这样小国还好办,不管怎么说,这些国家的公民也就只有几十万,最多不到200万(科威特的正式公民只有100多万,巴林与卡塔尔的人口都只有60来万),依靠积攒下来的财富,只要小心打理主权投资基金,这些国家的公民在未来几十年之内都能过上以食无忧的生活。比如科威特的主权投资基金在2040年超过5万亿美元,当年盈利7.4%,扣除3%的全球平均通货膨胀率,实现2200亿纯收入,平均下来,每个科威特人能够分到11万美元,而当年全球平均收入还不到5万美元,20个最发达工业国的平均收入也只有20万美元。
  问题是,像沙特、阿联酋这样的“大国”就不可能完全依靠主权投资基金了。
  到2040年,沙特的正式公民超过了3000万。虽然由沙特政府与王室(实际上沙特政府与王室只是称呼上不同而已)控制的几个主权投资基金的总规模接近20万亿美元,且年收益在7%左右,相当于每年纯收入8000亿美元,但是平均下来,每个沙特人还不到3万美元。毫无疑问,按照21世纪40年代的物价标准,3万美元的人均收入只能算得上是发展中国家,而且是比较贫困的发展中国家。虽然这个收入能够保证大部分沙特人生活无忧,但是对于沙特王室来说,这是肯定不够的。按照某家国际机构的估计,如果沙特王室不能想办法提高国民收入,不出30年,沙特就会发生剧变。
  正是在这一情况下,沙特迎来了有史以来最有作为的王储,也就是“化肥王子”。
  沙特能够走上工业化道路,并且取得比较大的成就(2040年,沙特的人均收入超过15万美元,仍然属于发达国家,其中至少有8万美元是由化工工业贡献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就是沙特在经济上选择了与共和国合作,而不是与美国合作。说简单点,沙特王储能够大力发展以化肥生产为主的化工工业,就是因为共和国需要大量进口化肥。按照沙特当局在2040年初公布的数据,2039年,沙特生产的化肥中40%输往共和国(实际还上其中三分之二转手卖给了印度)。虽然在化肥价格上,沙特与共和国闹了不少的矛盾,比如共和国这几年全力帮助伊拉克建立化工产业链,就是为了让沙特交出化肥的定价权,但是总的说来,双方的关系仍然非常密切。
  事实上,共和国政府一直在政策上鼓励与沙特等阿拉伯国家全面合作。
  比如在2038年初,顾卫民在执政的第二年就提出了一个被民间称为“青山绿水”的国家战略发展计划。按照该计划,在2060年之前,也就是人口减少到8亿的时候,将实现占国土面积85%以上的自然覆盖率(包括森林、草原、河流、湖泊、山地、荒漠等等,换句话说,就是人为占用与使用的土地将控制在国土面积的15%以下)。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首先就得大量缩减耕地与牧场面积。虽然按照国务院提出的解决方案,主要依靠“工业化农业生产”来解决粮食问题,但是通过在印度的实践证明,“工业化农业生产”还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而在这些问题得到解决之前,农业生产依然离不开土地。也就是说,必须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虽然到2060年,在只有8亿人的情况下,加上农业单位产量的提高,共和国的耕地面积可以减少到8亿亩以内,但是作为生活的第一资源,要想继续改善民众的生活水平,农业总产量肯定不能降低。事实上,到2040年的时候,共和国的人年均粮食消耗量已经超过了1400千克,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却比美国(1750千克)、欧洲(1630千克)、俄罗斯(1580千克)、乃至巴西(1470千克)低得多。也就是说,共和国对粮食的需求仍然非常巨大。在此情况下,共和国对化肥的需求肯定是有增无减。问题是,在“青山绿水”计划中明确提到,会对环境产生破坏,而且难以治理的工业项目必须全面清理,哪怕是高附加值产业也得转移到国外。再加上在2017年,由纪佑国提出的“科技兴国战略”,共和国没有任何理由建立大型化工企业。事实上,在顾卫民上台前,除了与国防有密切关系的炸药生产企业之外,其他的化工企业都已转移到国外,比如专门为航天发射提供液氢与液痒的化工厂就设在越南与柬埔寨。由此可见,“青山绿水”计划在让共和国公民获得好处的同时也让众多中东国家获益匪浅。
  用部分西方新闻媒体的话来说,针对海湾地区的阿拉伯国家,共和国采取的是“经济绑架”策略。不管是沙特、还是阿联酋、乃至正在大兴国家基础建设的伊拉克,只要在经济上全面依靠共和国,就不可能成为共和国的敌人。
  事实上,一般的西方人根本看不出共和国这一系列举措的根本目的。
  毋庸置疑,西方国家的政治家肯定看得出来。
  换个角度就能发现,不管是针对伊朗的政策、还是针对埃及的政策、或者针对沙特等国的政策,共和国当局的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推动阿拉伯世界走向统一。
  从某种意义上讲,共和国支持伊朗,不是为了对付以色列,毕竟伊朗与以色列根本就不搭边,中间隔着伊拉克与叙利亚呢,而是为了给阿拉伯世界制造第二个压力,让众多阿拉伯国家相信,哪怕以色列完蛋了,伊朗也会成为他们的下一个敌人。这么做的直接好处就是让中东地区在21世纪的前30多年保持稳定,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让众多的阿拉伯国家在考虑与美国合作的时候,必须考虑共和国的感受,从而为共和国参与中东事务打开了大门。
  问题是,共和国没有理由扶持第二个阿拉伯帝国。
  从长远来看,阿拉伯世界完成统一之后,共和国也会成为受害者,毕竟一个强大的阿拉伯国家绝对不会容忍其他国家插手中东事务,如同俄罗斯不会允许其他国家染指乌克兰与高加索地区、欧洲不会让其他国家打北非地区的主意一样。但是把目光收近一点,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一个统一的阿拉伯世界,准确的说是在共和国的帮助下完成大统一的阿拉伯国家绝对是共和国的盟友,而不是共和国的敌人。不管怎么说,在应付西方世界威胁的时候,阿拉伯世界不会把远在亚洲另外一端的共和国当成敌人。
  当然,阿拉伯世界要想统一,难度非常大。
  别的不说,众多阿拉伯国家在发展水平上并不一致,就算是兄弟国家,在富裕程度不一样的情况下,也不可能完成统一。说直接一点,欧洲国家的发展水平差距并不大,为了走向统一,已经努力数十年了。
  为此,共和国在这20多年间,一直在推动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建设。
  问题是,不管共和国当局是否承认,在帮助阿拉伯国家建立一个和平繁荣的中东地区的同时,共和国的领导人必须考虑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如果无法通过和平手段让阿拉伯世界统一到一个政府的名下,有没有必要采用其他手段呢?
  也就是说,要不要通过战争帮助阿拉伯国家完成统一。
  考虑在这个问题的时候,共和国的领导人就得想得更深入一点了,即一场史诗般的阿拉伯统一战争能不能给共和国带来好处,以及能够带来多大的好处?
  毋庸置疑,想深入一些,问题就复杂了。
  只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如果共和国当局认为一场阿拉伯世界的统一战争是对共和国有利的,那么在采取行动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为阿拉伯世界树立一个中心,一个具有足够吸引力的中心。从这个角度看就能发现,共和国在叙利亚精心“耕耘”数十年,就是希望让叙利亚成为这样的中心。问题是,叙利亚在阿拉伯世界中的号召力并不强,所以共和国需要与埃及保持密切关系。不管怎么说,埃及一直是阿拉伯世界中的强国。问题是,埃及早就失去了统一阿拉伯世界的野心与斗志,而且埃及当局乐于在共和国与美国之间周旋,压根不可能积极配合。为此,共和国需要利用海湾地区的富裕国家,也就需要通过经济手段来控制这些国家。只是,在从苏伊士运河到霍尔木兹海峡的这条阿拉伯链条上,还有两个关键环节没有补上,一是伊拉克、二是约旦。
  因为约旦是阿拉伯世界中的小国,所以关键在伊拉克身上。
  毋庸置疑,一个由伊朗控制的伊拉克,永远也不可能成为阿拉伯世界的中心,更不可能举起统一大旗。事实上,自从什叶派掌权之后,伊拉克就脱离了阿拉伯世界,更像一个由波斯人控制的傀儡国家。
  由此可见,共和国必须在伊拉克有所作为。
  也正是如此,最近几年,共和国投在伊拉克的资本比投在伊朗的多得多,而且共和国当局还不计成本的改造伊拉克国家权力体系,首先就对伊拉克的国防力量,也就是整个国家最有力的强制机构动了大手术。
  按照裴承毅的理解,共和国在伊拉克的所作所为这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把伊拉克变成阿拉伯世界的范本!
第四十九章
精小强悍
  既然是范本,就得倾注心血。
  接待了伊拉克将军的第二天,裴承毅收到了刘晓宾派人送来的资料,并且接到了刘晓宾的电话,要他在组建联合司令部的时候高度重视伊拉克将领。虽然刘晓宾没有明说,但是意思很明白,那就是给伊拉克将军更高的地位。
  正是如此,裴承毅把决定各国将领职权的第一次正式会议推迟了两天。
  在这两天中,裴承毅花了很多时间来了解伊拉克的情况。
  说实话,在此之前,裴承毅对伊拉克的了解主要来自在他读小学的时候,从电视上看到的那些战争报道,以及刚到总参谋部工作的时候,从与伊朗战争相关的资料中了解到的一些情况。
  对裴承毅来说,伊拉克是个非常遥远、而且非常神秘的过度。这就如同一个世纪以前,西方人认为共和国是一个非常遥远与神秘的过度一样。既然刘晓宾专门打电话过来,还派人专程送资料过来,就应该好好了解一下伊拉克。
  当然,需要裴承毅了解的只是与国防军事有关的东西。
  2027年获得“独立”之后,伊拉克建立了类似于伊朗的国防体制,即在国防军之外设革命卫队。与伊朗不同的是,伊拉克没有最高精神领袖。也就是说,伊拉克的伊斯兰革命卫队将听从伊朗最高精神领袖的指挥。
  毫无疑问,这是一项非常荒谬、完全没有存在基础的国防体制。正是如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至今都不肯承认伊拉克政权,认为伊拉克不过是伊朗下面的一个高度自治的省而已。
  2035年之后,伊拉克的国防体制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
  随着内贾德出任伊朗总统,开始逐年减少提供给伊拉克的援助,伊拉克当局不得不向共和国求援,而共和国在答应援助伊拉克的时候,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伊拉克必须调整其基本政治体制,成为世俗伊斯兰国家。共和国提出这一要求的理由很简单,只有政教分离才能确保外来投资的安全,共和国当局才能为伊拉克政府提供贷款担保,而共和国的企业家才会考虑到伊拉克投资。
  事实上,伊拉克当局也希望共和国提出这样的要求,因为只有这样,伊拉克才能废除由伊朗宗教领袖定下的规矩,摆脱伊朗的控制。不管怎么说,就算伊拉克有半数以上的国民是什叶派教徒,他们也主要是阿拉伯人,而不是波斯人。在此情况下,伊拉克民众绝对不愿意听从伊朗的指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43/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