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9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09/1195

  当时就有人惊呼,叙以战争即将打响。
  事实是,战争并没在2037年爆发。原因很简单,叙利亚与以色列多欠缺一个极为关键的基本条件。
  就在西方人忙着过圣诞节的时候,叙利亚总统紧急访问北京。
  虽然在共和国新闻媒体的宣传中,叙利亚总统是应王元庆在伦敦峰会上发出的邀请访问共和国,但是明眼人多知道,王元庆已经离任了,就算叙利亚总统想增进私人感情,也应该在7月份之前访问共和国。
  叙利亚总统在这个时候访问共和国的目的只有一个,即为加入集约集团努力。
  事实上,叙利亚总统只需要做好一件事情,即在引进可控聚变核电站、以及相关技术上与共和国达成协议,就能成为共和国的准盟国。按照最新的国际游戏规则,签署了《伦敦条约》的国家能从共和国、美国、法国与俄罗斯引进可控聚变核电站、以及相关技术。虽然法国与俄罗斯的相关产品与技术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加上共和国与美国明争暗斗,所以这是一个“买方市场”,很多缔约国都利用这个问题与共和国、或者与美国讨价还价,努力获得最优惠的待遇,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叙利亚却没有选择空间。说简单一点,除非叙利亚当局能够忍受俄罗斯的落后技术,不然就只能选择共和国。如果把引进技术与缔结盟约联系在一起,叙利亚就更没有转圜余地了。
  叙利亚总统在北京活动的时候,以色列总理也急匆匆的飞到了华盛顿。
  其实以色列的处境与叙利亚截然不同,因为掌握了可控聚变核电站的核心技术,又是得到认同的有核国家,所以以色列不需要像其他缔约过那样,一定要从“四巨头”那里引进技术。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以色列国小力微,主导《伦敦条约》的就不是四巨头,而是五巨头了。
  也就是说,以色列总理去华盛顿的目的不是要技术,而是要支持。
  事实上,叙利亚总统去北京的主要目的也是要支持。
  一夜之间,中东局势就紧张了起来,叙以两国的关系由沸点降到了冰点。
  当然,只要说到中东问题,谁也不能忽视伊朗。
  2038年1月初,叙利亚总统在北京与共和国签署了用6200亿元购买4座5000兆瓦级可控聚变核电站的建造合同之后,没有返回大马士革,而是去了德黑兰。
  当时,就有人认为,叙利亚总统买的不是核电站,而是军火,因为4座5000兆瓦级核电站的国际市场价格最多3000亿元,不到6200亿元的一半。事实并非如此,作为国家间交易,就算叙利亚总统想借购买核电站之名购买军火,共和国当局也不会同意,毕竟这是两笔完全不相干的买卖。实际情况是,共和国出售的不仅仅是4座足以满足3500万叙利亚人在未来30年之内生活与生产所需全部电能的核电站,还包括在设计使用寿命,也就是50年内的全部核燃料与零备件供应。也就是说,除了支付必要的人工费用之外,未来30年内叙利亚当局不需要为购买电力支付一分钱,在未来50年内也不用过分担心电力供应。更重要的是,6200亿元不是一次性支付的,除了建设核电站用的3000亿元将在建设工期内,也就是未来5年之内陆续支付到位之外,另外3200亿元将根据每年的发电量,以及电站的日常维护与保养工作量分25年支付,平均每年支付的费用不到130亿元。毫无疑问,这是一笔非常划算的买卖。就算把3000亿建设费用算进去,30年内,3500万叙利亚人每年只需要支付大约600元,按照叙利亚2035年的人均耗电量计算,电能单价不到1分钱,购买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当然,这不是叙利亚的进步,而是整个世界的进步。事实上,《伦敦条约》给全球民众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推广普及可控聚变核电站,把电力价格降到令人无法想像的地步。正是如此,才能让足够多的国家成为《伦敦条约》的缔约国,从而确保从根本上消灭核武器。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讲,叙利亚做了亏本买卖。当年,共和国总共与21个国家签署了类似的协议,出售的大部分可控聚变核电站都比卖给叙利亚的便宜,比如卖给阿根廷的6座5000兆瓦级核电站的总价只有3600亿元,加上30年的维护费用,也不会超过6600亿元。
  吃了亏,肯定得有所补偿。
  叙利亚总统要的就是一份30年的长期合同。
  明眼人都知道,叙利亚总统平白无故的送了1800亿给共和国,绝对不是感激共和国这些年来的大力支持,而是想借此机会拉拢共和国的利益集团。要知道,在王元庆的改革政策下,电站建造与维护行业早就民营了。在共和国,与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电力设备生产、电力设备维护、电力资源开采等,即带有“电力”字样的企业超过了50万家,大的有三坚集团与叶宏集团,小的有只有几个人的贸易公司。也就是说,“电力利益集团”是共和国最庞大的利益集团。因为电力设备不仅仅用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其军事用途更广泛,所以几乎所有有点名头的电力设备企业都与军队有瓜葛,有的干脆就是军火商,或者是军火企业的控股人。更重要的是,在新的民主制度下,电力利益集团在共和国政界很有发言权。拿2037年选出来的全体代表大会来说,至少有30%的代表与电力利益集团有关系。
  叙利亚总统不但不蠢,还非常聪明。
  有点头脑的人都知道,只要能够拉拢共和国的电力利益集团,肯定能够对共和国的对外政策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如果能够得到共和国的积极支持,多花的1800亿元根本算不了什么。
  当然,叙利亚总统做的还不仅如此。
  在北京期间,叙利亚总统以接见本过流华人员为名,单独会见了包括三坚集团董事长蔺慕勋在内的多名共和国知名企业家。正是在此之后,叙利亚总统才签署了那份多达6200亿元的合同。也就是说,很有可能是蔺慕勋等共和国的企业家替叙利亚总统出谋划策,影响了叙利亚的对外政策。
  从法理角度来看,这份为期50年的合同,为共和国给叙利亚提供军事援助打下了基础。
  事实上,这就是最重要的基础。
  说简单点,共和国在叙利亚有如此巨大的投资,就算与叙以战争没有任何关系,也可以用“保护在叙投资”的名义出兵叙利亚,至少为叙利亚提供军事援助。
  当然,蔺慕勋等人看中的根本不是1800亿元的超额利润。
  这批共和国企业家积极推动叙以战争,为的是更加惊人的利益。拿蔺慕勋来说,只要叙以战争打响,国际资源价格肯定暴涨,而三坚集团不但是全球最大的资源类企业,还是多家军火企业的控股方,所以不但能够在卖资源的时候大赚特赚,还能通过关联军火企业卖军火获得更加惊人的好处。
  为了达到目的,蔺慕勋等人还得做出更多的努力。
  因为向叙利亚出售可控聚变核电站的合同不但设计到了《伦敦条约》,还涉及到了相关的技术保密法案,所以需要得到全体代表大会审议批准,而按照宪法修正案的规定,还需要经过政治协商大会的审议。这份合同能在全体代表大会与政治协商大会上获得通过,与蔺慕勋等人的积极活动不无关系。
  当然,这些钩心斗角且铜臭味十足的东西肯定不能摆上台面,更不能拿来宣传。
  为了造势,蔺慕勋等人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通过包括三坚集团在内的数家大型资源企业宣布在叙利亚发现了稀有金属矿藏。因为确认稀有金属矿藏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所以在叙以战争爆发前没人揭穿这个谎言,而在叙以战争之后,恐怕没有多少人记得这件事了。
  可以说,在蔺慕勋等人的指点与帮助下,叙利亚总统在共和国的访问非常成功。
  叙利亚总统没有返回大马士革,而是去了德黑兰,不是说伊朗也有类似于蔺慕勋的大企业家,也不是为了回报蔺慕勋,实际上三坚集团在伊朗的业务非常有限,其真实目的是要拉拢伊朗。
  蔺慕勋等共和国企业家很聪明,叙利亚总统也不笨。
  就算能够十拿十稳的把共和国拖下水,为了壮大声势,特别是争取到更多的伊斯兰国家与伊斯兰组织的支持,必须在伊朗身上做文章。更重要的是,伊朗与俄罗斯关系密切,如果将俄罗斯拖下水,就算美国明目张胆的支持以色列,叙利亚的胜算都不会小到哪里去。在叙利亚总统看来,俄罗斯的重要性不在共和国之下。
  事实上,叙利亚总统有点多此一举。
  关键是,叙利亚总统并不知道,在他去北京之前,伊朗当局就与共和国当局秘密接触了好几次,主要讨论的就是伊朗“弃暗投明”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好处。
  伊朗当局此举也是迫于无奈。
  伦敦峰会上,伊朗的态度比以色列还要强硬,甚至一再威胁退出谈判。当然,只要伊朗领导人的脑袋没有进水就不会退出谈判,因为别说伊朗,就算俄罗斯敢退出谈判,共和国与美国都会在10年内联手推翻俄罗斯政权。如果共和国与美国联手,对付伊朗的话,根本不用等上10年。
  2037年底,伊朗也正式签署了《伦敦条约》。
  在此之前,准确的说是在伦敦峰会后不久,伊朗就与俄罗斯接触,就引进可控聚变核电站的问题进行谈判。一直谈到马岛冲突结束,俄罗斯也不肯让步,即只答应出售产品而不提供技术。显然,如果伊朗只要产品,就不会找俄罗斯,而会与共和国谈,甚至与法国谈都好得多。也就是说,伊朗要的就是技术。
  俄罗斯不肯转让技术,伊朗就把希望寄托在了共和国的身上。
  伊朗当局不可能不知道,共和国不会转让技术。要知道,共和国只向巴基斯坦转让了建造可控聚变核电站的技术,其他的都是出售产品,真正的核心技术,连巴基斯坦都没有能够获得。以伊朗与共和国的关系,肯定得不到技术。也就是说,伊朗转向共和国的时候就降低了标准,想通过取得建造技术的方式确定伊朗在以共和国为核心的同盟体系中的地位,也就是与巴基斯坦相当的地位。
  经过半年多的谈判,双方已经在很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从某种意义上讲,除了不能立即加入集约集团之外,伊朗已经是共和国在中东地区最重要的盟友了。当然,这与叙利亚总统跟蔺慕郇等人密谋推动战争一样,共和国与伊朗的秘密同盟关系也不可能摆到光天化日之下。
  由此可见,叙利亚总统到达德黑兰之前,他的伊朗之行的结果就定了下来。
  叙利亚积极谋求用军事手段解决戈兰高地争端,以色列当局也不会闲着。事实上,以色列当局的处境比叙利亚好一百倍!
第四章
相互叫板
  “了解以色列与美国的关系吗?”
  李存勋突然提出个问题,裴承毅一下没能反应过来。
  “看来,你这几年确实在潜心搞科研。”李存勋呵呵一笑,说道,“对于伊朗当局搞的小名堂,摩萨得知道的不会比我们少多少。叙利亚总统到我们这里来求援,以色列当局自然不会置之不理,不然以色列总理也不会连夜飞赴华盛顿了。”
  李存勋这么一说,裴承毅才明白了过来。
  虽然以色列是名副其实的弹丸小国:就算把控制的巴勒斯坦地区、戈兰高地、约旦河西岸地区算上,国土面积也仅有2万平方千米出头(算上巴勒斯坦国则超过了2.7万平方千米);人口不到800万(未包括控制区内的300万巴勒斯坦人);除了少量钾盐、石灰石、铜之外,没有矿藏资源;气候全年干旱少雨,森林覆盖面积不到6%。但是在某些方面,以色列却是不折不扣的大国:作为中东地区唯一的核国家,以色列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秘密拥有了核武器;在资源奇缺、连淡水都非常稀缺的情况下,勤劳聪明的犹太人不大但建立起了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现代化工业体系,还在电子、生物、能源、软件、医疗设备、信息、军工等产业与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沙漠灌溉农业技术更是都步全球;短短几十年,犹太人就从无到有的建造了一个发达国家。
  在众多能够与大国媲美的方面,摩萨得就能算得上是其中之一。
  “摩萨得”,即Mossad,是“以色列情报和特殊使命局”的简称,其前身为“对外情报机构”,即“沙亚”。早在以色列建国之前,巴勒斯坦地区就有一个专门有组织的为该地区犹太人秘密购买与偷运武器的秘密军事组织,即“哈加纳”,而为这些活动收集情报的就是“沙亚”。1946年以色列国成立后,“哈加纳”被“以色列国防军”代替,“沙亚”则被“对外情报机构”代替。
  美苏冷战期间,摩萨得就与美国的中央情报局、英国的军情六处、苏联的克格勃并称为情报界四巨头。数十年美苏冷战期间,摩萨得创造了很多情报界的“奇迹”。比如在50年代,它首先搞到了赫鲁晓夫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60年代,把二战中屠杀犹太人的战犯艾希曼抓回以色列受审;1966年,从伊拉克偷走了当时最先进的米格21战斗机;组织突击奔袭乌干达,成功解救100多名人质(突击队长约尼上校在战斗中阵亡,而他就是后来担任过以色列总理的内塔尼亚胡的亲哥哥)。即便到了21世纪,摩萨得特工的身影仍然活跃在世界各地。比如在21世纪初,摩萨得刺杀了到达巴林的哈马斯领导人;在10年代,也就是第四次印巴战争前替印度改进俄制战斗机;伊朗战争期间,摩萨得的特工与间谍为美军提供了大量重要情报;20年代,公然违背与美国达成的秘密协议,从美国国务院窃取了与秘密援助有关的绝密资料,迫使美国当局加大对以援助力度;30年代,把重点转向共和国,仅媒体曝光的与摩萨得有关的谍报事件就超过了5起。
  用李存勋的话来说,摩萨得算得上是世界上最活跃的情报机构。
  这没什么好奇怪的,毕竟以色列太小了,某些时候,准确的情报比百万大军还要宝贵。
  拿伊朗核问题来说,伊朗战争爆发前,以色列摩拳擦掌,准备了近10年,打算在时机成熟的时候用当年对付萨达姆的方法,出动数十架远程战斗机炸掉伊朗的核设施。以色列耗资100多亿美元购买了24架F-22A战斗机(因为交付时间晚于F-22J,所以以色列是第二个引进F-22系列战斗机的国家),与美国秘密接触,希望能够由部署在迪戈加西亚的美军大型加油机为返航的以色列战斗机提供援助。可是直到伊朗战争爆发,以色列都没有采取实质性的行动。根据几名在伊朗战争期间投靠美国的伊朗原子能科学家提供的证据,直到美军入侵,伊朗都不具备研制与生产核武器的能力,大肆宣扬核战略不是为了发展核武器,而是想逼迫以色列采取行动,通过煽动反以情绪转移国内矛盾、削弱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在伊朗当局公布的几处核基地里面,只有一些装模作样的核设施。重要的是,每座基地附近都有密集的防空阵地,并且安装了电子干扰设备。如果以色列空军的战斗机使用GPS制导弹药,炸中的就不是核基地,而是附近的民用设施;如果以色列空军的战斗机使用激光制导弹药,就得面对密集的防空火力。总而言之,只要以色列采取行动,就将吃不了兜着走。以色列能够避开伊朗设下的圈套,正是摩萨得的功劳。
  从21世纪30年代开始,准确地说,是从20年代末开始,以色列放弃了完全依靠美国的单边政策,开始加强与共和国的交往与联系,起关键作用的仍然是摩萨得。
  根据后来披露的一些内幕消息,早在2024年左右,也就是半岛战争结束后不久,摩萨得就准确预测了日本战争,并且断定日本会在这场战争中输得倾家荡产。这个准确的预言对以色列当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日本战争后,以色列当局频频向共和国伸出橄榄枝,极力增进双边友谊。接下来的几年内,以色列没有跟随美国的步伐,与印度的关系逐渐疏远(在此之前,以色列与印度的关系一直非常密切,第四次印巴战争的时候,以色列甚至帮助印度改进过战斗机与预警机)。按照李存勋的说法,起关键作用的仍然是摩萨得,因为摩萨得准确预测了将在2035年打响的印度战争。
  问题是,以色列当局不可能忽略一个问题。
  随着共和国逐步崛起,中美冷战将在所难免。虽然与以色列交往的时候,共和国当局一再强调了两个民族的传统友谊,希望将两国的关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只要共和国与美国对抗的局面出现,只要以色列必须在这两个超级大国中做出选择,那么以色列与共和国的关系就不可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原因很简单,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或者说在出现根本性的转变之前,美国仍然是中东地区的霸主,以色列仍然得依靠美国。更重要的是,犹太人在美国很有影响力,在共和国却没有多少影响力。
  也就是说,以色列仍然是“亲美国家”。
  正是如此,当叙利亚总统到共和国“拉赞助”的时候,以色列总理去了美国。
  与叙利亚总统相比,以色列总理在华盛顿的影响力就要大得多了,不但不需要征求美国利益集团的利益,很多时候甚至不需要过分顾虑白宫与国会的感受。
  要知道,犹太人是美国最有钱的种族。
  作为一个高度商业化的国家,在美国钱就代表着权。事实上,犹太人也确实控制着美国的命脉。按照半岛电视台在做相关报道时引用的资料:犹太人控制着美国大约40%的社会财富,在1000家最大的美国企业中、有600多家为犹太人所有,在500家大型金融集团中、有近400家为犹太人创办,在100名最富裕的美国人中、有74人是犹太人或者与犹太人有血缘关系,在影响力最大的50个家族中、有37个犹太人家族或者与犹太人家族有联姻关系;更加重要的是,犹太人不但控制了美国的经济,还控制着美国的科技,在21世纪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与生物学奖的71名美国科学家中,有52名犹太人,在《时代》杂志罗列出来的在美国最有影响力的1000名科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中,犹太人就有442人。由此可见,犹太人不但是美国最富裕的种族,还是美国最显赫、最有影响力的种族。
  换个角度看,美国不遗余力的支持以色列,与犹太人在美国的影响力密不可分。
  用华尔街的一句玩笑话来说,哪天以色列倒霉了,白宫都会发生地震。
  正是如此,在2037年的时候,也就是王元庆离任之前,裴承毅才会明确提出“美国会不会抛弃以色列”这个极为尖锐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也很直接。
  以色列总理只在华盛顿呆了两天,随后就去走访美国各地的犹太人。在他离开美国的时候,不但拿到了美国总统与国会的承诺,即在必要的时候,美国会以最直接的方式捍卫以色列的国家利益,还得到了美国犹太人社团捐助的数百亿美元的特别款项。显然,犹太人不缺钱。以色列总理去华尔街的时候,仅仅呆了30分钟就收到了12位犹太大富豪个人捐赠的120亿美元。当时,年已过百的投资界传奇人物巴菲特修订遗嘱,除了已经捐献给慈善基金会的财产外,其剩余的所有个人资产都将在他百年之后无偿捐助给以色列。即便这笔财富只占巴菲特个人资产的15%,也多数百亿美元。有了巴菲特带头,其他上了年纪的犹太富豪也纷纷效仿。用一家美国地方报纸的话来说,一夜之间,以色列成为了美国社会财富的最大继承人。
  美国犹太人的行动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是每一个犹太人都深爱着自己的民族,甘愿为民族奉献一切。二是以色列的处境不容乐观,犹太人再次遇到了亡国灭种的威胁,不然像巴菲特、索罗斯这样的犹太富豪不会把奋斗一生积攒下来的财富捐献给以色列。
  毋庸置疑,犹太人的疯狂举动对原本就很紧张的中东局势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以色列总理还没有回到特拉维夫,加沙地带就爆发了新的冲突(巴勒斯坦建国后,以色列没有将加沙地带归还给巴勒斯坦),哈马斯与以色列军警激战十多个小时,导致双方伤亡上百人。
  针对以色列当局的举动,各中东国家也纷纷表示抗议。
  别说正在德黑兰访问的叙利亚总统,就连一向温和的约旦王储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都表示,以色列当局的所做作为无助于维护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只能为新一轮冲突与动荡提供动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09/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