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9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03/1195

  毫无疑问,只要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或者说共和国高层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做出决定,就不可能在中东地区有多大的作为。
  王元庆没有急着让裴承毅再次发表意见,而是朝顾卫民与颜靖宇投去了征询的目光。
  “看来,我们很有必要深入讨论这个问题。”王元庆看了眼手表,说道,“今天已经太晚了,我们明天再接着讨论吧。”
  见到元首有送客的意思,众人立即起身告辞。
  裴承毅知道,这几天他别想忙中偷闲了。
第一百一十四章
最后叮嘱
  6月5日一大早,项铤辉就接上裴承毅与袁晨皓去了元首府。
  比他们去得更早的还有顾卫民、颜靖宇、叶致胜、阎尚隆、林啸雷与昨天没有参加会议的李存勋。不用多做介绍,这些人就是共和国在“后王元庆时代”的主要领导人。裴承毅与袁晨皓都有点尴尬,毕竟他俩还算不上共和国的领导人。
  王元庆到来后,没有拉家常,而是继续讨论昨天的话题。
  “我考虑了一个晚上,觉得裴将军的分析很有道理。”王元庆似乎在故意提高裴承毅的地位。“正如裴将军所说,不管我们想在中东地区做什么,关键得看我们有没有决心为了叙利亚跟美国干上一场。”
  王元庆的话刚落音,林啸雷就激动起来。没等他开口,项铤辉在下面踢了他一脚,让即将上任的总参谋长闭上了嘴。显然,林啸雷还嫩了一点,不太清楚王元庆的风格,也不知道王元庆这番话是话中有话。
  “当然,我们得从多个方面看问题。”王元庆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暂且不说美国会不会拼死捍卫以色列,以及我们会不会为了叙利亚在中东地区大干一场,首先搞清楚两个问题,一是没有我们的支持、叙利亚会不会在戈兰高地的问题上迈出最关键的一步,二是美国会在多大的程度上支持以色列、或者说美国会在什么情况下无条件的支持以色列。第一个问题昨天已经讨论了,按照我的判断,只要能够稳住伊朗,通过伊朗影响叙利亚,只要我们不点头,叙利亚使用武力收复戈兰高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关键是后者,美国会支持以色列以积极主动的方式解决戈兰高地受到的威胁吗?不管怎么说,戈兰高地是叙利亚的领土,理亏的是以色列。换句话说,以色列能够吞下戈兰高地,却吞不下叙利亚。在此情况下,只有一种可能会让以色列主动挑起战争,即叙利亚的军事力量已经强大到对戈兰高地、对犹太人的生存构成威胁。不要怀疑犹太人的意志与魄力,为了生存,遭受了太多磨难的犹太人绝对不会心慈手软。”
  “如此的话,最多只是一场冲突。”
  裴承毅开口,王元庆微微一笑,让他继续说下去。
  “如果仅仅为了消除潜在的威胁,以色列不会有任何顾虑。要知道,五十多年前,以色列就出动战机炸掉了伊拉克的核反应堆。根据已经掌握的情报,二十多年前,以色列耗费巨资从美国购买F-22A就是为了打击伊朗的核设施,如果不是伊朗战争爆发,恐怕以色列早就采取行动了。”裴承毅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事实上,仅仅针对潜在威胁的军事打击行动也不大可能酿成地区战争。按照我的判断,以色列会采用最基本的战术,即以最大强度出动空中力量,首先打垮叙利亚的防空系统与空中力量,然后针对叙利亚的武装系统进行重点轰炸。作战方式与二十年前,我们在第四次印巴战争后期的行动非常类似。整个作战行动将持续二十四到四十八小时,轰炸结束后,叙利亚最多只剩下几支地面部队。毋庸置疑,仅凭地面部队,别说收复戈兰高地,能不能打百以色列陆军都是个问题。”
  王元庆微微皱了下眉头,扫了其他参会人员一眼。
  袁晨皓正准备开口,见到林啸雷那激动的样子,就忍住没有发言。
  “我也赞同裴将军的观点,如果仅仅针对叙利亚的军事力量,以色列空军能在两天之内完成打击行动。关键问题是,以色列敢于明目张胆的打击叙利亚吗?”林啸雷看了眼裴承毅,说道,“本世纪初,以色列分别针对黎巴嫩真主党与哈马斯发起了两次军事行动,均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虽然黎巴嫩是个弹丸小国、哈马斯更是臭名昭著,但是叙利亚不是小国,而是得到了公认的地区大国。更重要的是,叙利亚在中东地区有一定的号召力,不但与伊朗关系密切,还与伊拉克有紧密联系,并且与埃及的关系也不错。也就是说,以色列不可能像对付真主党那样对付叙利亚。”
  听林啸雷说完,王元庆没有开口,而是等着裴承毅反驳。
  显然,裴承毅不想反驳,毕竟他不打算与林啸雷抬杠。
  只是,袁晨皓显得有点激动,似乎很想发表意见。
  “不管怎么说,现在不是三十年前。”为了不让袁晨皓当出头鸟,裴承毅不得不站到林啸雷的对立面上,“不可否认随着国际局势转变,以色列不可能像当初对付哈马斯与真主党那样对付叙利亚,甚至不得不在巴勒斯坦建国的问题上做出妥协。问题是,我们必须站在以色列的立场上考虑。以色列向巴勒斯坦当局让步,甚至默认了哈马斯作为巴勒斯坦政治派别的合法性,不是因为以色列愿意让步,而是美国做出了最郑重的承诺。众所周知,在全面核裁军谈判中,如果没有来自美国的压力,以色列不可能以有核国家的身份参加谈判,也不可能做出销毁核武器的保证。就我们掌握的情报,美国不但向以色列施加了压力,还会在以色列正式签署《伦敦条约》之前,以立法的形式确保以色列的安全。换句话说,只要美国通过了‘与以色列关系法’,或者类似的具有战略安全保障的法律,以色列当局就不会把美国的压力放在眼里。”
  林啸雷并不裴承毅的观点,只是没等他开口,项铤辉就瞪了他一眼,让他闭上了嘴。
  “事实上,关键就在这,以色列会不会把美国放在眼里。”裴承毅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元首说过,犹太人经历过太多的磨难。对这样一个民族,我们能够相信,在生死存亡的问题上,会向任何势力妥协吗?从某种意义上讲,以色列承认拥有核武器,加入全面核裁军谈判,不是美国的保证、也不是美国的压力产生了作用,而是以色列当局认清了国际大局势,知道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核裁军。换句话说,如果以色列采取相反的策略,不但会失去美国的支持,还将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加入核裁军行列,以色列的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才能得到保证。由此可见,我们首先得承认一点,即以色列当局首先考虑的不是打谁与不大谁,而是犹太人的生存问题。”
  王元庆微微点了点头,显得很有兴趣。
  “那么,犹太人的生存受到了威胁吗?”裴承毅笑着摇了摇头,说道,“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即在今年年底之前,中东地区什么也不发生。众所周知,《伦敦条约》的最后签署日期为今年的最后一天。也就是说,如果到时候以色列没有签署条约,不但会受到国际社会的严厉惩罚,国家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当然,只要美国当局睁一眼闭一眼,国际社会的惩罚对以色列的影响并不大。问题是,美国不可能包庇一个不肯签署《伦敦条约》的国家。准确地说,如果美国包庇以色列,不但会导致《伦敦条约》成为一纸空文,还会使其精心营造的国际局势发生转变。结果可想而知,就算我们什么都不想做,美国当局也会认为我们将借此机会干掉以色列,从而霸占中东地区。”
  “两害相权取其轻,美国当局没有更好的选择。”
  “正是如此,美国只能放弃以色列,就像当年的西方国家抛弃耶路撒冷王国一样。”裴承毅淡淡一笑,说道,“犹太人那么聪明,不可能不知道其中的厉害关系,因此才在伦敦峰会上做出让步。也就是说,以色列肯定会签署《伦敦条约》,逐步销毁核武器。问题是,长久以来,真正使以色列免遭侵略的不是其常规军事力量,而是其核威胁。如果以色列不是中东地区唯一的有核国家,凭其有限的常规军事力量,根本不是周围阿拉伯国家的对手。事实上,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后,以色列能够在中东地区称王称霸,用区区数百万人,打得拥有上亿人口的阿拉伯国家俯首帖耳,与其核实力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以色列来说,销毁核武器等于自毁长城。”
  王元庆微微皱了下眉头,说道:“你认为以色列会立即动手?”
  “这个无法肯定,但是有一点很清楚,那就是以色列不会容忍在周边地区出现一个对其构成了威胁的军事大国。”裴承毅似乎想到了什么,话锋一转,说道,“毫无疑问,以色列周边地区实力最强大的是埃及。事实上,在前三次中东战争中,也只有埃及有能力与以色列对抗。正是如此,美国着手处理中东问题的时候,首先对付的就是埃及。通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埃及的实力有增无减。问题是,我们不大可能利用埃及。事实上,埃及一直奉行均衡外交政策,也不可能被我们所利用。除了埃及就是叙利亚,也只有叙利亚有足够的资本威胁到以色列。”
  王元庆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说道:“以色列将分三个阶段销毁核武器,其中第一阶段仅销毁百分之二十的核弹头,对其影响并不大。按照我的判断,以色列肯定会在2044年年底之前采取行动。”
  “也许等不了那么久。”
  李存勋突然开口,其他人立即朝他看了过去。
  “我们充分考虑了以色列的处境,以及以色列当局可能做出的选择,却忽略了另外一个不确定因素。”李存勋长出口气,说道,“虽然我们收到的情报非常有限,但是已经有迹象表明,美国情报机构在中东地区的活动频率有所提高。有理由相信,美国的情报机构正在策划一次大规模行动。当然,摩萨得不是好欺负的。事实上,摩萨得与美国情报机构的关系并不友好。只是这些迹象让我觉得,就算以色列不会在处理周边问题的时候过于冲动,美国也会从中作祟,制造麻烦。”
  “什么意思?”王元庆追问了一句。
  “设想一下,如果以色列与叙利亚爆发冲突,美国是要对付叙利亚,还是对付伊朗?”
  王元庆微微皱了下眉头,等着李存勋继续说下去。
  “毫无疑问,美国要对付的既不是叙利亚,也不是伊朗,而我们与俄罗斯,或者仅仅为了对付我们。”李存勋喝了两口茶,接着说道,“马岛冲突对世界格局的影响非常大,美国在欧洲的处境非常不利。虽然乔治主动辞职,为执政联盟创造了喘息机会,接任的自民党党魁也在外交问题上表现得非常积极,但是美国在英国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多次民调显示半数以上的英国人支持保守党,也就是支持向欧洲大陆国家靠拢。事实上,欧洲大陆国家也在积极行动,只是限于美国的压力,没有在英国问题上表现得过于主动。针对美国的强势政策,欧洲大陆国家的选择就是东进,通过靠近俄罗斯来制衡美国。当然,欧洲大陆国家也在与我们改善关系,摆出了联合我们与俄罗斯抗衡美国的架势。就算我们都知道,法德意等欧洲大陆国家一时半会成不了气候,更不可能在重大的国际问题上向美国叫板,可是欧洲大陆国家的这些举动,已经使美国走投无路了。”
  “你的意思是,如果美国不能设法扳回一局,就得退回大西洋西岸?”
  李存勋点了点头,说道:“这就是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即美国当局会不会心甘情愿的撤出欧洲?如果答案是否定的,美国就会不顾一切的让我们栽跟头。因为法德意把俄罗斯拉了进来,所以会找机会对付俄罗斯。毫无疑问,中东地区是最佳选择。设想一下,如果叙利亚与伊朗都出现了亲美政权,会是一个什么结果?”
  王元庆长出口气,朝坐在左手边的顾卫民看了一眼。
  “果真如此的话,我们这些年来的努力基本上白费了。”顾卫民苦笑了一下,说道,“说不定,我们还得花上十年二十年,像对付印度那样对付亲美的伊朗。即便我们心甘情愿的接受现实,美国当局在尝到甜头之后也不会善罢甘休,肯定会得寸进尺。到时候,倒下的就不是叙利亚与伊朗了。”
  “李局长,你的情报有多可靠?”
  “这都是我的分析与猜测,暂时还没有相关情报。”
  提问的颜靖宇微微皱了下眉头,朝王元庆看了一眼。
  “虽然没有情报支持,但是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实际上,我们可以把李局长与裴将军的判断综合一下。”王元庆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出于国家与民族安全,以色列肯定会在全面销毁核武器之前打掉身边的强国,特别是成天叫嚷着要收回戈兰高地的叙利亚。开战的理由非常多,如果有必要,甚至不需要理由。美国当局肯定清楚以色列的想法,不然不可能让以色列在《伦敦条约》上签字。也就是说,美国会利用以色列来牵制我们与俄罗斯,达到一箭三雕的目的。只要美国当局找到了正当理由,就会鼓动以色列对付叙利亚。结果不难想像,如果我们不出手,就算俄罗斯与伊朗拼尽全力,也不是美国与以色列的对手,甚至有可能让伊朗吃不了兜着走,从而为美国创造了一雪前耻的机会。要想帮助叙利亚,需要一个先决条件,及正当的理由。毋庸置疑,我们在这里猜,肯定猜不出美国的手段,也就不可能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说直接点,被动的接受美国的挑战,我们只能处处被动,永远也别想掌握主动权。要想掌握主动权,我们就得积极行动。”
  王元庆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不管有意见,还是没有意见的,都不好多说什么了。
  裴承毅与李存勋相互看了一眼,似乎两人都很感激对方。
  “看来,我们已经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了一致。”王元庆拍了拍扶手,看了眼旁边的顾卫民,说道,“不管怎么说,最近几个月,美国当局得把重点放在英国,只有等到英国的局势平静下来之后,美国才会有所行动。也就是说,我们也有几个月的准备时间。到底该怎么处理中东事务,我不想发表太多的意见,毕竟不在其位,不谋其职,到时候住在这里的就不是我了。我只想强调一点,即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必须尽可能的避免卷入战争,更得避免与美国直接对抗。虽然我们不能通过损失国家与民族利益的方式来回避挑战,但是在应对挑战的时候,必须冷静处理,不要迷失了方向。我相信,有老顾与小颜的领导,有这么多的优秀官员与军人,我们肯定能够战胜一切挑战,为中华民族创造一个更加美好、更加辉煌、更加璀璨的未来。”
  王元庆说完,参会人员突然激动了起来。
  毫无疑问,这是王元庆离任前做的最后叮嘱,而房间内的10多名军人与政治家就是共和国的顶梁柱,是今后权力结构中的核心成员。
第一百一十五章
附带影响
  接下来几天,裴承毅一直在应付各种各样的会议。
  因为王元庆仍然是共和国元首,所以与政权交接有关的会议都被安排在了夜间。白天的时候,裴承毅主要在总参谋部参加会议。
  按照项铤辉的安排,裴承毅主要参与与装备发展有关的会议。
  事实上,这不是项铤辉的安排,而是李存勋的安排。虽然李存勋只是陆军少将,在将星如云的总参谋部根本算不了什么,但是有点资历的军人都知道,项铤辉之后,李存勋才是总参谋部的头号实权人物。连林啸雷都知道,得罪李存勋,等于得罪元首,也就等于自毁前程。
  当然,总参谋部的会议没什么新意。
  早在1年多前,也就是去装备办公室的时候,裴承毅就全面接触过共和国的武器装备发展计划,以及由军队支持的科研项目。可以说,直到去阿根廷之前,裴承毅的所有工作都与装备有关,而且大都与装备审批有关。在此期间,各个科研所、军火商送来的土特产就塞满了他家的地下室,很多时鲜放到变质都没动过。
  这次,讨论的话题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说白了,只要第三次军事改革的主旨没有改变,装备发展计划与基础科研项目就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毋庸置疑,顾卫民肯定不会改变第三次军事改革的宗旨。
  要知道,顾卫民在国务院担任的第一个要职就是国防部长,而且是被军队称为“有史以来最吝啬”的国防部长。在他担任国防部长期间,如果不是由彭茂邦担任总参谋长,恐怕后来在各场战争中大展神威的先进武器,比如电动坦克、垂直起降运输机、低空攻击机、电磁炮、超级航母、先进攻击潜艇等等都不可能研制成功,更别说装备军队。
  从现实情况来看,印度战争对共和国的影响还没散去,顾卫民不可能过分照顾国防。
  印度战争对共和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战争本身造成的影响,即因战争伤亡的军人、损耗的装备、消耗的物资、战时体制对共和国的社会活动造成的影响等等。从社会角度看,这些影响都是暂时的,有的甚至是有益的。比如装备损耗之后,能够加快装备的更新换代速度,让共和国军队获得更多的先进装备。又比如消耗大量物资,等于借战争之手消耗社会上的多余物资,从而促进是社会的生产活动,加快了经济运转速度。
  二是后效影响,即控制占领区、帮助印度进行战后重建。毫无疑问,这一影响非常深远,即便按照最乐观的估计,印度的战后重建将持续10年以上,就算在遭受战火摧残不太严重的南部地区,也需要2到3年才能恢复元气。按照共和国做出的承诺,不但要帮助印度建立起完善的国家基础设施,还要在此之前负责为17亿印度人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与生存保障。虽然不能因此说是共和国养活了17亿印度人,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共和国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兑现承诺。按照官方公布的数据:2036年,共和国提供给印度的援助资金为4782亿元,其中官方援助4000亿元,约占当年中央财政支出的2.3%,而当年中央财政开支中,超过4000亿元的单项预算只有社会保障补贴与军费;按照计划,2037年将援助印度4400亿元,占中央财政预算的2.5%,同样仅次于社会保障补贴与军费;按照共和国做出的承诺,到2040年之前,也就是印度完成第一阶段重建工作之前,共和国将以每年递增10%到15%的速度为印度提供资金援助。虽然绝大部分援助不是“无偿”的,而是以贷款、贷款担保、或者投资等方式提供的,但是对于本来就捉襟见肘的中央财政来说,每年在印度花几千亿,确实是笔不小的开支。
  三是附带影响,即所谓的“收获”。众所周知,王元庆不顾众多反对意见,一意孤行的挑起印度战争,根本目的就是要借印度解决共和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说简单点,就是踩在印度的身体上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共和国不遗余力的帮助印度进行战后重建,就是要实现战争的最终目的。
  战争还没结束,影响就显现了出来。
  2035年底,也就是裴承毅挥师南下的时候,由中华红十字会与中华慈善总会组织、上百家民间慈善组织机构参与的“拯救战争孤儿爱心行动”正式展开,为了配合该行动,各级政府不但放宽了收养他国孤儿的标准,还给予收养战争孤儿的家庭适当的财政补助。短短数个月之内,全国各地的上万个家庭收养了14000余名战争孤儿,其中八成为女孩。2036年7月初,在蔺彦博与李成文的倡导下,共和国企业家协会成立了“战争孤儿教育基金”,仅蔺彦博就为该基金捐款120亿元。
  收养战争孤儿只是其一,当然这也折射出了共和国的社会问题。
  按照政府的鼓励政策,从2035年开始,中央政府将为养育了2个及其以上子女的家庭提供不低于上一年平均工资1.4倍的养育补贴,养育子女越多,得到的补贴也就越多。毫无疑问,这是非常优厚的补贴政策。按照该政策,夫妇双方中的一方可以在家养育孩子,只需要另外一方外出工作。如果养育了4个孩子,并且甘愿承受较低的生活标准,夫妇双方都可以在家里照顾孩子。问题是,如此优厚的政策仍然没有能够收到明显效果。或者说,在实现自我价值与抚养后代中,绝大部分年轻人选择了前者。这种现象不难理解,当找工作不再困难、能够通过自我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知识改变命运、努力创造未来等等理想状况出现在共和国的时候,共和国公民的社会价值观肯定会发生转变。统计数据最能说明问题,到2035年的时候,共和国夫妇的平均育龄已经由10年前的28岁提高到了33岁,而且将在10年后达到37岁。夫妇生育孩子的时间越来越晚,意味着出生率越来越低。用某些人口学家的话来说,如果政府不能设法改变现状,出台更加有力的鼓励政策,共和国的老龄化时期很有可能延长到2075年之后。
  针对这个问题,共和国当局不得不想别出路。
  也就是说,接受移民,成为了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
  虽然在传统观念中,移民很难被接受,但是事实上,移民在共和国已经非常普遍。早在21世纪初,生活在共和国各个大城市的移民就多达数百万,其中仅生活在广州的非洲籍移民就超过了50万。到2013年左右,因为共和国与东南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东南亚国家移民,特别是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的移民占到了多数。第四次印巴战争后,纪佑国提出了建立“中国-南亚共同体市场”,引发了21世纪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浪潮,短短数年之内就有大约250万南亚人涌入共和国。半岛战争前后,又出现了一波规模在300万左右的朝鲜移民潮。从2027年开始,平均每年涌入共和国的移民均在300万以上,其中2030年达到了440万。按照共和国政府公布的统计数字,截至2035年12月31日,在21世纪的前36年中,来自18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6000多万人在共和国定居,其中仅2026年到2035年就接纳了4100万移民。
  毫无疑问,在共和国,移民已不是少数。
  说直接一点,如果将所有移民算成一个民族,那么在共和国是仅次于汉族与壮族的第三大民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03/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