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9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02/1195

  甚至可以说,正是此举导致大陆与台湾的关系急剧倒退,使两岸和平统一再次变得机会渺茫。要知道,台湾当局(即中华民国)并没承认蒙古的独立地位,在其出版的国家地图中,蒙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
  当然,共和国当局此举也是不得已而为止。
  前面说过,只要共和国与俄罗斯的关系没有发生本质性的转变,共和国就不可能在蒙古问题上有太大的作为。
  这次雪灾之后,蒙古的政策就开始倾向共和国。
  准确地说,是在2015年的第四次印巴战争后,仍然有所疑虑的蒙古当局认定共和国有足够的实力通过军事手段吞并蒙古之后,才顺应广大牧民的要求,采取了倾向于共和国的基本政策。
  正是如此,纪佑国才不得不多次与俄罗斯总统谈论蒙古问题,并且一再承诺,共和国不会单方面破坏蒙古现有局势。
  在此之后的20多年间,蒙古与共和国越走越近。
  事实上,如果不考虑俄罗斯,蒙古早就并入共和国了。
  在2018年、2021年、2023年、2027年、2030年、2032年、2036年,蒙古国均遭受了特大自然灾害,其中发生在2027年春夏的特大旱灾使2200万头牲畜与120万牧民的饮水受到威胁,最终导致300多万头牲畜死亡,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几乎使蒙古经济彻底崩溃。积极援助蒙古的只有共和国,而且每次援助的力度都非常巨大。比如在2027年,共和国中央政府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就分别为蒙古当局提供了120亿与40亿元的援助,共和国民间团体也为蒙古捐助了10亿元,帮助受灾牧民度过了困难事情。而在2032年的特大雪灾中,共和国不但提供了数十亿援助,还收养了数百名在暴风雪中失去亲人的孤儿。按照共和国官方统计的数据,到2037年初,共和国公民收养了4000多名蒙古孤儿,其中最早被收养的蒙古孤儿已经长大成人了。受此影响,从2020年开始,也就是在蒙古的“统一党”上台执政之后,分别在2020年、2024年、2028年、2032年与2036年提出与共和国合并,并且每次都在议会得到批准。问题是,蒙古提出的合并请求从未在共和国得到支持。前三次请求均被赵润东与王元庆否决,而后两次请求则被共和国全体代表大会否决。
  显然,这一现象很难让人理解。
  不得不说,美国当局在蒙古搞了10多年的民主,不是没有收获,只是没有能够为自己创造收获。蒙古能够建立起议会民主制,在很大的程度上就得归功于美国的努力,特别是美国在20世纪最后10年的努力。也就是说,代表广大牧民利益的统一党能够上台执政,与蒙古的民主政治有很大的关系。
  同样的,共和国的民主政治也在进步。
  前三次,赵润东与王元庆拒绝了蒙古的合并请求,主要是出于实际情况。毕竟在2020年到2028年间,共和国的首要任务是对付日本,两长规模宏大的地区战争(半岛战争与日本战争)耗尽了共和国的国力,哪怕蒙古问题只是一个200多万人的问题,别说蒙古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共和国的人口基数,就算多出200多万人也不会有多大影响。可是蒙古问题又是共和国与俄罗斯的问题,在日本问题都没得到解决,印度还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就算赵润东与王元庆再有野心,也不会在蒙古问题上做文章。
  后两次,蒙古的合并请求还没送到元首府就被全体代表大会否决了,就是共和国民主制度进步的显著标志。这两次表决的审议工作都持续了一个多月,几乎每个代表都发表了意见。与前面三次表决相比,到2032年的时候,全体代表大会的代表主要是20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出生的,也就是共和国的第一批独生子女,也是共和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先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一代人。虽然所谓的70后与80后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但是当他们步入50岁与40岁之后,理智早就战胜了情感,在重大问题上很有见解,而且是不受主流思想影响的独立见解。表决结果表明,绝大部分70后与80后均认为吞并蒙古弊大于利,对共和国的帮助并不大,反而会惹上麻烦。
  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王元庆重点强调了蒙古的局势,以及与俄罗斯的关系。
  毋庸置疑,只要共和国与蒙古的交往不受影响,蒙古的政治局势就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毕竟统一党代表了200多万牧民。也就是说,只要共和国没有在蒙古回归的问题上做出决定,统一党肯定会每4年一次(蒙古每4年大选一次)的提出合并请求,而共和国每4年就得重新考虑这个问题。
  关键不是蒙古,而是俄罗斯。
  按照王元庆的说法,俄罗斯当局一直高度关注蒙古问题,至今没有在蒙古问题上采取行动,不是不想采取行动,而是没有这个必要,因为俄罗斯当局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共和国不会单方面破坏蒙古现状。
  问题是,维持蒙古现状的责任不仅仅由共和国承担。
  也就是说,蒙古问题还能拖多久,除了看共和国的选择,还得看俄罗斯的选择,即俄罗斯会在什么时候打破蒙古现状。
  用王元庆的话来说,因为共和国在蒙古问题上一直比较被动,特别是受一些历史因素的影响,很难采取积极主动的行动,所以主动权在俄罗斯的手里,只要俄罗斯当局认为时机成熟就会设法改变蒙古的现状,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推翻蒙古政权,扶持亲俄势力,从而使蒙古不再提出并入共和国的要求。
  此时,优秀的政治家与一般政客的差别显现了出来。
  就在众人都认为情况对共和国很不利的时候,王元庆看到的却是机会,而不是威胁。
  毫无疑问,俄罗斯想在蒙古问题上做文章,首先得做好一件事情,那是让共和国不得不关注其他地区,从而不敢在蒙古问题上得罪俄罗斯。毋庸置疑,能够牵制共和国的就是中东地区。也就是说,只要中东地区热闹起来,俄罗斯就会在蒙古采取行动,而共和国受中东战局的限制,不得不默认俄罗斯在蒙古的举动,从而失去收复蒙古的机会,至少在未来二十年内,别想吞并蒙古。
  王元庆看到的却是另外一个情况。
  中东地区更重要,确实不假。问题是,中东地区对共和国很重要,对俄罗斯也同等重要。也就是说,共和国不能放弃中东利益,俄罗斯也不能放弃中东利益。中东地区的战火会限制共和国的手脚,也有可能限制俄罗斯的手脚。如果能够借此机会让俄罗斯无暇他顾,就能用最小的代价收回蒙古,或者使蒙古维持现状。
  办法也不难,那就是把与俄罗斯关系密切的伊朗拖进去。
  会议到这个时候才进入了热点话题,即中东地区会不会在近期爆发一场能够对共和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大规模战争。
  因为涉及到战争问题,所以参会的军人有了发言权。
  裴承毅没有急着发表意见,毕竟不在其位、不谋其职。就算没人低估裴承毅的军事才华,因为他不是有职权的将领,甚至没有在总参谋部任职,自然不好在与战争有关的问题上发表意见。再说了,白天跟袁晨皓谈了好几个小时,该谈的问题都谈了,现在也该让袁晨皓好好表现一下了。
  事实上,袁晨皓确实是主要发言人。
  作为南亚战区最高指挥官,袁晨皓是参会人员中与中东地区关系最密切的一个,也最为了解中东局势。虽然在讨论问题的时候,王元庆与顾卫民多次想让裴承毅发表意见,但是裴承毅都忍住没有开口,把发言的机会留给了袁晨皓。
  在这个问题上,裴承毅想得很清楚。
  所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裴承毅再厉害,也是一个人。如果没有几个强有力的搭档,他也玩不转。也就是说,支持袁晨皓,就是支持他自己。只要袁晨皓在南亚战区混得风生水起,就没人能够动摇裴承毅在军队中的地位与影响力。
  不得不说,裴承毅必须以政治家的方式去思考问题。
第一百一十三章
抛砖引玉
  大概是问题过于敏感,讨论到一半的时候,王元庆就让焦魃山宣布散会,然后把包括裴承毅在内的几名重要将领,以及顾卫民、颜靖宇、叶致胜与阎尚隆等重要政府领导人留了下来。
  会议厅太大了,众人跟着王元庆去了书房。
  把茶水送进来后,焦魃山就带着警卫员离开了书房。
  裴承毅不免多看了眼元首的首席助理,见到焦魃山的表现,觉得他不可能成为第二个王元庆。
  虽然裴承毅不是政府官员,不知道王元庆是怎么安排焦魃山的,但是这段时间只要与王元庆沾上边的事情,都能成为焦点话题,其中就包括跟王元庆奋斗了20年的焦魃山,而民众最关心的就是焦魃山会不会成为第二个王元庆。王元庆能有今日,与他跟随纪佑国20多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事实上,10多年前就有人拿焦魃山与当年的王元庆做对比,甚至有很多人认为焦魃山具有当年王元庆的气质。别的不说,在日常工作中,焦魃山就与当年的王元庆很相似,不爱说话,认真做事。
  问题是,焦魃山不是王元庆。更重要的是,王元庆不是纪佑国。
  虽然外界早有传闻,焦魃山是王元庆在广西任职期间发掘的三大人才之一,地位仅在颜靖宇与叶致胜之下,甚至比叶致胜还要重要。另外,按照民间传言,焦魃山是王元庆政府中的“五虎将”(即颜靖宇、叶致胜、阎尚隆、焦魃山、以及军情局长)之一,而且是最接近王元庆的一个。但是从根本上讲,焦魃山比当年的王元庆差远了。别的不说,王元庆能够有现在的成就,除了与纪佑国的关系之外,与他在“炎黄计划”中的贡献有很大关系,而焦魃山没有这个基础。在处理事务的能力方面,焦魃山也远远比不上当年的王元庆。当年纪佑国可以把很多事情放心大胆的交给王元庆去做,而王元庆从来没有把大事交给焦魃山,而是一直将焦魃山当成秘书。
  事实上,这些都不是关键,影响最大的还是时局。
  当年,纪佑国重点培养王元庆,是因为他不可能在10年之内改变共和国,甚至不可能在有生之年将共和国带上正轨,所以必须培养一个强有力的、能够坚持改革路线,并且将共和国带上强盛之路的接班人。换句话说,如果当时在纪佑国身边的不是王元庆饿,而是焦魃山,那么焦魃山也会得到重用。到王元庆离任的时候,不管有没有完成纪佑国的夙愿,以王元庆的年纪,在他有生之年内,肯定能够看到共和国走上正轨,也就没有必要培养一个强有力的接班人,自然不需要重点培养谁。王元庆选择了顾卫民,而没有选择颜靖宇,就说明他在接班人的问题上并不看重以往的关系,或者说王元庆决心废除这种并不合理的制度,将选择国家领导人的权力交给公民。事实上,这也是政治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在此情况下,王元庆没有任何理由重点栽培焦魃山。
  毫无疑问,几个月后,焦魃山的最好结果就是去地方任职。
  考虑到王元庆的政治立场,焦魃山很有可能去了不地方,多半会留下来,要么在国务院某个一官半职、要么留在元首府。
  不管怎么说,除非焦魃山下决心跳出这个圈子,不然永远成不了第二个王元庆。
  裴承毅没有过多的考虑这个问题,毕竟焦魃山的去留与他没有多大关系。
  “开始我们谈到了中东问题,说实话,这是最让我放心不下的问题。”王元庆扫了眼房间内的十多人,说道,“之前人多眼杂,很多话不好说,现在留下来的都是知情人,所以大家不用顾虑,有什么就说什么。中东地区到底有多重要,我不想做太多的解释。各位必须认识到,围绕着中东地区的斗争已经持续了两千多年,从波斯帝国与希腊城邦的战争开始,谁控制了中东地区,谁就控制了整个西方世界。”
  王元庆这么一说,谁还敢大意,纷纷集中了精力。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我们到这个时候才强调中东地区的重要性,之前都干什么去了?”王元庆苦笑了一下,说道,“事实上,早在二十年前,我们就在中东布局。各位应该知道,第四次印巴战争后,纪老的九国之行中,就有四个中东国家。当然,我们的重点不在伊朗。事实上,伊朗这样的国家不可能成为我们的盟友。别的不说,伊朗当局的宗教立场就不可能被我们接受。更何况,我们早就掌握了证据,伊朗当局不但在支持反美的伊斯兰极端武装,呀在暗中支持新疆的分裂势力。说直接点,如果不是伊朗的反美立场,我们肯定不会给予伊朗任何帮助。”
  听到王元庆的话,裴承毅并不感到惊讶,因为这与他的判断完全一致。
  袁晨皓踢了下裴承毅,显得非常佩服。
  “毫无疑问,我们在中东地区基本上没有盟友。伊朗不是我们的盟友,埃及与叙利亚也算不上盟国。”王元庆淡淡一笑,说道,“埃及很好理解,不管埃及当局从我们这里购买了多少武器装备,与我们的关系有多么密切,只要我们不能提供最基本的安全保证,埃及就不可能成为我们的盟国。事实上,埃及与我们保持较为密切的关系,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利用我们让美国信守承诺,即通过美国来确保与以色列的相对和平关系。叙利亚更不用说了,除了从购买大量先进武器装备之外,叙利亚当局在加入集约集团的问题上遮遮掩掩,说明叙利亚并不想与我们走得太近,从而成为大国博弈中的棋子。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叙利亚没有放弃称霸中东地区的野心,像约旦那样心甘情愿的偏安一隅,叙利亚就不可能改变其成为大国棋子的命运,差别只是成为谁的棋子。”
  见到王元庆很有兴致,其他人都没急着开口。
  “事实上,叙利亚当局是没有选择余地的。”王元庆敲了敲沙发的扶手,说道,“众所周知,在戈兰高地的问题得到解决之前,叙利亚不但不可能与以色列和解,还得时刻做好与以色列干上一场的准备。正是如此,在中东地区的国家先后倒向美国的时候,叙利亚仍然坚定不移的坚持反美立场。那么,戈兰高地的问题有可能得到妥善解决吗?毫无疑问,如果现在还是美国独霸世界,戈兰高地争端就算得不到根本解决,也不会产生多大的麻烦。现在的问题是,称霸世界的不再是美国、或者说不仅仅是美国。设想一下,如果以色列把戈兰高地归还给叙利亚,会有什么结果?别的不说,以色列的生存将没有任何保障。到时候,就算美国派遣几万大军常驻以色列,都不见得能够挡住叙利亚的钢铁洪流。要知道,十多年前,美国刚刚在朝鲜半岛上输掉了一场战争,导致一个重要盟国成为历史。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不可能不知道其中的厉害关系,也就不可能在戈兰高地上让步。说简单点,以色列可以把西奈半岛归还给埃及,可以允许巴勒斯坦建国,却绝对不会让出戈兰高地。只要以色列不肯让步,叙利亚当局就得坚持反以立场,也就得坚持反美立场,从而成为超级大国手中的棋子。”
  “关键得看如何利用这颗棋子。”
  “老顾说得没错,我们该如何利用这颗棋子?”王元庆长出口气,把目光转向了裴承毅,见到裴承毅没有开口的意思,又朝袁晨皓看了过去,说道,“从表面上看,叙利亚天生具有与我们同盟的基础,毕竟叙利亚不像伊朗那样两面三刀,今天还在要支援,明天就暗中支持分裂势力。问题是,叙利亚也不老实,而且非常不老实。虽然在伊朗战争后,伊拉克的政局发生动荡,加入了反美阵营,但是在整个中东地区,叙利亚只能与伊朗结盟,并且在伊朗的支持下抗衡以色列。也就是说,叙利亚与伊朗的关系极为密切。密切到什么程度呢?根据我们掌握的情报,叙利亚早就将一些从我国进口的武器装备卖给了伊朗。当然,各位应该看过相关报道,伊朗那些所谓的自研武器有几样与我们的武器装备没有关系?”
  “如果的话,把伊朗卷进去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
  “这得看伊朗当局是否愿意卷入叙以冲突,或者说伊朗当局是否认为叙利亚能够击败以色列。”王元庆呵呵一笑,对开始发言的袁晨皓说道,“千万不要低估伊朗当局的智慧,能够举全国之力击败几十万美军,足以证明伊朗当局的能力。事实上,中东局势热而不战几十年,关键就是双方心里都没把握,甚至连美国都没有把握。情报机构早就证实,美国一直有推翻叙利亚政权的想法,并且计划在伊朗战争之后展开行动。结果美军在伊朗搞砸了,加上我们与俄罗斯的强硬立场,美国当局不得不有所收敛,搁置了打击叙利亚的计划。美国都不敢有所举动,以色列自然不用说了。当然,叙利亚心里更没底。事实上,连伊朗心里都没有底。原因很简单,伊朗战争对伊朗造成的破坏比外界知道得严重得多。按照我们的估计,伊朗至少需要三十年才能恢复元气。也就是说,最快十年之后,伊朗才能消除战争的影响,基本达到战前的水准。毋庸置疑,十年之后,恐怕就没有伊朗发言的份了。”
  听到这,裴承毅都皱起了眉头。
  很明显,王元庆是话中有话。
  “也就是说……”袁晨皓迟疑了一下,说道,“伊朗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会在中东制造不稳定因素?”
  “准确地说,是利用叙利亚。”顾卫民纠正了袁晨皓的说法。
  “事实就是如此。”王元庆长出口气,说道,“这也是我最担心的地方。伊朗当局不是笨蛋,非常清楚我们在马岛冲突之后,会想方设法的打击美国,从而逐步削弱美国的全球影响力,为最终的决战打下基础。关键是,我们不会明目张胆的做,毕竟我们现在还没有足够的实力挑战美国,也没有必要挑战美国。只要伊朗当局意识到这一点,就应该尽快在政治立场上做出选择,即到底紧跟俄罗斯、还是转移阵线。毋庸置疑,这不是一个困难的决策,如果俄罗斯足够强大,伊朗不会考虑这个问题。那么,伊朗要用什么办法才能得到我们的信任呢?如果我是伊朗领导人,会首先考虑一个问题,即共和国能不能接纳伊朗?事实上,伊朗领导人已经在考虑这个问题了。别的不说,自从年初的伦敦峰会之后,伊朗当局不再积极支持境外的伊斯兰极端组织。这就是给我们的信号,希望与我们和解。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们已经做出回应。”
  裴承毅暗暗一惊,朝袁晨皓看了过去。
  袁晨皓也很震惊,显然这些事没有经过南亚战区司令部,肯定是由军情局处理的。
  “我们得到的初步答复是,只要我们承认伊朗在中东地区的霸主地位,并且给予伊朗必要的安全保证,伊朗不但会提供分裂组织的详细资料,还将积极行动,确保我们在中东地区的利益。”王元庆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也就是说,伊朗将暗中支持叙利亚,让叙利亚发起战争。我们要做的,只是适当的暗示叙利亚,会在必要的情况下,比如美国公然支持以色列,将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与帮助。”
  “关键是,伊朗会把俄罗斯拖下水吗?”袁晨皓立即问了一句。
  “这就是关键所在。”王元庆淡淡一笑,说道,“到现在还没有确定下来,就是因为伊朗当局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给出答复。完全可以理解,伊朗到现在都得依靠俄罗斯,如果我们出尔反尔,伊朗就将左右不是人,到时候不但什么也得不到,甚至会被国际社会孤立。毋庸置疑,美国会非常乐意推翻伊朗政权,我们也会再次用伊朗牵制美国。也就是说,在我们没有做出任何保证的情况下,伊朗不会在这个问题上给出答复。”
  袁晨皓愣了一下,没等他开口,裴承毅就在下面踢了他一脚。
  “问题是,中东局势明朗前,我们不可能给予伊朗任何保证。”王元庆苦笑了一下,说道,“如此一来,就出现了一个死结。我与老顾、还有颜总理、叶副总理、阎外长商量了好几次,大家都觉得,暂时只能冷处理,等待局势出现变化。当然,我们有理由相信,美国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并且选择了同样的应对手段。”
  袁晨皓似乎想到了什么,朝裴承毅看了过来。
  接触到袁晨皓的目光,裴承毅知道不能再当听众了。“我觉得,问题的关键不在伊朗身上,而是在美国身上。”
  见到裴承毅开口,王元庆微微一笑,示意继续说下去。
  “准确地说,美国能不能承受放弃以色列的代价。”裴承毅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从根本上讲,马岛冲突对美英关系的影响很大,却没有达到让英国完蛋的地步。也就是说,通过善后工作,美国能够设法弥补战败对英国产生的影响,甚至可以借此机会控制英国,让欧洲大陆国家放弃拉拢英国的想法。毫无疑问,中东地区不是南大西洋,戈兰高地不是马尔维纳斯群岛,以色列也不是英国。虽然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叙以冲突不可能酿成阿拉伯国家与犹太人的全面战争,毕竟没有几个阿拉伯国家会支持叙利亚。更重要的是,只要伊朗介入,恐怕连埃及都不会支持叙利亚。也就是说,叙以冲突很有可能就是叙利亚与以色列为了争夺戈兰高地而爆发的战争,不会对两国的存亡构成威胁。但是站在美国的立场上,必须考虑戈兰高地对以色列的战略价值,也就是丢掉戈兰高地,会不会对以色列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元首开始提到过这个问题,答案很明确。在此情况下,美国不会让以色列战败,我们必须明白,阿拉伯国家不是拉美国家,也就不可能在叙以冲突上反对美国。换句话说,如果有必要,美国会出兵支持以色列。如果一来,叙利亚还有胜算吗?或者说,我们会为了叙利亚与美国在中东地区干上一场吗?”
  说完,裴承毅恢复了平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02/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