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8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55/1195

  虽然布兰迪诺与杜奇威在很多方面有着共同见解,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两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在布兰迪诺看来,如果马岛真是“金库”,共和国完全没有理由“得寸进尺”。以他对王元庆的了解,在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马岛,而共和国又没有能力插手南大西洋,必须集中精力解决国内问题,国家需要调息休养等几大因素的影响下,肯定会采用“后发制人”的办法,绝不招摇过市。按照布兰迪诺的估计,以王元庆的能力,暗中帮助阿根廷取胜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当然,这样做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即王元庆不能过早淡出共和国政坛,至少得在元首的位置上多呆几个月,从而对政治改革造成影响。问题是,如果马岛上面真的拥有值得让共和国派兵参战稀有金属矿藏,王元庆在元首府多住几个月对共和国造成的影响,肯定远远比不上另外一场战争,而且是一场没有多大胜算的战争。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布兰迪诺还站在王元庆的立场上对局势做了分析。
  凭借更加先进的稀有金属矿地质形成理论,共和国的地质学家肯定利用西方国家公布的相关资料,对马岛进行了长期研究,并且认定马岛上有储量惊人的稀有金属矿藏。因为关系到国家根本利益,所以王元庆没有片面听信地质学家的话,而是两手一起抓,一边让军情局等情报机构搜集更多的信息,一边加强对阿根廷的控制。随着调查深入,军情局陆续获得了一些相对可靠的信息,逐步证明了地质学家的判断。在此期间,王元庆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鼓动阿根廷的战争决心,最终在伦敦峰会上向塞隆做出承诺。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显而易见了,利用向阿根廷出售军火的机会,王元庆先把裴承毅派了过去,帮助阿根廷整合国防军事力量,甚至帮助阿根廷策划收复马岛的军事行动。成功登陆马岛之后,军情局局长或者副局长亲自带地质学家去确认情况,结果让王元庆大失所望。地质学家的判断有误,马岛上根本没有值得打动干戈,甚至没有值得开采的稀有金属矿藏。问题是,共和国已经身陷其中难以自拔。贸然返回,就算阿根廷没有战败,也会与共和国分道扬镳;继续坚持,就算阿根廷打赢了,也得不到多少好处。毫无疑问,马岛成了鸡肋,为了丢下这块鸡肋,而且是名正言顺的丢下这块鸡肋,王元庆不得不亲手导演一出好戏,而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对手把这块鸡肋当成宝贝,然后不顾一切的争夺。虽然共和国不会立即松手,但是只要美国与英国拼命,共和国就有松手的理由,而且是一个能够得到国际社会支持,能够让阿根廷心悦诚服的理由。
  可以说,布兰迪诺坚信他的判断没有错。
  让他如此坚定的原因只有一个:王元庆绝对是政治场上的最佳导演,由他导演的好戏已经让日本灰飞烟灭,让印度一蹶不振,让美国狼狈不堪,下一个目标就是英国,结果肯定不会差到哪里去。
  虽然布兰迪诺很有主见,但是杜奇威不是那种随波逐流的政客。
  总统固执己见的时候,杜奇威也毫不让步。
  在杜奇威看来,马岛确实是“金库”,共和国没有演习,而是采用了“欲盖弥彰”的伎俩。虽然如同美国无法在印度洋与南海与共和国对抗,无法在东南亚与南亚挑战共和国的霸权地位一样,共和国根本没有能力在南大西洋与美国对抗,也没有能力在拉美地区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但是并不意味着共和国没有能力干预马岛冲突,改变马岛冲突的结果。原因很简单,马岛冲突只是一场冲突,从美国利益出发,绝不能让冲突发展成战争。受特殊地理因素的限制,马岛冲突是一场类似于东海战争的海上战斗,主要动用空军与海军争夺马岛的制空权与制海权,通过打击对方的军事力量,使对方丧失军事介入能力来取得胜利,交战双方都不会打击对方本土。在此情况下,共和国除了通过向阿根廷提供包括情报、装备、技术与人员在内的军事援助之外,还可以在“不宣告”的情况下,出动行踪隐秘的潜艇,在战争中发挥极为关键的作用。要知道,共和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攻击潜艇,也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与战斗力最强的水下舰队。因为第三次军事改革涉及到制度问题,用“战区制”取代“军区制”,所以共和国军队的编制比较混乱,就算在秘密干预行动中损失几艘潜艇,只要能够处理好善后工作,就不会引来太大的麻烦。
  杜奇威没有像布兰迪诺那样对局势进行全面分析,但是他的逻辑更加清楚。
  在杜奇威的观点中,有一点是布兰迪诺无论如何也不能否认的,那就是共和国所有针对马岛冲突的行动都是通过情报机构与非官方形式进行的,共和国官方从未介入,甚至没有对马岛冲突发表太多评论。虽然在一般人看来,杜奇威的这个论调基础并不重要,但是仔细思索就能发现,这一点恰好否定了布兰迪诺的论调基础,即所发生的事情并不是王元庆在幕后导演的,真正的导演很可能是军情局长李存勋,或者赴阿军事顾问裴承毅。不管是谁,只要不是王元庆,布兰迪诺的论调就不成立,其结论也就不成立。
  问题是,杜奇威的论调不是没有漏洞,而是存在一个无法弥补的漏洞,即无论如何也不能证明马岛上存在储量惊人的稀有金属矿藏。正是如此,在坚持己见的情况下,杜奇威并没强调马岛上是否拥有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资源,而是强调了马岛争端对国际局势的影响,即英国丢掉马岛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不得不承认,在华盛顿打拼十来年,杜奇威学会了很多东西。放在10年前,杜奇威肯定会用最纯正的军人方式与总统“讲道理”。
  单纯从道理上讲,杜奇威确实占了上风。事实上,撇开可能存在的稀有资源,仅从战略意义与战略影响来看,美国都不能让英国成为倒下的第一块骨牌。换句话说,美国可以丢掉日本、可以低调印度、甚至可以丢掉菲律宾,却不能丢掉英国,更承受不起因为丢掉英国而产生的连锁反应。
  作为国家安全顾问,杜奇威不会愚蠢到与总统死扛。
  在布兰迪诺明白过来之后,杜奇威就不再坚持,而是等着总统做出决策。
  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布兰迪诺也是近些年来,美国最“开明”的总统。
  在肯定杜奇威的判断更有道理之后,布兰迪诺不但没有继续坚持己见,还全面采纳了杜奇威的建议,即在不让局势恶化的情况下,拉着共和国放出的“探空气球”,表达美国的国家意志,申明美国的国家利益。落实到具体上,就是与英国进行更加频繁的接触,为英国提供更高级别的援助,以及进行规模有限的军事准备。
  也就在这个时候,英国首相乔治开始行动。
  布兰迪诺没有错过这个机会,一边命令驻英大使与驻英最高军事代表以觐见英国国王的方式向英国表达最真诚的友谊与最牢固的关系,一边安排秘书去机场迎接英国特使,更重要的是,让杜奇威全权代替总统处理军事事务。
  因为国防部长是杜奇威推荐的,所以杜奇威才是五角大楼的主人。
  当然,杜奇威不会呆在华盛顿指挥美军。
  得到布兰迪诺的准许后,当天晚上,也就是布兰迪诺在白宫会见英国特使的时候,杜奇威就搭乘空军的专机飞往彭萨拉科(位于美国南部,弗罗里达州西北,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所在地,也是美国大西洋战区司令部所在地,更是第四舰队司令部所在地),以总统特别任命的军事长官的身份开始指挥西半球的所有美军。
  不得不承认,杜奇威确实有胆量。
  虽然在一些知情人看来,杜奇威如此积极,除了尽到职责之外,一个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一雪前耻。
  要知道,杜奇威只败过一次,而且只败给过一个人。
  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半岛战争的惨败,让杜奇威“猛然顿悟”,意识到能够带领美国走向胜利的不是战场上的美军将士,而是华盛顿的美国政客。正是这个认识,让杜奇威决定“弃戎从文”,用占人生六分之一是宝贵时间完成了转身,从美国最出色的军人,转变为美国最精明的政治家。从个人立场上讲,做出如此艰巨的努力,杜奇威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战胜那个曾经让他败得一塌糊涂的对手,不管是以军人的身份,还是以政治家的身份,只有战胜那个对手,才能证明这么多年来的努力没有白费。
  但是看开一点就能发现,杜奇威绝不是那种为了个人利益,可以放弃一切的政客,而是一个胸怀伟大理想与不屈意志的军人。
  也许没人相信,当上国家安全顾问之后,杜奇威仍然随时带着一把M1911A1手枪。
  为了这把枪,杜奇威还与白宫特勤处大闹了一场,最后还是布兰迪诺出面,以总统的名义修改了特勤处的规章制度,才让杜奇威能够以文官身份带着枪坐到白宫的椭圆形办公室里与总统商讨国家大事。这个小小的举动就能证明,杜奇威不但是个军人,还是一个拥有强烈危机意识的军人。更重要的是,这种危机意识与他个人无关,而是他对国家、对民族的未来产生的危机意识。看一下杜奇威当上总统特别军事顾问之后做的事情就不难发现,这位个性鲜明的军人不但是个极具政治头脑与斗争觉悟的鹰派,而且一直在坚持不懈的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明白这一点,就应该知道,杜奇威绝对不是“带枪的政客”,而是不折不扣的“铁腕政治家”。
  毫无疑问,杜奇威绝不会为了个人恩怨鼓动总统介入马岛冲突。
  事实上,杜奇威从未鼓动总统介入冲突。
  不得不承认,杜奇威首先得顾虑的就是裴承毅,不是说有没有办法战胜裴承毅,而是这个从来没有失败过的将军将给马岛冲突带来什么样的变数。
  非常可惜的是,杜奇威不是情报人员,对情报工作不太了解。
  在他不得不想方设法判断裴承毅在马岛冲突中的位置时,包括CIA在内的情报机构却无法为他提供更多的帮助。
  当然,杜奇威不是白痴。
  战争爆发后,随着阿根廷船队在马岛北面全军覆没,杜奇威一度怀疑过正在指挥阿军的是不是裴承毅,也因此怀疑过裴承毅是不是过于强势,让阿根廷当局有所顾虑,从而不敢让他指挥阿军作战。问题是,没有情报证明杜奇威的猜测是正确的。更重要的是,很快就有情报证实,伏击阿根廷船队的4艘英国潜艇在交战海域失踪。虽然仍然没有证据证明是共和国的潜艇击沉了英国潜艇,但是杜奇威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很有可能是裴承毅故意用来对付英国潜艇的作战行动,即运送物资是假,干掉英国潜艇是真。当阿根廷当局再次高调宣布将向马岛运送部队与物资时,杜奇威立即断定,这是裴承毅的安排,除了试探英国的底气以确定马岛海域是否还有英国潜艇之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借此麻痹英国当局,开始向马岛运送部队与物资。
  一番折腾之后,杜奇威也不敢肯定裴承毅的位置了。
  在此情况下,杜奇威不得不做最坏的打算,即指挥阿军作战的是裴承毅,而且裴承毅得到了军情局与总参谋部的全力支持,所有作战行动多是裴承毅部署的。
  果真如此的话,杜奇威就得为英国的特遣舰队祈祷了。
  虽然裴承毅不是海军将领,但是没人怀疑他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裴承毅身边不缺乏精通海战的参谋,甚至有可能得到更高级别的支持。别的不说,CIA已经证实,林啸雷去主持总参谋部的工作之后,留守海军司令部的不是最有可能出任海军司令的华剑锋,而是海军航空兵参谋长杨晋杰少将。也就是说,华剑锋中将已经好久没有出现在公众面前,而他最有可能出现的地方就是阿根廷。
  所有迹象都表明,南大西洋的局势比想像的还要恶劣得多。
  杜奇威不敢有丝毫大意,因为他知道,这场冲突不但会决定美国的未来,也会决定他的未来。
第五十八章
争分夺秒
  4月26日下午,英国特遣舰队在朴茨茅斯港起锚,踏上了远征南大西洋的征途。
  特遣舰队能够再次书写历史吗?
  虽然从实力上讲,以“乔治五世”号与“皇家方舟”号为核心,由14艘大型护航战舰与3艘舰队补给舰组成的特遣舰队比50多年前由铁娘子派遣那支同名舰队强大得多,但是没有多少人相信,英国皇家海军能够再次书写历史。
  近20艘战舰还没离开朴茨茅斯的时候,包括英国的电视台在内的欧洲各大新闻媒体对相隔半个多世纪的两支特遣舰队、以及同一个对手的情况做了对比分析。不可否认,特遣舰队非常强大,甚至成得上是当今世界上能够出现的第三强大的舰队。同样不可否认,特遣舰队的敌人也非常强大,拥有南美与南大西洋地区最强大的海空力量。
  涉及到具体内容时,英国新闻媒体与欧洲大陆的新闻媒体就不一样了。
  为了鼓舞国民的士气与斗志,英国电视台没有过分强调对手的实力,而是把重点放在了特遣舰队上。英国电视台的这种态度有很大的误导作用,让英国观众不自觉的认为,特遣舰队足够强大,没有击败不了的对手。
  果真如此吗?
  不得不说,欧洲大陆的新闻媒体“现实”得多。报道相关内容时,以法、德、意等国电视台为代表的欧洲大陆新闻媒体就重点报道了阿根廷的海空实力,没有过分关注不太值得关注的英国特遣舰队。
  用意大利广播公司“时事要闻”节目主持人帕帕佐尼的话来说:与50多年前相比,英国特遣舰队并无本质上的变化,只是用大型航母替换了小型航母、用更强大的护航战舰替换了惨遭噩运的“谢菲尔德”级驱逐舰(42型驱逐舰),特遣舰队战斗力提升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即便没有这场冲突,皇家海军的战斗力也会比50年多前强大许多;与之相比,阿根廷的变化不仅仅限于表面,还发自骨髓,除了拥有足以称雄南大西洋的空中力量之外,还拥有一支令人生畏的水下舰队,更重要的是,50年前,让阿根廷输掉战争的那些因素现在基本上不存在了,掌握主动权与占据有时的是阿根廷,不是英国。
  虽然意大利人的评价刻薄了一些,但是一针见血的切中了要害。
  真正需要关注的,确实是今非昔比的阿根廷空军与海军。
  在细节报道方面,其他欧洲新闻媒体不甘落后,纷纷拿出了看家本领。
  法国的“法兰西之声”在做相关报道的时候,重点介绍了阿根廷空军。不得不说,法国人非常“自恋”,在介绍阿根廷空军的时候,竟然翻出50多年前的老账,洋洋自得的回味了“飞鱼”击沉“谢菲尔德”号的那场战斗,因为“飞鱼”是最出名的“法国造”。似乎为了强调阿根廷空军的实力,法兰西之声没有忘记重点报道阿根廷空军这些年来的变化,特别是近20年来的飞速发展。进行对比的时候,法国人格外强调了一点,即在1982年的那场战争中,阿根廷空军没能正常发挥。按照法国人提出的理由,当时阿根廷是在没有进行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发起战争的,虽然拥有一支规模与质量都不差的空军,比如“幻影Ⅲ”型战斗机的战斗力就比英国皇家海军的“海鹞”FRS.MK1高得多(“幻影Ⅲ”与“飞鱼”一样,也是法国造),但是在基础设施不配套的情况下,败给英国特遣舰队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别的不说,阿根廷空军基地与马岛的直线距离在650到850千米之间,而“幻影Ⅲ”、“天鹰”等阿根廷空军主力战斗机的最大作战半径均在800千米以内,即便到650千米外作战,最多只能在战场上滞留5分钟,为了给返航留下足够的燃油,具有超音速飞行能力的“幻影Ⅲ”战斗机还不敢贸然使用加力燃烧室,从而丧失了最重要的空战优势(“海鹞”不具备超音速飞行能力)。虽然法国人一再强调“法国造”的先进性,故意忽略了某些更加重要的问题,比如法国出售给阿根廷的“魔术”R.550格斗导弹就只是与AIM-9B相当的第一代红外寻的格斗导弹,不具备迎头攻击能力,而“海鹞”使用的“响尾蛇”AIM-9L是第三代红外寻的格斗导弹,具备全向攻击能力,弹药性能差距对空战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战斗机能否进行超音速飞行,但是法国人的观点不能否认,很多限制阿根廷空军战斗力的问题早就不存在了。马岛还是那个马岛,而阿根廷空军装备的战斗机比50年前先进了许多,不管是J-14这类重型制空战斗机、还是J-15这类轻型多用途战斗机,在典型作战负载的情况下,作战半径都在1200千米以上,作战半径为800千米时能在战场上空滞留30分钟以上,或者与敌机格斗10分钟以上。弹药更不是问题,因为弹药涉及的敏感技术少得多,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共和国没有理由不把最好的弹药卖给阿根廷。
  法国媒体关注阿根廷空军,德国媒体则关注阿根廷海军。
  与外界了解的一样,在评价阿根廷海军的时候,德意志联合广播公司的评论员也认为阿根廷海军的水面舰队不值一提,最多为运输船队护航,或者在必要的时候代替容易遭到潜艇攻击的运输船,扮演“高速补给舰”的角色,向马岛运送作战物资,真正值得关注的是水下舰队,即那10多艘性能并不落后的电动潜艇。有了法国同行做的示范,德意志联合广播公司在做相关报道的时候,也拿5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做了比较。虽然就外界所知,在1982年的马岛战争中,阿根廷海军的潜艇部队并无突出表现,“圣菲”号在向南乔治亚岛运送补给物资的时候被英国舰队的反潜直升机击伤、最终搁浅被俘,仅有的2艘从德国引进的209级常规潜艇却没有任何正常表现、从未对英国特遣舰队构成威胁。用比较流行的说法,德国像法国一样,在战争爆发后启动了209级潜艇火控系统内的“后门”,致使两艘原本应该能够对特遣舰队构成致命威胁的常规潜艇成了摆设。甚至有人认为,在阿根廷空军出动“超级军旗”用“飞鱼”击沉“大西洋运输者”号的那场战斗中,1艘阿根廷海军的209级潜艇透过了英国特遣舰队的反潜网,向近在咫尺的“无敌”号发射了2条重型鱼雷,结果因为火控系统故障,在即将命中“无敌”号的时候脱靶。不管这些“传闻”是否真实,有一点值得肯定,那就是“德国造”也对英国特遣舰队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与法国新闻媒体一样,德意志联合广播公司没有忘记强调现状,即阿根廷海军的潜艇已经不是50多年前的209级,而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全电动攻击潜艇,而且建造这些潜艇的共和国绝对不会在火控系统上做手脚,就算做了手脚,也没有理由帮助英国佬。用德国人的话来说,只要有1艘电动潜艇进入特遣舰队内部,就能在数分钟内干掉包括航母在内的数艘大型战舰。对特遣舰队来说,别说损失数艘战舰,在只有2艘航母的情况下,哪怕只有1艘航母丧失作战能力,特遣舰队都得提前结束在南大西洋上的作战行动。
  毫无疑问,欧洲大陆国家都不看好特遣舰队。
  法国与德国的新闻媒体在做相关报道的时候,除了“重温往日辉煌”之外,更在借此机会表达“欧洲大陆”对马岛冲突的态度。
  非常矛盾的态度。
  虽然冲突爆发前,欧洲大陆国家步调一致的支持英国,法国总统、德国总理与意大利总理多次宣称,在涉及到成员国根本利益的问题上,欧盟成员国不会向任何势力妥协,将竭尽全力维护欧洲的集体利益,但是冲突爆发后,欧洲大陆国家先是选择沉默,再是集体“看空”英国,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掉转。不得不说,在马岛争端,或者说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上,欧盟的地位非常尴尬。
  冲突爆发前,欧盟主要成员国纷纷表态支持英国,不是欧盟真要出兵帮助英国守卫福克兰群岛,而是想通过表明态度的方式,让正在暗中推动冲突的两个超级大国充分考虑欧盟的影响力,将冲突扼杀在萌芽状态。冲突爆发后,欧盟陷入两难境地;如果支持英国,收复福克兰群岛之后,英国首先感谢的不是欧洲大陆国家,而是大西洋对岸的美国;如果不支持英国,更有可能使英国加快“脱欧入美”的步伐,与欧洲大陆国家分道扬镳;在向左走与向右走都是死路的情况下,大陆国家的态度变得模棱两可就没什么好奇怪了。由此可见,早在战争爆发前,欧盟主要成员国就知道,需要一场冲突的不是英国与阿根廷,而是美国与共和国,不管两个超级大国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以及冲突的最终结果如何,欧盟都不可能成为最终的受益者。
  随着特遣舰队从朴茨茅斯出发,欧盟的“中立政策”也走到了尽头。
  用比利时“联合晚报”的评论来说,不管冲突的结果如何,欧洲大陆国家必须在局势进一步明朗之前做出选择,并且充分发挥欧盟的影响力,而不是等到没有选择的时候再被动面对残酷的现实。
  问题是,欧盟有可能立即做出选择吗?
  可以说,拥有近5亿人口、成员国总面积超过800万平方千米、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110%(共和国的92%)、拥有大量尖端技术的欧盟没能成为“第三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欧盟是“国家联盟”。
  别的不说,任何重大决定都需要获得所有成员国政府或者立法机构批准。
  虽然这种“集体协商制度”是维护欧盟团结的基石,但是也成了制约欧盟的障碍。面对千变万化的国际局势,如果不能及时决策、果断行动,而是等20多个政府或者20多个议会详细讨论,欧盟永远都不可能成为“第三极”。
  事实上,正是如此,法德意三国才会捐弃前嫌,共同推进“政治一体化”。
  回到马岛冲突的现实问题上来,随着局势逐渐明朗,欧盟的处境也就愈发尴尬。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虽然两个超级大国都想借马岛冲突达到某个不可告人的秘密,但是两个超级大国不但没有扩大冲突的意思,反而在极力控制冲突范围,避免让冲突演变成战争。也就是说,这场看似惊天动地的地区冲突不会持续太久,在某一方输掉赢得最终胜利的筹码之后,冲突就会结束。如此一来,以欧盟的决策机制,即便将出兵协助英国收复福克兰群岛的法案体检欧洲议会,再由各国议会进行表决,或者以自发的方式成立联合舰队,恐怕没等大陆国家的联合舰队离开港口,冲突就技术了。更重要的是,如果欧洲大陆国家摆明态度,美国与共和国很有可能为了共同的利益,即阻止欧盟成为“第三极”,使世界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对冲突双方施加影响,提前结束冲突。
  让欧洲大陆国家十分尴尬的就是这个问题,即直接介入不会有任何收获。
  当然,这不是说欧盟就一无是处了。只要把握好时机,加上足够好的运气,欧盟仍然有机会发挥影响力。
  在此之前,欧洲大陆国家要做的就是尽量创造机会。
  回过来看,不管是意大利的广播公司,还是法国的电视台,以及德国的广播公司,实际上都在为欧洲大陆国家创造机会。站在欧洲大陆国家的立场上,强调阿根廷的军事实力没有任何不良影响,到时候英国打赢了,可以说成是大陆国家的提醒帮了大忙,如果英国打输了,则可以把责任推到大西洋对岸的美国身上。
  当然,欧洲大陆国家要想发挥影响力,还需要一个恰当的时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55/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