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7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75/1195

  显然,这件事不能由美国来做,因为美国一直在为印度提供军事援助,如果由美国向中国提出停战谈判,中国肯定会要求美国立即停止对印军事援助,并且承诺不再以任何行动破坏美国的中立立场。
  不能由美国做,只能找别的国家做,而且最好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国家。
  按照国务卿萨利文的建议,布兰迪诺选中了西班牙。
  作为欧盟成员国,西班牙属于“第二梯队”,在欧盟中的地位不如法德意,却比其他小国高得多。更重要的是,西班牙在欧盟的地位非常特殊。与英国相比,西班牙并没一味投靠美国,阻挠欧盟的政治一体化进程。与法国相比,西班牙并不认为政治一体化能够给欧盟成员国带来更多的好处,认为北约组织仍然是欧洲国家的主要安全基石。总体而言,西班牙一直在欧盟主要成员国与美国之间徘徊。
  在印度战争问题上,西班牙的态度也非常暧昧。与法国、德国、意大利不同,西班牙一直认为应该尽快结束战争,欧盟必须为此发挥重大影响力。萨利文“周游”欧洲列国的时候,西班牙首相就在马德里向美国国务卿表示,如果由美国牵头制裁中国,西班牙会积极配合,并且在欧盟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只不过,美国并不打算牵头制裁中国,因为美国也在用实际行动参与战争。
  联系上西班牙首相后,布兰迪诺得到了一个非常满意的答复。
  9月4日(马德里时间)夜间,也就在裴承毅返回前线指挥部的时候,西班牙驻华大使与共和国外长阎尚隆会晤,当面提出,西班牙愿意以调解人的身份,为中国与印度进行停战谈判提供包括场地在内的一切便利条件。
  该消息立即反馈给元首府。
  想都不用想,王元庆就知道这是美国搞的好事,而且猜出了美国的意图。
  当然,肯定不能一口回绝西班牙的“好意”,毕竟西班牙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国家,而且是一个能够左右欧盟态度的国家。如果共和国挑明态度,表示将战争进行到底,肯定会破坏共和国的形象。
  次日上午,王元庆让阎尚隆召见了西班牙大使,提出了共和国的观点。
  一是停战谈判的时机与条件还不成熟,在印度未就战争罪犯、少数民族权益、与周边国家的领土领海纷争等问题做出明确答复之前,停战谈判不可能产生任何实质效果。二是停战谈判的国际环境并不具备,在美国仍然坚持向印度输出武器装备的情况下,停战谈判只能导致战争进一步升级,印度国内的人道主义灾难也会继续扩大。三是停战谈判的基础条件没有到位,即到底谈什么、怎么谈都没说清楚,如何进行停战谈判?
  有了观点,当然得有要求,才能表明共和国积极参加停战谈判的态度。
  一是印度必须尽快就战争问题做出答复,二是美国必须停止对印输出军事物资,三是通过准备阶段会议确定停战谈判的主要内容。
  用王元庆的话来说,解决了这三个问题,谈不谈都没有多大关系。
  难题再次落到了美国手中,如果答应中国的条件,停战谈判将变成投降谈判。
  当然,对美国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尽快让中国代表前往马德里。
  9月5日,在西班牙的撮合下,中国、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缅甸、孟加拉国、斯里兰卡与印度、美国大使在马德里举行非正式秘密会晤,商讨停战谈判的基本问题,确定谈判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条件。
  因为是非正式会晤,所以没有对战争造成影响。
  实际上,到这个时候,谈不谈对战争都没有多大影响。
第一百五十七章
再起硝烟
  外交官在马德里咬文嚼字,裴承毅却在前线指挥部伤脑筋。
  此次首都之行,裴承毅既有收获,又有付出。
  采纳裴承毅的建议,全面调整战争计划之后,王元庆只提了一个要求,即必须在1个月之内打下新德里,最好缩短到20天。
  虽然只有一个要求,但是这个要求让裴承毅不得不再次调整战争计划。
  攻打新德里,谈何容易。
  调整战争计划的主要目的就是绕过新德里,避免在新德里投入主力部队,集中力量扫荡印度南部地区。虽然裴承毅非常清楚元首这个要求的重大政治意义,也知道只有尽快攻占新德里才能让提前结束战争变得更有意义,但是落到实际行动上,层出不穷的问题却让裴承毅头痛不已。别的不说,安排兵力与物资就足够让裴承毅重新权衡整个战争计划,对军事部署做出全面调整。
  还好,元首不是只提要求,不提援助。
  按照元首做出的承诺,政府将尽量说服巴基斯坦,让巴军全力配合攻打新德里,并且与巴基斯坦进行物资交换,即由巴基斯坦为西线战场上的3个野战军提供物资保障,运输船队到达卡拉奇之后,再向巴基斯坦移交等量物资。
  巴军会不会全力配合,裴承毅心里没底。
  战争打到这个时候,巴基斯坦的态度已经发生悄然转变。总体来说,巴基斯坦军政两界的观点出现了严重分歧。按照裴承毅了解到的情况,巴基斯坦政界已经改变了想法,认为应该积极配合共和国的战争行动,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田,在西线战场上做出更大贡献,出兵控制印度西北地区与西部地区,为战后与共和国分享利益打下基础。巴基斯坦军方的态度异常强硬,认为巴军应该赶在共和国陆军之前攻占新德里,扶持一个亲巴政权,部分思想激进的将领甚至认为应该肢解印度,至少让印度西北地区成为独立国家,从根本上解决巴基斯坦受到的军事威胁。
  站在巴基斯坦的立场上,两派观点都有道理,只是政治家的想法更符合实际情况。
  从可行性的角度看,巴基斯坦军方的观点也没有多少可操作性。
  别的不说,共和国集中力量进行东线决战的时候,巴基斯坦陆军数次派遣装甲部队越过边境线,认为在印度集中力量对付东线战场上的共和国主力部队时,能够抢在共和国陆军之前攻入新德里。巴基斯坦陆军在西线打了几次小规模战役,虽然取得了突破,但是并没打垮印度陆军,也没能打开前往新德里的大门。
  让裴承毅有点想不通的是,巴军自己搞砸了,却把责任推卸到共和国军队身上。
  虽然这也可以理解,毕竟那些主张强攻新德里的巴军将领需要为失败找借口,但是这么做的影响却非常恶劣,很多不明事理的巴基斯坦军人、乃至很多巴基斯坦平民在听信了军方的一面之词后,认为共和国军队拖了巴军后腿。如果不是中巴关系足够牢固,恐怕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就会借此滋事造谣了。
  按照裴承毅的了解,巴军不见得会配合攻打新德里。
  原因很简单,如果巴基斯坦军方要想让之前的说辞成立,就得设法证明在没有巴军配合的情况下,共和国军队也打不下新德里。
  当然,裴承毅也相信,只要共和国军队打到新德里城外,巴军就会积极配合。
  原因也很简单,巴军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共和国军队占领新德里。虽然这会让外界认为巴军缺乏战斗力,但是在没有办法改变事实的情况下,巴军必须抓住机会,为今后在新德里立足创造机会。
  关键还是巴基斯坦是否同意与共和国交换作战物资。
  按照裴承毅的估计,问题应该不是很大。王元庆既然做出了保证,就会向巴基斯坦政府施加压力。根据巴基斯坦政府的态度,在共和国军队决定强攻新德里的情况下,肯定会积极支援,不会拖后腿。换句话说,能够早一天打下新德里,巴基斯坦就能早一天结束战争状态,降低战争对国家造成的影响。对于以维护国家稳定为首要任务的巴基斯坦政府来说,这绝对是天大的好事。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即便巴军在战场上无所作为,只要积极配合共和国军队,巴基斯坦政府也将成为最终的受益者,至少能够让绝大部分选民相信,政府的战争决策是正确的,对维护与捍卫巴基斯坦的国家利益起到了重大作用。
  裴承毅最看重的,也是作战物资。
  根据东线战场上的情况,只要物资保障及时到位,3个军攻打新德里的问题不是很大。
  当然,裴承毅必须考虑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把作战物资送上前线。
  虽然3个野战军都有后勤保障部队,但是野战军的后勤保障部队只能为作战部队提供战术保障,保障范围以100千米为单位计算,战役保障需要由专业后勤部队负责。非常遗憾的是,专业保障部队全部集中在东线战场上。也就是说,把物资从后方运送到前线的问题十分突出。
  因为王元庆没有提到这个问题,所以只能由裴承毅自己想办法解决。
  空运能够解决部分问题,但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大部分物资,特别是那些无法空运与空投的物资只能通过铁路与公路运输。
  要走地面运输路线,就得考虑补给线的安全问题。
  毫无疑问,3个野战军都得把兵力集中到前线,无法守卫后勤补给线。
  这个问题更加难以解决,因为西线战场上能够配合共和国陆军作战的只有巴基斯坦陆军,无法像东线战场那样,依靠孟加拉国、尼泊尔等国的军队控制占领区,更没有多达数十万的专业保障部队。
  想来想去,裴承毅还是得在巴军身上做文章。
  回到沃济拉巴德,裴承毅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联系巴基斯坦总参谋长。开诚布公的表明态度,表示共和国陆军将首先攻打新德里之后,裴承毅直言不讳的提出,需要巴军提供后勤补给支援。为了让巴基斯坦总参谋长觉得有利可图,裴承毅还明确提到,按照战前达成的协议,共和国陆军只负责前线作战行动,占领区的管理工作由巴军负责。
  这一招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管理占领区,等于承认巴基斯坦在印度西北与西部地区的主导地位。
  当然,要想管理占领区,就得承担相关的责任与义务,即负责共和国军队的后勤保障工作。
  与巴基斯坦总参谋长达成协议之后,裴承毅就让东方闻带着几十名专门负责后勤保障工作的参谋去了巴基斯坦总参谋部,随后联系了共和国驻巴基斯坦大使,要求使馆尽快派遣外交人员前去协助解决外交问题。
  有外交问题吗?
  当然没有,作战行动就是作战行动,不存在外交问题。
  裴承毅让大使馆介入后勤保障工作,无非想利用政府的影响力,让巴基斯坦政府去约束巴基斯坦军队。
  从中能够看出,裴承毅仍然比较担心巴基斯坦军方会拖后腿。
  就算巴基斯坦军方不拖后腿,积极配合,问题也比较突出。
  摆在裴承毅面前的现实是,他必须同时在两个方向上发起进攻。准确地说,是在两个战略方向上发起进攻。
  战争打到这个时候,裴承毅还是第一次面对这样的问题。
  虽然在东线决战中,最多的时候同时在5个战场上与印军交战,但是东线决战只是一个战略方向,5个战场上的战斗都属于战术与战役级别,并不存在多线作战的问题。同时在两个战略方向上发起进攻,不但对裴承毅的指挥能力是一个严峻考验,对共和国军队的作战能力也是一个严峻考验。
  别的不说,裴承毅手里的支援力量能够同时满足两个方向上的作战需求吗?
  进行战役规划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显得非常突出了。
  因为新德里方向上的作战行动关系到了巴军,比较复杂,所以裴承毅亲自负责该方向上的战役计划。按照他的估计,在只投入3个野战军的情况下,要想在1个月之内打下新德里,至少得投入600架战术战斗机与400架低空攻击机,另外还得投入大约三分之一的战术空运力量;如果要按照元首的最高要求,即在20天之内打下新德里,空中支援力量至少得增加50%,空运力量则得增加30%。如此算来,裴承毅得把手里半数以上的空中力量与空运力量放在西线战场上。
  拿到由袁晨皓负责的另外一份战役计划之前,裴承毅就知道这行不通。
  袁晨皓负责西进作战行动,按照他制订的作战计划,在首先投入24军的情况下,至少需要为进攻部队提供1200架战术战斗机与700架低空攻击机。因为西进作战远离后方补给线,工程部队修复交通线的速度跟不上部队的推进速度,所以需要动用70%以上的战术空运力量为进攻部队运送作战物资。
  两者相加,远远超过了支援力量的实际兵力。
  裴承毅还得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袁晨皓在制订作战计划的时候,已经考虑到了攻打新德里的行动,将更多的支援任务分配给了炮兵,没有过分倚重航空兵。实际情况会不会如此,以及提高炮兵作战强度对后勤保障造成的影响,都有可能使袁晨皓的作战计划在实施的时候进行重大调整。
  总而言之,裴承毅手里的支援力量远远无法满足作战需求。
  解决办法只有两个:一是推迟西进作战行动,等到新德里方向上的进攻行动取得实质性进展之后再开始,避免两条战线上的支援高峰时期同时到来,从而更加合理的分配支援力量;二是增加地面部队投入,降低作战部队对远程支援力量的依赖性,采用一慢一快的进攻战术,错开两条战线上的高峰时期。
  相对而言,裴承毅更愿意选择后者。
  西进行动绝对不能耽搁,因为印军正努力加强博帕尔以西地区的防线,在纳尔莫达河南岸构筑更加坚固的防御阵地,如果不能赶在印军做好准备之前发起进攻,突击战将变成攻坚战,进攻行动肯定会受到影响,甚至功亏一篑。
  投入更多的地面部队不是不可能,只是投入哪个战场?
  换句话说,就是“一慢一快”中,哪边慢,哪边快?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75/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