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7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74/1195

  名为“防御”,实际上是以积极进攻为主的防御。就像美国在此阶段大力推行战略防御政策,实际上却在处处为共和国制造麻烦一样,完成战略转型之后,共和国肯定会在全世界范围内与各个领域内与美国展开竞争,给美国制造麻烦,想方设法削弱美国的国际地位,打击美国的国际威望。
  对付美国,肯定不能单靠共和国,而要利用全世界的力量。
  也就是说,共和国的外交政策必须进行全面调整,以“交朋友”为主要目的。
  共和国首先要争取的就是欧盟与俄罗斯。利用欧盟希望通过政治一体化最终实现全面统一,以及俄罗斯迈向战略复兴的急切愿望,积极拉拢欧盟与俄罗斯,以构建“多极世界”为口号,让美国不得不应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挑战,从而无法集中力量对付共和国,甚至不得不在关键问题上与共和国妥协。
  要想达到这个目的,也就是拉拢欧盟与俄罗斯,就得让欧盟与俄罗斯尝到甜头。
  不但得让欧盟与俄罗斯尝到甜头,还要让欧盟与俄罗斯觉得共和国是可以交往的朋友。
  只有在共和国决定怎么切印度这块蛋糕的情况下,才能让欧盟与俄罗斯在尝到甜头之后对共和国感激不尽。
  毫无疑问,让欧盟与俄罗斯在印度有所收获将是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起始点。
  由此带来的好处,绝对无法用金钱衡量。
  裴承毅不轻不重的提到这个问题,就是希望元首与其他国家领导人相信,只有提前结束印度战争,才能让共和国在未来的国际博弈中掌握主动权。
  实际上,不用裴承毅提醒,王元庆都明白这个道理。
  顾卫民也明白这个道理,颜靖宇不会比顾卫民差。叶致胜有没有明白这个道理,王元庆就有点拿不准了,因为在他看来,叶致胜是那种擅长处理细节事务的行政官员,而不是那种拥有长远战略眼光的政治家。正是如此,王元庆才在回到中央的时候,首先把叶致胜带了回来,让叶致胜替他处理了很多行政事务。把颜靖宇调回中央,并且直接把他放到了国务院总理的位置上,也是王元庆的长远考虑,因为作为地方官员,颜靖宇要想掌握共和国的国家大权,首先就得熟悉中央政府的运作方式。当年,王元庆担任纪佑国的首席助理时,对中央政府的运作方式就有非常深刻的了解。成为国家元首之前,王元庆还当了五年的副元首,在此期间获得了管理中央政府工作的能力。
  当然,不管叶致胜有没有明白,王元庆在9月3日,也就是裴承毅回到首都的第二天就做出了决定。
  在裴承毅递交战争计划之前,王元庆召集顾卫民、颜靖宇、叶致胜与阎尚隆开了一次内部会议,明确了态度,安排了具体工作。与王元庆预料的一样,顾卫民与颜靖宇都没有提出反对意见,作为精通外交的外长,阎尚隆也认为有必要加快战争进程。虽然叶致胜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只是仍然不太明白王元庆的安排。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准确地说,只差最后一道程序。
  9月4日夜间,裴承毅跟随项铤辉再次来到元首府,正式提交修改后的战争计划。
  王元庆只粗略翻看了一下,就在文件末尾签了名,让秘书盖上了元首印章。其他几位领导人也没有发表反对意见,只是各自提出了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在项铤辉看来,这很难理解,因为就在2天前,包括王元庆在内的国家领导人都在质疑裴承毅的战争计划,甚至认为没有可行性。
  裴承毅并不觉得惊讶,他能看出提前结束战争的巨大好处,自然相信元首不会看走眼。
  作战计划得到批准之后,裴承毅与项铤辉就离开了元首府。
  虽然项铤辉让裴承毅多留一天,明天一早再启程返回沃济拉巴德,但是裴承毅还是谢绝了项铤辉的好意,当天晚上就搭乘空军的专机离开了首都。
  对裴承毅来说,时间非常紧张。
  返回的路上,他就接到了袁晨皓的电话,凌云霄率领的突击部队已经在当天傍晚回到占西,按计划开始休整。
  回到前线指挥部,裴承毅收到的第一条消息就是博帕尔的最后一股印军缴械投降。
  虽然在此之前,也就是9月4日12点左右,袁晨皓就按照计划,命令工程部队前往38军的控制区,开始修建基础设施,即便仍然有部分印军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负隅顽抗,也不会对下一阶段的进攻行动产生多大影响,但是最后一股印军缴械投降,为38军省下了很多麻烦,而且让38军的将士能够得到休整。按照唐应龙的承诺,只需要1周,38军就能恢复全部战斗力,参加西进战役。
  能够多出动1个重装甲军,绝对是好事中的好事!
第一百五十六章
外交努力
  博帕尔沦陷,印度即将被中国军队腰斩,军事抵抗走入死胡同。
  9月3日,中国海军舰队离开孟加拉湾,开赴阿拉伯海。陆地战场上,数个得到充分休整的野战军开始向博帕尔运动,大批作战物资也通过铁路运往博帕尔。为了增大空中支援的范围,工程部队正在全力抢修占领区内的印度空军基地与大型机场,为陆军航空兵准备的野战机场也在加紧施工当中。
  新一轮大规模进攻的征兆已经十分明显。
  当天上午,杜奇威向美国总统布兰迪诺提出建议,尽快采取外交行动,迟滞中国军队的进攻行动,为印度争取组织防御的时间。
  不用杜奇威提出建议,布兰迪诺都知道美国该在外交上采取行动了。
  博帕尔攻防战打响之前,布兰迪诺通过美国国务院,委托兰德公司、国际战略研究所等机构对印度战局做了全面分析。利用美国政府提供的相关信息,集中了美国战略界精英的数家研究机构得出的结论几乎一模一样。丢掉博帕尔之后,中国军队会以博帕尔为进攻出发地迅速向西推进,腰斩印度,然后西线战场上的3个军攻打新德里,东线战场上的野战军越过纳尔莫达河与默哈纳迪河向南挺进;如果印军仍然不能有效抗击中国军队,大规模军事行动将在年底或者明年年初结束。兰德公司还在报告中明确提到,必须密切关注中国在占领区内的管制政策,留意中国的政治举动,如果中国提前结束占领区的军事管制,开始扶持地方政权,表明中国已经加快了战争步伐。国际战略研究所则在报告中提到,中国军队放弃攻打新德里的机会,把重点转向博帕尔,已经能够证明中国正在寻找尽快结束战争的办法,也就表明中国很快会在政治上采取行动。
  根据分析机构提交的报告,布兰迪诺不难得出最终的结论。
  中国已经在战场上掌握了主动权,现在正在努力掌握外交与政治主动权。
  对美国来说,没有别的选择,必须想方设法的阻挠中国迈向胜利的步伐。
  当天晚上,美国驻印大使以总统特使的身份前往总理府,与鲁拉贾帕尼单独会谈了数个小时。按照布兰迪诺的安排,美国大使明确提到,军事手段已经无法挡住中国军队的前进步伐,只能通过外交努力使中国放弃下一轮进攻,至少无法按时发动下一轮进攻。所谓的外交手段,实际上就是停战谈判。
  虽然美国大使没有直言不讳的提到“停战谈判”,但是意思表达得非常明确。
  鲁拉贾帕尼很愤怒,也很无奈。
  敌人还在印度的国土上横行霸道,占据着印度四分之一的山河,进行停战谈判,无异于向敌人投降,无异于政治自杀。
  可是,还有别的选择吗?
  毫无疑问,鲁拉贾帕尼没有别的选择。
  虽然在新德里南面左冲右突的突击部队已经转向南下,预计将在24小时之内离开印军控制区,但是盘踞在西线战场上的3个军仍然处于战备状态,随时有可能发起进攻。新德里的威胁警报仍然没有解除,博帕尔方向上的情况更加糟糕。鲁拉贾帕尼已经明白过来,前几天,中国军队并没有攻打新德里的想法,主力全部放在博帕尔方向上。问题是,随着博帕尔攻防战结束,谁能保证中国军队不会转向攻打新德里?
  与美国大使交谈的时候,鲁拉贾帕尼获得了一些极为宝贵的信息。
  为了促使印度总理做出与中国进行停战谈判的决定,美国大使有意无意提到,中国军队攻打博帕尔的目的是为了加快战争进程,如果无法有效阻止中国军队的前进步伐,战争很有可能在年内结束。虽然美国大使没有提到战争最终以什么方式结束,但是以鲁拉贾帕尼的头脑,不可能不明白深层次的含义。
  这条信息,足够让鲁拉贾帕尼做出决定了。
  战争在年内结束,肯定不是以谈判的方式结束,也不是以印度获胜结束,而是以中国获得全面军事胜利的形式结束。中国要想获得全面军事胜利,不但要攻占新德里,还要占领整个印度。虽然鲁拉贾帕尼从不怀疑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攻打新德里与占领印度,对中国军队来说都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但是鲁拉贾帕尼更加相信王元庆的政治智慧,一个能够在中国推行政治改革的政治家,绝对不会愚蠢到派遣军队长期占领一个拥有17亿人口的国家。中国肯定不会长期占领印度,而要从印度撤军,又要保证中国的国家利益,中国政府就得在印度扶持伪政权,取代合法政权。
  想到这,后面要发生的事情就不难判断了。
  中国军队肯定会攻打新德里,而且很有可能在南下之前攻占新德里。
  实际上,已经出现了攻打新德里的迹象,即中国舰队开赴阿拉伯海。
  正在开往阿拉伯海的还有一支规模极为庞大的运输船队。根据美国提供的情报,该船队里有近百艘大型与超大型运输船,用来运载弹药物资的散装货轮与集装箱货轮就多达数十艘。保守估计,该船队运送了包括1200万吨弹药在内的大约1800万吨军事物资,以及大约600万吨生活物资。
  情报头头加马尔对美国提供的情报持怀疑态度,认为以巴基斯坦港口的吞吐能力,就算船队同时在卡拉奇与瓜达尔卸货,至少需要2个月才能完成卸载工作,算上陆路运输,西线战场上的中国军队最快能在9月20日得到第一批物资,而中国军队不可能等到9月20日才发起进攻;更重要的是,中国已经将进攻重点转向博帕尔,即便由西线战场上的3个军承担攻打新德里的重任,也没有必要投入这么多的军事物资。
  在鲁拉贾帕尼看来,美国提供的情报真实可信。
  一是中国军队的物资消耗量非常惊人,攻打加尔各答大约用了100万吨、攻打安拉阿巴德大概用了120万吨、“结合部战役”用了大约150万吨、突击新德里的作战行动用了100万吨、攻打博帕尔更是用了250万吨军事物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军事胜利就是用成山的物资堆积出来的,向西线战场运送1800万吨军事物资,也只能供西线战场上的3个野战军消耗4个月。
  二是港口的吞吐能力不能以和平时期的正常情况衡量,提高港口吞吐能力的方法有很多,而且大部分军事物资、特别是需要特别保存的弹药都是按照特殊方式装载与运送的,装卸更加方便,能够极大程度的简化港口运送工作。再说了,中国军队的后勤部门不可能不知道卡拉奇与瓜达尔的基础情况,肯定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某些特殊手段提高物资的运送效率。
  三是中国不但要为3个野战军提供军事物资,还有可能为巴基斯坦提供军事援助,因为巴基斯坦的武器装备来自中国,后勤保障基本一致,所以可以使用中国军队的弹药。考虑到战争对巴基斯坦的影响,为了稳住巴基斯坦的国内局势,中国有足够的理由为巴基斯坦提供援助。船队运送的600万吨生活物资就不是提供给中国军队的,而是用来稳定巴基斯坦的国内秩序。
  中国大举向巴基斯坦运送物资,摆明了准备在西线开打。
  毫无疑问,这是很不正常的情况。
  按照美国大使的说法,中国军队的主力全都集中在博帕尔,下一步就是扫荡印度南部地区。西线决战的重要性已经大大降低,而中国仍然不遗余力的向巴基斯坦运送物资,虽然可以看成是中国正在为东线主力军团杀向阿拉伯海做准备,但是也可以看成中国正在为两次大规模进攻做准备,一是主力军团南下,二是西线军团攻打新德里。
  鲁拉贾帕尼更愿意相信后者,因为1800万吨军事物资确实太多了一点。
  3个军攻打新德里,1个月内就能决出胜负,根本不会打上4个月,王元庆也不会允许浪费这么多的宝贵时间。由此可以断定,东线战场上的主力军团肯定会首先向西进攻,夺取阿拉伯海的港口后再转向南下。
  看出这一点,鲁拉贾帕尼不得不相信美国大使的话。
  战争确实有可能在年内结束,鲁拉贾帕尼甚至能够断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中国军队做好充足准备之后,会同时在两个方向上发起进攻,或者首先让东线主力军团从博帕尔向西推进,因为这条进攻路线更加漫长、后勤保障更加困难、用的时间更多,然后由西线军团攻打新德里;1个月之内,新德里就将沦陷,中国军队占领印度西部地区的某座港口,获得便捷的物资补给通道;稳住战线后,中国会像东线战场上那样,将西线战场上的占领任务交给巴基斯坦军队,主力全部南下,渡过纳尔莫达河与默哈纳迪河,分孟加拉湾沿岸、阿拉伯海沿岸与内部三条线路扫荡印度南部地区,攻占包括赖布尔、孟买、海得巴拉、班加罗尔等南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与战略要地。
  按照鲁拉贾帕尼的估计,战争不会拖到年底,如果中国军队解决了后勤问题,印军无法起到牵制作用,战争很有可能在12月之前结束。
  战争越早结束,对印度越不利,或者说对鲁拉贾帕尼领导的印度政府越不利。
  虽然美国早就信誓旦旦的保证为印度提供军事援助,也一直在这么做,但是在印度必然战败的情况下,美国会冒着与中国翻脸的危险支持印度吗?别的不说,如果印度中央政权垮台,由中国扶持的新政权成为印度唯一的中央政权,就算美国肯接纳流亡政府,也不大可能在印度国内问题上与中国对着干。包括欧盟在内的众多西方国家至今仍然不肯向中国施加压力,要求中国立即停止军事行动,原因很简单,没有多少国家认为印度能够坚持到胜利到来的时候,也就没有多少国家愿意与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对着干。如果印度迅速战败,欧盟等西方国家肯定会迅速调整基本政策,由观望变成瓜分利益。就算这些国家不会明目张胆的支持中国占领印度,也会以帮助印度进行战后重建、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恢复社会秩序、建立民主政治体制等等名义,要求与中国共享利益。
  走到这一步,战败的将不仅仅是印度政府,而是整个印度。
  即便是最愚蠢的政治家都看得出来,当世界各国都把利益放在首位,印度将再次成为列强争霸的舞台,沦落为殖民地!
  鲁拉贾帕尼绝对不希望走到这一步,也没有哪个印度人愿意再次遭受殖民统治。
  问题是,印度平民有这么长远的目光吗?
  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印度人都看清了未来,就不会用如此冷漠的态度对待战争,更不会为了独善其身而不顾国家与民族利益。
  平民目光短浅无可厚非,哪个国家的平民都一样。
  政治家却必须具备长远目光,不然也不能称为政治家。
  摆在鲁拉贾帕尼面前的现实非常残酷,正如美国大使所说,如果不能尽快通过谈判拖住中国的军事进攻步伐,印度将无药可救。
  问题是,鲁拉贾帕尼绝对不能答应与中国进行停战谈判,至少不能答应进行正式谈判。
  这个问题,美国总统早就预料到了,所以美国大使在提出建议的时候,明确提到,由美国代替印度发出停战谈判的信号,如果中国拒绝进行停战谈判,就有理由说服欧盟等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制裁,如果中国同意进行停战谈判,则必须停止军事行动。
  鲁拉贾帕尼没有拒绝这个提议,这也是能够找到的最好的办法。
  问题回到了美国手中,即如何发出停战谈判信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74/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