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7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69/1195

  当天傍晚,赶在吃晚饭前,裴承毅联系了唐应龙,让第382装甲旅继续从正面攻打博帕尔,出动侦察部队,严密监视博帕尔的各个方向,如果印军突围,或者发起反击,可以选择呼叫火力打击,或者用第382装甲旅的预备部队进行阻击,绝不能让博帕尔的印军离开防御阵地。最重要的是,第381装甲旅与第383机械化步兵旅分头从博帕尔的北面与南面向西机动,准备阻击正在赶往博帕尔的印军。
  裴承毅调整38军的战术部署时,袁晨皓着手调整空中支援与炮火支援。
  重新部署好作战行动,两人才离开战术指挥中心,去了军官餐厅。
  还是点了那几个菜,等勤务员上菜的时候,两人聊了起来。
  “围点打援确实是解决办法,不过不是最理想的解决办法。换句话说,要想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还要具备几个条件。”
  裴承毅笑着点了点头,示意袁晨皓继续说下去。
  这个战术是袁晨皓想到的,所以裴承毅不想跟他“争功”。
  “毋庸置疑,印军指挥官肯定早就料到我们会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不然不会在博帕尔构筑那么广阔的防御阵地,也不会以零散的方式向博帕尔派遣增援部队。在对手已经掌握了我们的战术的情况下,如何才能达到目的?反过来看,对手希望我们采用围点打援战术的目的是什么?毫无疑问,38军不可能迅速攻占博帕尔,只能干掉增援博帕尔的印军,要想打下博帕尔,还得投入其他作战部队。走到这一步,就算我们费劲力气拿下了博帕尔,也不可能立即西进,甚至得在博帕尔停下前进的步伐。印军死守博帕尔的目的,无非就是要让我们停止前进。也就是说,即便丢掉了博帕尔,印军也达到了目的。站在我们的立场上,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继续西进,让印军的希望破灭。大部队西进,能不能绕过博帕尔呢?毫无疑问,我们不能绕过博帕尔,因为博帕尔是该地区的交通枢纽中心,就算向围困安拉阿巴德那样包围了博帕尔,西进的军队肯定会遇到后勤保障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印军已经吸取了经验教训,博帕尔防御阵地的范围是安拉阿巴德的十多倍,而且铁路站在市中心,如果我们用安拉阿巴德的方法,在郊区修建一条长达数百千米的临时铁路。这明显行不通,我们没有那么多的工程部队,没有那么多的工程物资,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把铁路修通了,恐怕我军早就占领了博帕尔。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攻占博帕尔,而且必须在主力西进之前占领博帕尔。”
  裴承毅笑着摇了摇头,说道:“你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说,得让博帕尔的守军投降。”
  袁晨皓愣了一下,随即说道:“看来我是白费口水了。”
  “你分析得很有道理,我们必须让博帕尔的守军缴械投降。在你提出围点打援的战术时我就猜到了你的意图,实际上,通过围点打援,确实有可能迫使博帕尔的守军投降。问题是,无法确保万无一失。根据军情局提供的情报,博帕尔守军拥有大约半年的存粮,弹药也很充足,守上三个月不是问题。虽然打掉援军能够使守军动摇,但是在极端情况下,不见得能让守军缴械投降。”
  “必须采取别的办法。”
  裴承毅点了点头,说道:“你想到什么好办法了?”
  “想是想到了,只是我们做不到。”
  裴承毅笑了笑,说道:“你认为谁能做到?”
  袁晨皓迟疑了一下,说道:“你都猜出来了,还用我多说吗?”
  “说吧,说不定我们想到一块去了。”
  “卢诚闻不是还在寻找那些自由记者吗?”
  裴承毅立即笑了起来,说道:“看来我猜得没错,我们确实想到一块去了。”
  “可是卢诚闻直接听从项总的指挥,我们没权给他安排任务。”
  “项总好说,只要能够打下博帕尔,除了那几样特殊武器,没有不支持的道理。”裴承毅拿起香烟,先跟袁晨皓点上了一根,说道,“再说了,我跟卢诚闻认识这么多年,也算有点交情,就算不问项总,他也会帮助我们。别的不说,打了这么久,特种部队除了参加营救飞行员的行动之外,一直在旁边看热闹,卢诚闻早就想试试身手了。”
  “这样就再好不过了。”
  “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
  袁晨皓微微皱了下眉头,似乎没有明白裴承毅的意思。
  “战役刚刚开始,我们的进攻速度就慢了下来,印军的斗志肯定非常高昂。”裴承毅抽了两口烟,说道,“打垮敌人的斗志,首先得毁灭敌人的希望。等到38军在郊外打几场漂亮的歼灭战,彻底打掉博帕尔守军的希望,再让卢诚闻出手,才能一鼓作气的打垮印军,让印军做出最明智的选择。”
  “还得找到印军指挥部的所在地。”
  “肯定在地下,而且埋得很深。当然,这是技术上的事情,我们管不了。”
  袁晨皓点了点头,说道:“我去安排相关工作,争取尽快确定下来。”
  “没问题,这事就由你负责,我去联系卢诚闻,让他多派点特种兵过来。”
  两人没多罗嗦,等勤务员把饭菜送上来,囫囵填饱肚皮后就返回了战术指挥中心。
  博帕尔的战斗还在继续,第382装甲旅的几个战斗营轮番上阵,不断向前推进,没有给印军多少喘息机会。为了加强进攻力量,唐应龙甚至让旅属炮兵进驻前线,把几十门电磁炮摆在了印军阵地外的山坡上,为进攻部队提供直射火力支援。毫无疑问,大口径电磁炮的威力远远超过坦克上的60毫米电磁炮,也远远超过了战车上的反坦克导弹,用来打击阵地上的火力点简直是杀鸡用牛刀。
  第381装甲旅已经从博帕尔北面杀到了西面,正在向塞赫尔推进。所有从西面增援博帕尔的印军都得从塞赫尔经过,只要第381装甲旅在那里站稳脚跟,就能挡住半数以上的印军增援部队。用1个装甲旅对付陆续到达的印军增援部队,确实有点夸张。
  第383机械化步兵旅正在向博帕尔南面的雷纳利镇推进,所有从纳尔莫达河南岸赶来的印军都得从此地经过。虽然空军已经炸断了纳尔莫达河上的所有桥梁,但是印军有不少的渡河设备,而且纳尔莫达河上游并不宽阔,部队很容易泅渡。守住雷纳利,就能挡住另外一半增援部队。
  38军已经摆好架势,就等印军送上门来了。
第一百五十一章
最后一线希望
  38军摆开架势,没有引起印度当局的重视,反而受到了杜奇威的高度关注。
  在美国军政界要员看来,裴承毅出动共和国三大王牌军之一的38军攻打博帕尔,印度基本上没救了。杜奇威不但没有放弃希望,还鼓动总统尽快让第三批运送军火物资的船队前往印度,与他在博帕尔的安排有很大关系。
  说到底,杜奇威对印度还抱有一丝希望。
  不是印度战胜中国的希望,而是让中国在印度付出更大代价的希望。
  战争打到此时,杜奇威吃了不少亏,也总结了很多经验。虽然不是印军指挥官,但是作为印军的最高军事顾问,在与裴承毅的比赛中,杜奇威一直落后半步。最初的时候,杜奇威还不大服气,一直想超过裴承毅,猜出裴承毅的战役意图。碰壁几次后,杜奇威认清了现实,改变了思维方式。既然不能超越,只能跟着前进,想方设法拖住裴承毅的步伐,让裴承毅为达到目的付出更大的代价。
  选对了方法,杜奇威也找回了自信。
  因为印度高层过分关心新德里,所以对博帕尔的关注严重不足。利用这个机会,杜奇威将博帕尔当成了新战术思想的试验场。
  为了守住博帕尔,杜奇威做了三件事。一是警告印度当局,引起鲁拉贾帕尼与古吉拉德的重视,为博帕尔争取到了更多援兵。二是派遣军事顾问前往博帕尔,协助印军修建防御阵地,加强博帕尔的防御强度。三是利用五角大楼与新闻媒体的关系,把一批不怕死的记者送往博帕尔,进行现场报道。
  这三件事,充分反映出杜奇威的能力。
  按照鲁拉贾帕尼的授意,古吉拉德专门安排了联络军官,由联络军官负责与美国军事顾问沟通,并且向博帕尔方向上的印军下达作战命令。也就是说,杜奇威可以通过驻印军事顾问直接指挥博帕尔的印军作战。似乎不太信任杜奇威,古吉拉德在执行鲁拉贾帕尼的命令时留了一手,只把博帕尔守军的指挥权交给了杜奇威,增援博帕尔的印军仍然由印度陆军司令部直接指挥。
  虽然与想要得到的有所差距,但是杜奇威也应该知足了。
  作为美国国防部长,就算杜奇威是唯一在战场上与裴承毅交过手,而且没有完全战败的将军,他也是美国军人,不是印度军人。如果考虑到杜奇威的政治身份,鲁拉贾帕尼能让部分印军听从他的调度已经非常难能可贵。
  修建防御阵地的工作更重要,甚至可以说是能否守住博帕尔的关键。
  杜奇威从来没有高估印军的战斗力,如果印军有足够的战斗力,战争也不会打成这个样子。对于战斗力低下,特别是机动能力太差的部队来说,击败对手的最佳办法就是依靠坚固的防御阵地。修建防御阵地与部队的战斗力无关,只与人力有关。毫无疑问,印军不缺乏人力资源。
  实际上,最初的时候,杜奇威也不太明白应该怎么修防御阵地。
  这不能怪他,除了在半岛战场上遇到了强劲对手之外,美军打遍全球无敌手,就算在伊朗战争中遇到了麻烦,也没有败给伊朗军队,而是败给了伊朗人民。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之一,美军一直信奉进攻,其主要战术也是进攻。虽然没人否认美军的防御能力,特别是美国陆军的防御能力,但是从总体上讲,美国陆军的防御能力建立在强大的空中支援与炮火支援上。如果拥有制空权,又拥有火力优势,任何部队都能打好防御战。换句话说,美军没有多少修建防御阵地的经验,甚至很多部队不知道该如何修建防御阵地。别的不说,半岛战争中,如果美军懂得如何修建防御阵地,2个陆战师肯定能够在赴战湖与长津湖多坚持几天,拖垮54军,为消灭盘踞在五老的空降153旅争取到更多的时间。以当时的情况,别说争取几天,就算多几个小时,美军也能打下五老,打通撤退线路,第2陆战师就不会在撤退无望的情况下向中国军队缴械投降了。
  不懂得如何修防御阵地,不等于不知道如何学习。
  空降153旅在五老的阻击行动给杜奇威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虽然没有亲自前往五老了解空降兵的防御阵地,但是按照杜奇威的推测,空降153旅的防御阵地主要依靠地下坑道系统,就像当年上甘岭的志愿军一样,将大地当成最好的盾牌。
  兰契一战,空降153旅再次让杜奇威刮目相看。
  1个只有4000多官兵的空降旅,在没有增援的情况下,不但坚持了数日,还挡住了上百倍的敌人,创造了歼敌近10万的惊人战绩。除了高昂的战斗意志、顽强的战斗作风与高超的单兵素质,空降153旅的防御阵地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与半岛战争不同,杜奇威终于可以好好研究空降153旅的防御阵地了。
  吸取半岛战争的经验教训之后,美国投入巨资研制了专门用来探测地下防御系统的侦察卫星。虽然该卫星名义上是用来寻找某些流氓国家的地下核设施,为西方世界发起制裁提供证据,但是用来测绘防御阵地也不在话下。因为该侦察卫星在2033年发射升空,所以测绘空降153旅在兰契的防御阵地是其第一个重要任务。
  测绘结果让杜奇威异常震惊,空降153旅的防御阵地太非同一般了。
  用情报分析员的话来说,那压根就不是为常规战争修建的防御阵地,即便使用战术核武器,也不见得能够制服空降153旅。
  整个防御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在地下,关键设施埋在地下30米处。这个深度,只能用专门对付地下核设施的钻地炸弹才能对付。即便是地下坑道系统也有5米深,足以抵抗各种大口径炮弹与1000磅以下级别的普通航空炸弹。更重要的是,每条地下坑道不但用高强度复合材料加固,还有主次两条通道,而且每隔10米设置1处联结通道,即便炸毁了其中1条,也不会对守卫阵地的部队造成多大麻烦。按照美军专家的计算,要想摧毁空降153旅的防御阵地,除非使用具有钻地能力的战术核武器,不然就得投放至少10万吨弹药,而且打击命中率不得低于80%。如果照印军的打法,在无法确保打击精度的情况下,即便投放50万吨炸弹与炮弹,也不见得能让空降153旅屈服。
  拥有如此坚固的防御阵地,数十万印军对空降153旅无可奈何,也很正常。
  对杜奇威来说,这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经验。
  让情报分析员把测绘出来的图纸复印几份之后,杜奇威将其中一份发给了史塔克,要求史塔克尽快组织军事顾问学习。
  埃达沃的战斗,就是美军刚刚学到的经验第一次接受实战考验。
  毫无疑问,杜奇威终于找到了克制中国陆军进攻锋芒的办法。
  所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
  只不过,杜奇威没有高兴多久。
  着手修建博帕尔防御阵地的时候,杜奇威才发现,仅凭人力,很难让博帕尔变成空降153旅那样的防御阵地,原因很简单,工程量太大了!
  在埃达沃没问题,不等于在博帕尔没有问题。
  埃达沃的兵力密度是博帕尔的10倍以上,相当于人力多了10倍。在人力充足的情况下,工程量过大的问题也就没有暴露出来。
  人力不够,问题就非常明显了。
  当然,美国不是没有相关方面的情报,只是一直没有引起五角大楼重视。早在半岛战争之后,CIA就获得了一份中国陆军的装备采购清单,其中就有不少便携式工程设备。因为工程设备不是战斗武器,不但没有引起五角大楼的重视,连CIA都不太重视。那份极为重要的情报在CIA的资料库里锁了好几年,等到杜奇威遇到麻烦的时候,才被CIA的资料管理员翻了出来,送到国防部长的手中。
  发现了问题,不等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那些非常先进的便携式电动工程设备别说印度没有,就连美国也没有。让杜奇威更加头痛的是,就算立即着手研制,也来不及送往印度了。
  无奈之下,杜奇威只能选择了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办法,即集中力量构筑博帕尔东北方向上的防御阵地,其他方向上暂时不管。因为东北方向是最容易受到进攻的方向,按照杜奇威的判断,如果裴承毅打算尽快攻占博帕尔,就得从东北方向上发起进攻。虽然杜奇威不敢肯定裴承毅会不会在遇到挫折之后转移进攻方向,但是按照他对裴承毅的了解,对手不会多次尝试,多半会另寻他策。
  不得不承认,杜奇威这次超过了裴承毅。
  当然,仅仅修建坚固的防御阵地无法解决问题,因为裴承毅手里有足以摧毁任何防御阵地的特种炸弹。
  杜奇威做的第三件事,就是要让裴承毅放弃特种炸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69/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