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7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5/1195

  21点45分,第一轮空战开始。
  由“北京”号航母派出的12架J-16B迎战印度海军航空兵的18架F-46I。
  虽然距离交战空域还有400多千米,但是两名曾经在海航服役数年的记者通过预警机搜集到的战场信息,把战斗说得天花乱坠。当然,后方的观众并不买账,不管记者的解说有多精彩,在看不到战斗的情况下,观众无法感受到战斗的激烈程度。
  实际上,战斗也不激烈。
  之前的战斗已经证明,在制空性能上,F-46I远不是J-16B的对手。更何况,印度海军航空兵没有印度空军的大型预警机,使用的仍然是舰载小型预警机,根本无法为F-46I提供准确的战场信息。
  顺利干掉第一批F-46I之后,另外5艘航母上的J-16B陆续到达战场。
  为了最大限度的压缩印度海军航空兵的活动范围,J-16B机群主动挺进,一直把战线推进到了维沙卡帕特南上空。
  22点05分,执行防空压制任务的J-17B机群赶到战场。
  在J-16B战斗机不得不把升限提高到8000米,规避印度野战防空系统的时候,J-17B机群反而把飞行高度降低到了5000米,主动进入印度防空系统的打击范围。这也是执行防空压制任务的战斗机必须做的事情,只有诱使敌人的防空系统启动搜索与跟踪雷达,才能锁定敌人的防空系统,然后用速度更快的反辐射导弹打击敌人的防空系统。
  可以说,在各类对地打击任务中,防空压制任务的危险系数最大。
  按照共和国空军与海军航空兵在历次战争中的统计数据,防空压制任务的战损率是其他对地打击任务的5倍,如果遇到防空实力比较强大的对手,比如半岛战争中的美军,以及日本战争中的日军,战损率还会提高不少。即便在小规模战争中,比如在藏南冲突中,在执行防空压制任务时被击落的战斗机数量占到了共和国空军战损总数的一半以上。即便是最优秀的飞行员,也不会主动要求执行防空压制任务。
  实际情况确实如此。
  22点11分,1架J-17B在攻击位于维沙卡帕特南西北的印军防空阵地时,遭到埋伏在其航线上的机动式防空导弹袭击,飞行员在做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依靠战斗机上的拦截系统成功击落3枚防空导弹,并且避开了2枚防空导弹之后,被第六枚防空导弹追上,丢掉了战斗机左侧的半截机翼。努力调转航向、保持飞行高度之后,这架遭到重创的J-17B战斗机最终在维沙卡帕特南以东大约55千米处坠海,飞行员成功跳伞。
  轰炸行动没有因为遭到挫折而终止,早已就绪待命的搜救部队立即达成垂直起降飞机赶往飞行员的跳伞海域。
  22点15分,前出的防空压制机群完成任务,最终只有9架J-17B返回舰队。
  在J-16B扩大了制空巡逻范围,由南海舰队派出的12架J-16B甚至用携带的对地攻击弹药轰炸了附近的印军机场,完全掌握了战场制空权。
  22点20分,由南海舰队派出的60架J-17B开始轰炸港口内的印度战舰。
  让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的是,除了20架J-17B使用远程反舰导弹之外,其余40架战斗机全部携带滑翔制导炸弹。
  虽然没有情报证实,印度海军的护航战舰配备了强制电磁干扰装置,但是杨晋杰在安排打击任务的时候仍然留了一手,并且有意通过这场比演习还要简单的战斗检验用制导炸弹轰炸战舰的战术。虽然炸弹的投掷距离远远比不上反舰导弹,但是命中精度、威力都不比反舰导弹差,而且成本比反舰导弹低得多。更重要的是,制导炸弹在加抓了特殊的屏蔽系统之后,受强制电磁干扰装置的影响比反舰导弹低得多。如果适当牺牲命中精度,在弹道末端采用惯性制导方式,就能彻底杜绝强制电磁干扰装置的影响。
  轰炸来得快,去得也快。
  停靠在维沙卡帕特南军港内的20艘大型战舰,30多艘小型舰艇均遭到致命轰炸。按照打击部队提交的轰炸战果,反舰导弹的命中率为92%,制导炸弹的命中率超过97%。虽然这一数据当不了真,毕竟印度战舰已经失去抵抗能力,而且没有机动规避,但是这场轰炸仍然能够证明,在某些条件下,制导炸弹是理想的对海打击武器。如果能够将制导炸弹上的一些技术用在反舰导弹上,完全可以提高反舰导弹的作战效率。
  维沙卡帕特南军港变成火海的时候,东海舰队的24架J-17B到达战场。
  针对军港基础设施的轰炸行动最为轻松,没有任何挑战。所有J-17B都在距离目标30到50千米处投掷滑翔制导炸弹,随后转向返航。虽然印军在维沙卡帕特南部署了几套专门用来拦截导弹与炸弹的末段防御系统,但是在高密度轰炸面前,末段防御系统根本保护不了整个军港。
  22点45分,杨晋杰下达了结束轰炸的命令。
  负责夺取制空权的J-16B战斗机最后一个撤出战场。似乎意犹未尽,由东海舰队派出的J-16B战斗机在经过维沙卡帕特南上空的时候,主动进入超低空,用30毫米航炮扫射正在灭火与抢修受损设施的印度军人。这一举动引得港口内的印军纷纷躲避,前面没有派上用场的印军高射炮也纷纷朝天怒吼。
  随着制空战斗机离开战场,最后一轮打击行动开始。
  按照华剑锋的安排,东海舰队的3艘巡洋舰与6艘驱逐舰组成了第一打击编队,南海舰队的3艘巡洋舰与6艘驱逐舰组成了第二打击编队,在距离维沙卡帕特南港大约150千米处的海面上摆开阵列,用电磁炮对整个军港进行覆盖式打击。
  对于从开战到现在一炮未发的护航战舰来说,这是非常难得的表演机会。
  因为有2个记者团跟随护航战舰行动,所以记者以现场直播的方式报道了战舰编队在夜间进行电磁炮齐射的场景。
  所有观众都认为,这才是最震撼人心的场面。
  与传统火炮相比,电磁炮开火时的炮口闪光更加耀眼,只是没有炮击声更加尖锐,没有火焰气体冲出炮口时产生的低沉声响。
  更重要的是,这是夜间炮击,更有视觉刺激。
  只有在电磁炮开火的瞬间,战舰的庞大躯体才暴露在了炮口闪光之下,随后就隐没在了灰暗的夜色之中。排列整齐的9艘战舰,就如同9座海上的钢铁堡垒,在不快不慢的向前行进时,将致命的炮弹射向上百千米外的敌人。
  这一场面,让人想到了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战列舰炮战。
  不同的是,那些配备电磁炮的现代战舰打击的不是海面目标,在目力能及的范围之内也见不到敌人的战舰。当然,电磁炮的射速更高,数量更少,战舰也不会随着电磁炮开火而猛烈震动。
  炮击持续到23点50分,18艘战舰在1个小时内打光了炮塔下方弹舱内的所有炮弹。
  随着华剑锋下达“收工”令,18艘战舰才意犹未尽的向东转向,返回航母战斗群。因为战舰只有三分之一的弹药储备在炮塔下方的弹药舱内,补给舰队将在10日赶来会合,所以华剑锋没有为弹药问题担忧。
  打击结束的时候,维沙卡帕特南已经变成了一座火海中的军港。
  虽然华剑锋没有把炮口对准居民区,但是在持续了2个多小时的战斗结束之后,维沙卡帕特南已经完全丧失了作为军港的价值。
  这场持续2个小时的打击再次证明了舰队在战争中的价值。
  用西方新闻媒体的评论来说,只要弹药能够得到保障,按照摧毁维沙卡帕特南的战斗效率,共和国舰队能在3个月之内摧毁印度沿海地区的所有大中城市与港口。如果共和国舰队抵近海岸线打击内陆目标,印度半岛南端的所有地区都在舰队炮火的打击范围之内,没有任何一座印度城市与工业基地能够幸免。据此,部分西方媒体认为,共和国海军根本不用对印度实施战略封锁,只要按部就班的摧毁印度的港口,以及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就能使印度无法获取海外支援。甚至有部分西方媒体认为,共和国根本不用大规模动用地面部队,只要让舰队在印度洋上活动半年,就能使印度屈服。
  不管对这场战斗的评论如何,西方媒体最关心的问题是共和国到底想做什么。
  如果说在此之前,共和国向西线战场增兵,在伯尼哈尔山口修建野战机场,让西方媒体认为共和国将集中力量攻打新德里,那么在这场战斗之后,几乎所有西方媒体都认为,共和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攻打新德里的行动不会马上开始,重点仍然在东线战场上。就连一向客观公正的半岛电视台都认为,随着舰队进驻孟加拉湾,摧毁印度海军的残存力量,共和国陆军即将在东线战场上发动大规模进攻。
  新闻媒体都能看出端倪,印度总理、总参谋长与陆军参谋长也能看出问题。
  可是,此时调整作战计划已经太迟了。
  按照印度陆军司令部的部署,东线战场上的进攻行动将在7日凌晨2点30分开始,在维沙卡帕特南遭到打击的时候,作战任务已经下达到了营一级作战单位。因为印军的通信联络已经遭到共和国电子战部队的干扰与压制,所以就算印度陆军司令部立即取消命令,也无法赶在2点30分之前让基层作战部队放弃进攻行动。
  更重要的是,印军没有转圜余地。
  印军在东线战场上加快进攻准备,共和国陆军也做了相应调整。现在的问题是,即便印度陆军不主动进攻,共和国陆军也将发起进攻。
  也就是说,此时的印军已成骑虎难下之势。
  打与不打的选择权不在印军手里。
第八十八章
虎将虎军
  舰队在孟加拉湾吸引眼球的时候,凌云霄却在吉申根杰埋头苦干。
  战前会议结束中,凌云霄就有点后悔。现在想来,当初不顾战场上的实际情况,一鼓作气打下吉申根杰,不是什么好事情。所谓人算不如天算,凌云霄做梦都想打主力,在战场上展现77军的强大突击能力,结果在战局多次转变之后,77军只能困守吉申根杰,为其他作战部队做嫁衣裳。
  当然,凌云霄不是那种甘心认命的人。
  领到任务之后,凌云霄没有去找裴承毅的麻烦,而是给袁晨皓打了电话,希望副总指挥在安排战前保障工作的时候,尽量照顾77军,向吉申根杰运送更多的作战物资。袁晨皓没有让凌云霄失望,因为按照裴承毅的安排,本来就应该首先满足77军的需求。除了不能在战役开始前把增援部队派往吉申根杰之外,袁晨皓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调动一切空运力量向吉申根杰运送作战物资。
  得到袁晨皓的承诺后,凌云霄连晚饭都没吃就去了吉申根杰机场。
  整个晚上,凌云霄以军长的身份,亲自负责后勤物资运送工作。在他的鞭策下,77军官兵全体动员,以最快的速度将运输机送到机场的作战物资分发给各作战部队,以及分散设置的弹药储备仓库。
  这个晚上,空军与陆航也拼了老命。
  到7日凌晨前:空军总共出动120架Y-14C、60架Y-15B与80架Y-16A,以空运与空投的方式,向吉申根杰投送了12000吨作战物资;陆航的DZ-25C总共出动840架次,向吉申根杰运送了17000吨作战物资。别的不说,将29000吨作战物资分发到各作战部队,77军的600辆运输车辆就在机场与阵地之间跑了5个来回。
  进入7日凌晨,凌云霄收到了前指发来的最新消息。
  确认西南方向上,驻扎在布尔尼亚的印军第一集团军第51装甲师、第53装甲师、第41步兵师与第42步兵师,以及驻扎在西面阿拉里亚的第54装甲师、第44步兵师、第311步兵师与第314步兵师已经离开营地,进入进攻阵地之后,凌云霄立即下达了战斗令,77军的2万多名官兵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战斗状态。
  即便不考虑印军第一集团军中充当第二梯队的另外8个师,77军都要面对8个师的敌人,而且其中6个师是印军主力部队!
  换了别人,所能想到的肯定是固守阵地。
  只是,从当上军官的那一天开始,凌云霄就没有打过阵地防御战,也一点都不精通阵地防御战。在凌云霄眼里,作为战略反应部队的77军不是空降兵,天生就不是打防御战的部队。用凌云霄给77军定的座右铭来说,77军的只有一条战术,就是“进攻,进攻,再进攻!”
  面对8个印军师,凌云霄害怕吗?
  如果说77军的所有官兵都有点害怕,还有人相信,如果说凌云霄害怕,就不会有任何人相信了。
  作为共和国最负盛名的“虎将”,凌云霄在战场上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害怕。
  在他看来,敌人越多,打起来才越过瘾。
  不得不说,裴承毅因人而异的指挥特点充分调动了前线指挥官的主观能动性。
  在部署作战任务的时候,裴承毅从来不会安排具体的战术任务,甚至不会告诉手下的指挥官,用什么办法去战胜敌人。从开始指挥部队作战的那一天开始,裴承毅就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只告诉部下需要达到什么目的,从不过问达到目的的方式方法。正是如此,像凌云霄这样的刺头才对裴承毅佩服得五体投地。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凌云霄多半不是佩服裴承毅,而是愿意在裴承毅的指挥下作战。
  这次也不例外,裴承毅没有告诉凌云霄应该怎么打,只告诉凌云霄必须守住吉申根杰。
  既然上面没有安排战术行动,决策权就掌握在凌云霄的手里。
  最大的问题不是凌云霄敢不敢打,而是他手里有没有足够的资本。
  作为共和国陆军的第一支数字军团、第一支快速反应部队、第一支战略反应部队,77军拥有太多的第一,其中就包括“第一战略军团”。与其他的战略反应部队相比,77军既是第一个吃螃蟹的部队,又是最完整的部队。与在西线战场上作战的61军、62军相比,77军最大特点就是其3个战斗旅都是装甲突击旅,而没有为了缩减编制、减少开支,只保留一个装甲突击旅。
  不得不说,项铤辉确实偏爱亲手提拔起来的凌云霄。
  在77军改编为战略反应部队的时候,项铤辉不惜本钱的为77军提供最好条件。按照项铤辉的说法,77军第一个吃螃蟹,就应该得到照顾。事实上,正是因为77军在改编的时候扩大了编制,组建了3个装甲突击旅,导致改编费用严重超标,其他接受改编的部队才不得不缩减编制,只保留了1个装甲突击旅。
  除了拥有雄厚的装甲实力之外,77军的炮兵旅也严重超编。
  后面进行改编的战略反应军的炮兵旅只有9个炮兵营,而第775炮兵旅竟然拥有12个炮兵营,并且在参战之前又增加了6个炮兵营。因为来不及调整部队番号,而且担心其他部队抗议,所以在加强77军的时候,项铤辉给凌云霄出了个烂主意,将第775炮兵旅的营级规模扩大一倍,每个营配备2套电磁炮系统,只保留9个炮兵营。凌云霄对项铤辉一向是言听计从,自然不会违背项铤辉的意思。这样一来,77军在“保留”9个炮兵营的时候,竟然拥有18套电磁炮系统,炮兵实力不但是其他战略反应军数倍,还超过了66军与54军,与38军、39军持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5/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