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6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83/1195

  让凌云霄没有想到的是,驻扎在西里古里的印军没有发现这支从北面经过,正在全速向西突击的装甲部队。
  当时,共和国空军已经夺得战场制空权,电子战机南下进入锡金上空,对西里古里附近的印军实施电子压制,印军的电子侦察手段全部瘫痪。西里古里东面的战斗刚结束,印军正在忙着巩固防线,准备迎接空降兵的下一次进攻,没有注意北面的情况。更重要的是,凌云霄这支部队的规模太小了,就1个装甲营,另外3个战斗营都是在做好准备后,陆续从野战机场出发的,2个炮兵营留在了野战机场外的炮兵阵地上,后勤营则夹在战斗营中间向西挺进,侦察营则留在了最后面。也就是说,经过西里古里的时候,快反771旅的战斗部队分散行动。
  恐怕,也只有凌云霄敢于在敌人眼皮子下面让部队分散行动。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印军发现了快反771旅的突击部队,只需要一次快速突击,就能将快反771旅拦腰斩断,让凌云霄首尾不能相顾。
  显然,胆子大也有胆子大的好处。
  23点30分,快反771旅的突击部队全部通过西里古里。
  冲在最前面的7711营率先转向南下,沿着公路线向吉申根杰方向发起突击。
  不得不承认,快反部队的行动速度太快了。90分钟之内,7711营就向西突击了上百千米,中途没有半点停滞。
  凌云霄下达的命令很简单,遇到小股敌军由侦察兵对付,遇到大股敌军则直接绕开。
  进攻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吉申根杰,打印军一个措手不及。
  凌云霄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响。只要快反771旅占领了吉申根杰,就获得了进可攻、退可守的优势。到时候,77军全部集中在吉申根杰,把歼灭东部印军的任务留给其他作战部队。东面的战斗打得越激烈,印军的增援就越多。如果裴承毅没有心血来潮的让空降部队过来帮忙,阻击印军增援部队的任务就将落到77军的身上。吉申根杰位于恒河平原上,在广袤的平原上与印军打装甲会战,才能彻底体现77军的实力,让38军、39军与54军这些传统王牌部队知道77军的厉害。
  当然,前提条件是,快反771旅必须赶在空降部队打下西里古里之前占领吉申根杰。
  原因很简单,只要攻占了西里古里,攻打吉申根杰的行动就不太重要了。在运输能力有限、无法将太多的部队送往前线的情况下,裴承毅很有可能“截留”77军的其他作战部队,让77军参与东面的战斗。只有尽快打下吉申根杰,占领那边的印军机场,才能让裴承毅下定决心守住通往印度腹地的大门,让77军充当急先锋。
  凌云霄再嚣张,也不敢与裴承毅对着干。
  可以说,除了项铤辉之外,凌云霄最佩服的就是裴承毅。作为前线总指挥,裴承毅掌握着所有参战部队的“生杀大权”。真把裴承毅惹毛了,一道命令就能让77军乖乖的留在后方,看着其他部队在前线作战立功。
  凌云霄也非常了解裴承毅的个性,只要77军打得好,裴承毅就不会为难他。
  当初在半岛战场上,77军擅自南下,差点搞砸了第三次战役,如果不是裴承毅暗中帮助,凌云霄早就丢掉了“乌纱帽”。
  关键就是快反771旅能否出色的完成任务。
  突击行动非常果断,也非常迅速。一路上,7711营严格按照军长的命令行动,没有与沿途的印军纠缠。
  让凌云霄倍感惊讶的是,印军也没有“纠缠”快反771旅。
  为了搞清楚原因,凌云霄在行军途中让侦察兵执行了一次抓舌头的任务。
  审讯俘获的印军军官后,凌云霄才知道,整个东部战场上的印军都处于瘫痪状态,不但不知道前线的战斗情况,甚至不知道共和国的军队已经打到哪了。
  得知这一消息,凌云霄的冲劲更强烈了。
  当然,凌云霄没有忘记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将掌握的情报上传到战场信息网络,让其他作战部队也知道印军的具体情况。
  8月1日凌晨0点45分,7711营到达吉申根杰郊外。
  凌云霄没有让部队展开,而是让2个坦克连打头阵,让4个机步连跟在后面,按照小型无人侦察机提供的印军营地图像,直接攻打印军指挥部。
  不得不说,凌云霄不但有胆量,还有头脑。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凌云霄让部队展开进攻,必须等到后面的3个战斗营到达,才有足够的兵力打垮吉申根杰的印军。说严重一点,就算凌云霄集中4个战斗营的兵力,并且让留在野战机场的2个炮兵营提供火力支援,也不见得能够一鼓作气的打下吉申根杰,甚至有可能陷入重围之中。要知道,驻扎在吉申根杰的印军有1个步兵师,用1个装甲营攻打1个步兵师,确实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
  在兵力有限的情况下,攻打吉申根杰的唯一办法就是突然袭击。
  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捣毁印军指挥部之后,印军就将成为一盘散沙,到时候再与印军打混战,就能依靠炮火支援与空中支援打垮印军的斗志,让印军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主动撤退。
  突然进攻的效果非常好。
  在DZ-31A冲破印军营地外的防线时,印军官兵才做出反应。仓促迎战的印军根本来不及组织反抗,更不可能威胁到DZ-31A。一轮冲击下来,驻扎在印军指挥部附近的装甲营就被2个坦克连歼灭,数十辆M1A5与M24A2成了废铜烂铁。4个机步营搭乘DB-30A紧随坦克连发起进攻,如此近的距离,DB-30A的30毫米电磁炮都能摧毁印军主战坦克。更重要的是,在打击印度步兵的时候,小口径电磁炮比大口径电磁炮更有用。因为步兵战车的弹药基数要比坦克多得多,所以在战斗中不用过于顾虑弹药问题。
  仅仅用了15分钟,7711营就攻占了吉申根杰印军指挥部。
  凌云霄率领警卫连赶到的时候,印军指挥官刚刚被押出指挥中心。
  见到出现在面前的共和国陆军少将,印军指挥官先是震惊,接着就像斗败的公鸡,低下了高傲的头颅。也许在见到凌云霄之后,那名印度陆军少将认为,发起进攻的不是1个装甲营,而是1个装甲军。显然,在印度将军眼里,败给1个共和国陆军的装甲军,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
  也就在这个时候,7712营赶到。
  让7711营把战俘交给警卫连之后,凌云霄让2个营同时扫荡附近的残余印军。
  似乎早就料到会抓不少战俘,凌云霄把负责他个人安全的警卫连全都带了过来,而不像以往那样,只带一个警卫排、甚至一个警卫班上战场。
  随着7713应、7714营、7717侦察营与7718后勤营陆续到达,扫荡吉申根杰的战斗进行得异常顺利。
  直到1点45分,凌云霄才发出了攻占吉申根杰的消息。
  实际上,在此之前,裴承毅就发现了771旅的“异常”举动。
  22点左右,商雪韵就联系上裴承毅,抱怨凌云霄把空降153旅的第二批部队留在了后方机场上,把771旅的主力部队送了上去。
  当时裴承毅就感到非常震惊,因为凌云霄这么做,简直是在拿前程开玩笑。
  只是裴承毅并不觉得意外,因为凌云霄就是那种人。
  收到空降153旅的报告,确认771旅没有参加攻打西里古里的行动之后,裴承毅没有立即联系凌云霄,因为此时联系凌云霄不见得有用。再说了,如果凌云霄打算做点什么,就会想方设法的不接裴承毅的电话。为了搞清楚快反771旅的动向,裴承毅让在锡金北面巡逻的预警机监视西里古里附近地区,特别是西里古里西部地区。裴承毅太了解凌云霄了,快反771旅没有参加攻打西里古里的行动,就不会向东进攻。
  收到凌云霄上传到战场信息网络的情报,裴承毅的猜测得到了肯定。
  快反771旅正在向西突击,目的不是西里古里,而是战略走廊以西的吉申根杰。
  如果当时裴承毅没有在战术指挥中心,袁晨皓肯定会按照作战计划,命令凌云霄立即停止前进,转向从西面攻打西里古里。原因很简单,如果空降153旅啃不动西里古里,印军很有可能在顶住空降153旅之后,出动部队攻打空降场。如此一来,就算快反771旅能够攻占吉申根杰,作战行动也会失去意义。
  裴承毅没有让凌云霄停下来,而是联系上了商雪韵,要求空降15军在第三次空运之前用155旅的低空运输机把空突151旅的另外4个营送往野战机场,协助空降153旅攻打西里古里。随后,裴承毅重新组织了东线战场上的支援力量,把空降16军的第166炮兵旅分配给空降15军,与156炮兵旅一同支援空降153旅,并且让第164低打旅做好准备,在必要的时候参与攻打西里古里的行动。投入这些力量之后,攻打西里古里的行动就不会受到快反771旅向西突击的影响。
  显然,裴承毅也打算“碰碰运气”。
  制订作战计划的时候,裴承毅没把攻打吉申根杰放在首位,主要是空运力量有限,无法同时满足两个方向上的进攻行动。问题也在这里,就算打下了西里古里,因为战场过于狭窄,除非主动越过印孟边境线,把战火烧到孟加拉国境内,不然地面部队很难展开。无法展开,就无法充分发挥地面部队的作战能力。这也是裴承毅只在西里古里投入2个旅的根本原因。如果快反771旅能够出人意料的打下吉申根杰,就能拓展战场宽度,同时加大西里古里的防御纵深。到时候就算印军发起战略反击,也能在吉申根杰投入更多的兵力,与印军打装甲会战,而不用局限在西里古里。
  关键就是,凌云霄有没有能力用不到1个旅的兵力攻占吉申根杰。
  为了确保快反771旅能够打下吉申根杰,裴承毅调整了空军的作战行动,让空军抽出3个战术航空兵大队,随时准备应771旅的请求提供支援。
  因为远程炮兵还没有到达锡金,所以暂时无法为771旅提供炮火支援。
  作为前线总指挥,裴承毅能做的也只有这么多了。
  剩下的,就得看凌云霄的“造化”。
  不得不承认,裴承毅把握战局的能力非常强。
  随着凌云霄发回顺利攻占吉申根杰的消息,袁晨皓都对裴承毅的判断佩服不已。
  既然快反771旅打下了吉申根杰,后面的战斗就简单得多了。
  把消息发给总参谋部,安排好第三次空运,让Y-15B机群准备在天亮之后,也就是快反771旅控制了吉申根杰的印军机场之后,把77军的另外2个战斗旅送往前线之后,裴承毅才离开战术指挥中心,赶在第三次空运前睡上几个小时。
  战争打到这一步,东线战场上的地面战斗已经没有多少悬念。
  随着进攻展开,控制的机场越来越多,共和国空军支援航空兵的强大运输能力发挥出来,将有越来越多的部队陆续到达战场。剩下的,只是如何用最小的代价歼灭东线战场上的印军。
  当然,这不是一项简单任务。
第六十三章
总理的决断
  东线战场上的战斗进行得如火如荼,印度的军事指挥系统却一片混乱。
  直到8月1日凌晨,鲁拉贾帕尼才收到确切消息,中国空降部队在西里古里附近建立了野战机场,地面部队正在攻打西里古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提供该消息的正是帮助印度建立现代军事通信指挥系统的美国。也就是说,美国的军事情报系统在战争爆发近10个小时后,才掌握了确切情况。
  现代战争中,军事通信指挥系统无疑是最重要,也是最薄弱的一环。
  占据优势的一方,肯定会在开战后摧毁对方的军事通信指挥系统,针对对方战略目标的首轮轰炸就是以此为主要目的。通信中断,军事决策者无法掌握确切情况;指挥不畅,军事指挥官无法及时下达命令。在以系统决胜负的现代战争中,通信指挥系统瘫痪,等于整个军事系统瘫痪。
  第四次印巴战争后,印军就在努力改进军事通信指挥系统。因为无线通信容易受到对方干扰,所以印度从2017年开始,投入巨额资金建设贯通全境,直接接到各前线指挥部的有线通信网络。藏南冲突中,印军通信指挥系统的弊端再次暴露出来。为了避免在下一场战争中犯同样的错误,印度不但聘请了美军技术人员,替印军设计现代通信指挥系统,还从美国引进了很多先进设备,希望借助美国的帮助建立起更加牢固的通信指挥网络。问题是,任何通信指挥系统都有缺陷。有线通信网络不易受到干扰,传输距离却非常有限,需要在沿途设置信号中转站。与民用有线通信网络使用同样的基础设施,很容易在战争爆发前被敌人的信息战部队瘫痪,日本战争前,中国的网络战部队攻击了日本的通信系统,导致日本的军事通信网络彻底瘫痪。单独建立军事通信网络,存在费用高昂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任何通信中转站都不可能做到绝对安全。在情报安全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通信中转站、也就是常说的通信中心很容易遭到对手重点打击。事实也确实如此,中国空军在开战后的首轮轰炸中就重点攻击了印度各地的通信中心,使印度的军事通信网络陷入瘫痪状态。由此可见,在军事实力没有得到实质性增强的前提下,军事通信指挥系统的生存能力就无法得到提高,任何现有办法都不可能使弱者变强。
  如果说印度的军事通信指挥系统有问题,那么美国的军事情报系统就不应该有问题。
  晚了近10个小时发出“警报”,与美国的战略判断有很大关系。
  虽然早在战争爆发前,美国的情报机构就断定,中国不会仅仅为了帮助锡金建国发动战争,只要战争爆发,中国就会攻打印度本土,但是包括杜奇威在内的众多美军高级将领都认为,中国将首先在西北战场上发动进攻,然后才在东部战场上发动进攻。原因很简单,只要中国军队攻入印度境内,印军就会展开战略反击。虽然印军不是中国军队的对手,但是对付巴基斯坦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如果中国军队首先在东部战场上发动进攻,印军就会在西部战场上发动反击,争取首先击溃巴基斯坦。随着巴基斯坦崩溃,东部战场上的胜利将变得无足轻重,中国还得花大力气稳住巴基斯坦。在此情况下,中国的理想选择是首先稳住巴基斯坦,在西部战场上击败印度,再在东部战场上发动进攻。
  根据这一判断,美国把战略侦察的重点放在了克什米尔地区。
  虽然随后的一些现象让美军高级将领的观点受到了质疑,比如中国的主要野战部队都集中在东面,派往西面的地面部队只有3个军,在11个野战军中所占的比例不到3成,又比如中国军队在战前的侦察工作主要集中在东部,对西部不太关心。但是在包括杜奇威在内的一些美军高级将领看来,这正是中国兵法中的“声东击西”之计。从某种程度上讲,美军的判断也没有错。在道路交通不畅的情况下,地面部队的多寡并不是关键因素。美军将领再疏忽大意,都不会忽略3个空降军。在以空降军为主要进攻力量的情况下,军队的部署问题就不是那么突出了。只要后勤保障到位,空降兵可以在12小时内完成战役机动,从东部战场转移到西部战场。
  别人不说,就连杜奇威都坚信将由空降兵打响地面战斗的第一枪。
  不得不承认,杜奇威的判断非常准确。
  首先进入印度的确实是空降兵,只是杜奇威没能准确判断出进攻方向。
  虽然美国的战略侦察能力不容小觑,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侦察能力是无限的。在基本判断错误的情况下,美国的战略侦察能力也就无法及时发现中国军队的行动,更不可能及时发出警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83/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