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6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24/1195

  可以说,那场战斗多少让裴承毅有点失望。
  策划作战行动的时候,裴承毅就做好了两手准备。“梵天”技术验证机确实很先进,但是没人敢为从未上过战场、甚至没有完成基本测试工作的技术验证机打包票,裴承毅也不敢掉以轻心。
  在打击印度战略防空指挥中心的时候,编号011的“梵天”没能准确锁定目标,最终只能带着导弹返回后方基地,实施打击行动是1架经过特殊改装的“苍鹰”无人飞机,打击行动也由远在上千千米之外的地面操作员完成。也就是说,摧毁印度战略防空指挥中心的是服役快10年的无人战机,而不是最新式的“梵天”无人战机。
  攻击印度空军预警机的也不是“梵天”,而是隶属于空军战略截击部队的J-14Cmd2型战斗机。编号为012、013与014的3架“梵天”技术验证机带着导弹进入战区,却没能按照预定计划自主锁定印度预警机,虽然通过地面遥控可以由“梵天”执行攻击任务,但是为了保险起见,裴承毅还是把“梵天”召了回来,让跟在后面的J-14Cmd2型战斗机代替“梵天”完成了攻击任务。
  两次攻击结果都源于同一个问题:智能化程度。
  战斗开始的时候,地面与空中有多个目标,而且印军早有准备。虽然“梵天”在技术测试的时候表现出了较高的智能化程0度,能够在相对复杂的环境下自我识别与攻击,但是在实战环境下,“梵天”的智能化程度仍然无法达到实战要求,也就说,无法在脱离遥控人员操作的情况下自主完成攻击任务。
  如果不具备自主攻击能力,“梵天”的作战能力不比“苍鹰”高多少。
  既然无法替代上一代无人战机,也就没有大规模装备的必要性。
  根据这一结果,总参谋部调整了“梵天”的研制计划,除了再制造几架验证机,加快基础研制进度之外,并未大批量采购。为了达到迷惑敌人的目的,总参谋部以“梵天”的名义采购了其他无人战机,比如“苍鹰”大型无人侦察攻击机、“金雕”战术无人攻击机、“猫鴞”战术无人侦察机,甚至以“梵天”的名义采购了一批“鹏”式无限航区超高空无人战略侦察机(首种采用可控聚变反应堆作为动力源的大型无人飞机)。
  相对而言,其他几种正在开发的武器装备的表现比“梵天”好得多。
  由空军研制的“画戟”式高超音速巡航导弹的表现非常出色,不但圆满完成了摧毁印度战略防空指挥中心的任务,还证实了其超强的突防能力。由陆海两军联合研制的“弩”式可变弹道导弹也在实战中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其采用的“弹道-巡航”复合弹道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突防能力。
  更可喜的是,其他一些已经列装的武器装备也通过实战证明了自身的价值。
  表现最出色的肯定是陆军航空兵的QW-26A型倾斜旋转翼武装攻击机,作为一种用来替代武装直升机的“垂直起降航空器”,QW-26A不但能够像武装直升机一样执行摧毁装甲目标、为地面部队提供低空火力支援的作战任务,还能像空军的战术战斗机一样,执行空中打击任务。按照陆军航空兵提交的作战报告,QW-26A的任务能力达到了战术战斗机的八成左右,如果适当加以改进,完全能够代替战术战斗机执行攻击任务。
  裴承毅没有完全相信陆航的“大话”。
  虽然QW-26A的实战表现非常不错,但是其作战环境太特殊了。如果印度空军没有被彻底击溃、防空系统没有被摧毁,速度慢得出奇的QW-26A能够随心所欲的执行轰炸任务吗?别说替代战术战斗机,就算面对战术战斗机,QW-26A能否生存下来都是个大问题。那些在试验场上得出的结论不可能用到战场上,毕竟对抗试验有各种限制。如果QW-26A在战场上与印度空军的战斗机遭遇,印度战斗机肯定不会与QW-26A进行超低空格斗,而会在上百千米之外用拦截导弹干掉QW-26A。
  裴承毅也没有完全否认“垂直起降航空器”的发展潜力。
  如果能把速度提上去,“垂直起降航空器”肯定会以其更低的部署要求、更加灵活的战术性能、更加多面的作战能力取代战术战斗机这类传统航空器。提高“垂直起降航空器”飞行速度的关键就是动力系统。虽然“梵天”的智能化程度没有达到要求,但是“吸入式电离电磁回旋推进系统”经受住了实战考验。
  可以说,继续进行“梵天”项目的主要目的就是加快“吸入式电离电磁回旋推进系统”的研制速度。如果能够尽快解决该推进系统存在的问题,使其可靠性、可维护性、能耗与推重比等主要性能指标达到传统涡轮发动机的水平、哪怕稍微差一些,就能大规模应用。裴承毅在离开总参谋部之前,为“梵天”计划制订了新的研制指标,力争在2034年底之前,将“吸入式电离电磁回旋推进系统”的可靠性提高到50小时(J-14C配备的WS-14D型发动机的可靠性、也就是平均故障周期为75小时)、可维护性提高到20人均工时(WS-14D的可维护性、也就是正常维护时间为12人均工时)、能耗减少到10(WS-14D的能耗、也就是每千牛每秒消耗HR-8型航空燃油5.8克,等于12克20级复合蓄电池储备的电能,为了便于计算,一般采用对比航空燃油的质量计算发动机能耗)、推重比提高到10(WS-14D的推重比、也就是发动机最大推力与自身重量比为15)。
  如果能够达到这一指标,“吸入式电离电磁回旋推进系统”就能满足基本需求。
  虽然其指标仍然不如传统发动机,无法用于战斗机、更不可能用在空天航空器上,但是用来取代陆航的涡轮螺旋桨与涡轮轴发动机绰绰有余。
  第二份文件就是军事技术在这几年间取得的重大突破。
  由中重集团投资开发的DX-1A型“吸入式电离电磁回旋推进器”已经通过国防部与总参谋部的验收,其性能指标基本上达到要求。更重要的是,中重集团充分考虑到了军用装备的延续性。也就是说,只需要对QW-26A与QZ-25B型倾斜旋转翼飞机做极小的改动,在基本保持主体结构的情况下,用DX-1A替换原先的涡轮轴发动机。从大规模采购所涉及到的巨额换装成本考虑,此举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约经费,让陆军下定换装的决心。
  第三份文件中明确提到了这件事情。
  叶致胜已经在年初通过了总参谋部的换装申请,计划投入大约1500亿元,对3个空降军的600多架QW-26A与800多架QZ-25B进行全面改进,升级为DW-26B与DZ-25C,使陆军航空兵的打击能力与低空投送能力增强近2倍。
  1500亿元,使3个空降军的战斗力全面提升,代价并不大。
  看到这里的时候,裴承毅大概计算了一番,如果由国营军工企业来做,国防部至少需要投入3000亿元。中重集团只开价1500亿元,承诺在半年之内完成陆军的改装工作(随后还将对海军陆战队的近千架QW-26A与QZ-25B,以及海军的400多架QZ-25B进行同样的改进),还答应提供25年的维护保障(需另外支付费用),并且在更先进的推进系统开发成功之后,优先为陆军提供技术支持。
  中重集团会做亏本买卖吗?
  肯定不会!
  虽然陆军这笔合同很有可能亏本,但是考虑到今后的维护费用,还有陆战队与海军的改装合同,中重集团肯定能赚钱。最重要的是,随着改装完成,新一代“垂直起降航空器”在战场上大展神威,相当于为中重集团的军火进行最有说服力的广告,只要能够打开海外市场,中重集团不怕赚不到钱。
  事实上,大多数军火商都在这么做。
  以美国的洛马公司为例,在向美军销售军火的时候,洛马公司很少赚钱,甚至经常亏本。比如F-35系列战斗机算上开发成本之后的单价超过1.5亿美元,而卖给美军的价格不到8000万美元(2013年币值)。通过美军在战场上做“广告”,洛马公司向30多个国家销售了5000多架F-35系列战斗机,平均单价2.1亿美元,不但找回了损失(美军装备2400架),还赚了数百亿美元。
  民营军火公司算的是“总账”,而国营军火公司算的是“单账”。
  裴承毅也算了一笔账。按照总参谋部的估价,中重集团为陆军改进1400余架战机,平均每架亏损2500万元,如果以同样的价格为陆战队与海军的1400余架战机进行改进,总计亏损700亿左右。只要DW-26与DW-25系列战机能够在全球销售1500架,以平均每架盈利5000万计算,中重集团就能收回成本。随着“垂直起降航空器”逐渐成熟,逐步替代直升机,未来15年之内,全球市场总量在15000到20000架之间。DW-26与DW-25系列最先投入市场,至少能够占据5成左右的市场份额。除掉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采购数量,中重集团能够对外销售4000到5000架,至少从中盈利1500亿。
  赚钱不是坏事,至少能够保证中重集团以最低廉的价格向共和国军队出售武器装备。
  军队换装绝不止一种或者几种装备,而是涉及到全军的数百种、甚至上千种装备。即便中重集团所占份额不到两成,也能为共和国节约数千亿军费。
  在第三份报告中,那个叫袁晨皓的参谋做了明确统计。
  从2031年到2034年,4年间,共和国军费开支大约17万亿元,其中用于军备采购与军备改进的费用大约占30%,也就是5万多亿元。如果按照以往的采购模式,与国营军火企业签订采购与改装合同,根本不可能按照元首在2031年初确定的换装计划。民营军火企业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身的能力,也证明了民营模式的先进性。因为节约的经费超过了国防部与总参谋部在2031年初的预测,所以换装工作比最初计划快得多。以陆军为例,不但在2034年底完成了包括所有主力野战军在内的三分之二作战部队的换装工作,还在2035年中期完成了陆航的换装工作,预计在年底前就能完成所有部队的换装工作。
  空军的换装规模没有陆军大,但是投入更大。
  从2031年中期开始,空军首先对原有装备进行改进;从2032年初开始,空军加大了对新式装备的采购力度。
  改进主要集中在几种装备量较大的战机上,比如J-14C、J-15C、DJ-14C、H-9B、KJ-22C、KZ-19D、Y-14C、Y-15B、DY-14C、JY-15B等,通过改进延长现有装备的使用寿命,提高现有装备的作战能力,算得上是提高空军战斗力的最廉价方案。
  采购主要集中在几种尖端战机上,比如在2032年初定型的J-16重型制空战斗机(该战机差点被“梵天”取代)、在2032年底定型的J-17多用途战斗机(该战机因为与J-16有重叠,差点被取消)、在2030年首飞的KJ-30多用途指挥机(计划全面取代KJ-22、KZ-19与DY-14C等大型支援飞机)、在2031年首飞的Y-16广域运输机(具有Y-14战术运输机的适应能力与Y-15战略运输机的运载能力)、以及在2033年首飞的ZY-16战略侦察机(以Y-16为平台的大型电子侦察机)。
  为了节约经费,空军没有全面换装。
  到2035年5月底,J-16采购了120架(装备5个制空战斗机大队)、J-17采购了240架(装备10个战术战斗机大队)、KJ-30采购了24架(装备3个大队)、ZY-16采购了12架(装备2个大队)。唯一例外的就是Y-16,总共采购了180架(已交付120架,装备10个战略运输机大队,其余60架将在7月底之前交付,装备另外5个大队)。
  减少采购数量,并未对空军的战斗力造成多大影响。
  一定数量的尖端战机足以确保空军夺取制空权,随后的任务完全可以由原有的战机完成。这种新老搭配的方式在各国空军都一样,美国空军在采购了不到200架F-42战斗机的情况下,仍然保留了大量F-22与F-35系列战斗机。
  与海军的采购相比,空军与陆军简直就是小儿科!
第三章
通往战争的大门
  如果说空军是烧钱机器,那么海军就是吞金怪兽。
  受国家战略的需求,共和国肯定需要一支足以战胜任何对手的海军。在元首确定了国家总体战略方针之后,海军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不管是短期目标、即对付印度,还是长期目标、即挑战美国,海军的重要性都排在三军之首。
  其实早在“藏南冲突”之前,海军就加快了扩军步伐。
  自“华夏”级之后,完全按照未来海战标准设计的“北京”级航母于2028年,也就是日本战争结束后不久动工,首舰“北京”号于2031年初下水。只是,第二艘“河北”号与第三艘“河南”号的建造工作在2031年3月突然放慢,没能按进度在2031年底下水,直到2032年底才正式下水。
  导致两艘航母建造工作减慢的原因很简单:战术指标发生变化。
  设计“北京”级的时候,海军就考虑到无人战斗机的应用前景,明确要求能够搭载至少2个无人战斗机大队(48架无人战斗机),因此很多基础保障设施按照无人战斗机的标准进行配制。如果计划没有变更,在“北京”号完成舾装与海试,也就是2034年中期,在“梵天”技术验证机基础上研制而来的舰载无人战斗机将正式服役,与“北京”号航母一同列入海军战斗序列。受“梵天”计划变更影响,海军的舰载无人战斗机研制计划严重受挫,“北京”级航母的战术指标全面调整。
  战术指标调整之后,航母的设计指标也得进行调整。之前为无人战斗机准备的基础保障设施只能拆除,换上为普通舰载战斗机准备的保障设施。其他相应的设计,比如机库的最大高度与面积、维修车间的布置与维护能力、战机起降机的大小与提升能力、弹射器的功率与弹射效率、航空燃料库的容积与布置方式、弹药库的容积与布局、着舰系统的回收能力与布局、航空作战系统等等,都要按照新的指标重新设计。
  受影响的不仅是“河北”号与“河南”号,“北京”号的舾装工作道2035年初才完成。
  相对而言,“河北”号与“河南”号幸运得多,因为船台建造还未完成,所以能够对舰体结构进行调整。“北京”号已经完成了船台建造,无法对舰体进行大范围修改,也就只能勉强改进。正是如此,很多人认为“北京”号单成一级,后面几艘则是新的一级,即“河北”级航母。
  不管怎么样,这一变动对海军的影响非常大。
  按照最初计划,“北京”级将分三批建造9艘,第二批3艘(“黑龙江”号、“吉林”号与“辽宁”号)将在2031年底,也就是“河北”号与“河南”号下水之后正式动工(主要受船台与船厂建造能力限制),结果却因为设计改动,拖到2033年底才正式开工,最快也要到2037年初下水,在2039年底完成舾装,能在2040年上半年完成海试,交付给海军已经算是非常了不起了。
  为此,海军不得不对“共和国”号进行第二次大规模改进,延长其服役期限。
  按照最初的计划,“共和国”号因为受基础设计的限制,应该在2034年中期,也就是“北京”号服役之后退役。因为“北京”号的服役时间推迟到了2035年中期,所以海军在2032年让“共和国”号返回江南造船厂,进行为期2年的大改。不是一般的改进,而是全面改进,除了换装全部电子设备、增加防空系统与舰队作战指挥系统之外,还将对舰体进行全面维护,用可控聚变反应堆代替裂变反应堆,使全舰动力提高250%(主要用来支持对能量要求更高的激光拦截系统)。经过这次改进,“共和国”号除了载机能力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反而有所降低,最大载机量由57架减少到44架,其中包括36架战斗机、3架预警机与5架垂直起降飞机)之外,其他性能都大幅度提高。问题是,“共和国”号的基础设计存在很大问题,再怎么改进,也改变不了其战斗力低下的问题。2034年,“共和国”号重新服役之后,海军仍然将其编入南海舰队,其主要任务就是为海军培养舰载战斗机飞行员与航母官兵。换句话说,“共和国”号成了“训练舰”。
  也就是说,到2035年6月,共和国海军只有6艘航母在役。
  到此,共和国海军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海军。新增3艘航母(“共和国”号除了在东南亚战争期间有所表现之外,从未参与任何作战行动,也就没有列入海军的战斗序列),意味着新增3支航母战斗群。航母只是航母战斗群的核心作战平台,一支完整的航母战斗群还包括数十架作战飞机与十多艘护航战舰。
  以2034年的币值计算,1支由1艘“北京”级航母、2艘“昆仑”级巡洋舰(由“秦岭”级改进而来,排水量增加1750吨,舰长增加3.5米、舰宽增加0.45米,用DP-1C型替换DP-1A型轨道电磁炮,增强区域防空能力,动力系统的最大输出功率增加150%,配备激光拦截系统与电磁速射炮)、3艘“青海湖”级驱逐舰(由“太湖”级改进而来,可以看成“昆仑”级巡洋舰的缩小版)、3艘“舟山岛”级护卫舰(第二代全电动护卫舰,三体冲浪型船体,能够搭载3架垂直起降反潜巡逻机)、2艘“虎鲸”级攻击潜艇(与093级核潜艇第二艘同名,为“海豚”级之后研发的第二代混合动力攻击潜艇)组成的航母战斗群的总采购价为1000亿元,1支由24架J-16C型舰载重型制空战斗机(J-16系列战斗机的海军舰载型,与空军型J-16A与海军岸基航空兵型J-16B的基本性能相差不大)、48架J-17C型舰载多用途战斗机(同样为J-17系列战斗机的海军舰载型)、5架HJ-30A型舰载预警机(于2030年定型,以QW-25B为载机,配备保型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用来全面取代HJ-2000型舰载预警机)、4架QW-25B型倾斜旋转翼舰载运输机、6架DD-30A型垂直起降电子战机(以DZ-25C为平台,替代在J-14C型舰载战斗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的DJ-14C)、6架QF-25B型垂直起降反潜巡逻机(以QZ-25B为平台研制的倾斜旋转翼反潜巡逻机,与护航战舰上的垂直起降反潜巡逻机相同)组成的舰载航空兵联队的总采购价为850亿元,加上各护航战舰舰载飞机所需的150亿采购费用,整支航母战斗群的总采购费用超过2000亿元;同样以2034年的汇率为准,相当于500亿美元。
  虽然这个价格仅为美军1支航母战斗群的50%,但是仍然让共和国海军难以消受。
  4年之内,共和国海军采购了3支航母战斗群(准确地说,应该是7年),算是4年内6支航母战斗群的正常维持费用,海军在航母战斗群上的开支近10000亿元,而海军同期的装备采购与维护总经费仅有18000亿元。也就是说,海军将大约55.6%的装备费用花在了航母战斗群上。
  如果按照林啸雷制订的发展计划,共和国要在2040年之前(后来改为在2045年之前)拥有12支航母战斗群,则需要累计投入至少30000亿元的采购与维持费用,而按照海军军费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花在航母战斗群上的费用占到海军装备总费用的50%以上,从而对海军的全面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才造了3艘航母,关于要不要造更多航母的讨论就成了共和国的热点话题。
  2035年初,共和国全体代表大会否决了由国防部提交的该年度军费预算,主要就是海军经费急剧增长,太多的钱用在了航母战斗群上,对其他军事力量建设造成负面影响。经过近1个月的讨价还价,在海军经费缩减了17.4%之后,全体代表大会才最终通过了该年度的国防预算。
  受此影响,“北京”级第二批三艘的建造进度再次延迟,最快要到2038年才能下水。
  看到这里的时候,裴承毅心里犯起了嘀咕。
  战争在即,元首为什么要在国防预算上向全体代表大会让步?
  2035年的军费预算仅比2034年增长了不到7%,而前3年的军费增长幅度都在10%左右,2032年(换装工作全面开始)的增长幅度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4.2%。
  突然缩减军费开支,肯定有原因。
  裴承毅首先想到的就是战争。
  和平时期,军费预算采用“宽进紧出”的原则,即做预算的时候尽量宽松一点,支出的时候尽量谨慎一点。如果弄得好,到年底还能有5%左右的节余(一般情况下,节余的经费将自动计入下一年国防预算)。战争时期,军费预算采用完全相反的原则,做预算的时候尽量谨慎一点,支出的时候则不以战争需求为重,基本上每场战争打下来,预算都有巨大缺口,比如藏南冲突的战争预算缺口高达5500亿元,半岛战争的战争预算缺口更是高达35000亿元。
  元首“削减”国防预算,肯定在为战争做准备。
  想到海军的造舰计划,裴承毅肯定了自己的猜测。
  与陆军、空军不同,海军的建造周期更长,1艘航母从动工到服役至少需要7年,再到形成战斗力共需要10年左右。即便海军在2030年之前就已开始扩充军备,也要到2040年之后才能见到效果。毫无疑问,王元庆不会把对付印度的时间拖延到2040年之后,因为他将在2037年卸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24/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