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6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23/1195

  事情的发展印证了裴承毅的猜测。他在国防大学深造的时候,林啸雷与章忠宪首先在2032年的军费预算上产生矛盾。虽然只是5%的差距,但是军费预算是次要问题,主要还是谁来主导共和国军事建设。从此林啸雷与章忠宪的矛盾浮上水面,就算两人没有私心,争夺军费是为了本军种的未来发展,可是仅此一件事情就能决定两人的地位,从而决定未来总参谋长人选。
  最终的结果很出人意料。
  王元庆先是对两人各打五十大板,然后赶在换届前完成了第二次军事改革的最后一项工作,即对总参谋部的指挥机制进行全面调整,最后把彭茂邦请回首都,由彭茂邦出面给项铤辉做工作,让项铤辉留了下来。
  也就是说,林啸雷与章忠宪你争我夺,最终便宜了项铤辉!
  这个结果,连裴承毅都没考虑到。
  事后,裴承毅不得不承认,项铤辉在这件事上耍了小心眼。支走裴承毅,引发林啸雷与章忠宪之间的矛盾,项铤辉成为最大收益人。也就是说,项铤辉的根本目的不是让裴承毅避开军内斗争,而是让自己获得继任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讲,项铤辉摆了裴承毅一道,而且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拖了裴承毅的后腿。
  当时,裴承毅心里很不是滋味,甚至萌生了退役的想法。
  直到2033年初,也就是裴承毅完成2年培训学业,准备离开国防大学的时候,与王元庆的一次会谈才让他回心转意。当时,王元庆以共和国军队统帅的身份参加了第一期将官培训班结业典礼,亲手为包括裴承毅在内的数十名少壮派将领佩带上崭新的肩章,还参加了当天晚上举行的毕业宴会。王元庆在宴会中单独召见了裴承毅,向这位指挥过数场战争的少壮派领军人物介绍了共和国的情况。在与王元庆谈话的时候裴承毅才了解到,项铤辉早就想离开总参谋部了,没有走成,不是他不想走,而是被王元庆留了下来。原因很简单,针对印度的大规模战争即将爆发,整个作战计划都是在项铤辉的主持下完成的,如果在此时更换总参谋长,不管是林啸雷还是章忠宪,都不可能像项铤辉那样,完全遵照元首的意思指挥作战行动,也就不是最优秀的战时军事统帅。
  项铤辉很重要,裴承毅也很重要,因为裴承毅是作战计划的具体制订者。
  王元庆单独找裴承毅谈话,不但消除了裴承毅对项铤辉的猜疑,还让裴承毅对军人的义务与职责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毕业之后,裴承毅没有返回总参谋部,而是以军事协调员的身份前往伊斯兰堡。
  让裴承毅前往巴基斯坦,除了帮助巴基斯坦完成军事指挥体制的改革工作之外,主要是为巴基斯坦提供战略指导意见,使巴基斯坦与共和国同步完成战争准备工作。
  在伊斯兰堡,裴承毅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当时在共和国驻巴基斯坦当文秘的柳青青。
  两人从认识到结婚只用了半年时间,算得上“闪婚”。裴承毅看中的不是柳青青出身外交官世家的身份,也不是时任共和国外交部南亚司司长的岳父柳玉龙,而是两人相似的工作环境。作为驻外使领馆文秘,柳青青长期在国外工作,与裴承毅长期在军队工作一样,早就适应了一个人的生活,即便丈夫长期不在身边,也不会有多少怨言。根据国防部对离婚军人进行的调查,绝大部分都与夫妻长期分居有关。
  婚姻与女儿改变了裴承毅的生活,也影响了他的事业。
  如同任何一个父亲一样,裴承毅将更多的精力花在了女儿身上,花在了家庭上。因为分到了一套单家独户的庭院,所以裴承毅把早年因脑溢血瘫痪的母亲接到了巴基斯坦,还聘用了两名巴基斯坦军队的勤务员。
  可以说,在巴基斯坦的这两年,裴承毅更像普通人。
  当然,裴承毅没有因此而忘记军人的职责。
  4年多,共和国的变化更加显著。
  2031年中,国内局势稳定之后,王元庆开始大刀阔斧的调整行政区划。
  看上去,这与政治改革没有多大关系;实际上,这是深化政治改革的必要步骤。
  按照全体代表大会在2031年7月通过的《行政区划修改调整实施细则》,全国32个省级行政区(不包括澳门与香港特别行政区)通过重组、分化为48个省级行政区,新增的省级行政区包括伊犁哈萨克自治区(原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区(原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西疆直辖市(原新疆喀什地区与和田地区)、山北藏族自治区(原西藏阿里地区与日喀则地区)、山南直辖市(西藏山南地区、林芝的米林与墨脱县、以及收复的藏南地区)、西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与鄂尔多斯市部分地区)、呼伦贝尔直辖市(呼伦贝尔市与兴安盟)、甘北省(酒泉市、张掖市、金昌市与武威市)、川西自治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与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川直辖市(达州市、巴中市、南充市与广安市)、北部省(大兴安岭地区、黑河市、齐齐哈尔市、与伊春市)、西南自治区(迪庆藏族自治州、丽江市、大理白族自治州、保山市、临沧市、怒江傈傈族自治区与攀枝花市、凉山彝族自治州区)、辽东直辖市(大连市、营口市、鞍山市与丹东市)、山黄直辖市(威海市、烟台市与青岛市)、苏北直辖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淮安市与盐城市)、福南直辖市(龙岩市、漳州市、厦门市与泉州市),行政区划变更的有吉林省、湖北省、湖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江西省、浙江省与河北省。
  此次改革,不但使省级行政区划变得更小,还对全国经济布局做了全面调整。
  将新疆、内蒙古、西藏等地多人少的自治区分化划成多个省级行政区,新增几个面向巴基斯坦、尼泊尔、缅甸、孟加拉国、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朝鲜等邻国的直辖市,非常有助于增进边境贸易,加强共和国与周边地区的经贸往来。将沿海发达地区的副省级城市设为直辖市、比如辽东直辖市、山黄直辖市、苏北直辖市、福南直辖市,能够更加有效的发挥如同大连、青岛、厦门等特大城市与发达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较落后或者较偏远地区设立新的省级行政区,比如东川直辖市、苏北直辖市,能够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快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
  除了经济上的原因,调整省级行政区划的主要原因还是政治改革。
  随着省级行政区划数量增加,权力必然分散,削弱了地方政府的权力,使地方政府难以抵制中央政府的改革政策。
  2032年初,换届选举之后,王元庆加快了政治改革的步伐。除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县级基层代表普选之外,还在辽东、河北、山东、山黄、苏北、江苏、上海、浙江、福建、福南、广东、广西、东川与重庆等14个省级行政区进行“县级基层政府直选”试点工作,即由县级代表大会选举代替上级任命,直接产生县级政府。
  改革走到这一步,已经势不可挡。
  可以说,直到这个时候,政治改革才触动了地方官员的核心利益。
  县级代表由公民直接选举,再由公民选举的代表选择政府官员。如此一来,县级政府的负责对象不再是上一级政府,而是投其选票的代表与选择代表的公民。改变了政府的责任对象之后,政府官员的任命不再完全由上级政府决定,而是由公民决定。虽然改革进行得并不彻底,比如县级政府官员要想获得升迁,仍然需要上级政府官员的提拔,但是县级政府官员要想获得支持,必须为选择他们的公民负责。
  按照外界的预测,王元庆将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在他第二届任期结束之前,肯定会在全国推广“县级基层政府直选”,并且在省市一级政府推行“代表直选”。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前进,政治改革不可能在王元庆任期内完成,至少中央一级的改革行动要由下一任国家元首完成。
  王元庆的举措再次超出了外界的预测。
  2033年初,全体代表大会通过了元首提交的《代表薪酬管理法》,正式明确了代表作为国家机构工作人员的身份,开始推广“全职代表”。
  这项改革引起很大的争议,只是真正反对的人并不多。
  随着国家法制进程加快,作为立法机构的全体代表大会的工作负担越来越重,代表的议程安排也越来越繁杂。如果仍然采用以往的方式,代表临时参加立法与审议工作,肯定无法保证工作效率,也就无法更有效的推进法制建设。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代表脱产,成为专职的立法与审议人员,替选举他们的公民履行宪法赋予的权利。
  讨论得最多的问题,还是代表队伍过于庞大。
  从基层到中央,代表总数超过30万,按照同级别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计算,每年的薪酬总额在450亿到500亿之间。暂且不论这开支是否会增加税收负担,有必要让如此多的代表脱产吗?
  王元庆早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所有实现在中央与省级施行“全职代表”制度。
  改革进行到这一步,很多人都猜出了元首接下来要做什么。
  如果按照原有的行政制度,从中央到地方,总共有5级(中央、省、市、县、乡),虽然乡一级行政单位的职能已被弱化,很多单位都集中在县一级,但是4级行政管理仍然过于烦琐。如果要加大政治改革力度,肯定要减少行政级别,最有可能被取缔的就是介于省与县之间的市,最终形成中央、省、县三级行政级别。扩大省级行政区划的数量,缩小省级行政区划的范围,为取消市级行政区划打下了基础。
  事实也确实如此。
  2034年,全体代表大会通过了国务院提交的《行政区划改革法》。
  市级行政单位将被逐步取缔(直辖市与自治区首先进行试点改革,其他省级行政区将在2035年之后开始改革),由省级政府直接领导县级政府。
  此改革的直接结果是,至少有1200万公务员将丢掉饭碗。
  为了减少社会动荡,国务院出台了相关办法,即辞退或者主动辞职的公务员将得到与工作年限有关的劳务补偿(工龄除以5,再乘以前1年工资总额,也就是说,工龄为5年的公务员将得到相当于前1年工资总额1倍的补偿,工龄为10年的将得到相当于前1年工资总额2倍的补偿,以此类推),并且无偿获得再就业培训机会,50岁以上的辞职与辞退公务员的养老、医疗等社会福利由国家承担,40岁到50岁之间的辞职与辞退公务员的养老、医疗等社会福利由国家承担一部分。
  缩减1200万公务员不是小事,只是谁也没有能力改变事实。
  所幸的是,共和国不存在“劳动力过剩”问题,大部分40岁以下的公务员都能在接受就业培训之后找到合适的工作,40岁到50岁的公务员也能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50岁以上的公务员则可以得到国家的高额补偿(这部分公务员的工龄一般在25年以上,相当于能够拿到2033年全年工资5倍的补偿,加上由国家提供的全额养老与医疗保险,在年满60岁开始领取养老保险之前不会为生活来源发愁)。
  改革走到这一步,共和国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当然,裴承毅最关心的还是共和国的军事变革。
第二章
大换装
  专门用来接送要员的运输机起飞后,东方闻少校提来了一只带有自毁装置的保险箱。
  裴承毅的目光被吸引了过去。那种保险箱专门用来盛放绝密文件,要想打开,除了需要使用者的指纹与视网膜完全匹配之外,还要输入12位密码。如果密码3次输入错误,或者被强行打开,保险箱内的高温自毁装置将自行启动,在5秒内烧毁盛放的所有文件与电子设备。被强行开启之后,保险箱内的小型爆炸装置将立即启动,除了炸毁内部的所有物品之外,还能炸死半径15米内的人员。
  一个危险家伙。
  看到东方闻在弹出式键盘上输入密码,裴承毅稍微挪了下屁股。
  咔嚓一声,保险箱的顶盖弹开,裴承毅也松了口气。
  “将军……”
  “什么东西?”裴承毅朝东方闻拿出来的文件看了一眼。
  “总参谋长让我交给您的。”东方闻将文件递了裴承毅,随后拿出一台掌上计算机。“我也想知道是什么东西,只是我还不够级别。”
  裴承毅点了点头,表示明白东方闻的意思。
  “你慢慢看吧,我去给你泡杯咖啡。”东方闻把香烟留了下来,很快就给裴承毅送来了一杯纯正的蓝山咖啡。“我就在前面,有什么事随时可以叫我。”
  “没问题,我会叫你的。”
  东方闻呵呵一笑,离开裴承毅所在的舱室,到前面找机组人员聊天去了。
  点上烟,裴承毅将掌上计算机架在了桌面上,翻开了第一份文件。
  毫无疑问,这是共和国军事改革的总体文件。
  虽然裴承毅参与了军事改革的初期规划工作,制订了很多具体实施方案,但是到国防大学进修深造之后,裴承毅没再参与军事改革,甚至很少过问军事改革。
  看完第一份文件,裴承毅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军事改革没有偏离最初制订的路线,在没有裴承毅参与的情况下,项铤辉仍然坚持了由裴承毅制订的总体改革方针。
  合上文件前,裴承毅注意到了末尾落款处的签名:
  袁晨皓。
  这个名字很熟悉,可裴承毅怎么也想不起这个人。
  应该是总参谋部的某个高级参谋吧。
  想到这,裴承毅没再多想,拿起了第二份文件。
  军事变革不可能凭空臆测,必须有相应的理论与实践依据。推动此轮军事变革的理论依据并不少,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实践依据。整套军事改革的基础依据就是2031年初,中印冲突的最后一场战斗。作为军事行动的最高指挥官,裴承毅很清楚那场战斗对共和国的军事思想与军事建设有多大的影响。
  战斗结束后,所有参战人员都接受了军情局的特别“慰问”,几支试验部队与试飞部队的官兵至今还得到军情局的特别“看护”,其中“梵天”技术验证机的参与人员连续数年与外界隔绝,不但与家人的联络受到监管,就连几个春节都在部队度过。裴承毅也不例外,到达巴基斯坦后,随时有数名装扮成共和国驻巴军官的军情局特工在暗中保护裴承毅即其家人的安全,每天都要向军情局长李存勋汇报情况。如此严密的“监管”只有一个目的,即做到绝对保密。
  兵者,诡道也。
  做好保密工作,才能麻痹敌人,把敌人引上错误的发展道路。
  作为全程参与者,裴承毅很清楚由神经网络计算机带来的新一轮军事变革,也就是“无人化时代”有没有到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23/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